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转动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动装置及其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笔记本电脑均采用恒定的摩擦阻尼来保持笔记本电脑的开合稳定性,即笔记本电脑的显示端与系统端能够保持一定的夹角以便用户正常使用,该恒定的摩擦阻尼较小时,用户在开合显示端时比较便利,但是过小的阻尼难以提供有力的定位稳定性,导致显示端与系统端难以保持稳定的夹角状态,使得显示端容易晃动,甚至发生自然转动;该恒定的摩擦阻尼较大时,虽然有足够的阻力来保持显示端与系统端定位的稳定性,但是用户在开合笔记本电脑时就需要较大的力,使得转动时手感生涩,从而降低用户体验,同时,较大的摩擦阻尼也加重了设备(转轴组件)的摩擦损伤,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另外,现有技术中的笔记本电脑虽然有密码保护程序来防止他人访问电脑,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良好的防范措施,即,不能阻止他人对笔记本电脑进行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实现顺滑转动的同时还能提供稳定定位的转动装置及其电子设备。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转动装置,包括转动连接的第一转动件及第二转动件,其还包括操控装置及定位装置;
所述定位装置包括与所述第一转动件同步转动的第一定位件及与所述第二转动件同步转动的第二定位件;
所述操控装置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定位件与所述第二定位件的接触或分离,所述第一定位件与所述第二定位件的接触或分离,使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第二转动件实现定位或自由转动。
作为优选,所述转动装置还包括连接轴;
所述第一转动件具有第一轴孔,所述第二转动件具有第二轴孔,所述连接轴穿设所述第一轴孔及所述第二轴孔,以铰接所述第一转动件及所述第二转动件;
所述连接轴与所述第二转动轴同步转动并能沿所述第一轴孔及所述第二轴孔的轴向位移;
所述第一定位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转动件上的第一摩擦面,所述第二定位件包括设于所述连接轴上的与所述第一摩擦面相对应的第二摩擦面,所述操控装置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摩擦面与所述第二摩擦面的接触或分离。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轴孔的内壁上设有滑槽,所述连接轴上设有与所述滑槽相对应的滑轨。
作为优选,所述操控装置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转动件上的电磁铁,及设于所述连接轴上的永磁铁,通过控制所述电磁铁的通电情况,所述电磁铁与所述永磁铁相吸合或排斥,使所述第一摩擦面与所述第二摩擦面相接触或分离。
作为优选,所述转动装置还包括锁定装置及识别单元;
所述锁定装置包括与所述第一转动件同步转动的第一锁定件及与所述第一锁定件相配合且与所述第二转动件同步转动的第二锁定件;
所述识别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锁定件与所述第二锁定件的锁闭或开启,以使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第二转动件实现锁定或相对转动。
作为优选,所述识别单元包括指纹识别模块。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锁定件包括与所述第一转动件同步转动的电磁定位销,所述第二锁定件包括与所述第二转动件同步转动的定位孔,所述电磁定位销与所述定位孔相对时,所述电磁定位销嵌入到所述定位孔内实现所述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的锁定。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其还包括上述任意一种所述的转动装置,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一转动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部件与所述第二转动件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电子设备具体为笔记本电脑,所述第一部件为显示端,所述第二部件为系统端,所述操控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显示端的触控部,触控所述触控部所述第一定位件与所述第二定位件相接触或分离。
