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钢板弹簧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1192950阅读:2833来源:国知局
新型钢板弹簧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新型钢板弹簧。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逐渐成为了我们出行及工作的必备交通工具,在汽车行驶过程当中,车轮及车轴将上下振动,汽车上的悬架系统将起到缓和汽车驶过不平路面时产生的冲击,而汽车钢板弹簧则是主要吸能元件,钢板弹簧通常由多个板簧片组成。现有技术当中,目前使用的钢板弹簧,为了防止板簧片之间在宽度方向上发生摆动,通常需要利用卡箍环将所有的板簧片卡箍在一起,以防止因摆动而发生错位,然而卡箍的制作及安装工序较为复杂,成本高,且不容易操作,并且导致钢板弹簧的安装复杂,同时由于板簧片之间的接触面积大,导致板簧片摩擦面积大,使得钢板弹簧磨损快。不仅如此,目前使用的钢板弹簧,通常在其端部安装降噪片,由于片间存在较大摩擦力,且随着载荷增加而变大,降噪片很容易磨损和失效,而且摩擦力阻碍板簧变形,影响钢板弹簧吸收冲击力,不能有效满足钢板弹簧的使用要求。技术实现要素: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安装方便的新型钢板弹簧。一种新型钢板弹簧,包括层叠连接的至少两个板簧片,相邻两个所述板簧片的端部之间接触,相邻两个所述板簧片的接触部位至少设有一卡扣结构,所述卡扣结构包括卡扣槽及定位块,所述卡扣槽与所述定位块设于不同的所述板簧片上,且相互扣合,所述定位块可沿所述卡扣槽的内壁滑动,且滑动方向为所述新型钢板弹簧的长度方向。上述新型钢板弹簧,通过设置的所述卡扣结构,由于所述定位块可沿所述卡扣槽的内壁滑动,且滑动方向为所述新型钢板弹簧的长度方向,可以防止板簧片之间在宽度方向上发生摆动,以防止发生错位,同时不会阻碍板簧片的变形,从而不影响钢板弹簧吸收冲击力,同时当所述新型钢板弹簧进行组装时,由于设置所述卡扣结构,只需要将每相邻的两个所述板簧片相互扣合,即可完成定位安装,因此,所述新型钢板弹簧通过设置所述卡扣结构,一方面能够起到卡箍环的作用,省去了卡箍的制作及安装,同时极大的方便了安装,提高了生产效率。不仅如此,由于相邻两个所述板簧片之间只有端部接触,降低了板簧片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降低了钢板弹簧的磨损和失效。进一步地,相邻两个所述板簧片的中部之间分别连接有一中间垫片。进一步地,所述新型钢板弹簧的中部还设有一螺纹连接结构,所述螺纹连接结构将所有的所述板簧片及所述中间垫片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新型钢板弹簧包括三个所述板簧片,分别为依次层叠连接的上板簧片、中间板簧片及下板簧片,所述上板簧片的两端对称设有一卷耳部,所述卷耳部的弯折角度为360°。进一步地,所述下板簧片的一端设有一包耳部,所述包耳部的弯折角度在180°至270°之间,所述包耳部设置于同一侧的所述卷耳部的外侧。进一步地,所述新型钢板弹簧还设有衬套,所述衬套安装于所述卷耳部围成的卷耳孔内,所述衬套由金属材质制作而成,且表面镀铜。进一步地,所述上板簧片包括两个第一连接部,每个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上板簧片的中部及一端部,所述上板簧片的中部及端部的厚度恒定,且中部的厚度大于端部的厚度,所述第一连接部由所述上板簧片的中部出发厚度逐渐变薄,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上板簧片的端部的一端设有弯折。进一步地,所述中间板簧片包括两个第二连接部,每个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中间板簧片的中部及一端部,所述中间板簧片的中部及端部的厚度恒定,且中部的厚度大于端部的厚度,所述第二连接部由所述中间板簧片的中部出发厚度逐渐变薄,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中间板簧片的端部光滑过度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下板簧片包括两个第三连接部,每个所述第三连接部连接所述下板簧片的中部及一端部,所述下板簧片的中部及端部的厚度恒定,且中部的厚度大于端部的厚度,所述第三连接部由所述下板簧片的中部出发厚度逐渐变薄,所述第三连接部连接所述下板簧片的端部的一端设有弯折。进一步地,所述卡扣槽位于所述板簧片的端部的内部。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新型钢板弹簧的主视图。图2为图1中I处的放大示意图。图3为图1中II处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新型钢板弹簧的俯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上板簧片10中间板簧片20下板簧片30卡扣结构40中间垫片50螺纹连接结构60衬套70卷耳部11第一连接部12第二连接部21包耳部31第三连接部32卡扣槽41定位块42螺栓61螺帽62垫片63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
