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析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1251572阅读:825来源:国知局
一种分析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学生能力测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分析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各高校对于学生能力的分析方法主要将学生的综合能力分为两大类:知识评价以及非知识评价。其中,知识评价主要包括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基本专业技能掌握情况;而非知识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过程、方法以及价值观等进行评价。

现有的分析方法,如主成分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等都是以简单的成绩为主,对于学生能力的分析通常是以计算所有课程的平均分为评价标准,这种分析方式忽略了学生在各个培养目标点上的具体情况,而且通常是由教师填写对学生的能力评价,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无法准确客观地分析学生的综合能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分析学生能力的方法不够准确不够客观的问题,提供一种分析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分析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获取课程信息,根据所述课程信息将课程试题与毕业要求能力进行关联;

步骤2,获取学生的课程成绩,根据所述课程成绩,通过所述课程试题与所述毕业要求能力之间的关系,计算得到所述毕业要求能力的完成度;

步骤3,根据所述毕业要求能力的完成度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分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分析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通过对课程信息进行分析,建立课程试题与学校要求学生的毕业要求能力之间的映射关系,实现了课程试题与毕业要求能力之间的转换,并根据学生的试题成绩计算得到毕业要求能力的成绩,可以得到毕业要求能力的完成情况,通过毕业要求能力的完成情况能够对学生进行准确客观的分析,可以知道学生在学校要求的各项培养目标上的完成情况,可以知道课程或者学生在哪些能力上比较优秀,哪些能力上还有所欠缺,从而可以给学生接下来的学习计划提供一些方向性的指导,即需要加强哪一个能力的学习,从而达到了辅助教学的目的。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地,步骤1中,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1,获取课程信息,从所述课程信息中提取得到课程试题与课程培养目标,将所述课程试题与所述课程培养目标进行关联,得到第一映射关系;

步骤1.2,获取与所述课程培养目标对应的毕业要求能力,将所述课程培养目标与所述毕业要求能力进行关联,得到第二映射关系;

步骤1.3,根据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和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建立所述课程试题与所述毕业要求能力之间的联系。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课程培养目标将课程试题与毕业要求能力进行关联,实现了课程试题与毕业要求能力之间的转换,能够更准确更客观的将课程试题的得分转换为毕业要求能力的得分。

进一步地,步骤1.1中,具体包括:

步骤1.1.1,获取课程信息,根据所述课程信息得到课程大纲和课程试卷;

步骤1.1.2,从所述课程大纲中提取需对学生进行培养的全部课程培养目标,并从所述课程试卷中提取课程试题;

步骤1.1.3,对所述课程试题进行分析,得到所述课程试题考查的课程培养目标;

步骤1.1.4,将所述课程试题与所述课程培养目标进行关联,得到第一映射关系;

步骤1.2中,具体包括:

步骤1.2.1,获取学院对学生毕业时要求的全部毕业要求能力;

步骤1.2.2,对所述课程培养目标进行分析,得到所述课程培养目标对应的毕业要求能力;

步骤1.2.3,将所述课程培养目标与所述毕业要求能力进行关联,得到第二映射关系。

进一步地,步骤2中,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1,获取学生的课程成绩,对所述课程成绩进行分析,得到各试题的分值和分数;

步骤2.2,根据所述试题的分值、所述试题的分数和所述第一映射关系,计算得到所述课程培养目标的分值和分数;

步骤2.3,根据所述课程培养目标的分值、所述课程培养目标的分数和所述第二映射关系,计算得到所述毕业要求能力的分值和分数;

步骤2.4,根据所述毕业要求能力的分值和所述毕业要求能力的分数,计算得到用于分析学生综合能力的所述毕业要求能力的完成度。

优选地,步骤2.2中,还可以根据所述课程培养目标的分值和分数,计算得到用于分析学生综合能力的所述课程培养目标的完成度。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计算课程培养目标的分值和分数,以及毕业要求能力的分值和分数,能够得到学生在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毕业能力两个层面上的完成情况,对于分析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指标的选取更加多样,更具有代表性。

进一步地,步骤1中,还包括:

步骤1.4,获取用于国家对学院进行学科评估认证的专业培养目标;

步骤1.5,将所述毕业要求能力与所述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关联,得到第三映射关系;

步骤2中,还包括:

步骤2.5,根据所述第三映射关系,将所述毕业要求能力的完成度平均分配给所述专业培养目标,得到所述专业培养目标的完成度;

