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油层点燃的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2720039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判断油层点燃的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火驱采油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判断油层点燃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火驱技术是稠油热采领域的前沿技术,与其他热采方法相比,火驱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热效率高,适用油藏范围广,对环境污染小,采收效率高等。特别是火驱技术作为稠油油藏注蒸汽后期的接替开发技术,能够大幅度特高原油采收率。

火驱技术也称火烧油层,通过将含氧气体(例如空气)从注入井注入油层,通过人工点火方式点燃油层,利用原油中10%重质成分作为燃料,连续注入空气为助燃剂,不断向油层传递热量和驱动能量来提高产量的一种热力采油方法。

其中,点火指采用自燃点火或人工加热的方式在近井地带形成一个高温区域,在此区域原油与注入空气发生剧烈氧化反应即燃烧,从而点燃油层。其中,自燃点火对原油的氧化性要求高,使其适用性较差。因此,现有技术中,火驱一般采用人工点火。

在人工点火时,例如采用电点火的方式进行点火的过程中,加热段主要是近井地带,着火时间较短,目前利用监测数据还无法实现判断油层是否点燃,即是否成功点火。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判断油层是否点燃的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判断油层点燃的方法及装置,能够判断出油层是否成功点火,从而为火驱开发提供可靠的依据。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判断油层点燃的方法,包括:

在忽略地层氧化放热的前提下,建立注气井的温度场模型,基于所述温度场模型和注气井出口深度,计算获取注气井出口空气理论温度数据;

获取所述注气井出口空气温度变化的实测温度数据;

基于所述注气井出口空气理论温度数据和实测温度数据形成误差分析曲线;

基于所述误差分析曲线,判断该曲线是否出现驼峰段;当所述误差分析曲线中出现驼峰段时,则确定油层点燃。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当所述误差分析曲线中没有出现驼峰段时,则确定油藏没有点燃。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建立注气井的温度场模型包括:根据注入空气吸收的热量等于电加热的热量与空气向储层传递的热量之差建立热平衡方程,根据所述热平衡方程获得温度剖面。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热平衡方程为:

MgCgp(T02-Th)=ND/LD-Kλkl(T0-Th)

根据所述热平衡方程获得温度剖面T02计算公式为:

所述计算公式中:

ND表示电加热功率,单位为W;

LD表示电加热长度,单位为m;

T0表示井筒内空气任一点的温度,单位为℃;

Kλh表示井筒内到水泥环外壁的总传热系数;

l表示井筒传热长度,单位为m;

Th表示水泥环外壁温度,单位为℃;

Mg表示注入空气的质量流量,单位为kg/s;

Cgp表示空气比热,单位为J/kg·℃,相应的,根据所述热平衡方程获得温度剖面为:将所述注气井出口的位置信息代入所述热平衡方程,确定所述注气井出口空气温度。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误差曲线中的误差对应的误差值根据下式确定:

误差值=(实测值-理论值)/理论值;

其中,所述理论值是不考虑地层燃烧放热的计算值;所述实测值除了考虑电点火器加热的因素外,还考虑地层燃烧放热的影响。

一种判断油层点燃的装置,包括:

注气井出口空气理论温度数据获取模块,用于在忽略地层氧化放热的前提下,建立注气井的温度场模型,基于所述温度场模型和注气井出口深度,计算获取注气井出口空气理论温度数据;

注气井出口空气温度实测模块,用于获取所述注气井出口空气温度变化的实测温度数据;

误差分析曲线形成模块,用于基于所述注气井出口空气理论温度数据和实测温度数据形成误差分析曲线;

判断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误差分析曲线,判断该曲线是否出现驼峰段;当所述误差分析曲线中出现驼峰段时,则判断油层点燃。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判断模块在当所述误差分析曲线中没有出现驼峰段时,则确定油藏没有点燃。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注气井出口空气理论温度数据获取模块包括:

热平衡方程建立单元,用于根据注入空气吸收的热量等于电加热的热量与空气向储层传递的热量之差建立热平衡方程,

温度剖面获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热平衡方程获得温度剖面。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热平衡方程为:

MgCgp(T02-Th)=ND/LD-Kλkl(T0-Th)

根据所述热平衡方程获得温度剖面T02计算公式为:

所述计算公式中:

ND表示电加热功率,单位为W;

LD表示电加热长度,单位为m;

T0表示井筒内空气任一点的温度,单位为℃;

Kλh表示井筒内到水泥环外壁的总传热系数;

l表示井筒传热长度,单位为m;

Th表示水泥环外壁温度,单位为℃;

