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金刚石线锯上砂提液泵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在金刚石线锯的生产过程中,必须要使用到上砂提液泵进行供液。提液泵因其本身使用环境导致其容易磨损,经常需要更换易磨损的配件才能保证其正常工作,而泵体的磨损程度大小会直接影响到使用效果。
目前,由于没有专门的金刚石线锯上砂提液泵检测装置,致使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上砂提液不足现象,造成资源浪费,且不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生产过程出现供液不足现象、利于保障上砂均匀性和提高生产效率的金刚石线锯上砂提液泵检测装置。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金刚石线锯上砂提液泵检测装置,包括储液容器,还包括模拟现场上砂提液管路的吸液管路和出液管路;
所述吸液管路的一端伸入至所述储液容器的底部,所述吸液管路的另一端与待测提液泵的进液口可拆卸连接;所述出液管路的一端亦伸入至所述储液容器的底部,所述出液管路的另一端与待测提液泵的出液口可拆卸连接;所述出液管路上设置有至少一段透明观测管。
作为优选,所述待测提液泵的进液口和出液口处分别设置有阀门,以避免换泵时发生漏液。
作为优选,所述吸液管路与待测提液泵的进液口通过螺纹方式连接;所述出液管路与待测提液泵的出液口亦通过螺纹方式连接,拆卸更换方便。
作为优选,所述储液容器采用塔式塑料桶,取材方便,成本低廉。
作为优选,所述吸液管路和出液管路均采用PPR管,不但使用寿命长,而且连接铺设方便。
作为优选,所述吸液管路和出液管路均按照1:1的比例模拟现场上砂提液管路,也就是说吸液管路和出液管路的高度、总长度、弯头数量与现场生产设备上砂提液管路几乎是1:1的,这样更利于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至少以下有益效果:液体通过模拟现场的吸液管路吸入,经过待测提液泵安装位置所安装的泵吸液后再抽进出液管路,通过出液管路上设置的透明观测管可以方便地观察待测提液泵的供液情况,通过模拟检测可以大大减少生产线生产时出现的供液不足、有气泡及使用周期短等现象,通过本实用新型检测后的泵在使用过程中故障率明显降低,保证了上砂均匀性,大大的节省了材料,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储液容器;2-吸液管路;3-出液管路;4-待测提液泵;5-透明观测管;6-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金刚石线锯上砂提液泵检测装置,包括储液容器1,为取材、布管方便最好采用塔式塑料桶,还包括模拟现场上砂提液管路的吸液管路2和出液管路3,所述吸液管路2和出液管路3均采用PPR管制作;其中,所述吸液管路和出液管路最好均按照1:1的比例模拟现场上砂提液管路,也就是说吸液管路和出液管路的高度、总长度、弯头数量与现场生产设备上砂提液管路几乎是1:1的,这样更利于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参考图1,所述吸液管路2的一端伸入至所述储液容器1的底部,所述吸液管路2的另一端与待测提液泵4的进液口可拆卸连接;所述出液管路3的一端亦伸入至所述储液容器1的底部,所述出液管路3的另一端与待测提液泵4的出液口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吸液管路2与待测提液泵4的进液口通过螺纹方式连接;所述出液管路3与待测提液泵4的出液口亦通过螺纹方式连接,这样拆卸更换方便。测试时,待测提液泵的气压是一定的,储液容器1内液体容量约为容器体积的1/5,液体容量也是一定的。
另外,所述待测提液泵4的进液口和出液口处分别设置有阀门6,在测试时打开阀门6,换泵时关闭阀门6,可以防止管内液体流出。
再参考图1,在所述出液管路3的中部位置设置有一段透明观测管5,用于观察被测泵的供液情况;当然为了更方便地观测液体出液情况,透明观测管5也可以设置为两段以上。
通过本实用新型检测后的泵在使用过程中故障率明显降低,保证了上砂槽内上砂均匀性,大大的节省了材料,提高了生产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