步骤3中,还包括:根据所述专业培养目标的完成度分析学生的综合能力。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对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分析,可以合理的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分析和预测,能够更加精确地分析在校培养过程中学生各项能力的完成情况,实现了将课程试题与专业能力进行关联,避免了教师的主观性评价,提高了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评价的客观性。

进一步,步骤3中,通过所述课程培养目标、所述毕业要求能力和所述专业培养目标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分析。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另一种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分析学生综合能力的系统,包括:

映射模块,用于获取课程信息,根据所述课程信息将课程试题与毕业要求能力进行关联;

计算模块,用于获取学生的课程成绩,根据所述课程成绩,通过所述课程试题与所述毕业要求能力之间的关系,计算得到所述毕业要求能力的完成度;

分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毕业要求能力的完成度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分析。

进一步地,所述映射模块具体包括:

第一映射子模块,用于获取课程信息,从所述课程信息中提取得到课程试题与课程培养目标,将所述课程试题与所述课程培养目标进行关联,得到第一映射关系;

第二映射子模块,用于获取与所述课程培养目标对应的毕业要求能力,将所述课程培养目标与所述毕业要求能力进行关联,得到第二映射关系;

关联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和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建立所述课程试题与所述毕业要求能力之间的联系。

进一步地,所述映射模块中,所述第一映射子模块具体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课程信息,根据所述课程信息得到课程大纲和课程试卷;

提取单元,用于从所述课程大纲中提取需对学生进行培养的全部课程培养目标,并从所述课程试卷中提取课程试题;

第一分析单元,用于对所述课程试题进行分析,得到所述课程试题考查的课程培养目标;

第一映射单元,用于将所述课程试题与所述课程培养目标进行关联,得到第一映射关系;

所述第二映射子模块具体包括: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学院对学生毕业时要求的全部毕业要求能力;

第二分析单元,用于对所述课程培养目标进行分析,得到所述课程培养目标对应的毕业要求能力;

第二映射单元,用于将所述课程培养目标与所述毕业要求能力进行关联,得到第二映射关系。

进一步地,所述计算模块具体包括:

第三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学生的课程成绩,对所述课程成绩进行分析,得到各试题的分值和分数;

第一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试题的分值、所述试题的分数和所述第一映射关系,计算得到所述课程培养目标的分值和分数;

第二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课程培养目标的分值、所述课程培养目标的分数和所述第二映射关系,计算得到所述毕业要求能力的分值和分数;

第三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毕业要求能力的分值和所述毕业要求能力的分数,计算得到用于分析学生综合能力的所述毕业要求能力的完成度。

进一步地,所述映射模块还包括:

第三映射子模块,用于获取用于国家对学院进行学科评估认证的专业培养目标,并将所述毕业要求能力与所述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关联,得到第三映射关系;

所述计算模块还包括:

第四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三映射关系,将所述毕业要求能力的完成度平均分配给所述专业培养目标,得到所述专业培养目标的完成度;

所述分析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专业培养目标的完成度分析学生的综合能力。

本发明附加的方面的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析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析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析学生综合能力的系统的结构框架图;

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毕业要求能力完成度的流程交互图;

图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从课程大纲中提取课程培养目标的方法的时序图;

图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查询学生综合能力完成度的时序图;

图7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拓扑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析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包括:

s101,获取课程信息,根据课程信息将课程试题与毕业要求能力进行关联;

s102,获取学生的课程成绩,根据课程成绩,通过课程试题与毕业要求能力之间的关系,计算得到毕业要求能力的完成度;

s103,根据毕业要求能力的完成度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分析。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析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通过对课程信息进行分析,建立课程试题与学校要求学生的毕业要求能力之间的映射关系,实现了课程试题与毕业要求能力之间的转换,并根据学生的试题成绩计算得到毕业要求能力的成绩,可以得到毕业要求能力的完成情况,通过毕业要求能力的完成情况能够对学生进行准确客观的分析,可以知道学生在学校要求的各项培养目标上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分析更加科学合理。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析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201,获取课程信息,课程信息是由教务处创建的课程,包括课程需要考查的培养目标,以及由任课老师完善添加的课程试卷和课程大纲,对课程信息进行分析,从课程信息中提取得到的课程大纲和课程试卷;

s202,对课程大纲进行分析,从课程大纲中提取得到培养目标,这些培养目标就是课程培养目标,并从课程试卷中提取得到课程试题的编号,课程培养目标就是在某一课程中,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例如,了解什么是数据、数据的常见传输方法等;

