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车载式放射性核素快速检测系统,属于放射性核素监测领域。
背景技术:
核事故应急中各种环境介质中污染水平的实际检测数据是辐射后果评价的基础。这些检测数据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段和方法进行获取,精确的测量都是采样后带回实验室进行处理与分析。在核事故早期,为了尽快掌握了解核事故对指定区域内环境污染的真实情况,需要现场采样后快速进行测量,其分析数据可为快速评价污染状况和尽早采取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然而,现有的测量系统,往往只针对水、空气等某一方面进行测量,设备较重并且不易移动,而且缺乏对测量人员本身的保护及预警,智能化程度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设计一种车载式放射性核素快速检测系统,可在核事故发生后迅速部署,在一定的检测精度下对指定区域内的食品、水质、空气中的放射性核素浓度进行快速检测,在短时间内给出判断结果,检测信息通过无线传送到远方指挥中心;如需精确测量,则可在现场采集样品后送交实验室进行分析。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载式放射性核素快速检测系统,该系统包括食品放射性核素快速检测系统、水质放射性核素快速检测系统、空气放射性核素快速检测系统、剂量率仪、电源系统、计算机、检测车;
所述剂量率仪安装在所述检测车的驾驶舱内,所述食品放射性核素快速检测系统、水质放射性核素快速检测系统、空气放射性核素快速检测系统、电源系统、计算机均安装在所述检测车的后方检测区内。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势:水、空气、食品均可以同时进行测量,而且增加了对测量人员本身的保护及预警,另外使用计算机及时处理检测结果,并同远方控制中心联络,智能化程度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车载式放射性核素快速检测系统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车载式放射性核素快速检测系统。该系统包括食品放射性核素快速检测系统1、水质放射性核素快速检测系统2、空气放射性核素快速检测系统3、剂量率仪4、电源系统5、计算机6、发电机7、水箱8、设备柜9、样品柜10、工具柜11、检测车12。所述剂量率仪安装在所述检测车的驾驶舱内,所述食品放射性核素快速检测系统、水质放射性核素快速检测系统、空气放射性核素快速检测系统、电源系统、计算机均安装在所述检测车的后方检测区内。
以下分别介绍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
检测车12:所述检测车采用厢式封闭车改装。将厢式封闭车分割为两个区域,即驾驶舱和后方检测区。车内装饰材料需光滑,不产尘、易清洁、耐腐蚀、气密性好、隔热、隔音、隔潮、不易产生静电。
剂量率仪4:为了防止车辆误入高污染区,在驾驶舱内设置剂量率仪,对车辆周边环境剂量率进行实时测量,一旦发现剂量率超标,则声光报警,对驾驶员/操作人员予以提醒。
食品放射性核素快速检测系统1:放置于车辆后方与水箱相反的方向,便于车辆配重平衡。采用γ射线能谱测量方式,对采集的食品样品进行快速检测,得到食品中放射性核素的活度信息。
水质放射性核素快速检测系统2:放置于车辆后方检测区的主轴上方,确保车辆前后轴轴荷和整车质心高度在车辆厂家规定的范围内。采用γ射线能谱测量方式,对采集的水样品进行快速检测,得到水质中放射性核素的活度信息。其检测原理与食品放射性核素快速检测系统相同,但是测量样品容积更多,测量精度要高于食品放射性核素快速检测系统。
空气放射性核素快速检测系统3:放置于车辆后方检测区尾部,方便空气的吸取。该系统通过气泵吸取空气样品,经过滤器过滤,以排除其中较大的粉尘粒子;然后以一定速率通过采样滤膜,利用探测器测量沉积在采样滤膜上的α和β放射性活度,检测数据通过串口发送给计算机。
设备柜9:安装在后方检测区,用来存放食品放射性核素快速检测系统和水质放射性核素快速检测系统的信号采集电子学单元,并将测量数据通过串口发给计算机进行处理和显示。采用标准机柜设计,为减轻重量,提高机柜刚度,采用铝制结构(标准框架和各挡板)和少量钢结构(托架和下方支撑骨架)的结合方式。下方支撑骨架和机柜之间通过专用橡胶减震器连接,减少共振,保证仪器正常使用。
电源系统5:包括发电机7、UPS及电池包,能满足现场各个检测过程的用电需求。为减轻体积和重量,发电机采用便携式发电机。
计算机6:利用计算机连接并对食品放射性核素快速检测系统、水质放射性核素快速检测系统、空气放射性核素快速检测系统测量的数据进行自动处理和快速分析,短时间内对样品的放射性浓度是否超出限制浓度给出结论,分析结果可通过GPRS等无线方式传送到远方指挥中心。
水箱8:安装在后方检测区,储存一定的纯净水以对样品在检测前进行适当的预处理,水槽13采用不锈钢台面以方便去污。
样品柜10:安装在后方检测区,带有一定容积的可密闭的器皿,可存储一定的样品以供后续分析使用。
工具柜11:安装在后方检测区,用来存放采集和预处理样品、去污、防护等所需的各种工具。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对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同等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