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液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层液压阀。
背景技术:
目前,普通液压阀只能通过预调的方式对液流的压力、流量进行定值控制,继而使执行机构产生行动,但是当设备机构在工作过程中要求执行机构行动切换,以及对液压系统的压力、流量参数进行调节或连续控制,普通液压阀则实现不了。因此,现在亟需一种设计简单,方便实用的双层液压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出一种双层液压阀,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普通液压阀无法实现油路切换连续控制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双层液压阀,包括阀体,所述阀体由阀体基本层和阀体顶层组成,所述阀体顶层置于所述阀体基本层之上,所述阀体基本层内设有第一主油路和第二主油路,所述第一主油路和所述第二主油路分别设有工作油口,每个所述工作油口均连接有与其对应的进油腔,所述阀体顶层内设有四个油道,分别为第一油道、第二油道、第三油道和第四油道,四个所述油道通过中间油道连通,所述中间油道内设有控制调节装置,所述控制调节装置包括左阀块、边侧阀块、中间阀块和右阀块,所述边侧阀块的位置固定,所述边侧阀块上设有边侧阀块挡头,所述中间阀块为移动设置,所述中间阀块上设有与所述边侧阀块挡头配合使用的中间阀块挡头,所述中间阀块的中间设有通路,所述左阀块为移动设置,所述左阀块上靠近所述边侧阀块的一侧设有通路堵头,所述右阀块的位置固定,所述右阀块内设有条状槽和移动堵头。
作为一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左阀块与所述边侧阀块紧密贴合时,所述第一油道和所述第三油道之间阻断。
作为一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左阀块与所述边侧阀块有空隙,所述中间阀块挡头与所述边侧阀块挡头紧密贴合时,所述第一油道和所述第三油道之间连通。
作为一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左阀块与所述边侧阀块有空隙,所述中间阀块与所述左阀块紧挨时,所述第一油道和所述第二油道之间连通,所述第三油道和所述第四油道之间连通。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油路简化,元件数量少,能简单地按需实现不同油路之间的连通和阻断控制,切换执行机构的行动,能连续地、按比例地控制液压系统的压力和流量,从而实现对执行机构的位置、速度和力的连续控制,并能防止或减小压力、速度变换时的冲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双层液压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阀体;2-第一油道;3-第二油道;4-第三油道;5-第四油道;6-中间油道;7-左阀块;8-边侧阀块;9-中间阀块;10-右阀块;11-边侧阀块挡头;12-中间阀块挡头;13-通路;14-通路堵头;15-条状槽;16-移动堵头;17-第一主油路;18-第二主油路;19-工作油口;20-进油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双层液压阀,包括阀体1,阀体1由阀体基本层和阀体顶层组成,阀体顶层置于阀体基本层之上,阀体基本层内设有第一主油路17和第二主油路18,第一主油路17和第二主油路18分别设有工作油口19,每个工作油口19均连接有与其对应的进油腔20,阀体顶层内设有四个油道,分别为第一油道2、第二油道3、第三油道4和第四油道5,四个油道通过中间油道6连通,中间油道6内设有控制调节装置,控制调节装置包括左阀块7、边侧阀块8、中间阀块9和右阀块10,边侧阀块8的位置固定,边侧阀块8上设有边侧阀块挡头11,中间阀块9为移动设置,中间阀块9上设有与边侧阀块挡头11配合使用的中间阀块挡头12,中间阀块9的中间设有通路13,左阀块7为移动设置,左阀块7上靠近边侧阀块8的一侧设有通路堵头14,右阀块10的位置固定,右阀块10内设有条状槽15和移动堵头16。
左阀块7与边侧阀块8紧密贴合时,第一油道2和第三油道4之间阻断;左阀块7与边侧阀块8有空隙、并且中间阀块挡头12与边侧阀块挡头11紧密贴合时,第一油道2和第三油道4之间连通;左阀块7与边侧阀块8有空隙、并且中间阀块9与左阀块7紧挨时,第一油道2和第二油道3之间连通,第三油道4和第四油道5之间连通。
该液压阀油路简化,元件数量少,能简单地按需实现不同油路之间的连通和阻断控制,切换执行机构的行动,能连续地、按比例地控制液压系统的压力和流量,从而实现对执行机构的位置、速度和力的连续控制,并能防止或减小压力、速度变换时的冲击。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