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流向控制阀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1047006阅读:714来源:国知局
液体流向控制阀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排放装置,尤其涉及液体流向控制阀,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容器的液体流向控制阀。



背景技术:

立式容器的下封头上一般都会设置排污口,特别是立式混合搅拌容器中,由于容器内介质混合搅拌会产生小部分的结晶颗粒和污染物,需要定期进行排放,而常用排污阀结构复杂,并且其排放能力有限,开启操作费时费力;特别是在定期检修或者出现故障需要更换时,需要操作者进入容器内部进行排污阀的拆卸,对于容器内部介质为有毒物质的环境,操作者进入前必须进行空气置换,因此排污阀的检修和更换需要设备整体停止运行的时间较长,给生产造成损失;因此有必要研发一种排污效果好、操作简单和方便维修、更换的排污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液体流向控制阀,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实现了同步控制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的目的,完成了液体流向的控制。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液体流向控制阀,包括阀体、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和第一连接件;所述阀体上设有进口、出口和排污口,所述进口与所述第一控制阀连接,所述排污口与所述第二控制阀连接,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第二控制阀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控制阀包括控制阀本体、定位件和阀件,所述控制阀本体的出口与所述进口连通,所述控制阀本体的进口用于连接水泵,所述定位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控制阀本体的内壁上,所述阀件的一端通过第二连接件与所述控制阀本体的内壁铰接,所述阀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定位件的另一端搭接。

进一步的,所述阀件位于所述控制阀本体内靠近所述进口的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控制阀本体的内壁为弧形;

所述第二连接件为球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第二控制阀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第二控制阀关于所述阀体的中轴线对称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控制阀任意截面的横截面积<所述第一控制阀与所述第二控制阀相对应的截面的横截面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穿过所述阀体的内腔与所述第一控制阀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控制阀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穿过所述阀体的内腔与所述第一控制阀的阀件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控制阀的阀件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进口通过第一密封件连接;

所述第二控制阀和所述排污口通过第二密封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阀体为三通;

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第二控制阀均为单向阀;

所述第一连接件为尼龙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无需借助外部动力,实现了同步控制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的目的,完成了液体流向的控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稳定性高。

2、阀件在绕第一控制阀的内壁转动的过程中,当阀件的另一端与定位件的另一端搭接上时,实现了关闭第一控制阀的功能;当阀件的另一端与定位件的另一端逐渐分离时,实现了开启并调节第一控制阀出口大小的功能。

3、第一控制阀的阀件位于第一控制阀本体内靠近进口的一侧,在第一控制阀开启或关闭的过程中,第一控制阀的阀件绕第一控制阀的内壁向靠近或远离阀体的一侧转动,设计符合流体力学,能够充分利用流体的作用力,在流体的作用力下实现了同步控制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阀体、11.进口、12.出口、13.排污口、2.第一控制阀、21.控制阀本体、22.定位件、23.阀件、24.第二连接件、3.第二控制阀、4.第一连接件、5.第一密封件、6.第二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附图,给出具体实施例的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定。

参见图1,液体流向控制阀,包括阀体1、第一控制阀2、第二控制阀3和第一连接件4;阀体1上设有用于进口11、用于连接容器的出口12、和排污口13,进口11通过第一控制阀2与水泵连接,排污口13通过第二控制阀3与排污管道连接,第一控制阀2和第二控制阀3通过第一连接件4连接。

通过上述排污阀的结构设计,通过第一连接件4连接第一控制阀2和第二控制阀3,无需借助外部动力,实现了第一控制阀2和第二控制阀3的同步控制,完成了液体流向的控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稳定性高。

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第一连接件4的一端穿过阀体1的内腔与第一控制阀2连接,第一连接件4的另一端与第二控制阀3连接。具体而言,第一连接件4的一端与第一控制阀2的阀件23可拆卸连接,第一连接件4的另一端与第二控制阀3的阀件23可拆卸连接。阀体1为三通;第一控制阀2和第二控制阀3均为单向阀;第一连接件4为尼龙绳。通过第一连接件4带动第一控制阀2的阀件23和第二控制阀3的阀件23转动,实现了开启第一控制阀2的同时自动关闭第二控制阀3,关闭第一控制阀2的同时自动开启第二控制阀3的目的,而且便于第一连接件4的更换,延长了排污阀的使用寿命。

