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芯和电子钟表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2156647阅读:529来源:国知局
机芯和电子钟表的利记博彩app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机芯和电子钟表。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搭载了针位置自动校正功能的电波钟表等电子钟表。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下述这样的电子钟表:第1轮系具有1个以上的第1轮系用检测齿轮,该第1轮系用检测齿轮设有能够使从发光元件输出的检测光透过的检测孔,第2轮系具有检测光透过用齿轮,该检测光透过用齿轮被配置在与第1轮系中任意一个第1轮系用检测齿轮相同的轴线上,在检测光透过用齿轮的与第1轮系用检测齿轮的检测孔的旋转轨迹重叠的位置上形成有能够使检测光透过的长孔和对检测光进行遮挡的遮光部。

根据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电子钟表,能够将由不同的马达和轮系驱动的多个指针配置在同一轴线上,并且,即使不具有另一方的指针的针位置检测机构,也能够可靠且在短时间内进行一方的指针的针位置检测。

现有的电子钟表中,为了检测检测孔,在长孔被配置在与光传感器对应的位置的状态下,需要使第1轮系用检测齿轮最多旋转1圈。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267244号公报

然而,在具有例如太阳能板的电子钟表中,存储在二次电池中的电量是有限的。因此,为了进一步增长电子钟表的使用时间,进一步降低耗电量是有效的。因此,在上述现有的电子钟表中,具有降低针位置检测时的电力消耗这样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提供能够降低针位置检测时的电力消耗的机芯和电子钟表。

本发明的机芯的特征在于具有:第1齿轮,其借助第1驱动源的动力旋转而驱动第1指针;位置检测用齿轮,其借助所述第1驱动源的动力旋转,所述第1齿轮相对于该位置检测用齿轮的齿数比被设定为1/M,其中M为整数;发光元件,其相对于所述第1齿轮和所述位置检测用齿轮配置在所述第1齿轮的中心轴线的轴向上的一侧;以及受光元件,其隔着所述第1齿轮和所述位置检测用齿轮设置在所述轴向的另一侧,检测来自所述发光元件的光,所述第1齿轮具有多个第1透过部,该多个第1透过部设置在同一旋转轨迹上,能够使来自所述发光元件的光透过,所述位置检测用齿轮具有N个第2透过部,该N个第2透过部设置在同一旋转轨迹上,能够使来自所述发光元件的光透过,所述第2透过部在所述位置检测用齿轮的周向上以360°/N的间隔进行设置,所述多个第1透过部被设置成在所述中心轴线的周向上以不相等的角度间隔排列,在所述中心轴线的周向上相邻的所述第1透过部的角度间隔被设定为360°/(M×N)的倍数。

在本发明中,多个第1透过部被设置成在周向上以不相等的角度间隔排列。因此,通过检测在周向上相邻的第1透过部之间的周向距离,能够判定第1齿轮的旋转位置。该情况下,一边使第1齿轮旋转一边利用受光元件检测透过了第1透过部的来自发光元件的光,判定第1齿轮的旋转量和第1透过部的有无,由此,能够检测第1透过部之间的周向距离。由此,与第1齿轮设有1个第1透过部的结构相比较,在伴随第1指针的位置检测的第1齿轮的旋转位置的判定时,能够抑制第1齿轮的旋转量。因此,能够缩短使用发光元件的时间,能够降低针位置检测时的电力消耗。

并且,在本发明中,关于位置检测用齿轮,第1齿轮相对于该位置检测用齿轮的齿数比被设定为1/M,第2透过部在同一旋转轨迹上以360°/N的间隔进行设置。因此,当驱动第1驱动源使第1齿轮和位置检测用齿轮同时旋转时,第2透过部每成为位于发光元件与受光元件之间对应的位置(以下,称作“检测位置”。)的状态,第1齿轮旋转360°/(M×N)。在中心轴线的周向上相邻的第1透过部的角度间隔被设定为360°/(M×N)的倍数。由此,针对第1驱动源设置第1齿轮和位置检测用齿轮以使在任意的第1透过部位于检测位置的状态下第2透过部都位于检测位置,由此,在各第1透过部位于检测位置时,能够使第2透过部同时位于检测位置。

而且,关于位置检测用齿轮,第1齿轮相对于该位置检测用齿轮的齿数比被设定为1/M。因此,位置检测用齿轮相对于第1驱动源的旋转角度大于第1齿轮的旋转角度。由此,从第1透过部和第2透过部位于检测位置而能够使来自发光元件的光向受光元件透过的状态开始,能够使第2透过部比第1透过部更快地从检测位置退避开。因此,即使在相对于第1驱动源的1步驱动的第1齿轮的旋转角度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第1驱动源的1步而在受光元件能够检测到来自发光元件的光的状态和无法检测到来自发光元件的光的状态之间转移。

通过以上方案,能够可靠地进行伴随第1指针的位置检测的第1齿轮的旋转位置的检测,能够降低针位置检测时的电力消耗。

在上述机芯中,优选的是,所述机芯还具有:第2齿轮,其配置在与所述中心轴线相同的轴线上,借助第2驱动源的动力旋转而驱动第2指针;和控制部,其控制所述第1驱动源和所述第2驱动源的驱动,并且,检测所述受光元件的受光,所述第2齿轮具有第3透过部,从所述轴向观察时,该第3透过部设置在所述第1透过部的旋转轨迹上,并能够使来自所述发光元件的光透过,所述第3透过部是沿着所述中心轴线的周向的长孔,所述第3透过部的两端部所成的第1中心角被设定为第2中心角以上,所述第2中心角与所述第2齿轮的所述第3透过部以外的区域对应并与所述第3透过部的端部之间对应,设在所述周向上相邻的所述第1透过部彼此所成的中心角中最大的中心角为θ,所述控制部执行下述步骤:透过状态判定步骤,对所述受光元件是否接收到来自所述发光元件的光进行判定;旋转角度判定步骤,在所述透过状态判定步骤中所述受光元件没有接收到来自所述发光元件的光的情况下,对所述第1齿轮的旋转角度是否为θ以上进行判定;第1驱动步骤,在所述旋转角度判定步骤中判定了所述第1齿轮的旋转角度不到θ的情况下,驱动所述第1驱动源使所述第1齿轮旋转,再次进行所述透过状态判定步骤;以及第2驱动步骤,在所述旋转角度判定步骤中判定了所述第1齿轮的旋转角度为θ以上的情况下,驱动所述第2驱动源使所述第2齿轮旋转规定角度,再次进行所述透过状态判定步骤,所述规定角度为所述第2中心角以上且所述第1中心角以下。

在本发明中,从轴向观察时,第3透过部被设置在第1透过部的旋转轨迹上,因此,在第1透过部、第2透过部和第3透过部位于检测位置的情况下,受光元件检测到来自发光元件的光。

通过重复执行透过状态判定步骤、旋转角度判定步骤以及第1驱动步骤,使第1齿轮最多旋转θ,由此,第1透过部至少通过检测位置1次。由此,能够对第3透过部是否位于检测位置进行判定。

接着,在第2齿轮的第3透过部以外的区域(以下,称作“遮光区域”。)位于检测位置的情况下,在第2驱动步骤中,使第2齿轮旋转规定角度的量,所述规定角度为与遮光区域对应并与第3透过部的端部之间对应的第2中心角以上、并且为第3透过部的两端部所成的第1中心角以下。由此,能够使遮光区域从检测位置退避开,并且能够使第3透过部移动到检测位置。