Mg表示注入空气的质量流量,单位为kg/s;

Cgp表示空气比热,单位为J/kg·℃,相应的,根据所述热平衡方程获得温度剖面为:将所述注气井出口的位置信息代入所述热平衡方程,确定所述注气井出口空气温度。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误差曲线中的误差对应的误差值根据下式确定:

误差值=(实测值-理论值)/理论值;

其中,所述理论值是不考虑地层燃烧放热的计算值;所述实测值除了考虑电点火器加热的因素外,还考虑地层燃烧放热的影响。

本发明的特点和优点是:通过在忽略地层氧化放热的前提下,建立注气井的温度场模型,基于所述温度场模型和注气井出口深度,计算获取注气井出口空气理论温度数据;获取所述注气井出口空气温度变化的实测温度数据;基于所述注气井出口空气理论温度数据和实测温度数据形成误差分析曲线;;基于所述误差分析曲线,判断该曲线是否出现驼峰段;当所述误差分析曲线中出现驼峰段时,则确定油层点燃,即能够利用误差分析曲线中出现的驼峰段信息准确地确定油层是否点燃,以及被点燃油层的个数等,从而为火驱开发提供可靠的依据,可以避免因油层是否点燃出现判断错误而导致的重复点火作业等,大大提高了火驱开发作业的经济性。

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申请的特定实施方式,指明了本申请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条款的范围内,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包括许多改变、修改和等同。

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

应该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在本文使用时指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或附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一种判断油层点燃的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2是一种出口空气温度对应时间的误差分析曲线图;

图3是一种稠油氧化过程中氧气氧化反应速率-温度的曲线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一种判断油层点燃的装置模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详细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发明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入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所述的判断油层点燃的方法、装置进行详细的说明。图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提供的判断油层点燃的方法的流程图。虽然本申请提供了如下述实施方式或附图所示的方法操作步骤或装置结构,但基于常规或者无需创造性的劳动在所述方法或装置中可以包括更多或者更少的操作步骤或模块结构。在逻辑性上不存在必要因果关系的步骤或结构中,这些步骤的执行顺序或装置的模块结构不限于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执行顺序或模块结构。所述的方法或模块结构的在实际中的装置或终端产品执行时,可以按照实施方式或者附图所示的方法或模块结构连接进行顺序执行或者并行执行(例如并行处理器或者多线程处理的环境)。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判断油层点燃的方法及装置,能够判断出油层是否成功点火,从而为火驱开发提供可靠的依据。

请参阅图1,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判断油层点燃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在忽略地层氧化放热的前提下,建立注气井的温度场模型,基于所述温度场模型和注气井出口深度,计算获取注气井出口空气理论温度数据;

步骤S12:获取所述注气井出口空气温度变化的实测温度数据;

步骤S14:基于所述注气井出口空气理论温度数据和实测温度数据形成误差分析曲线;

步骤S16:基于所述误差分析曲线,判断该曲线是否出现驼峰段;当所述误差分析曲线中出现驼峰段时,则确定油层点燃。

在本申请所述的判断油层点燃的方法中,一般的,在判断油层是否点燃的前提是要进行人工点火操作。而人工点火时,常见的是以电点火的方式进行。当然,本申请中并不限于该点火方式,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技术精髓启示下,还可能做出其他的变更,但只要其实现的功能和效果与本申请相同或相似,均应涵盖于本申请保护范围内。

当利用电点火器进行点火时,直接点燃高温空气,使原油达到自燃点以上,即为高温点火方式,在忽略地层氧化放热的前提下,可以建立注气井的温度场模型。具体的,针对电点火井筒温度场进行如下分析:

具体的:电点火器在井筒加热空气,加热的空气向下运动,到管柱出口,然后进入地层,在管柱出口之前,由于电点火器加热段长度较长(50m),产生一部分沿程热损失,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以得到热平衡方程,即注入空气吸收的热量等于电加热的热量与空气向储层传递的热量之差。

考虑流体在井筒流动传热的复杂性,对井筒流体流动和传热作部分简化,假设如下:

1)空气在井筒内的流动为一维流动,同一截面上各点的温度、压力相等;

2)井筒中的传热为径向稳态传热,井筒周围地层传热为非稳态传热;

3)井筒和周围地层的热损失是径向的,不考虑井深方向的纵向传热;

4)在热量传递过程中,忽略套管和油管热阻。

(1)空气吸收的热量

空气在井筒中的流量为Mg,温度从T01被加热到T02,空气吸收的热量为:

