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垃圾回收实现碳交易的方法

文档序号:8544220阅读:1502来源:国知局
一种利用垃圾回收实现碳交易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碳交易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利用垃圾回收实现碳交易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在国际上,对于二氧化碳减排量及指标的应用主要是碳交易,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碳交易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在六种被要求排减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为最大宗,所以这种交易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为计算单位,所以通称为“碳交易”,其交易市场称为碳市场(碳交易所或环境交易所)。
[0003]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呈现几何级增长,而我国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却远远滞后于发达国家,这使得我国每年因生活垃圾不科学处理而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巨大,不仅影响城市环境,也与我国倡导的溅射低碳社会和节能减排理念不符。从资源的角度考虑,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因此,加大垃圾资源回收的力度是可从根本上减少垃圾碳排放量的最具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措施。对此,行业内的技术人员研发一些用于垃圾回收的机器或系统,如授权公告号为CN 202711369 U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回收机、授权公告号为CN 202632406 U的一种垃圾回收充值系统。然而,现有的这些回收机一般需具备联网通信功能,回收机的营运商需额外铺设有线网络或无线网络,并在回收机内安装大功率的电池以满足回收机的正常使用,使回收机的生产成本较高,不利于回收机的推广。
[0004]目前,垃圾分类的工作在基层难以推广。现有的垃圾回收方法亦缺乏针对个人的二氧化碳减排量的有效量化记录系统,人们无法得知在碳减排方面自身通过垃圾分类回收所获得的成果,同时受生活习惯及垃圾分类操作麻烦的影响,使得人们缺乏对垃圾进行回收的动力,宏观的二氧化碳减排指标难以落实到个人层面。
[0005]为此,需要一种能够对人们通过垃圾回收的所减排的二氧化碳进行量化,计算其改变低碳生活方式后的碳减排量的方法。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垃圾回收实现碳交易的方法,同时统计人们通过垃圾回收在碳减排方面达成的成就,敦促人们改变生活习惯,将二氧化碳减排指标落实到个人层面。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8]一种利用垃圾回收实现碳交易的方法,包括用于回收垃圾的回收机模块,特别的,该回收机模块内设有用于检测投入回收机模块内垃圾数量的红外检测模块和可生成二维码信息的数据处理模块;还包括服务器模块和具有扫描条形码及联网通信功能的客户端,该服务器模块内建立有与各用户关联的账号,该账号内建立有账号余额;
[0009]用户投放垃圾时,利用客户端扫描垃圾上的条形码并将已扫描条形码的垃圾投入回收机模块内;红外检测模块检测投入回收机模块内的垃圾的数量并生成一量化信号;数据处理模块接收该量化信号,经数据处理后生成一二维码;该二维码包含有投入回收机模块内垃圾数量的信息及垃圾投入回收机模块的时间的信息;
[0010]用户投放垃圾完成后,用户扫描该二维码并将所扫描的二维码及条形码信息上传至服务器模块;服务器模块接收用户上传的信息并进行数据处理,生成一作为碳减排配额的碳减量划入用户的账号余额;碳减量划入用户的账号余额后,用户通过客户端登陆服务器模块,利用账号余额进行碳交易。
[0011 ] 服务器模块可以是云端服务器。
[0012]客户端可以是智能手机。回收机模块的营运商可建立一与云端服务器相关联的第三方应用软件,让用户通过该第三方应用软件连接至云端服务器。
[0013]本发明的原理如下:
[0014]回收机模块包括红外检测模块和数据处理模块,红外检测模块与数据处理模块通信连接。本回收机模块中的红外检测模块与数据处理模块均是离线模块,不具备联网功能。此外,回收机模块上还可设有一显示屏,用于实现人机交流。
[0015]回收机模块可按居民的人口密度适量布置于各街道。用户利用客户端,如智能手机,通过互联网登录服务器模块,建立与个人信息关联的账号。该账号除包括用户的账号及登录密码外,还可同时建立有账号余额。