通过以上方案,对于第3透过部是否位于检测位置的判定,与以往那样地使第1齿轮旋转360°来进行该判定的结构相比较,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该判定。并且,在遮光区域位于检测位置的情况下,执行1次第2驱动步骤,由此,无需再次对第3透过部是否位于检测位置进行判定,在第1齿轮的旋转位置的判定中,能够抑制第1齿轮的旋转量。因此,能够缩短使用发光元件的时间,能够降低针位置检测时的电力消耗。

在上述机芯中,优选的是,所述第1指针是分针。

根据本发明,能够降低分针的位置检测时的电力消耗。

本发明的电子钟表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机芯;和太阳能板,其发出提供给所述第1驱动源的电力。

根据本发明,通过具有上述机芯,能够降低针位置检测时的电力消耗,因此,对具有太阳能板的电子钟表是优选的。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降低针位置检测时的电力消耗。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电子钟表的外观图。

图2是从正面侧观察机芯时的平面图。

图3是沿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沿图2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第1实施方式的二号轮的平面图。

图6是第1实施方式的分检测轮的平面图。

图7是第1实施方式的四号轮的平面图。

图8是第1实施方式的跨轮中间轮的平面图。

图9是第1实施方式的跨轮的平面图。

图10是第1实施方式的时轮的平面图。

图11是第1实施方式的时检测轮的平面图。

图12是第1实施方式的针位置检测动作的流程图。

图13是第1实施方式的机芯的框图。

图14是第1实施方式的分透过状态搜索步骤的时序图。

图15是第1实施方式的秒透过状态搜索步骤的时序图。

图16是第2实施方式的二号轮的平面图。

图17是第2实施方式的针位置检测动作的流程图。

图18是第2实施方式的针位置检测动作的流程图。

图19是第2实施方式的机芯的框图。

图20是示出分检测轮的变形例的平面图。

标号说明

1:电子钟表;10:机芯;13:分针(第1指针);14:秒针(第2指针);15:太阳能板;16:控制部;21:第1步进马达(第1驱动源);22:第2步进马达(第2驱动源);33、133:二号轮(第1齿轮);34、234:分检测轮(位置检测用齿轮);35、135:二号轮透过部(第1透过部);35A、135A:第1二号轮透过部(第1透过部);35B、135B:第2二号轮透过部(第1透过部);37、237:分检测轮透过部(第2透过部);43:四号轮(第2齿轮);45:第1四号轮透过部(第3透过部);61:第1发光元件(发光元件);64:第1受光元件(受光元件);O:中心轴线;S11:透过状态判定步骤;S12、S120:旋转角度判定步骤;S13:第1驱动步骤;S14:第2驱动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首先,对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一般情况下,将包含钟表的驱动部分的机械体称作“机芯”。将在该机芯上安装表盘、指针并放入表壳中制成成品的状态称作钟表的“整机”。

将构成钟表的基板的底板的两侧中表壳的玻璃所在一侧、即表盘所在一侧称作机芯的“背面侧”。并且,将底板的两侧中表壳的壳后盖所在一侧、即与表盘相反一侧称作机芯的“正面侧”。

(电子钟表)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电子钟表的外观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子钟表1是模拟式钟表。电子钟表1的整机在表壳3的内侧具有机芯10、表盘11以及指针12、13、14,其中,表壳3由壳后盖(未图示)和玻璃2构成。

表盘11与太阳能板15形成为一体,至少具有表示与小时相关的信息的刻度等。太阳能板15发出电力,该电力通过后述的控制部16(参照图3)提供给各步进马达21、22、23等(参照图2)。指针12、13、14包含表示小时的时针12、表示分的分针13(第1指针)以及表示秒的秒针14(第2指针)。表盘11、时针12、分针13以及秒针14被配置为能够通过玻璃2进行目视确认。

(机芯)

图2是从正面侧观察机芯时的平面图。图3是沿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图4是沿图2的IV-IV线的剖视图。

如图2至图4所示,机芯10主要具有未图示的二次电池、控制部16、底板20、轮系夹板29、第1步进马达21(第1驱动源)、第2步进马达22(第2驱动源)、第3步进马达23、第1轮系30、第2轮系40、第3轮系50、第1发光元件61(发光元件)、第2发光元件63、第1受光元件64(受光元件)以及第2受光元件66。

二次电池(未图示)利用来自太阳能板15的电力进行充电,向控制部16提供电力。

控制部16是电路基板,安装有集成电路。集成电路由例如C-MOS或PLA等构成。控制部16具有:旋转控制部17,其控制各步进马达21、22、23的驱动;发光控制部18,其控制各发光元件61、63的发光;以及检测控制部19,其检测各受光元件64、66的受光。

底板20构成机芯10的底座。在底板20的背面侧配置有表盘11。

轮系夹板29配置在底板20的正面侧。

如图2所示,各步进马达21、22、23具有:线圈块21a、22a、23a,它们包含卷绕在磁芯上的线圈线;定子21b、22b、23b,它们被配置为与线圈块21a、22a、23a的磁芯的两端部分接触;以及转子21d、22d、23d,它们被配置于定子21b、22b、23b的转子孔21c、22c、23c中。如图3和图4所示,各转子21d、22d、23d被底板20和轮系夹板29支承成能够旋转。各步进马达21、22、23与旋转控制部17连接。

如图2所示,第1轮系30具有:二号轮33(第1齿轮),其借助第1步进马达21的动力而旋转从而驱动分针13;第1二号中间轮31和第2二号中间轮32,它们将第1步进马达21的动力传递给二号轮33;以及分检测轮34(位置检测用齿轮),其借助第1步进马达21的动力而旋转。二号轮33相对于分检测轮34的齿数比被设定为1/M,其中M为整数(本实施方式中,M为30)。

第1二号中间轮31具有第1二号中间齿轮31a和第1二号中间小齿轮31b,并被底板20和轮系夹板29支承成能够旋转(参照图3)。第1二号中间齿轮31a与第1步进马达21的转子21d的小齿轮啮合。

第2二号中间轮32具有第2二号中间齿轮32a和第2二号中间小齿轮32b,并被底板20和轮系夹板29支承成能够旋转。第2二号中间齿轮32a与第1二号中间轮31的第1二号中间小齿轮31b啮合。

如图3所示,二号轮3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外套于中心管39。中心管39被固定于底板20的二号夹板25保持。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设二号轮33的中心轴线O的延伸方向为轴向,将沿着轴向的轮系夹板29侧(正面侧)称作上侧,将底板20侧(背面侧)称作下侧。并且,如图2所示,图中箭头CW表示从下侧观察机芯10时的绕中心轴O顺时针环绕的方向,箭头CCW表示从下侧观察机芯10时的绕中心轴O逆时针环绕的方向。

如图2所示,二号轮33具有与第2二号中间轮32的第2二号中间小齿轮32b啮合的二号齿轮33a。二号轮33例如构成为:当第1步进马达2旋转360步时,旋转1圈。与第1步进马达21的1步对应的二号轮33的旋转角度被设定为1°。在二号轮33的下端部安装有分针13。

图5是第1实施方式的二号轮的平面图。

如图5所示,二号轮33具有一对二号轮透过部35(第1透过部),该一对二号轮透过部35设置在同一旋转轨迹上,并能够使光透过。另外,这里所说的“旋转轨迹”是指在使二号轮33旋转时二号轮透过部35所通过的区域R(在以下的说明中也是同样的)。一对二号轮透过部35是例如形成为相同形状的圆形的贯穿孔。一对二号轮透过部35被设置成在中心轴O的周向上以不相等的角度间隔排列。设后述的分检测轮34的分检测轮透过部37(参照图6)的个数为N(本实施方式中,N=1)时,二号轮透过部35的角度间隔被设定为360°/(M×N)的倍数(本实施方式中为12°的倍数)。一对二号轮透过部35彼此所成的中心角中最大的中心角θ例如为240°。一对二号轮透过部35具有第1二号轮透过部35A和第2二号轮透过部35B,其中,第2二号轮透过部35B设置在相对于第1二号轮透过部35A在CW方向上旋转了角度θ后的位置。