s203,对课程试题进行分析,得到课程试题都具体对应的考查了哪些课程培养目标,将全部课程试题与与其对应的课程培养目标进行关联,得到第一映射关系,例如,以一道题为例,试题1对应地具体考查了2个课程培养目标,分别考查了课程培养目标3.1:学生对几种常见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掌握情况,并考查了课程培养目标1.2:学生对于信息的组成形式的理解情况,并以集合的方式保存这些映射关系,假设共有10道课程试题,那么分别获取这10道课程试题对应的课程培养目标,将每道题与其对应的课程培养目标进行关联和映射;

s204,获取学院对学生毕业时要求的全部毕业要求能力,毕业要求能力是当学校对于学生培养的能力要求,例如,可以为了解存储系统的基本架构与工作原理、了解网络存储的形式和掌握核心存储架构并熟悉其优缺点、理解先进技术的使用方法并设计合理的存储建设方案等,毕业要求能力是学校要求学生毕业时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s205,对课程培养目标进行分析,得到课程培养目标对应的毕业要求能力,将课程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能力进行关联,得到第二映射关系,通过上述步骤,就建立起了课程试题与毕业要求能力之间的关联,例如,提取课程大纲中的课程培养目标,读取课程培养目标的内容,对课程培养目标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课程中考查的存储相关知识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于存储系统的架构能力,那么得到了该课程培养目标对应的毕业要求能力,并将这种对应关系进行存储;

s206,获取学生在课程考试中的课程成绩,得到每道试题的分值和分数,根据试题的分值、试题的分数和第一映射关系,计算得到课程培养目标的分值和分数,并根据课程培养目标的分值、课程培养目标的分数和第二映射关系,计算得到毕业要求能力的分值和分数,根据毕业要求能力的分值和毕业要求能力的分数,计算得到用于分析学生综合能力的毕业要求能力的完成度,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只对毕业要求能力赋值的来源进行了说明,即毕业要求能力的分值和分数来源于学生的课程成绩,不对其赋值的方式进行限定,实际根据需要可以有多种赋值方式,本步骤的目的是根据学生的课程成绩,得到学生的毕业要求能力的“成绩”,即所谓的毕业要求能力的完成度;

例如:

某门课程只有1道题,这道题满分100分,某学生得了80分,那么通过分析发现,这道题考查了课程培养目标1和2,那么课程培养目标1的分值可以为50分,得分可以为40分,课程培养目标1对应了毕业要求能力1,那么毕业要求能力1的分值可以为50分,得分可以为40分,毕业要求能力1的完成度就可以为80%;

优选地,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进一步分析学生的综合能力:

s207,还可以根据课程培养目标的分值和分数,计算得到用于分析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培养目标的完成度,根据课程培养目标的完成度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分析,得到该学生在这门课程中,各考查能力的完成情况,并可以通过对所有学生在这门课程中的完成情况,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并对后续教学课程进行调整,例如,当通过分析发现这门课程培养目标普遍达不到要求,那么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偏重这门课程的内容进行讲解,或开设与这门课程相关的课程,供学生选修,以便及时掌握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相比于评老师直观经验和课程成绩来判断,这种方法更加客观准确,可以针对课程的某一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和调整,以往的方法无法做到这一点;

s208,获取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是国家对学院进行学科评估认证用的,采用与上述各步骤相同的方法,将毕业要求能力与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关联,得到第三映射关系,根据第三映射关系,将毕业要求能力的完成度平均分配给专业培养目标,得到专业培养目标的完成度,这样就就可以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完成度分析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析学生综合能力的系统的结构框架图,该系统包括:

映射模块310,用于获取课程信息,根据课程信息将课程试题与毕业要求能力进行关联;

计算模块320,用于获取学生的课程成绩,根据课程成绩,通过课程试题与毕业要求能力之间的关系,计算得到毕业要求能力的完成度;

分析模块330,用于根据毕业要求能力的完成度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分析。

其中,映射模块310具体包括:

第一映射子模块311,用于获取课程信息,从课程信息中提取得到课程试题与课程培养目标,将课程试题与课程培养目标进行关联,得到第一映射关系;

第二映射子模块312,用于获取与课程培养目标对应的毕业要求能力,将课程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能力进行关联,得到第二映射关系;