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第一控制阀2包括控制阀本体21、定位件22和阀件23,控制阀本体21的出口与进口11连通,控制阀本体21的进口用于连接水泵,定位件22的一端固定在控制阀本体21的内壁上,阀件23的一端通过第二连接件24与控制阀本体21的内壁铰接;阀件23的另一端与定位件22的另一端搭接,通过定位件22。其中,控制阀本体21的内壁为弧形,第二连接件24为球形,球形的第二连接件24与弧形的内壁连接,减小了第二连接件24与控制阀本体21的内壁之间的摩擦力,便于第二连接件24带动阀件23绕控制阀本体21的内壁转动。

通过上述第一控制阀2的结构设计,阀件23在绕第一控制阀2的内壁转动的过程中,当阀件23的另一端与定位件22的另一端搭接上时,实现了关闭第一控制阀2的功能;当阀件23的另一端与定位件22的另一端逐渐分离时,实现了开启并调节第一控制阀2出口12大小的功能。

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第一控制阀2和第二控制阀3的结构相同,第一控制阀2和第二控制阀3关于阀体1的中轴线对称设置,第二控制阀本体的进口与排污口13连通,第二控制阀3的出口与排污管道连接;第二控制阀3任意截面的横截面积<第一控制阀2与第二控制阀3相对应的截面的横截面积,使得第一控制阀2的受力面积>第二控制阀3的受力面积,当排污水时,第一控制阀2受到的从出口12流入排污阀内腔的流体的作用力>第二控制阀3受到的从出口12流入排污阀内腔的流体的作用力,第一电控阀在流体的作用力下关闭,并通过第一连接件4带动第二电控阀关闭,实现了控制液体流向的目的。

其中,第一控制阀2的阀件位于第一控制阀本体内靠近进口11的一侧,第二控制阀3的阀件位于第二控制阀本体内靠近排污口13的一侧,在第一控制阀2开启或关闭的过程中,第一控制阀2的阀件23绕第一控制阀2的内壁向靠近或远离阀体1的一侧转动;在第二控制阀3开启或关闭的过程中,第二控制阀3的阀件23绕第二控制阀3的内壁向靠近或远离阀体1的一侧转动,设计符合流体力学,能够充分利用流体的作用力,在流体的作用力下实现了同步控制第一控制阀2和第二控制阀3的目的。

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第一控制阀2和进口11通过第一密封件5连接;第二控制阀3和排污口13通过第二密封件6连接,提高了排污阀的密封性能,不容易发生泄漏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

1、将排污阀的出口12与水箱、水池等容器底部的进口连接,第一控制阀2与水泵连接,第二控制阀3与排污管道连接。

2、当需要向水箱、水池等容器内注水时,启动水泵,第一控制阀2的阀件在水流的作用下绕第一控制阀2的内壁向靠近阀体1的一侧转动,并与第一控制阀2的定位件分离,将第一控制阀2打开,水流通过第一控制阀2进入阀体1内从排污阀的出口12进入水箱、水池等容器内;与此同时,第二控制阀3的阀件在水流的作用下绕第二控制阀3的内壁向远离阀体1的一侧转动,并与第二控制阀3的定位件搭接,将第二控制阀3关闭,从而防止水流通过第二控制阀3流出,实现了开启第一控制阀2的同时自动关闭第二控制阀3的目的;第二控制阀3的阀件通过第一连接件4作用于第一控制阀2的阀件,使得第一控制阀2处于开启的状态,并有效防止了第一控制阀2的意外闭合。

3、当需要排放水箱、水池等容器内的水时,关闭水泵,水箱、水池等容器内的水经排污阀的出口12流入阀体1内,由于第一控制阀2任意截面的横截面积>第二控制阀3与第一控制阀2相对应的截面的横截面积,使得第一控制阀2的受力面积>第二控制阀3的受力面积,第一控制阀2受到的从出口12流入阀体1内的水的作用力>第二控制阀3受到的从出口12流入阀体1内的水的作用力,第一控制阀2的阀件在水流的作用下绕第一控制阀2的内壁向远离阀体1的一侧转动,并与第一控制阀2的定位件搭接,将第一控制阀2关闭,从而防止水流通过第一控制阀2流出;与此同时,第二控制阀3的阀件在第一连接件4的作用下绕第二控制阀3的内壁向靠近阀体1的一侧转动,将第二控制阀3打开,水流通过第二控制阀3进入排污管道内,实现了开启第二控制阀3的同时自动关闭第一控制阀2的目的;第二控制阀3的阀件在第一连接件4和水流的共同作用,使得第二控制阀3处于开启的状态,并防止了第二控制阀3的意外闭合。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申请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