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机械设备用减震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常的机械加工过程中,机械设备的振动会对机械本身造成不利的影响,缩短了机械的使用寿命。现有的对机械设备的防震装置结构复杂,并且减震效果不理想,对机械本身的振动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机械设备用减震装置。
为达到本实用新型之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机械设备用减震装置,所述机械设备用减震装置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支撑板装置、位于所述支撑板装置下方左右两侧的滚轮装置、位于所述滚轮装置之间的顶靠装置、位于所述滚轮装置下方的支撑装置,所述底板上设有位于其上方左右两侧的第一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上方的第一横杆、位于所述第一横杆左右两侧的第二横杆、位于所述第二横杆下方的第一固定杆,所述支撑板装置包括支撑板、位于所述支撑板下方的第二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左右两侧的第三横杆、位于所述第三横杆下方的第一弹簧、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下方的第二弹簧,所述滚轮装置包括第三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三支撑杆下端的第一滚轮及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撑杆上的第二固定杆,所述顶靠装置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左右两侧,所述顶靠装置包括第一连接块、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块上方的第一旋转杆、设置于所述第一旋转杆上端的第二滚轮、设置于所述第一旋转杆上的第三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三弹簧上的第一竖杆,所述支撑装置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左右两侧,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二连接块、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块上方的第二旋转杆、设置于所述第二旋转杆上的第三固定杆、位于所述第二旋转杆下方的第四弹簧及位于所述第三固定杆下方的第五弹簧。
所述第一支撑杆设有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横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设有两个,所述第二横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杆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横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贯穿所述第一横杆的上下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所述第三横杆设有两个,所述第三横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横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侧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弹簧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弹簧的下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第三横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下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下端固定连接。
所述第三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杆的下端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固定杆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滚轮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三支撑杆枢轴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块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横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旋转杆上设有位于其上端的第二凹槽及位于其下端的第三凹槽,所述第一连接块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旋转杆枢轴连接,所述第二滚轮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旋转杆枢轴连接,所述第二滚轮顶靠在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上,所述第一竖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横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竖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旋转杆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块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旋转杆的下端设有第四凹槽,所述第二连接块收容于所述第四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二旋转杆枢轴连接,所述第一滚轮顶靠在所述第二旋转杆上,所述第三固定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旋转杆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的下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旋转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弹簧的下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第三固定杆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机械设备用减震装置能够对机械设备起到较好的减震作用,减震效果理想,进而有利于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机械设备用减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机械设备用减震装置做出清楚完整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机械设备用减震装置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支撑板装置2、位于所述支撑板装置2下方左右两侧的滚轮装置3、位于所述滚轮装置3之间的顶靠装置4、位于所述滚轮装置3下方的支撑装置5。
如图1所示,所述底板1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底板1上设有位于其上方左右两侧的第一支撑杆11、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11上方的第一横杆12、位于所述第一横杆12左右两侧的第二横杆13、位于所述第二横杆13下方的第一固定杆14。所述第一支撑杆11设有两个且左右相对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11的下端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11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横杆1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12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横杆13设有两个,所述第二横杆13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横杆1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杆12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14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杆14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横杆1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14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11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支撑板装置2包括支撑板21、位于所述支撑板21下方的第二支撑杆22、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22左右两侧的第三横杆23、位于所述第三横杆23下方的第一弹簧24、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22下方的第二弹簧25。所述支撑板21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支撑杆22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撑杆22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板2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22贯穿所述第一横杆12的上下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二支撑杆22可以上下移动。所述第三横杆23设有两个,所述第三横杆23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横杆2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22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横杆2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11的侧面滑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二支撑杆22与所述第三横杆23可以一起上下移动。所述第一弹簧24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弹簧24的下端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24的上端与所述第三横杆23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第三横杆23及第二支撑杆22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二弹簧25呈竖直状,所述第二弹簧25的下端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25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22的下端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第二支撑杆22起到支撑作用。
如图1所示,所述滚轮装置3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22的左右两侧,所述滚轮装置3包括第三支撑杆31、位于所述第三支撑杆31下端的第一滚轮33及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撑杆31上的第二固定杆32。所述第三支撑杆41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三支撑杆41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板2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杆41的下端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固定杆32呈弯曲状,所述第二固定杆32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板2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32的下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杆3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滚轮33呈圆柱体,所述第一滚轮33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三支撑杆41枢轴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滚轮33可以在所述第一凹槽内旋转。
如图1所示,所述顶靠装置4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22的左右两侧,所述顶靠装置4包括第一连接块41、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块41上方的第一旋转杆42、设置于所述第一旋转杆42上端的第二滚轮43、设置于所述第一旋转杆42上的第三弹簧44、设置于所述第三弹簧44上的第一竖杆45。所述第一连接块41呈长方体,所述第一连接块41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横杆1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旋转杆42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旋转杆42上设有位于其上端的第二凹槽及位于其下端的第三凹槽,所述第一连接块41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旋转杆42枢轴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旋转杆42可以围绕所述第一连接块41旋转。所述第二滚轮43呈圆柱体,所述第二滚轮43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旋转杆42枢轴连接,使得所述第二滚轮43可以在所述第二凹槽内旋转,所述第二滚轮43顶靠在所述支撑板21的下表面上,从而对所述支撑板21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一竖杆45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竖杆45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横杆1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4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竖杆45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4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旋转杆42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44处于被压缩状态,所述第三弹簧44向中间推动所述第一旋转杆42。
如图1所示,所述支撑装置5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11的左右两侧,所述支撑装置5包括第二连接块51、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块51上方的第二旋转杆52、设置于所述第二旋转杆52上的第三固定杆53、位于所述第二旋转杆52下方的第四弹簧54及位于所述第三固定杆53下方的第五弹簧55。所述第二连接块51呈长方体,所述第二连接块51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旋转杆52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旋转杆52的下端设有第四凹槽,所述第二连接块51收容于所述第四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二旋转杆52枢轴连接,使得所述第二旋转杆52可以围绕所述第二连接块51旋转,所述第一滚轮33顶靠在所述第二旋转杆52上,从而对所述第一滚轮33、第三支撑杆31及支撑板21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三固定杆5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旋转杆52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54的下端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54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旋转杆52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第二旋转杆52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五弹簧55的下端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弹簧55的上端与所述第三固定杆53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第三固定杆53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一弹簧24、第二弹簧25、第三弹簧44、第四弹簧54及第五弹簧55的弹力足够大,从而可以对所述支撑板21及位于支撑板21上方的较轻的机械设备起到支撑作用。
如图1所示,所述本实用新型机械设备用减震装置使用时,首先将需要减震的较轻的机械设备放置在支撑板21上,当机械设备振动时,机械设备振动产生的振动经过支撑板21传递至第二支撑杆22,然后通过第一弹簧24及第二弹簧25缓冲掉,同时支撑板21的振动可以传递至第二滚轮43,然后通过第三弹簧44缓冲掉,使得第二滚轮43向下移动,支撑板21的振动还可以传递至第一滚轮33,然后通过第二旋转杆52传递至第四弹簧54及第五弹簧55,然后通过第四弹簧54及第五弹簧55缓冲掉。综上作用后,对支撑板21及位于其上方的机械设备起到较好的缓冲作用,防止振动对机械设备造成影响。至此,本实用新型机械设备用减震装置使用过程描述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