Q0=MgCgp(T02-T01) (1-1)

式中:

Q0—空气吸收热量,W;

Mg—注入空气的质量流量,kg/s;

Cgp—空气比热,J/kg·℃

T01、T02—空气初始、被加热后温度,℃。

(2)电加热的热量

电加热的热量计算公式为:

QD=ND/LD (1-2)

式中:

QD–电加热热量,W/m;

ND–电加热功率,W;

LD–电加热长度,m。

(3)空气向地层散失的热量

空气向地层散失的热量与井筒内空气到水泥环外壁的传热量和水泥环外壁到地层的传热量相等。

①井筒内空气到水泥环外壁的传热

根据传热学原理有:

Qs=Kλhl(T0-Th) (1-3)

式中:

Qs–井筒内到水泥环外壁热流量,W;

l–井筒传热长度,m;

T0–井筒内空气任一点的温度,℃;

Th–水泥环外壁温度,℃。

Kλh–井筒内到水泥环外壁的总传热系数,W/m2·℃;

式中:

RO–油管内壁液膜和污垢层对流换热热阻,K/W;

R–油管的导热热阻,K/W;

R–套管的导热热阻,K/W;

R–水泥环的导热热阻,K/W;

R–环空的自然对流和辐射换热热阻,K/W。

目前,国内外在计算井筒内到水泥环外壁的总传热系数时,当井筒中仅有光油管,下端有封隔器,油管环空为液体或气体时:

式中:

Ktub–油管的导热系数,W/m·K;

rti–油管内半径,m;

rto–油管外半径,m;

Kcas–套管的导热系数,W/m·K;

rco–套管外半径,m;

rci–套管内半径,m;

Kcem——水泥环导热系数,W/m·K;

rh——井眼半径,m;

hc——环空内空气的热传导及自然对流的传热系数,W/m2·K;

hr——辐射热传导系数,W/m2·K。

当井筒中油管柱是隔热管,下端有封隔器,环空是液体或气体时:

括号内第三项是隔热管的热阻,这一项对总传热系数的影响很大。

式中:

hc'—环空内空气热传导及自然对流的传热系数,W/m2·K;

hr'—辐射热传导系数,W/m2·K。

式中:

T*—绝对温度,K;

δ—Stefan—Boltzmann常数,2.189×10-8W/(m2·K);

Ftci—油管外壁表面Ato向套管内壁表面Aci辐射有效系数;

εto、εci—油管外壁及套管内壁的发射系数。

根据Dropkin等人试验数据处理,在井筒条件下:

式中:

Khc—环空内空气的等效导热速度,即在环空平均温度及压力下,

包括自然对流影响的空气的综合导热系数,W/m·K;

Kha—环空内空气的导热系数,W/m·K。

式中:Grashof数Gr及Prandtl数Pr分别为:

式中:

g—重力加速度,m/s2

ρg、μtc—分别为环空内空气在平均温度Tan及压力p下的密度,kg/m3及黏度,Pa·s;

β—环空内空气体积膨胀系数,K-1

Cgp—环空内空气在平均温度下的定压比热容,J/(kg·℃)。

②水泥环外壁到地层的传热

根据Ramey的近似解,地层到水泥环外壁的径向热流量为:

式中:

Th—水泥环外壁温度,℃;

f(t)—随时间变化的导热传热系数;

a—地层平均散热速度,m2/s;

t—注气时间,s;

λw——地层导热系数,W/m·℃。

由于井筒内到水泥环外壁的传热与水泥环外壁到地层的传热相等,因此根据(1-3)式、(1-13)式得到传热方程,即:

套管温度计算公式:

通过公式(1-6)和公式(1-13)可得出水泥环外壁面温度计算公式:

综合传热系数的计算方法如下:

1)根据试验结果或其他资料估计一个具体井筒结构方式的Kλh值;

2)按公式(1-14)计算出f(t);

3)按公式(1-16)计算出Tci值;

4)按公式(1-17)计算出Th值;

5)按公式(1-17)和(1-19)估算hr,及按公式(1-20)、(1-11)和(1-12)估算hc

6)按公式(1-5)或式(1-6)计算出新Kλh值;

7)比较计算出的Kλh值与估计的Kλh值。二者会有差别,再重新确定一个Kλh后,重复上述2)~5)步骤,迭代3次以上,求出较为精确的Kλh值。

根据(3-1)、(3-2)、(3-3)式,可建立热平衡方程,即:

MgCgp(T02-Th)=ND/LD-Kλkl(T0-Th) (1-18)