作为优选,所述触控部包括压力触控板或电容触控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动装置及其电子设备能够实现小阻尼的顺滑转动,从而提高了用户在使用时的转动手感,同时还能实现大阻尼的稳定定位以增加其可靠性,另外,还能防止他人操作电脑,具备较高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转动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转动装置的第一摩擦面与第二摩擦面相抵靠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转动装置的第一摩擦面与第二摩擦面相分离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笔记本电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第一转动件;11-第一轴孔;12-第一摩擦面;13-电磁铁;14-电磁定位销;2-第二转动件;21-第二轴孔;22-滑槽;3-连接轴;31-第二摩擦面;32-滑轨;33-永磁铁;34-定位孔;4-触控部;5-指纹识别模块;6-显示端;7-系统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转动装置,其包括转动连接的第一转动件1及第二转动件2,还包括操控装置及定位装置;定位装置包括与第一转动件1同步转动的第一定位件及与第二转动件2同步转动的第二定位件;操控装置用于控制第一定位件与第二定位件的接触或分离,第一定位件与第二定位件的接触或分离,使第一转动件与第二转动件实现定位或顺滑转动,故当需要第一转动件1与第二转动件2发生相对转动时,通过操控装置使得第一转动件与第二转动件能够实现自由(小阻尼的顺滑)转动,当第一转动件1与第二转动件2转动完成后还能够实现稳定的定位。
具体的,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实施例中转动装置还包括连接轴3,第一转动件1具有第一轴孔11,第二转动件2具有第二轴孔21,连接轴3通过第一轴孔11及第二轴孔21铰接第一转动件1及第二转动件2;连接轴3与第二转动件2同步转动并能沿第一轴孔11及第二轴孔21的轴向位移;第一定位件包括设于第一转动件1上的第一摩擦面12,第二定位件包括设于连接轴3上的与第一摩擦面12相对应的第二摩擦面31,操控装置用于控制第一摩擦面12与第二摩擦面31的接触或分离。
进一步的,第二轴孔21的内壁上设有滑槽22,连接轴3上设有与滑槽22相对应的滑轨32,这种结构设置能保证连接轴3与第二转动件2同步转动的同时还能保证连接轴3沿第一轴孔11及第二轴孔21的轴向滑动。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操控装置包括设于第一转动件1上的电磁铁13,及设于连接轴3上的永磁铁33(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轴上也可以将永磁铁替换为电磁铁;另外也可以将第一转动件上设永磁铁,连接轴上设电磁铁),通过控制电磁铁13的通电情况(包括电磁铁的极性及磁力大小),电磁铁13与永磁铁33相吸合或排斥,使第一摩擦面12与第二摩擦面31相接触或分离,然而,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实施例中,为简化结构,第一摩擦面12设置在电磁铁13上,第二摩擦面31设置在永磁铁33上,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第一转动件1上单独设置相应的结构形成第一摩擦面12,在连接轴3上单独设置相应的结构形成第二摩擦面31;为实现第一转动1件与第二转动件2的大摩擦力的定位(增大第一转动件与第二转动件的转动阻力),只需使电磁铁13通电以与永磁铁33吸合,即,第一摩擦面12与第二摩擦面31相接触并保持一定压力即可,为实现第一转动件1与第二转动件2的顺滑转动,只需使电磁铁13断电,以使第一摩擦面12与第二摩擦面31相分离或消除压力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实施例中,只是例举出了连接轴3通过在轴向上的移动,并配合摩擦面来改变第一转动件1与第二转动件2之间转动阻力的一种实施方式,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采用其他的结构通过摩擦力(压力)的变化来实现转动阻力的变化,例如,可以为刹片式结构,通过径向上的位移来改变第一转动件1与第二转动件2之间的转动阻力。
进一步的,为了实现第一转动件1与第二转动件2的相对锁定,转动装置还包括锁定装置及识别单元,锁定装置包括与第一转动件1同步转动的第一锁定件及与第一锁定件相配合且与第二转动件2同步转动的第二锁定件,识别单元用于控制第一锁定件与第二锁定件的锁闭或开启,以使第一转动件与第二转动件实现锁定或相对转动,考虑到操作的安全性及便利性,识别单元包括指纹识别模块5;具体的,第一锁定件包括与第一转动件1同步转动的电磁定位销14,第二锁定件包括与第二转动件2同步转动的设于连接轴3上的定位孔34,电磁定位销14与定位孔34相对时,电磁定位销14嵌入到定位孔34内实现第一转动件1和第二转动件2的锁定。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其还包括上述任意一种的转动装置,第一部件与第一转动件1固定连接,第二部件与第二转动件2固定连接。
具体的,如图4所示,电子设备为笔记本电脑,第一部件为显示端6,第二部件为系统端7,操控装置还包括设于显示端6上的触控部4,触控触控部4,第一定位件与第二定位件相接触或分离,进一步的,触控部4包括压力触控板或电容触控板等。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为提升用户的操作体验,触控部4采用电容触控板(此为现有技术常用触控部件,在此不做赘述),当用户触控到触控部4来调节显示端6的倾角时,电磁铁13断电,从而使得显示端6与系统端7能够实现顺滑转动,从而提升了用户的转动手感,当用户调节完毕后,手脱离触控部4,此时电磁铁13通电并与永磁铁33吸合,从而保证显示端6能够稳固定位。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当笔记本电脑完全闭合后(即显示端与系统端贴合),锁定装置的电磁定位销14与定位孔34相对,并且此时电磁定位销14自动嵌入到定位孔34中,完成对笔记本电脑的锁定,使得他人不能对笔记本电脑进行查看,并且还避免了他人对键盘进行操作,以此从根本上防止他人随意使用;当用户在使用时,通过指纹识别模块5进行指纹识别,识别成功后,电磁定位销14脱离定位孔34,掀起显示端6(同时触控触控部4)此时用户可顺滑开启显示端6来使用笔记本电脑。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