这里,二号轮透过部35被设置成在周向上以不相等的角度间隔排列的状态。该不相等的角度间隔的状态是指下述这样的状态:由于多个二号轮透过部而存在该透过部彼此之间的多个间隔,上述的多个间隔不相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在CW方向上观察的从第1二号轮透过部35A至第2二号轮透过部35B的间隔与在CW方向上观察的从第2二号轮透过部35B至第1二号轮透过部35A的间隔不同,即构成为不相等间隔。另外,如果将上述多个间隔加在一起则相当于圆周一周的量。如果将这些间隔与透过部的直径全部加在一起则成为360°。换而言之,透过部彼此之间的间隔存在有多个,该间隔具有互不相同的大小,如果将该间隔加在一起则成为大致相当于360°的圆周一周的量的大小。

如图3所示,分检测轮34被底板20和轮系夹板29支承成能够旋转。如图2所示,分检测轮34配置为从轴向观察时一部分与二号轮33重叠。分检测轮34具有分检测齿轮34a。分检测齿轮34a与第1二号中间轮31的第1二号中间齿轮31a啮合。分检测轮34例如构成为:当第1步进马达21旋转12步时,旋转1圈。与第1步进马达21的1步对应的分检测轮34的旋转角度被设定为30°。

图6是第1实施方式的分检测轮的平面图。

如图6所示,分检测轮34具有能够使光透过的N个(本实施方式中为1个)分检测轮透过部37(第2透过部)。分检测轮透过部37是例如圆形的贯穿孔。平面观察时的分检测轮透过部37的切线中通过分检测轮34的旋转中心的一对切线之间所对应的中心角A例如小于与第1步进马达21的1步对应的分检测轮34的旋转角度。

如图2所示,第2轮系40具有:四号轮43(第2齿轮),其借助第2步进马达22的动力而旋转从而驱动秒针14;以及六号轮41和五号轮42,它们将第2步进马达22的动力传递给四号轮43。

六号轮41具有六号齿轮41a和六号小齿轮41b,并被底板20和轮系夹板29支承成能够旋转(参照图3)。六号齿轮41a与第2步进马达22的转子22d的小齿轮啮合。

五号轮42具有五号齿轮42a和五号小齿轮42b,并被底板20和轮系夹板29支承成能够旋转。五号齿轮42a与六号轮41的六号小齿轮41b啮合。

四号轮43配置在与中心轴O相同的轴线上。如图3所示,四号轮43具有轮轴43a和四号齿轮43b,该四号齿轮43b固定于轮轴43a。轮轴43a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贯插于中心管39内。在轮轴43a的下端部安装有秒针14。如图2所示,四号齿轮43b与五号轮42的五号小齿轮42b啮合。四号轮43例如构成为:当第2步进马达22旋转60步时,旋转1圈。与第2步进马达22的1步对应的四号轮43的旋转角度被设定为6°。

图7是第1实施方式的四号轮的平面图。

如图7所示,四号轮43具有能够使光透过的一对第1四号轮透过部45(第3透过部)和能够使光透过的第2四号轮透过部46。

从轴向观察时,一对第1四号轮透过部45设置在二号轮33的二号轮透过部35的旋转轨迹上。一对第1四号轮透过部45分别为沿着四号轮43的周向延伸的长孔。一对第1四号轮透过部45关于中心轴O彼此对称。沿着四号轮43的周向上的各第1四号轮透过部45的尺寸为沿着四号轮43的周向上的一对第1四号轮透过部45的端部之间的离开距离以上的尺寸。各第1四号轮透过部45的两端部所成的第1中心角α1为第2中心角α2以上,所述第2中心角α2与四号轮43的第1四号轮透过部45以外的区域对应并与第1四号轮透过部45的端部之间对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中心角α1为100°。并且,中心角α2为80°。

第2四号轮透过部46设置在第1四号轮透过部45的旋转轨迹上。第2四号轮透过部46是例如具有与第1四号轮透过部45的宽度尺寸相同的内径的圆形的贯穿孔。第2四号轮透过部46设置在第1四号轮透过部45的旋转轨迹上的一对第1四号轮透过部45之间的中间位置。

如图2所示,第3轮系50具有跨轮中间轮51、跨轮52、时轮53以及时检测轮54。

跨轮中间轮51具有跨轮中间齿轮51a和跨轮中间小齿轮51b,并被底板20和轮系夹板29支承成能够旋转(参照图4)。跨轮中间齿轮51a与第3步进马达23的转子23d的小齿轮啮合。

图8是第1实施方式的跨轮中间轮的平面图。

如图8所示,跨轮中间轮51具有能够使光透过的跨轮中间轮透过部55。跨轮中间轮透过部55是例如圆形的贯穿孔。

如图4所示,跨轮52被底板20和轮系夹板29支承成能够旋转。如图2所示,跨轮52具有跨轮齿轮52a和跨轮小齿轮52b。跨轮齿轮52a与跨轮中间小齿轮51b啮合。跨轮齿轮52a被配置为从轴向观察时与跨轮中间轮51的跨轮中间齿轮51a一部分重叠。

图9是第1实施方式的跨轮的平面图。

如图9所示,跨轮52具有能够使光透过的跨轮透过部56。跨轮透过部56形成为例如与跨轮中间轮51的跨轮中间轮透过部55相同的形状(参照图8)。

如图3所示,时轮53配置在与中心轴O相同的轴线上,并且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外套于二号轮33。如图2所示,时轮53具有与跨轮52的跨轮小齿轮52b啮合的时齿轮53a。在时轮53的下端部安装有时针12。

图10是第1实施方式的时轮的平面图。

如图10所示,时轮53具有能够使光透过的12个时轮透过部57。12个时轮透过部57是圆形的贯穿孔,沿着时轮53的周向以等间隔(本实施方式中为30°间隔)排列。从轴向观察时,各时轮透过部57设置在二号轮33的二号轮透过部35的旋转轨迹上。

如图4所示,时检测轮54被底板20支承成能够旋转。如图2所示,时检测轮54被配置为,从轴向观察时,与跨轮中间轮51的跨轮中间齿轮51a和跨轮52的跨轮齿轮52a所重叠的部分中的一部分重叠。时检测轮54具有时检测齿轮54a。时检测齿轮54a与跨轮52的跨轮小齿轮52b啮合。

图11是第1实施方式的时检测轮的平面图。

如图11所示,时检测轮54具有能够使光透过的时检测轮透过部58。时检测轮透过部58形成为例如与跨轮中间轮51的跨轮中间轮透过部55相同的形状(参照图8)。

如图3所示,第1发光元件61相对于二号轮33、分检测轮34和四号轮43配置在轴向上的下侧,例如固定于底板20。第1发光元件61是例如LED(Light EmittingDiode:发光二极管)或LD(Laser Diode:激光二极管)等,能够朝向上侧照射光。第1发光元件61与发光控制部18连接。

第1受光元件64隔着二号轮33、分检测轮34和四号轮43设置在轴向上的上侧,例如固定于轮系夹板29。第1受光元件64是例如光电二极管等,检测来自第1发光元件61的光。第1受光元件64与检测控制部19连接。

在与第1发光元件61和第1受光元件64之间对应的位置(以下,称作“第1检测位置”。)形成有分别在轴向上贯穿底板20和轮系夹板29的贯穿孔20a、29a。第1发光元件61所照射的光通过贯穿孔29a、20a入射到第1受光元件64。