技术领域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新型钢板弹簧,包括上板簧片10、中间板簧片20、下板簧片30、卡扣结构40、中间垫片50、螺纹连接结构60及衬套70,所述上板簧片10、所述中间板簧片20及所述下板簧片30依次层叠连接,其中,相邻两个板簧片之间至少设有一所述卡扣结构40,相邻两个板簧片的端部之间接触,相邻两个板簧片之间设有所述中间垫片50。所述上板簧片10的两端对称设有一卷耳部11,所述卷耳部11的弯折角度为360°。所述上板簧片10还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一连接部12,每个所述第一连接部12连接所述上板簧片10的中部及一端部,所述上板簧片10的中部及端部的厚度恒定,且中部的厚度大于端部的厚度,所述第一连接部12由所述上板簧片10的中部出发厚度逐渐变薄,所述第一连接部12连接所述上板簧片10的端部的一端设有弯折。所述中间板簧片20与所述上板簧片10的端部之间接触,其余部位不直接接触。所述中间板簧片20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二连接部21,每个所述第二连接部21连接所述中间板簧片20的中部及一端部,所述中间板簧片20的中部及端部的厚度恒定,且中部的厚度大于端部的厚度,所述第二连接部21由所述中间板簧片20的中部出发厚度逐渐变薄,所述第二连接部21与所述中间板簧片20的端部光滑过度连接。所述下板簧片30与所述中间板簧片20的端部之间接触,其余部位不直接接触。所述下板簧片30的一端设有一包耳部31,所述包耳部31的弯折角度在180°至270°之间,所述包耳部31设置于同一侧的所述卷耳部11的外侧,且相互之间设有间隙。所述下板簧片30还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三连接部32,每个所述第三连接部32连接所述下板簧片30的中部及一端部,所述下板簧片30的中部及端部的厚度恒定,且中部的厚度大于端部的厚度,所述第三连接部32由所述下板簧片30的中部出发厚度逐渐变薄,所述第三连接部32连接所述下板簧片30的端部的一端设有弯折。在本实施例当中,所述上板簧片10和所述下板簧片30与所述中间板簧片20之间分别设有两个所述卡扣结构40,每相邻两个板簧片之间的两个所述卡扣结构40对称设于所述新型钢板弹簧的两端。所述卡扣结构40包括卡扣槽41及定位块42,所述卡扣槽41与所述定位块42设于不同的板簧片上,且相互扣合。所述定位块42可沿所述卡扣槽41的内壁滑动,且滑动方向为所述新型钢板弹簧的长度方向。所述卡扣槽41位于板簧片的端部的内部,即所述卡扣槽41的侧壁不贯穿板簧片的端部。所述上板簧片10和所述下板簧片30与所述中间板簧片20之间分别连接有所述中间垫片50,所述中间垫片50均设置于所述新型钢板弹簧的中部。所述中间垫片50能够起到降低板簧片之间摩擦的作用。所述螺纹连接结构60设于所述新型钢板弹簧的中部,所述螺纹连接结构60包括螺栓61、螺帽62及垫片63,通过所述螺栓61、所述螺帽62及所述垫片63,将所述上板簧片10、所述中间板簧片20、所述下板簧片30及所有的所述中间垫片50固定连接。所述新型钢板弹簧设有两个所述衬套70,所述衬套70安装于所述卷耳部11围成的卷耳孔内,所述衬套70由金属材质制作而成,且表面镀铜。可以理解的,在本实施例当中,所述新型钢板弹簧包括层叠连接的三个板簧片(上板簧片10、所述中间板簧片20及所述下板簧片30),在其它实施例当中,所述新型钢板弹簧还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要求来调整板簧片的数量,但板簧片的数量必须为不低于两个。综上,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当中,通过设置的所述卡扣结构40,由于所述定位块42可沿所述卡扣槽41的内壁滑动,且滑动方向为所述新型钢板弹簧的长度方向,一方面可以防止板簧片之间在宽度方向上发生摆动,以防止发生错位,另一方面不会阻碍板簧片的变形,从而不影响钢板弹簧吸收冲击力,同时当所述新型钢板弹簧进行组装时,由于设置所述卡扣结构40,只需要将每相邻的两个板簧片相互扣合,即可完成定位安装,因此,所述新型钢板弹簧通过设置所述卡扣结构40,一方面能够起到卡箍环的作用,省去了卡箍的制作及安装,同时极大的方便了安装,提高了生产效率。不仅如此,由于相邻两个板簧片之间只有端部接触,降低了板簧片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降低了钢板弹簧的磨损和失效。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