关联子模块313,用于根据第一映射关系和第二映射关系建立课程试题与毕业要求能力之间的联系。

第一映射子模块311具体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3111,用于获取课程信息,根据课程信息得到课程大纲和课程试卷;

提取单元3112,用于从课程大纲中提取需对学生进行培养的全部课程培养目标,并从课程试卷中提取课程试题;

第一分析单元3113,用于对课程试题进行分析,得到课程试题考查的课程培养目标;

第一映射单元3114,用于将课程试题与课程培养目标进行关联,得到第一映射关系;

第二映射子模块312具体包括:

第二获取单元3121,用于获取学院对学生毕业时要求的全部毕业要求能力;

第二分析单元3122,用于对课程培养目标进行分析,得到课程培养目标对应的毕业要求能力;

第二映射单元3123,用于将课程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能力进行关联,得到第二映射关系。

计算模块320具体包括:

第三获取单元321,用于获取学生的课程成绩,对课程成绩进行分析,得到各试题的分值和分数;

第一计算单元322,用于根据试题的分值、试题的分数和第一映射关系,计算得到课程培养目标的分值和分数;

第二计算单元323,用于根据课程培养目标的分值、课程培养目标的分数和第二映射关系,计算得到毕业要求能力的分值和分数;

第三计算单元324,用于根据毕业要求能力的分值和毕业要求能力的分数,计算得到用于分析学生综合能力的毕业要求能力的完成度。

进一步地,映射模块310还包括:

第三映射子模块314,用于获取用于国家对学院进行学科评估认证的专业培养目标,并将毕业要求能力与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关联,得到第三映射关系;

计算模块320还包括:

第四计算单元325,用于根据第三映射关系,将毕业要求能力的完成度平均分配给专业培养目标,得到专业培养目标的完成度;

分析模块330还用于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完成度分析学生的综合能力。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给出了一种计算毕业要求能力完成度的流程交互图,在这个交互图中,共有教务处、任课教师和学生三方参与,具体流程如下:

首先,由教务处创建一门新的课程,再将这门课程的信息进行完善,这部分包括定义课程的教学目标等,同时,在分析系统中录入学校需要考查的学生的毕业要求能力,建立毕业要求能力与各课程需要考查的课程培养目标之间的对应关系。

然后,任课老师根据本门课程需要考察的教学目标,编写本门课程的课程大纲并上传,系统根据课程大纲提取课程需要考查的教学目标,即需要培养学生的课程培养目标,另一方面,任课老师根据课程大纲创建本门课程的试卷,并对试卷进行完善,将试卷录入到系统中,然后建立试题与课程培养目标的对应关系。

然后,让学生做该试卷,得到学生的成绩,录入到系统中,系统将成绩根据试题与课程培养目标的对应关系转化为课程培养目标的成绩,然后根据教务处录入并建立的毕业要求能力与各课程需要考查的课程培养目标之间的对应关系,计算毕业要求能力的成绩,根据毕业要求能力的成绩计算毕业要求能力的完成度。

最后,根据得到的毕业要求能力的完成度,对学生的课业完成情况和综合能力进行分析。

在另一实施例中,给出了一种分析学生综合能力的具体实现方法,在这里给出以下几个集合:

学生的成绩集合g:{g1,g2,…,gn},其中的每一个元素gi是一个二元向量{question,grade},其中question记录着题目编号,grade记录着学生在该题目获得的分数;

教师录入试卷中的题目的集合q:{q1,q2,…,qn},其中的每一个元素qi是一个三元向量{question,goal,score},其中question记录着题目编号,goal记录着与题目编号对应的考查的课程培养目标,score记录着与题目编号对应的题目的分值;

依据课程大纲抽取出关系的向量集合r:{r1,r2,…,rn},其中的每一个元素ri是一个三元向量{ability,goal,proportion},其中ability记录毕业要求的毕业要求能力的编号,goal记录着与毕业要求能力的编号对应的考查的课程培养目标,proportion记录着毕业要求能力与课程培养目标的关系所占的比重,针对单个课程所包括的集合r,其中所有的比重之和为1。

得到了上述各集合后,通过以下步骤分析学生的综合能力:

获取任一课程,将其添加入数据集。

获取该课程的向量集合r,针对其中每一个元素ri∈r,获取其相应的毕业要求能力的编号,课程培养目标的编号以及该关系所占比重。

根据预先录入的试卷信息,获取试卷考察能力的向量集合q,针对其中的每一个元素qi∈q,获取其相应的题目编号,对应的考查的课程培养目标的编号以及对应的题目的分值。

根据教师录入的学生成绩信息,获取记录学生成绩的向量集合g,针对其中的每一个元素gi∈g,获取其相应的题目编号以及学生在该题目获得的分数,这里获取的每一个元素都是一一对应的关联关系。