在第1检测位置配置有二号轮33、分检测轮34、四号轮43以及时轮53。从轴向观察时,第1检测位置与二号轮33的一对二号轮透过部35的旋转轨迹重叠。由此,从轴向观察时,第1检测位置与四号轮43的第1四号轮透过部45和第2四号轮透过部46的旋转轨迹、以及时轮53的时轮透过部57的旋转轨迹重叠。并且,从轴向观察时,第1检测位置与分检测轮34的分检测轮透过部37的旋转轨迹重叠。

二号轮33的二号轮透过部35在位于第1检测位置时,能够使来自第1发光元件61的光透过。并且,在一对二号轮透过部35位于第1检测位置以外的位置时,二号轮33对来自第1发光元件61的光进行遮挡。

四号轮43的第1四号轮透过部45和第2四号轮透过部46中的任意一方在位于第1检测位置时,能够使来自第1发光元件61的光透过。并且,在第1四号轮透过部45和第2四号轮透过部46双方位于第1检测位置以外的位置时,四号轮43对来自第1发光元件61的光进行遮挡。

时轮53的时轮透过部57在位于第1检测位置时,能够使来自第1发光元件61的光透过。并且,在时轮透过部57位于第1检测位置以外的位置时,时轮53对来自第1发光元件61的光进行遮挡。

分检测轮34的分检测轮透过部37在位于第1检测位置时,能够使来自第1发光元件61的光透过。并且,在分检测轮透过部37位于第1检测位置以外的位置时,分检测轮34对来自第1发光元件61的光进行遮挡。

另外,第1二号轮透过部35A以下述方式设置于二号轮33:当二号轮33上安装的分针13配置在指示表盘11上的0分的基准位置时,该第1二号轮透过部35A位于第1检测位置。

并且,第2二号轮透过部46以下述方式设置于四号轮43:当四号轮43的轮轴43a上安装的秒针14配置在指示表盘11上的0秒的基准位置时,该第2二号轮透过部46位于第1检测位置。

分检测轮34的分检测轮透过部37被设置为:在二号轮33在第1二号轮透过部35A处使来自第1发光元件61的光向第1受光元件64透过的状态下,从轴向观察时,该分检测轮透过部37位于与第1二号轮透过部35A对应的位置。即,在第1二号轮透过部35A位于第1检测位置的状态下,分检测轮透过部37位于第1检测位置。

如图5所示,如上所述,二号轮33上的第1二号轮透过部35A与第2二号轮透过部35B所成的中心角(θ、360°-θ)为360°/(M×N)的倍数。这里,二号轮33相对于分检测轮34的齿数比被设定为1/M,因此,分检测轮透过部37每成为位于第1检测位置的状态的二号轮33的旋转角度为360°/(M×N)。由此,在二号轮33的第1二号轮透过部35A和第2二号轮透过部35B位于第1检测位置时,分检测轮34的分检测轮透过部37也位于第1检测位置(参照图7)。

如图4所示,第2发光元件63相对于跨轮中间轮51、跨轮52和时检测轮54配置在轴向上的下侧,例如固定于底板20。与第1发光元件61同样地,第2发光元件63是例如LED或LD等,能够朝向上侧照射光。第2发光元件63与发光控制部18连接。

第2受光元件66隔着跨轮中间轮51、跨轮52和时检测轮54设置在轴向上的上侧,例如固定于轮系夹板29。与第1受光元件64同样地,第2受光元件66是例如光电二极管等,检测来自第2发光元件63的光。第2受光元件66与检测控制部19连接。

在与第2发光元件63和第2受光元件66之间对应的位置(以下,称作“第2检测位置”。)形成有分别在轴向上贯穿底板20和轮系夹板29的贯穿孔20c、29c。第2发光元件63所照射的光通过贯穿孔29c、20c入射到第2受光元件66。

从轴向观察时,第2检测位置与跨轮中间轮51的跨轮中间轮透过部55的旋转轨迹重叠。并且,从轴向观察时,第2检测位置与跨轮52的跨轮透过部56的旋转轨迹重叠。而且,从轴向观察时,第2检测位置与时检测轮54的时检测轮透过部58的旋转轨迹重叠。

跨轮中间轮51的跨轮中间轮透过部55在位于第2检测位置时,能够使来自第2发光元件63的光透过。并且,在跨轮中间轮透过部55位于第2检测位置以外的位置时,跨轮中间轮51对来自第2发光元件63的光进行遮挡。

跨轮52的跨轮透过部56在位于第2检测位置时,能够使来自第2发光元件63的光透过。并且,在跨轮透过部56位于第2检测位置以外的位置时,跨轮52对来自第2发光元件63的光进行遮挡。

时检测轮54的时检测轮透过部58在位于第2检测位置时,时检测轮透过部58能够使来自第2发光元件63的光透过。并且,在时检测轮透过部58位于第2检测位置以外的位置时,时检测轮54对来自第2发光元件63的光进行遮挡。

在时检测轮54的时检测轮透过部58位于第2检测位置的状态下,跨轮中间轮51的跨轮中间轮透过部55和跨轮52的跨轮透过部56位于第2检测位置。

(针位置检测动作)

接下来,对第1实施方式的针位置检测动作进行说明。

在针位置检测动作中,为了检测时针12、分针13以及秒针14的位置,而检测二号轮33、四号轮43以及时轮53的旋转位置。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省略对时针12的位置检测动作的说明。并且,关于以下说明中的各结构部件的标号,参照图2至图11。

图12是第1实施方式的针位置检测动作的流程图。图1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机芯的概略的框图。另外,图13示意性地示出了针位置检测动作完成后的状态。

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针位置检测动作具有以下步骤:分透过状态搜索步骤S10,在该分透过状态搜索步骤S10中,搜索二号轮33的二号轮透过部35;秒透过状态搜索转移步骤S20,在分透过状态搜索步骤S10完成时,在第1二号轮透过部35A和第2二号轮透过部35B中的哪一个位于第1检测位置的情况不明确的情况下执行该秒透过状态搜索转移步骤S20;以及秒透过状态搜索步骤S30,在该秒透过状态搜索步骤S30中,搜索四号轮43的第2四号轮透过部46。

首先,在执行上述的各步骤之前,利用第3步进马达23使时轮53旋转,以使得多个时轮透过部57中的任意一个位于第1检测位置。另外,第1检测位置是指,跨轮中间轮51的跨轮中间轮透过部55、跨轮52的跨轮透过部56、时检测轮54的时检测轮透过部58在相同的位置重叠时的轮系的状态。由此,时轮53能够始终在时轮透过部57处使来自第1发光元件61的光向第1受光元件64透过。

(分透过状态搜索步骤)

接下来,对分透过状态搜索步骤S10进行说明。

分透过状态搜索步骤S10包含透过状态判定步骤S11、旋转角度判定步骤S12、第1驱动步骤S13、第2驱动步骤S14以及步骤S15。

在分透过状态搜索步骤S10中,首先,利用控制部16对第1受光元件64是否接收到来自第1发光元件61的光进行判定(透过状态判定步骤S11)。

在透过状态判定步骤S11中,控制部16的发光控制部18向第1发光元件61提供电力,使光从第1发光元件61照射。并且,在透过状态判定步骤S11中,控制部16的检测控制部19使第1受光元件64工作,对第1受光元件64是否接收到光进行判定。在透过状态判定步骤S11中,在二号轮33的第1二号轮透过部35A和第2二号轮透过部35B中的任意一方、四号轮43的第1四号轮透过部45和第2四号轮透过部46中的任意一方以及分检测轮34的分检测轮透过部37位于第1检测位置时,第1受光元件64检测到来自第1发光元件61的光(参照图13)。

