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阀门开关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指一种结构改进的过滤角阀。
背景技术:
授权公告号为CN 201502715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过滤角阀,包括筒形的阀体,阀体的侧部设有出水口,阀体的下端为入水口,阀体中设有可轴向移动的阀杆,阀杆上设有向上移动时可堵住入水口和出水口之间连通通道的阀片,阀杆上套设有顶设在阀体上使阀杆向上的弹簧,阀体上端开口上设有与阀体相密封的、可轴向移动的开关帽,阀杆的上端顶设在开关帽的下面,开关帽下部设有可罩在入水口和出水口之间的筒形过滤网。拧动开关帽使阀杆向下或向上移动,使阀片离开或堵住入水口与出水口的连通通道,以达到控制出水或闭合的目的。
该过滤角阀,阀片固定设于在阀杆上,并且阀杆的上端顶设在开关帽下面,下端穿设在螺杆压母中。然而,由于阀杆长度较长,且阀杆上端与开关帽未固定连接,阀杆随开关帽拧动过程中左右摆动,容易出现折断问题。而一旦阀杆折断后则需要将阀片同时更换,增加了维修成本。为此,我们提供一种结构改进的过滤角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改进的过滤角阀,以解决现有阀杆容易出现折断问题,且阀杆损坏时需要将阀片同时更换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结构改进的过滤角阀,包括一阀体,阀体侧面设有出水口,底部设有进水口,所述阀体内设有上移时可堵住入进水口和出水口之间连通通道的阀片,所述进水口侧壁上螺接一中部开设有导向槽的固定座,所述阀片中部贯穿有一阀杆,所述阀杆下部穿设在所述导向槽内,所述阀杆上套设有一顶设在阀片及固定座之间的弹簧,所述阀体上部还设有与阀体相密封、可轴向移动的开关帽,所述开关帽的下部一体成型一个罩在出水口前端的筒形过滤网,所述开关帽底面中心固定设有一顶杆,该顶杆的下端头顶设在所述阀杆的上端头。
进一步地,所述阀片上部开设一槽体,所述阀杆的上部位于槽体的中心,该槽体与阀杆之间构成一环形安装槽,所述环形安装槽内安装有一密封圈。
进一步地,所述阀杆的上端面略高于所述槽体的上端面。
进一步地,所述顶杆与所述开关帽一体成型,该顶杆的下部伸出所述筒形过滤网的下端口。
进一步地,所述阀体上部内壁上设有内螺纹,所述开关帽设有配合连接在该内螺纹上的外螺纹。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该实用新型的过滤角阀,阀杆贯穿在阀片上,并且增设一个下端顶设在阀杆上端的顶杆,由于顶杆上端固定在开关帽下端面,且阀杆的下部穿设在固定座的导向槽内,故顶杆随开关帽的移动可准确地推动阀杆向下移动,阀杆不会因开关帽的拧动而出现折断的现象。另外,由于顶杆与阀杆分开设置,使得顶杆与阀杆可分别更换,降低维修成本。
2、该实用新型的过滤角阀,开关帽、筒形过滤网及顶杆均一体成型,便于过滤角阀的装配及拆卸。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阀片打开状态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阀片关闭状态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结构改进的过滤角阀,参照图1和图4,包括一阀体10,阀体10侧面设有出水口11,底部设有进水口12。阀体10内设有上移时可堵住入进水口12和出水口11之间连通通道的阀片13,进水口12侧壁上螺接一个固定座14,固定座14的中部开设有导向槽140,导向槽140侧面的固定座14上还贯穿有进水孔141。
参照图1、图2和图4,阀片13中部贯穿有一阀杆15,阀片13上部开设一槽体130,阀杆15的上部位于槽体130的中心,阀杆15的上端面略高于槽体130的上端面。槽体130与阀杆15之间构成一环形安装槽,环形安装槽内安装有一密封圈131。阀杆15下部穿设在导向槽140内,阀杆15上套设有一顶设在阀片13及固定座14之间的弹簧16,阀体10上部还设有与阀体相密封、可轴向移动的开关帽17,具体地,阀体10上部内壁上设有内螺纹101,开关帽17设有配合连接在该内螺纹101上的外螺纹171。
参照图1、图2和图4,开关帽17的下部一体成型一个罩在出水口11前端的筒形过滤网18,开关帽17底面中心固定设有一顶杆19,该顶杆19的下端头顶设在阀杆15的上端头。顶杆19与开关帽17一体成型,该顶杆19的下部伸出筒形过滤网18的下端口。
当需要打开阀门时,参照图2,拧动开关帽17使顶杆19向下移动以顶持阀杆15,阀杆15向下移动使阀片13及密封圈131则离开进水口12和出水口11之间的连通通道,阀片13及密封圈131向下移动的距离越长,出水量则越大;而当需要关闭阀门时,参照图3,拧动开关帽17使其向上移动,阀杆15则在弹簧16的作用下向上移动,直至阀片13及密封圈131堵住进水口12和出水口11之间的连通通道,继续向上拧动开关帽17即可取出开关帽17、筒形过滤网18及顶杆19进行清洗。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