具有零件模块化设计的电子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580446阅读:625来源:国知局
具有零件模块化设计的电子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系关于一种电子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具有零件模块化设计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现今电子装置大多朝模块化发展,使得电子装置的其中一最佳化模块可与本体相互结合,并且彼此进行信号的交换。举例来说,电子装置的本体与模块相互结合后,在其相对应的位置并没有实体接触,但是却可以通过电容耦合的方式进行信号的交换。
[0003]尽管电子装置的本体与模块相对应的位置并没有实体接触,但电子装置的本体与模块彼此之间却需要小于一有效间距,以便达成电容耦合。然而,因为电子装置的本体与模块彼此之间必须保持上述的有效间距,且在电子装置的本体与模块的制作上无法存在过大的允许公差,故,需要付出更多的加工费用与人力成本,以便更精确地制作电子装置的本体与模块。
[0004]由此可见,上述方式仍存在不便与缺陷,而有待加以进一步改良。因此,如何能有效地解决上述不便与缺陷,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相关领域亟需改进的目标。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系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零件模块化设计的电子装置,用以解决以上先前技术所提到的困难,意即,冀望于不需付出更多的加工费用与人力成本下,使得电子装置的本体与模块彼此之间仍可维持有效感应间距。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这种具有零件模块化设计的电子装置包含一第一本体、一第一无线传输接口、一第二本体与一第二无线传输接口。第一无线传输接口包含一第一感应垫与一第一电路板。第一电路板位于第一本体上。第一感应垫电性连接第一电路板。第二本体可拆卸地结合第一本体。第二无线传输接口包含一第二电路板、一第二感应垫、一感应盖体与一弹性导体。第二电路板位于第二本体上。第二感应垫电性连接第二电路板。弹性导体电性导接第二感应垫与感应盖体。如此,当第一本体结合第二本体且第一无线传输接口对齐第二无线传输接口时,弹性导体抵顶感应盖体,使得第二感应垫得以通过感应盖体与第一感应垫的感应作用得到优化电讯号质量。
[0007]在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第一无线传输接口更包含一间隔板,间隔板位于第一电路板上,具有至少一第一贯穿孔。第一感应垫凹设于第一贯穿孔内。
[0008]在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第二无线传输接口更包含一框架与一浮动平台。框架固设于第二本体上,具有一露出第二感应垫的开口。浮动平台可升降地设于开口内,且具有至少一第二贯穿孔。感应盖体凹设于第二贯穿孔内。
[0009]在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第一贯穿孔具有一第一深度,第一感应垫具有一小于第一深度的第一厚度,第二贯穿孔具有一第二深度,感应盖体具有一小于第二深度的第二厚度。
[0010]在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浮动平台包含一顶面及一引导面。顶面用以接触间隔板。引导面连接顶面,用以引导第一本体到达顶面。
[0011 ] 在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当第一无线传输接口对齐第二无线传输接口时,第一感应垫至浮动平台的一垂直投影面至少与感应盖体部份重迭。
[0012]在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弹性导体为一伸缩弹簧,且伸缩弹簧的二相对端分别连接第二感应垫与感应盖体。
[0013]在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弹性导体为一悬臂弹片,且悬臂弹片的二相对端分别连接第二本体与与感应盖体。
[0014]如此,无论第一感应垫与第二感应垫之间是否存在过大的允许公差,然而,藉由本实用新型电子装置的设计可让感应盖体处于第一感应垫与第二感应垫的有效感应距离内,拉近第一感应垫与第二感应垫的有效感应距离,进而优化第一感应垫与第二感应垫之间的电讯号质量。
【附图说明】
[0015]图1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具有零件模块化设计的电子装置的立体图;
[0016]图2绘示图1的AA剖视图;
[0017]图3绘示图2的区域Ml的局部放大图;
[0018]图4绘示图1的分解图;
[0019]图5A绘示图4区域M2的局部放大图;
[0020]图5B绘示图4区域M3的局部放大图;以及
[0021]图6A?图6B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具有零件模块化设计的电子装置的结合示意图。