在透过状态判定步骤S11中判定为第1受光元件64接收到来自第1发光元件61的光的情况下(S11:是),前进到步骤S15。与此相对,在透过状态判定步骤S11中判定为第1受光元件64没有接收到来自第1发光元件61的光的情况下(S11:否),前进到旋转角度判定步骤S12。

在旋转角度判定步骤S12中,利用控制部16对二号轮33的旋转角度是否为θ(本实施方式中为240°)以上进行判定。在旋转角度判定步骤S12中,控制部16对存储于控制部16中的针位置检测动作开始以后的二号轮33的旋转角度是否为θ以上进行判定。

在旋转角度判定步骤S12中判定为二号轮33的旋转角度为θ以上的情况下(S12:是),前进到第2驱动步骤S14。与此相对,在旋转角度判定步骤S12中判定为二号轮33的旋转角度没有达到θ的情况下(S12:否),进行第1驱动步骤S13。

在第1驱动步骤S13中,利用旋转控制部17对第1步进马达21进行1步的旋转驱动,使二号轮33仅在CW方向上旋转与第1步进马达21的1步对应的旋转角度(本实施方式中为1°)。在第1驱动步骤S13中,伴随着第1步进马达21的1步的旋转驱动,分检测轮34也旋转与第1步进马达21的1步对应的旋转角度(本实施方式中为30°)。接着,再次进行透过状态判定步骤S11。

这里,对在旋转角度判定步骤S12中判定为二号轮33的旋转角度为θ以上的情况(S12:是)进行说明。

图14是第1实施方式的分透过状态搜索步骤的时序图。另外,图14的分检测轮、二号轮以及四号轮的“透过”是指分检测轮、二号轮以及四号轮各自所具有的透过部位于第1检测位置的状态。并且,“未透过”是指分检测轮、二号轮以及四号轮各自所具有的透过部位于第1检测位置以外的位置的状态。并且,图14的检测判定中的“0”表示第1受光元件64没有检测到来自第1发光元件61的光的状态,“1”表示第1受光元件64检测到来自第1发光元件61的光的状态。

当重复执行透过状态判定步骤S11、旋转角度判定步骤S12以及第1驱动步骤S13时,二号轮33和分检测轮34旋转。如图14所示,分检测轮34每旋转1圈,分检测轮34的分检测轮透过部37通过第1检测位置1次。由此,分检测轮34每旋转1圈,重复“透过”和“未透过”1次。二号轮33每旋转1圈,二号轮33的第1二号轮透过部35A和第2二号轮透过部35B分别通过第1检测位置1次。由此,二号轮33每旋转1圈,重复“透过”和“未透过”2次。另外,在二号轮33是“透过”时,分检测轮34也是“透过”。

通过使二号轮33至多旋转θ,第1二号轮透过部35A和第2二号轮透过部35B中的至少一方通过第1检测位置(参照图13)。因此,在即使使二号轮33旋转θ,第1受光元件64也没有检测到来自第1发光元件61的光的情况下,四号轮43的第1四号轮透过部45和第2四号轮透过部46位于第1检测位置以外的位置。

如图12所示,在第2驱动步骤S14中,利用旋转控制部17驱动第2步进马达22,使四号轮43旋转规定角度β(本实施方式中为9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四号轮透过部45的两端部所成的第1中心角α1是100°,并且四号轮43的周向上的一对第1四号轮透过部45之间的第2中心角α2是80°。因此,通过使四号轮43旋转α2以上α1以下的规定角度β(本实施方式中为90°),能够移动位于第1检测位置以外的位置的第1四号轮透过部45而使其位于第1检测位置(图14中的时间T2)。接着,使存储于控制部16中的二号轮33的旋转角度为0°,并且再次进行透过状态判定步骤S11。然后,通过再次重复执行旋转角度判定步骤S12、第1驱动步骤S13以及透过状态判定步骤S11,能够在第1受光元件64检测到第1二号轮透过部35A和第2二号轮透过部35B中的任意一方(例如图14中的时间T3)。

在步骤S15中,控制部16对存储于控制部16中的二号轮33的旋转角度是否为360°-θ(本实施方式中为120°)以上进行判定。在步骤S15中判定为二号轮33的旋转角度为360°-θ以上的情况下(S15:是),结束分透过状态搜索步骤S10,前进到秒透过状态搜索步骤S30。与此相对,在步骤S15中判定为二号轮33的旋转角度不到360°-θ的情况下(S15:否),结束分透过状态搜索步骤S10,前进到秒透过状态搜索转移步骤S20。

这里,对存储于控制部16中的二号轮33的旋转角度为360°-θ以上的情况(S15:是)进行说明。

在透过状态判定步骤S11的判定为“是”时第1二号轮透过部35A位于第1检测位置的情况下,步骤S15中存储于控制部16中的二号轮33的旋转角度为0°以上且不到θ。并且,在透过状态判定步骤S11的判定为“是”时第2二号轮透过部35B位于第1检测位置的情况下,步骤S15中存储于控制部16中的二号轮33的旋转角度为0°以上且不到360°-θ。因此,在步骤S15的判定为“是”的情况下,第1二号轮透过部35A位于第1检测位置。由此,在步骤S15的判定为“是”的情况下,二号轮33的旋转位置的检测完成,并且,分针13的向基准位置的配置也完成。

(秒透过状态搜索转移步骤)

接下来,对秒透过状态搜索转移步骤S20进行说明。

秒透过状态搜索转移步骤S20包含步骤S21、步骤S22、步骤S23以及步骤S24。

在秒透过状态搜索转移步骤S20中,首先,执行步骤S21。在步骤S21中,利用旋转控制部17驱动第1步进马达21,在CW方向上对二号轮33进行角度θ的旋转驱动。在执行步骤S21的时刻第1二号轮透过部35A位于第1检测位置的情况下,通过执行步骤S21,第2二号轮透过部35B移动到第1检测位置。在执行步骤S21的时刻第2二号轮透过部35B位于第1检测位置的情况下,通过执行步骤S21,第1二号轮透过部35A和第2二号轮透过部35B移动到第1检测位置以外的位置。

接下来,执行步骤S22。在步骤S22中,与透过状态判定步骤S11同样地,利用控制部16对第1受光元件64是否接收到来自第1发光元件61的光进行判定。

在步骤S22中判定为第1受光元件64接收到了来自第1发光元件61的光的情况下(S22:是),前进到步骤S23。在步骤S22中判定为第1受光元件64没有接收到来自第1发光元件61的光的情况下(S22:否),前进到步骤S24。

在步骤S22的判定为“是”的情况下,在该时刻,第2二号轮透过部35B位于第1检测位置。由此,二号轮33的旋转位置的检测完成。

在步骤S23中,在CW方向上对二号轮33进行角度θ的旋转驱动。由此,能够使第1二号轮透过部35A移动到第1检测位置,分针13的向基准位置的配置完成。在执行步骤S23后,结束秒透过状态搜索转移步骤S20,前进到秒透过状态搜索步骤S30。

在步骤S22的判定为“否”的情况下,在执行了步骤S15的时刻,第2二号轮透过部35B位于第1检测位置。由此,二号轮33的旋转位置的检测完成。

在步骤S24中,在CW方向上对二号轮33进行角度360°-θ的旋转驱动。由此,能够使第1二号轮透过部35A移动到第1检测位置,分针13的向基准位置的配置完成。在执行步骤S24后,结束秒透过状态搜索转移步骤S20,前进到秒透过状态搜索步骤S30。

(秒透过状态搜索步骤)

