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直流系统互窜故障监测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变电站直流电源系统运行过程中,两套直流系统之间会出现环路窜电故障从而影响变电站直流电源系统的正常工作。为了保证变电站直流电源系统的可靠工作,工作人员必须要及时检测出环路窜电故障并准确选线定位。但是,现有的故障定位装置都需要外接电线来检测直流电源系统,电线的收纳比较麻烦可能出现丢失的问题,其次电线的保护工作也得不到保障,如果户外作业将工具集成到一体,可以让工作人员的效率变得更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直流系统互窜故障监测定位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直流系统互窜故障监测定位装置,包括外壳和卷线筒,所述外壳侧面设有导线端口,所述外壳内底部安装有底座,所述底座上安装有转轴,卷线筒套在转轴上,所述外壳上同轴心设有限位环,所述转轴通过发条弹簧与卷线筒内壁连接,所述卷线筒上缠绕有第一导线,所述第一导线另一端贯穿导线端口延伸至外壳外,且第一导线与电流互感器连接,所述卷线筒两端分别设有第一限位盘和第二限位盘,所述第二限位盘底部设有与限位环相匹配的环形凹槽,所述转轴与限位环之间设有U形管,所述U形管顶端通过弹簧与铜片连接,所述铜片与卷线筒内壁接触,所述U形管内设有第二导线,所述第二导线一端与铜片焊接,所述第二导线另一端与主控板上检测电路连接。
优选的,所述卷线筒为金属卷线筒。
优选的,所述卷线筒表面有环形防滑螺纹。
优选的,所述铜片为弧形铜片,且铜片的弧度与卷线筒内壁的弧度相配合。
优选的,所述外壳上设有蜂鸣器、显示器和按键,所述主控板分别电连接蜂鸣器、显示器和按键。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直流系统互窜故障监测定位装置,有益效果在于:使用过程中,卷线筒作为第一导电体与第一导线连接,铜片作为第二导电体与第二导线连接,通过U形管上端的弹簧使卷线筒和铜片紧密连接,从而达到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之间的电连接;工作时,第二导线与监测电路连接,拉伸电流互感器,第一导线随着拉动而伸长,使用完毕时,由于发条弹簧的弹力作用,发条弹簧会带动卷线筒回转,让第一导线再次缠绕再卷线筒上,此实用新型可以快速的回收导线,节省了工作时间,同时又达到保护导线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直流系统互窜故障监测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直流系统互窜故障监测定位装置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直流系统互窜故障监测定位装置的框架图。
图中:外壳1、导线端口2、第一导线3、底座4、转轴5、发条弹簧6、卷线筒7、第一限位盘8、第二限位盘9、铜片10、环形凹槽11、限位环12、U形管13、第二导线14、主控板15、电流互感器1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4,一种直流系统互窜故障监测定位装置,包括外壳1,外壳1侧面设有导线端口2,外壳1上设有蜂鸣器、显示器和按键,主控板15分别电连接蜂鸣器、显示器和按键外壳,1内底部安装有底座4,底座4上安装有转轴5,卷线筒套在转轴上,外壳1上同轴心设有限位环12,转轴5通过发条弹簧6与卷线筒7内壁连接,卷线筒7为金属卷线筒,卷线筒7表面有环形防滑螺纹,回收第一导线3时,使第一导线3可以均匀缠绕在卷线筒7上。
卷线筒7上缠绕有第一导线3,第一导线3另一端贯穿导线端口2延伸至外壳1外,且第一导线3与电流互感器16连接,卷线筒7两端分别设有第一限位盘8和第二限位盘9,第二限位盘9底部设有与限位环12相匹配的环形凹槽11,防止拉动第一导线3时,卷线筒7产生位移。
转轴5与限位环12之间设有U形管13,U形管13顶端通过弹簧与铜片10连接,铜片10与卷线筒7内壁接触,铜片10为弧形铜片,且铜片10的弧度与卷线筒7内壁的弧度相配合,U形管13内设有第二导线14,第二导线14一端与铜片10焊接,第二导线14另一端与主控板15上检测电路连接。
使用过程中,卷线筒7作为第一导电体与第一导线3连接,铜片10作为第二导电体与第二导线14连接,通过U形管13上端的弹簧使卷线筒7和铜片10紧密连接,从而达到第一导线3和第二导线14之间的电连接;工作时,键入需要的测量的范围,第二导线14与主控板15上检测电路连接,拉伸电流互感器16,第一导线3随着拉动而伸长,电流互感器16对待检测的电路进行检测,出现异常时,蜂鸣器报警,工作人员就可以对问题电路进行维修,使用完毕时,由于发条弹簧6的弹力作用,发条弹簧6会带动卷线筒7回转,让第一导线3再次缠绕再卷线筒7上。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