[0016]用户往回收机模块内投放垃圾前,用户需首先通过用户的账号及登陆密码登陆服务器模块,随后开启客户端的扫描功能。以智能手机为例,用户可通过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软件登陆云端服务器,并通过该第三方应用软件开启智能手机的扫描功能,即可利用客户端扫描垃圾上的条形码。垃圾上的条形码与垃圾的碳标签相对应。所谓碳标签(CarbonLabelling)即是为了缓解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es,GHG)排放,推广低碳排放技术,把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产品标签上用量化的指数标示出来,以告知消费者该产品的碳信息的标签。碳标签中包含产品碳足迹,即产品在生产、提供和消耗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释放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总量。用户经扫描获取该条形码信息后,即可将垃圾投入回收机模块内。
[0017]垃圾进入回收机模块时,将会经过回收机模块内的红外检测模块。用户每次将垃圾投入回收机模块,红外检测模块检测到用户所投入的垃圾,即确认用户已投入垃圾,都会生成一记录用户投入垃圾数量的量化信号。该量化信号可以是脉冲信号,量化信号将传输至回收机模块的数据处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接收这一量化信号,记录接收到该量化信号的时间,并据此生成一二维码。该二维码存储有用户投放垃圾的时间、数量信息。二维码在回收机模块的显示屏上显示。随着用户不断将垃圾投入回收机模块内,数据处理模块会不停生成新的二维码,并刷新在显示屏上显示的二维码。待用户将全部垃圾投入回收机模块并确认后,回收机模块的显示屏上显示的二维码即包含用户本次垃圾回收过程的耗时及垃圾回收数量的信息。
[0018]二维码可以存储一定的数据信息。利用二维码技术,回收机模块可以摆脱网络通信限制和恶劣的环境限制,回收机模块所生成的二维码可以在无网络的环境下实现手机移动应用与线下回收系统终端(即回收机模块)的数据交换,从而使线下回收系统终端无需提供网络,不受地域限制。回收机模块无需安装联网模块,与现有的回收机相比,回收机模块只需包含红外检测模块和数据处理模块即可,维持回收机模块工作所需的电力大大降低,在回收机模块上安装光伏电池板即可满足回收机模块的正常使用,无需在回收机模块上加载大功率供电设备,大大降低回收机模块的生产成本。
[0019]用户扫描该二维码,获得该二维码信息,随后连同投放垃圾时扫描所得的条形码信息以及用户的个人信息上传至服务器模块。服务器模块内建立有与各产品关联的产品碳数据库,该产品碳数据库内存储有各产品,如塑料瓶、玻璃瓶,的产品型号、材质、净重、含碳减量等信息,而这些信息可通过这些产品的碳标签中记录的产品碳足迹换算而得。服务器模块接收用户上传的信息后,以此信息与产品碳数据库内的记载数据作比较,统计出用户投入回收机模块内的垃圾的碳减排情况,并按已设定的换算规则,将用户投入回收机模块内的垃圾换算成作为碳减排配额的碳减量,并划入用户的账号余额内。用户利用账号余额内的碳减量即可进行碳交易,即用户可利用账号余额内的碳减量通过全国碳交易所进行碳期货交易或将账号余额内的碳减量换算成虚拟货币、积分(例如碳减量为50克则可换算成I个虚拟货币或I个积分)进行商品消费。
[0020]服务器模块接收用户上传的数据后,服务器模块还可结合用户上传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计算用户投放垃圾的含碳减量,统计用户碳减排情况,并根据统计所得的用户碳减排情况,计算出用户的个人碳足迹数据。具体的,服务器模块可建立个人碳足迹数据库;回收机模块采集用户投放垃圾的时间、地点以及投放垃圾数量的信息,并将其存储于二维码内;用户扫描垃圾上的条形码和回收机模块上的二维码,并将其上传至服务器模块;服务器模块接收用户上传的数据,计算出用户在回收过程中产生的个人减碳量、减碳周期和减碳途径的个人碳足迹信息,并将该个人碳足迹信息存储于个人碳足迹数据库内。用户可通过客户端登陆个人碳足迹数据库查看自己的个人碳足迹信息,让用户可直观确定自己通过垃圾回收而节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束并促进用户减少碳排量。
[0021]目前,智能手机的使用十分普遍,功能也十分齐全,利用智能手机作为客户端,无需用户额外购置或携带相应的工具即可操作回收机模块,这无疑大大减少了用户的负担;同时,因智能手机本身即具有联网功能,而且目前3G/4G网络覆盖面光广,回收机模块上无需安装联网模块,用户自身利用智能手机即可随时连接至服务器模块,即使用户无法再回收机模块的现场连接至服务器模块,用户亦可移动至有无线网络提供的场所后,再连接至服务器模块,上传垃圾回收过程中产生的条形码信息和二维码信息,使用场所不再局限于回收机模块所在的现场,使用操作十分方便。
[0022]利用本发明的方法,人们可通过垃圾回收获得相应的碳减排配额,利用账号余额内的碳量,通过全国碳交易所进行碳期货交易或换算成虚拟货币、积分进行商品消费,让人们直观感受垃圾回收带来的价值,增强人们对垃圾进行回收的动力;服务器模块会根据人们的碳减排情况,统计出人们的碳足迹数据,使人们直观感受自己为碳减排做出的贡献,弓丨导并改变人们的行为陋习。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回收机顶端的示意图;
[0024]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回收机顶端各元件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0025]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垃圾回收的流程示意图。
[0026]附图标记说明:1_投放端盖;2_投物口 ;3_显示屏;4_太阳能光伏发电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