接下来,对秒透过状态搜索步骤S30进行说明。

秒透过状态搜索步骤S30包含步骤S31和步骤S32。

图15是第1实施方式的秒透过状态搜索步骤的时序图。另外,图15的二号轮和四号轮的“透过”是指二号轮和四号轮各自所具有的透过部位于第1检测位置的状态。并且,“未透过”是指二号轮和四号轮各自所具有的透过部位于第1检测位置以外的位置的状态。并且,图15的检测判定中的“0”表示第1受光元件64没有检测到来自第1发光元件61的光的状态,“1”表示第1受光元件64检测到来自第1发光元件61的光的状态。

首先,对秒透过状态搜索步骤S30的概略进行说明。如图15所示,在秒透过状态搜索步骤S30中,利用旋转控制部17驱动第2步进马达22,一边使四号轮43旋转一边使第1受光元件64接收来自第1发光元件61的光。此时,使第1受光元件64检测与第1四号轮透过部45和第2四号轮透过部46的形状、位置及个数等对应的光的透过模式。并且,对第1受光元件64检测到的光的透过模式是否是期望模式进行判定来检测第2四号轮透过部46,由此来检测四号轮43的旋转位置。

以下,对秒透过状态搜索步骤S30具体进行说明。

在秒透过状态搜索步骤S30中,二号轮33的旋转位置的检测完成,第1二号轮透过部35A位于第1检测位置(参照图13)。由此,如图16所示,二号轮33一直是“透过”。

如图13所示,在秒透过状态搜索步骤S30中,首先,执行步骤S31。在步骤S31中,利用控制部16进行期望模式的检测。具体而言,在步骤S31中,控制部16对第1受光元件64检测到的信号是否是期望模式进行判定。

在步骤S31中判定为检测到了期望模式的情况下(S31:是),结束秒透过状态搜索步骤S30。在步骤S31中判定为没有检测到期望模式的情况下(S31:否),执行步骤S32。

在步骤S32中,利用旋转控制部17对第2步进马达22进行1步的旋转驱动,使四号轮43在CW方向上旋转与第2步进马达22的1步对应的旋转角度(本实施方式中为6°)。接着,再次执行步骤S31。

对本实施方式的秒透过状态搜索步骤S30中的第1受光元件64的检测信号进行说明。如图13和图15所示,当重复执行步骤S31和步骤S32时,四号轮43旋转。四号轮43每旋转1圈,四号轮43的一对第1四号轮透过部45和第2四号轮透过部46分别通过第1检测位置1次。由于四号轮43具有长孔的第1四号轮透过部45,因此,在第1四号轮透过部45位于第1检测位置的期间连续地成为透过状态(参照图15中的时间t1至t2的期间和时间t3至t4的期间)。

二号轮33在秒透过状态搜索步骤S30中一直为“透过”。因此,在四号轮43变为“透过”时,第1受光元件64检测到来自第1发光元件61的光。

从第1受光元件64最后检测到一方的第1四号轮透过部45起至开始检测到另一方的第1四号轮透过部45为止,第2步进马达22使四号轮43在CW方向上旋转16步的量(例如图15中的时间t2至t3的期间)。

这里,对第2四号轮透过部46位于一方的第1四号轮透过部45与另一方的第1四号轮透过部45之间的情况进行说明。该情况下,从步骤S32中第1受光元件64最后检测到透过了一方的第1四号轮透过部45的光的时刻开始重复执行步骤S31和步骤S32,利用第2步进马达22使四号轮43旋转8步的量,这时,第2四号轮透过部46成为位于第1检测位置的状态。此时,在步骤S32中第1受光元件64检测到透过了第2四号轮透过部46的光1次(图15中的时间t5)。

控制部16为了检测第2四号轮透过部46而将第1受光元件64检测到的光的透过模式(期望模式)设定为下述模式:针对四号轮43每旋转6°(针对每执行步骤S31和步骤S32),成为“1·1·0·0·0·0·0·0·0·1”。由此,控制部16能够判定:在第1受光元件64检测到了期望模式的时刻,在一方的第1四号轮透过部45通过第1检测位置后,第2四号轮透过部46处于位于第1检测位置的状态。

如上所述,在判定为步骤S31中检测到了期望模式的情况下(S31:是),在该时刻,第2四号轮透过部46位于第2检测位置,因此,四号轮43的旋转位置的检测完成,并且,秒针14的向基准位置的配置完成。接着,结束秒透过状态搜索步骤S30,针位置检测动作完成。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二号轮透过部35被设置成在中心轴O的周向上以不相等的角度间隔排列。因此,通过检测在中心轴线O的周向上相邻的二号轮透过部35之间的周向距离,能够判定二号轮33的旋转位置。该情况下,一边使二号轮33旋转一边利用第1受光元件64检测透过了二号轮透过部35的来自第1发光元件61的光,判定二号轮33的旋转量和二号轮透过部35的有无,由此,能够检测二号轮透过部35之间的周向距离。由此,与在二号轮33设有1个二号轮透过部的结构相比较,在伴随分针13的位置检测的二号轮33的旋转位置的判定时,能够抑制二号轮33的旋转量。因此,能够缩短使用第1发光元件61的时间,能够降低针位置检测时的电力消耗。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分检测轮34被设定为,二号轮33相对于分检测轮34的齿数比为1/M。因此,当驱动第1步进马达21使二号轮33和分检测轮34同时旋转时,分检测轮透过部37每成为位于第1检测位置的状态,二号轮33旋转360°/M。在中心轴线O的周向上相邻的二号轮透过部35的角度间隔被设定为360°/M的倍数。由此,针对第1步进马达21设置二号轮33和分检测轮34以使得在任意的二号轮透过部35位于第1检测位置的状态下分检测轮透过部37位于第1检测位置,由此,在各二号轮透过部35位于第1检测位置时,能够使分检测轮透过部37同时位于第1检测位置。

而且,分检测轮34被设定为,二号轮33相对于分检测轮34的齿数比为1/M(M为整数)。因此,分检测轮34相对于第1步进马达21的旋转角度大于二号轮33的旋转角度。由此,从二号轮透过部35和分检测轮透过部37位于第1检测位置而能够使来自第1发光元件61的光向第1受光元件64透过的状态开始,能够使分检测轮透过部37比二号轮透过部35更快地从第1检测位置退避开。因此,即使在相对于第1步进马达21的1步驱动的二号轮33的旋转角度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第1步进马达21的1步而在第1受光元件64能够检测到来自第1发光元件61的光的状态和无法检测到来自第1发光元件61的光的状态之间转移。

通过以上步骤,能够可靠地进行伴随分针13的位置检测的二号轮33的旋转位置的检测,并能够降低针位置检测时的电力消耗。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轴向观察时,第1四号轮透过部45被设置在二号轮透过部35的旋转轨迹上,因此,在二号轮透过部35、分检测轮透过部37和第1四号轮透过部45位于第1检测位置的情况下,第1受光元件64检测到来自第1发光元件61的光。

通过重复执行透过状态判定步骤S11、旋转角度判定步骤S12以及第1驱动步骤S13,使二号轮33最多旋转θ,由此,使得二号轮透过部35至少通过第1检测位置1次。由此,能够对第1四号轮透过部45是否位于第1检测位置进行判定。

接着,在四号轮43的第1四号轮透过部45以外的区域(以下,称作“遮光区域”。)位于第1检测位置的情况下,在第2驱动步骤S14中,使四号轮43旋转规定角度β,所述规定角度β为与遮光区域对应且与第1四号轮透过部45的端部之间对应的第2中心角α2以上、并且为第1四号轮透过部45的两端部所成的第1中心角α1以下。由此,能够使遮光区域从第1检测位置退避开,并且能够使第1四号轮透过部45移动到第1检测位置。