[0022]图7依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的弹性导体的局部示意图。
[0023]符号说明
[0024]100?102:电子装置
[0025]200:第一本体
[0026]210:第一硬式壳体
[0027]220:第一凹陷部
[0028]300:第一无线传输接口
[0029]310:第一感应垫
[0030]320:第一电路板
[0031]330:间隔板
[0032]331:第一贯穿孔
[0033]400:第二本体
[0034]410:第二硬式壳体
[0035]420:第二凹陷部
[0036]430:容置槽
[0037]500:第二无线传输接口
[0038]510:第二电路板
[0039]520:第二感应垫
[0040]530:感应盖体
[0041]540、550:弹性导体
[0042]560:框架
[0043]561:开口
[0044]570:浮动平台
[0045]571:顶面
[0046]572:引导面
[0047]573:第二贯穿孔
[0048]A:法线方向
[0049]Dl:第一深度
[0050]D2:第二深度
[0051]Ml ?M3:区域
[0052]S:侧向方向
[0053]Tl:第一厚度
[0054]T2:第二厚度
[0055]X ?Z: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56]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0057]图1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具有零件模块化设计的电子装置100的立体图,图2绘示图1的AA剖视图,图3绘示图2的区域Ml的局部放大图。
[0058]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揭露一种具有零件模块化设计的电子装置100包含一第一本体200、一第一无线传输接口 300、一第二本体400与一第二无线传输接口 500。第一无线传输接口 300包含多个第一感应垫310与一第一电路板320。第一电路板320位于第一本体200上。这些第一感应垫310排列于第一电路板320上,且电性连接第一电路板320。第二本体400可拆卸地结合第一本体200。第二无线传输接口 500包含一第二电路板510、多个第二感应垫520、多个感应盖体530与多个弹性导体540。第二电路板510位于第二本体400上。这些第二感应垫520排列于第二电路板510,且电性连接第二电路板510。每一弹性导体540位于其中一第二感应垫520与感应盖体530之间,且电性导接这个第二感应垫520与这个感应盖体530。
[0059]故,当第一本体200结合于第二本体400上,且让第一无线传输接口 300对齐第二无线传输接口 500时,藉由弹性导体540抵顶感应盖体530,让感应盖体530较第二感应垫520更靠近第一感应垫310,使得第一感应垫310得以通过感应盖体530以及弹性导体540,与第二感应垫520非接触地产生感应信号的连结,以便彼此进行电讯号的交换,进而优化第一感应垫310与第二感应垫520之间的电讯号质量。
[0060]如此,无论第一本体200与第二本体400的尺寸设计是否精准,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100的上述设计不需付出更多的加工费用与人力成本来维持第二感应垫520能与第一感应垫310之间的有效感应距离。
[0061]详细地,即便第一本体200与第二本体400的尺寸设计欠缺精准,举例来说,若相互组装后的第一本体200与第二本体400彼此之间过于疏离时,藉由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100让感应盖体530成为第二感应垫520的延伸,可确保第二感应垫520能与第一感应垫310产生感应信号的连结;相反地,若相互组装后的第一本体200与第二本体400彼此之间过于贴近时,藉由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100让弹性导体540因压缩产生让位,让第二感应垫520仍能通过感应盖体530与第一感应垫310产生感应信号的连结。
[0062]图4绘示图1的分解图。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与图4,第二本体400为电子装置100的主机,主机为电子装置100中最大的组件,至少具有主电路板(main-board)与中央控制单元(CPU)。第一本体200为电子装置100的任一可更换模块,可更换模块例如为网络卡、显示、储存或音效模块等。更具体地,第一本体200包含一第一硬式壳体210与一第一凹陷部220。第一凹陷部220形成于第一硬式壳体210的一面。第一无线传输接口 300位于第一凹陷部220内。第二本体400包含一第二硬式壳体410、一第二凹陷部420与一容置槽430,第二凹陷部420形成于第二硬式壳体410的一面。容置槽430形成于第二凹陷部420的底面,露出部份的第二电路板510与这些第二感应垫520。第二无线传输接口 500位于容置槽430内。
[0063]如此,当上述第一本体200结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