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将集合g中的分数,通过集合q的映射关系,建立与集合r中的毕业要求的毕业要求能力的映射关系,将学生在试卷中每一题的试题得分情况转为化学生在毕业要求能力中的能力得分情况。

根据学生在毕业要求能力中的能力得分情况,计算学生的毕业要求能力的完成度。

将所获得的毕业要求能力的完成度加入结果集,并判断是否有新的未加入课程,如果有则重复以上步骤进行添加。

针对所获得的所有课程在各个毕业要求能力的上的得分情况,计算其总体完成度情况。

在另一实施例中,给出了一种应用本发明提供的分析学生综合能力的系统从课程大纲中提取需对学生进行培养的全部课程培养目标的方法。

由于本系统中所使用的教学大纲是教师用户已经提前编写完成的,因此,让教师用户再重新录入显然是加大了教师用户的工作量,并不利于辅助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因此需要系统实现通过提取教学大纲中的相应内容,从而自动获取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和毕业要求能力之间的对应关系表。主要是使用c#中的word类库(microsoftword12.0objectlibrary)实现对教师上传的word文档的相关操作。

首先是根据任课教师上传的教学大纲,读取教学大纲文档中全部的内容,接着对于所获取的全部内容,依据一定的规则对全部内容进行抽取,获得系统所需要获取的信息。经过对预先存储的模板文档的分析发现,课程要求的课程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毕业要求能力的对应关系通常位于教学大纲的正文部分,因此我们通过对文档的正文内容进行定位获取目标区域。

由于用户编写文档的习惯可能不一定完全一致,因此,我们提供两种途径对文档进行识别:依据格式和依据内容,下面对这识别两种途径进行详细说明。

依据格式识别是针对定位的目标区域,识别用户所定义的格式(即用户所使用的段落格式),针对同一种格式的不同内容,分别提取文本信息,从而获得系统所需的课程教学目标。

依据内容识别是针对定位的目标区域,识别用户所使用的关键字(即用户用于区分不同教学目标所使用的标识符),进而提取文档中所有的课程教学目标。再成功提取到教学目标以后,将所提取的信息存入goal表中。

针对课程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能力的对应关系提取,经过对模板文件的分析,系统将文档中的第一个表定位为目标区域。目标区域中所包括的信息主要包括毕业要求能力,课程培养目标以及比重,通过对这三列中所包括的文本信息的提取别分析,获取对应的毕业要求能力编号,课程培养目标编号,从而建立两两之间的映射关系。对于所获取的信息,将经过分析抽取成为一一对应的关系并赋予相应的权重。首先是获取关系表中每一行的文本信息,针对培养目标点中的所有指标以及培养目标中的所有目标建立两两之间的关系,再依据所赋予的权重,平均分配给每一组关系,并存入abilityinfo表中,至此完成课程大纲信息提取的全部功能。

如图5所示,为本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从课程大纲中提取课程培养目标的方法的时序图,如表1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毕业要求能力和课程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表,下面结合时序图和表1,对从课程大纲中提取课程培养目标的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表1

其中毕业要求能力中的1.1,3.1等编号对应毕业要求能力的编号,课程培养目标对应课程大纲中记录的六条课程培养目标。而比重则记录着该项在课程培养计划中所占比重。

首先教师用户先在系统中上传课程大纲文件,例如,该文件可以是word文件,系统通过调用word类库对所上传的文件进行解析,提取出文件所有的内容。

在获取到上传内容以后,系统首先判断该大纲是否是新版大纲(目前工作流程中,课程大纲分为新版和旧版,目前系统只支持对新版教学大纲的提取工作),如果该大纲不是新版教学大纲,则提醒用户进行修改并重新上传新版教学大纲。如果是新版教学大纲,则系统通过对提取内容分析,定位到课程大纲中的正文部分,通过解析内容,分别提取课程培养目标和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能力间的对应关系表。