通过以上步骤,对于第1四号轮透过部45是否位于第1检测位置的判定,与以往那样地使二号轮33旋转360°来进行该判定的结构相比较,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该判定。并且,在遮光区域位于第1检测位置的情况下,执行1次第2驱动步骤S14,由此,无需再次对第1四号轮透过部45是否位于第1检测位置进行判定,在二号轮33的旋转位置的判定中,能够抑制二号轮33的旋转量。因此,能够缩短使用第1发光元件61的时间,能够降低针位置检测时的电力消耗。

本实施方式的电子钟表1具有上述的机芯10,由此,能够降低针位置检测时的电力消耗。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6是第2实施方式的二号轮的平面图。

在图5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中,二号轮33具有一对二号轮透过部35。与此相对,在图16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中,在二号轮133具有3个二号轮透过部135这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另外,对与图1至图15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记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16所示,二号轮133具有3个二号轮透过部135(第1透过部),该3个二号轮透过部135设置在相同的旋转轨迹上,并能够使光透过。3个二号轮透过部135是例如形成为相同形状的圆形的贯穿孔。3个二号轮透过部135被设置成在中心轴线O的周向上以不相等的角度间隔排列。二号轮透过部135的角度间隔被设定为360°/(M×N)的倍数(本实施方式中为12°的倍数)。在中心轴线O的周向上相邻的二号轮透过部135彼此所成的中心角中最大的中心角θ1例如为180°。在中心轴线O的周向上相邻的二号轮透过部135彼此所成的中心角中第二大的中心角θ2例如为120°。3个二号轮透过部135具有第1二号轮透过部135A、第2二号轮透过部135B和第3二号轮透过部135C,其中,第2二号轮透过部135B设置在相对于第1二号轮透过部135A在CCW方向上旋转了角度θ2后的位置,第3二号轮透过部135C设置在相对于第2二号轮透过部135B在CCW方向上旋转了角度θ1后的位置。第1二号轮透过部135A与第3二号轮透过部135C之间的中心角θ3为360°-θ1-θ2(本实施方式中为60°)。

接下来,对第2实施方式的针位置检测动作进行说明。

图17和图18是第2实施方式的针位置检测动作的流程图。图19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机芯的概略的框图。另外,图19示意性地示出针位置检测动作完成后的状态。

如图17和图1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针位置检测动作具有以下步骤:分透过状态搜索步骤S100,在该分透过状态搜索步骤S100中,搜索二号轮133的二号轮透过部135;秒透过状态搜索转移步骤S200,在该秒透过状态搜索转移步骤S200中,使第1二号轮透过部135A位于第1检测位置;以及秒透过状态搜索步骤S30,在该秒透过状态搜索步骤S30中,搜索四号轮43的第2四号轮透过部46。

首先,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在执行上述的各步骤之前,利用第3步进马达23使时轮53旋转,以使得多个时轮透过部57中的任意一个位于第1检测位置。由此,时轮53能够始终在时轮透过部57处使来自第1发光元件61的光向第1受光元件64透过。

(分透过状态搜索步骤)

接下来,对分透过状态搜索步骤S100进行说明。

如图18所示,分透过状态搜索步骤S100包含透过状态判定步骤S11、旋转角度判定步骤S120、第1驱动步骤S13以及第2驱动步骤S14。

在分透过状态搜索步骤S100中,执行透过状态判定步骤S11。在透过状态判定步骤S11中判定为第1受光元件64接收到来自第1发光元件61的光的情况下(S11:是),前进到秒透过状态搜索转移步骤S200。与此相对,在透过状态判定步骤S11中判定为第1受光元件64没有接收到来自第1发光元件61的光的情况下(S11:否),前进到旋转角度判定步骤S120。

在旋转角度判定步骤S120中,利用控制部16对二号轮133的旋转角度是否为θ1(本实施方式中为180°)以上进行判定。在旋转角度判定步骤S120中,控制部16对存储于控制部16中的针位置检测动作开始以后的二号轮133的旋转角度是否为θ1以上进行判定。

在旋转角度判定步骤S120中判定为二号轮133的旋转角度为θ1以上的情况下(S120:是),前进到第2驱动步骤S14。与此相对,在旋转角度判定步骤S120中判定为二号轮133的旋转角度没有达到θ1的情况下(S120:否),前进到第1驱动步骤S13。接着,再次进行透过状态判定步骤S11。

这里,对在旋转角度判定步骤S120中判定为二号轮133的旋转角度为θ1以上的情况(S120:是)进行说明。

通过使二号轮133至多旋转θ1,第1二号轮透过部135A、第2二号轮透过部135B和第3二号轮透过部135C中的至少1个通过第1检测位置。因此,在即使使二号轮133旋转θ1,第1受光元件64也没有检测到来自第1发光元件61的光的情况下,四号轮43的第1四号轮透过部45和第2四号轮透过部46位于第1检测位置以外的位置。由此,执行第2驱动步骤S14,使第1四号轮透过部45移动到第1检测位置。接着,使存储于控制部16中的二号轮133的旋转角度为0°,并且再次进行透过状态判定步骤S11。然后,通过再次重复执行旋转角度判定步骤S120、第1驱动步骤S13以及透过状态判定步骤S11,能够在第1受光元件64检测到第1二号轮透过部135A、第2二号轮透过部135B和第3二号轮透过部135C中的任意1个。

(秒透过状态搜索转移步骤)

接下来,对秒透过状态搜索转移步骤S200进行说明。

如图19所示,秒透过状态搜索转移步骤S200包含步骤S201、步骤S203、步骤S205、步骤S207、步骤S209、步骤S211、步骤S213、步骤S215、步骤S217、步骤S219、步骤S221以及步骤S223。

秒透过状态搜索转移步骤S200中,首先执行步骤S201。在步骤S201中,控制部16对存储于控制部16中的二号轮133的旋转角度是否为θ3(本实施方式中为60°)以上进行判定。在步骤S201中判定为二号轮133的旋转角度为θ3以上的情况下(S201:是),前进到步骤S203。在步骤S203中判定为二号轮133的旋转角度不到θ3的情况下(S201:否),前进到步骤S205。

这里,对步骤S201中存储于控制部16中的二号轮133的旋转角度为θ3以上的情况(S201:是)进行说明。

在透过状态判定步骤S11的判定为“是”时第1二号轮透过部135A位于第1检测位置的情况下,步骤S201中存储于控制部16中的二号轮133的旋转角度为0°以上且不到θ3。并且,在透过状态判定步骤S11的判定为“是”时第2二号轮透过部135B位于第1检测位置的情况下,步骤S201中存储于控制部16中的二号轮133的旋转角度为0°以上且不到θ2。并且,在透过状态判定步骤S11的判定为“是”时第3二号轮透过部135C位于第1检测位置的情况下,步骤S201中存储于控制部16中的二号轮133的旋转角度为0°以上且不到θ1。因此,在步骤S201的判定为“是”的情况下,第2二号轮透过部135B或第3二号轮透过部135C位于第1检测位置。

在步骤S203中,控制部16对存储于控制部16中的二号轮133的旋转角度是否为θ2(本实施方式中为120°)以上进行判定。在步骤S203中判定为二号轮133的旋转角度为θ2以上的情况下(S203:是),前进到步骤S207。在步骤S203中判定为二号轮133的旋转角度不到θ2的情况下(S203:否),前进到步骤S209。

在步骤S203的判定为“是”的情况下,根据与上述的步骤S201相同的判定理由,第3二号轮透过部135C位于第1检测位置。由此,在步骤S203的判定为“是”的情况下,二号轮133的旋转位置的检测完成。

在步骤S207中,在CW方向上对二号轮133进行角度θ3的旋转驱动。由此,能够使第1二号轮透过部135A移动到第1检测位置,分针13的向基准位置的配置完成。接下来,前进到秒透过状态搜索步骤S30。