对于课程培养目标部分,系统将直接将提取到的信息存入数据库,并建立其与课程之间的关联关系。对于提取到的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能力对应关系表,系统通过对表中每条记录进行分析,将每一条记录中的所有毕业要求能力和所有课程培养目标进行抽取,并建立两两之间的映射关系,同时将它们所对应的比重进行平均分配,从而提取出系统所需要的映射关系集合。该集合将由毕业要求培养目标点,课程培养目标以及所占比重构成。针对每一门课程所上传的单个教学大纲而言,需要满足所有提取的映射关系所占比重和为100%,例如,以表1中第一条所示,系统通过识别关键信息,最终提取出4条关系,分别是{1.1,1,2.5%},{3.1,1,2.5%},{1.1,2,2.5%},{3.1,2,2.5%}。由于在本表格中没有明确给出其中各项指标之间的重要关系,因此默认所有指标及教学目标具有同等重要程度,因此将10%的比重平均分配给提取出的4条关系,即每条关系的比重是2.5%。因此,通过对该实例表格的分析,共提取出11条关系,其各自的比重和最终为100%。

在另一实施例中,给出了一种应用本发明提供的分析学生综合能力的系统录入成绩的方法。

录入方式主要以excel批量导入为主,以用户手工录入为辅。由于现有技术中,已经有相应的试卷成绩统计模块,因此系统需要适应现有的模板以配合目前的工作流程。

首先说明的是成绩的批量导入方式。目前使用的模板主要包括学生姓名,学号,班级,试卷各个题目的详细得分以及相应的大题总分及试卷总分。除此以外还包括各个题目详细的得分情况的统计分析如均值,标准差和得分率。用户首先将成绩模板点击上传按钮上传到系统中。系统通过使用office组件,采用oledb读取excel文件,把excel文件当做一个数据源,并在这个数据源中进行相关的读取和保存操作,从而读取到用户上传至系统中的完整信息,并且根据模板的格式相应的识别出其所属大题及小题。系统通过所识别出的题目信息,使用试卷录入模块定义的命名规则,自动生成相应的codeid从而建立与试卷表的正确映射。

然后系统将会根据所获取的excel信息计算相应的题目总计分数以及相应的统计结果,并将结果在系统中进行展示,如果与excel中用户录入信息不同,将会以标注为红色提醒用户再次检查所上传的excel文件是否出现录入错误。最后系统从session中获取课程相应的classid,并根据所获取的相应的成绩信息完成成绩的录入工作。

接着说明的是成绩的手工录入方式。首先用户选择相应的课程及试卷以后,系统将根据所获取classid及examid进行相关的数据查询,并根据查询得到的结果动态的生成一份新的试卷样式,该样式是根据试卷录入的树形结构进行构建。用户输入学生姓名,学号,班级,以及各个题目相应的成绩信息。当所有信息录入完成以后点击确认按钮进行上传。当所有结果上传完毕以后可以进行整体录入情况的总计分析。

在另一实施例中,给出了一种对分析结果进行展示的方法,如图6所示,给出了一种查询学生综合能力完成度的时序图。

以教师用户为例,教师首先可以选择自己需要查看的课程,对该课程所考核的各个能力指标的完成度情况的分析结果进行查看。其中,能力指标是课程培养目标对应的能力,例如,课程培养目标的内容是了解信息的网络架构方式,那么培养的能力就是对信息的网络架构方式的掌握能力。

分析结果包括:(1)能力指标完成度表格,表格中包括能力指标对应的课程培养目标的编号,能力指标的总分,能力指标的得分,以及能力指标的完成度;(2)能力指标完成度统计图,统计图包括雷达图,柱状图等。

接着,教师用户可以输入学生学号,点击查询按钮查看该学生的基本信息,以及该学生在本门课程中各个能力指标的完成情况,分析结果显示同样主要分为能力指标完成度表格和能力指标完成度统计图两种形式。

管理员用户查看的能力指标完成度结果的维度则更加丰富,除了能够拥有通教师用户相同的查看功能以外,同时可以查看所有课程的各个能力指标完成度情况,以及某个学生在所有课程中的各个能力指标完成度情况。

例如,可以使用armchart插件来分析展示统计图,该插件通过javascript和html5技术实现了数据的动态查看,并且提供极为丰富的展示风格。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7所述,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拓扑图,在该网络关系中,包括:

多个终端801,这些终端801与无线访问点802或交换机803通信连接,无线访问点802和交换机803分别依次与路由器804、网关805和防火墙806连接,并最终接入因特网。

还包括:

内置有数据库807的数据库服务器808,依次与应用服务器809和防火墙806连接,并最终接入因特网。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系统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模块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也可以是电的,机械的或其它的形式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