在步骤S209中,在CW方向上对二号轮133进行角度θ3的旋转驱动。接着,执行步骤S211。

在步骤S211中,与透过状态判定步骤S11同样地,对第1受光元件64是否接收到来自第1发光元件61的光进行判定。在步骤S211中判定为第1受光元件64接收到来自第1发光元件61的光的情况下(S211:是),前进到秒透过状态搜索步骤S30。与此相对,在步骤S211中判定为第1受光元件64没有接收到来自第1发光元件61的光的情况下(S211:否),前进到步骤S213。

在步骤S211的判定为“是”的情况下,在执行了步骤S203的时刻,第3二号轮透过部135C位于第1检测位置,在执行了步骤S211的时刻,第1二号轮透过部135A位于第1检测位置。由此,二号轮133的旋转位置的检测完成,并且,分针13的向基准位置的配置完成。接下来,前进到秒透过状态搜索步骤S30。

在步骤S211的判定为“否”的情况下,在执行了步骤S203的时刻,第2二号轮透过部135B位于第1检测位置。由此,二号轮133的旋转位置的检测完成。

在步骤S213中,在CW方向上对二号轮133进行角度θ1的旋转驱动。由此,能够使第1二号轮透过部135A移动到第1检测位置,分针13的向基准位置的配置完成。接下来,前进到秒透过状态搜索步骤S30。

在步骤S205中,在CW方向上对二号轮133进行角度θ3的旋转驱动。接着,执行步骤S215。

在步骤S215中,与步骤S211同样地,对第1受光元件64是否接收到来自第1发光元件61的光进行判定。在步骤S215中判定为第1受光元件64接收到来自第1发光元件61的光的情况下(S215:是),前进到秒透过状态搜索步骤S30。与此相对,在步骤S215中判定为第1受光元件64没有接收到来自第1发光元件61的光的情况下(S215:否),前进到步骤S217。

在步骤S215的判定为“是”的情况下,在执行了步骤S201的时刻,第3二号轮透过部135C位于第1检测位置,在执行了步骤S215的时刻,第1二号轮透过部135A位于第1检测位置。由此,二号轮133的旋转位置的检测完成,并且,分针13的向基准位置的配置完成。接下来,前进到秒透过状态搜索步骤S30。

在步骤S215的判定为“否”的情况下,在执行了步骤S201的时刻,第1二号轮透过部135A或第2二号轮透过部135B位于第1检测位置。并且,在执行了步骤S215的时刻,二号轮133的从第1二号轮透过部135A在CCW方向上移动了角度θ3后的部分、或从第2二号轮透过部135B在CCW方向上移动了角度θ3后的部分位于第1检测位置。

在步骤S217中,在CW方向上对二号轮133进行角度θ2-θ3的旋转驱动。接着,执行步骤S219。

在步骤S219中,与步骤S215同样地,对第1受光元件64是否接收到来自第1发光元件61的光进行判定。在步骤S219中判定为第1受光元件64接收到了来自第1发光元件61的光的情况下(S219:是),前进到步骤S221。与此相对,在步骤S219中判定为第1受光元件64没有接收到来自第1发光元件61的光的情况下(S219:否),前进到步骤S223。

在步骤S219的判定为“是”的情况下,在执行了步骤S215的时刻,二号轮133的从第1二号轮透过部135A在CCW方向上移动了角度θ3后的部分位于第1检测位置。并且,在执行了步骤S219的时刻,第2二号轮透过部135B位于第1检测位置。由此,二号轮133的旋转位置的检测完成。

在步骤S221中,在CW方向上对二号轮133进行角度θ1+θ3的旋转驱动。由此,能够使第1二号轮透过部35A移动到第1检测位置,分针13的向基准位置的配置完成。接下来,前进到秒透过状态搜索步骤S30。

在步骤S219的判定为“否”的情况下,在执行了步骤S215的时刻,二号轮133的从第2二号轮透过部135B在CCW方向上移动了角度θ3后的部分位于第1检测位置。并且,在执行了步骤S219的时刻,二号轮133的从第2二号轮透过部135B在CCW方向上移动了角度θ2后的部分位于第1检测位置。由此,二号轮133的旋转位置的检测完成。

在步骤S223中,在CW方向上对二号轮133进行角度θ1-θ2+θ3的旋转驱动。由此,能够使第1二号轮透过部35A移动到第1检测位置,分针13的向基准位置的配置完成。接下来,前进到秒透过状态搜索步骤S30。

接着,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执行秒透过状态搜索步骤S30。通过以上步骤,四号轮43的旋转位置的检测完成,并且,秒针14的向基准位置的配置完成,针位置检测动作完成。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二号轮133具有3个二号轮透过部135,该3个二号轮透过部135被设置成以360°/(M×N)的倍数的不相等的角度间隔排列。即使在该情况下,通过将在中心轴线O的周向上相邻的二号轮透过部135的角度间隔设定为360°/(M×N)的倍数,也能够使各二号轮透过部135和分检测轮透过部37同时位于第1检测位置。由此,利用分检测轮透过部37,能够在第1受光元件64能够检测到来自第1发光元件61的光的状态和无法检测到来自第1发光元件61的光的状态之间转移,能够可靠地进行二号轮133的旋转位置的检测。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中心轴线O的周向上相邻的二号轮透过部135彼此所成的中心角中最大的中心角θ1例如为180°。因此,与一对二号轮透过部35彼此所成的中心角中最大的中心角θ为240°的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相比较,能够抑制二号轮133的旋转位置的判定时的二号轮133的旋转量。因此,能够缩短使用第1发光元件61的时间,能够降低针位置检测时的电力消耗。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参照附图进行了说明的上述的实施方式,在其技术的范畴内可以想到各种变形例。

例如,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虽然分检测轮34具有1个(N=1)分检测轮透过部37,但并不限于此。

图20是示出分检测轮的变形例的平面图。

如图20所示,分检测轮234具有2个(N=2)分检测轮透过部237,该2个分检测轮透过部237设置在同一旋转轨迹上。各分检测轮透过部237在分检测轮234的周向上以180°(360°/N)的间隔进行设置。

这样,即使在设有2个以上的分检测轮透过部237的情况下,通过将在中心轴线O的周向上相邻的二号轮透过部35、135的角度间隔设定为360°/(M×N)的倍数,也能够使各二号轮透过部35、135和分检测轮透过部237同时位于第1检测位置。

另外,分检测轮透过部也可以设置3个以上。

例如,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设置于各齿轮体的各透过部以在齿轮体上形成贯穿孔的方式进行设置,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以如下方式设置各透过部:利用具有光透过性的部件形成各齿轮体,并且利用具有遮光性的涂料等来涂装各透过部以外的区域。

并且,第1四号轮透过部的端部也可以不是矩形形状而是圆弧状。该情况下,成为与来自发光元件的光的照射形状对应的形状,因此,即使在长孔的端部也能够可靠地检测受光的有无。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二号轮33、133相对于分检测轮34的齿数比被设定为1/30,但不限于此,只要将二号轮相对于分检测轮的齿数比设定为1/M(M为整数)即可。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轮系的配置中,构成为第2轮系40具有第2步进马达22、驱动秒针14的四号轮43(第2齿轮)、向四号轮43传递第2步进马达22的动力的六号轮41和五号轮42,由此,将秒针14的走针假设为变动较少的多赫兹(Hz)走针(由于针对驱动步进马达22的1个脉冲的转子的旋转角度较小而每1秒使用多个脉冲的驱动方法),但也可以设为通常的走针(每1秒使用1个脉冲的驱动方法)。该情况下,可以不需要六号轮41。即,本发明可以通过任意地构成第2轮系40而应用于多赫兹走针和通常走针的钟表。

此外,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地将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要素置换为公知的结构要素。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