上式中,

ND—电加热功率,W;

LD—电加热长度,m;

T0—井筒内空气任一点的温度,℃;

Kλh—井筒内到水泥环外壁的总传热系数;

l—井筒传热长度,m;

Th—水泥环外壁温度,℃;

Mg—注入空气的质量流量,kg/s;

Cgp—空气比热,J/kg·℃。

由此,可解出空气温度T02,从而得温度剖面,即整个点火半径上任意位置的温度,即建立了注气井的温度场模型。然后,基于所述温度场模型,根据具体的位置信息可以计算获取每个位置的理论温度数据。相对应的,由于所述注气井的出口位置是已知的,则所述注气井的出口位置处的空气温度也可通过上式计算得出。也就是说,根据所述热平衡方程获得温度剖面为:将所述注气井出口的位置信息代入所述热平衡方程,确定所述注气井出口空气温度。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实测的方式,例如通过录取井筒温度场,获取所述注气井出口空气温度变化的实测温度数据。其中,获取注气井温度变化的实测温度数据可以通过热式质量流量计获取。当然,所述获取所述注气井温度变化的实测温度数据的方式并不限于上述描述,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技术精髓启示下,还可能做出其他的变更,但只要其实现的功能和效果与本申请相同或相似,均应涵盖于本申请保护范围内。

具体的,当热式质量流量计进行获取注气井出口空气温度的方式可以为固定式,也可以为移动式。当通过移动式获取时,获取的设备可以包括电缆和与电缆连接的探测仪器,该仪器上设置有热电偶。使用时,仪器从井口向下移动至空气出口位置,热电偶接触空气,获取温度信号,信号传递给电缆,即获取了注气井的出口空气温度。仪器下入测完后可以取出来,因此可以重复利用。

此外,为了长期连续监测,一般采用固定式的方式获取。此时,热电偶捆绑在管外,位于空气出口位置,监测出口空气温度,信号通过电缆传输到井口,直接显示出来。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当利用所述热式质量流量计录取井筒温度场,获取井口空气温度时,由于该热式质量流量计是基于加热体在流场中的热损失与流体流速相关的原理研制的,其能够实现对空气流量的精确测量,且能够同时可以监测温度、压力、吸气剖面。

具体的,可以根据注气井的出口深度,下入探测仪器至该出口位置,获取该深度位置的出口空气温度。一般的,出口空气温度>400℃时,表示达到了高温点火的要求。

当获取了理论温度数据和实测温度数据后,可以基于所述理论温度数据和实测温度数据形成误差分析曲线。其中,误差分析曲线的形成原理是基于误差计算公式获得:

误差=(实测值-理论值)/理论值

其中,理论值是不考虑地层燃烧放热的,只考虑井筒电点火器加热形成的高温;而实际录取的实测值除了电点火器加热的因素,还受到地层燃烧放热的影响,所以实测值要高于理论值,其高出的幅度用误差计算。如图3所示,图3是稠油在油层点燃后不同温度下对应的氧气氧化速率曲线,横坐标是温度,单位为摄氏度,纵坐标是稠油氧化放热速率,单位为千焦/摩尔(kJ/mol)。从图3可以看出,计算出的误差分析曲线恰为驼峰曲线。驼峰曲线就是原油随温度变化他的放热曲线。对于稠油,前面的驼峰值小,代表氧化放热量小,后面的驼峰值高,代表氧化放热量大。

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时间增长,出口空气温度也发生了变化。具体的,图2中表示出口空气温度的预测值(理论值)是420摄氏度,随着时间增长,油层被点燃,油层燃烧放热影响着井筒温度场,所以实际值(实测值)高于420摄氏度,但刚刚开始,还未燃烧起来时,处于驼峰值的低谷,地层燃烧放热影响较小,升温幅度也小;误差也较小。当油层温度继续提高,达到了高温氧化燃烧,也就是后面的驼峰,理论值与实测值的距离增大,当出现至少一个驼峰段后,表示油层被点燃。

进一步的,从图2中利用出口空气温度对应不同时间的误差曲线中出现的驼峰值可以判断出整体上该误差分析曲线出现了三个驼峰段,这就表明,有三个油层被点燃。也就是说,所述驼峰段的个数与被点燃的层数相匹配。

在不同温度下氧气的反应速率可知,当重油的氧化反应速率发生突变时,同样可以表明此时发生了高温氧化还原反应。因此,通过图2和图3的结合,可以进一步精确地确认出油层是否被点燃以及被点燃油层的个数。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同一注气井,可能存在多个空气的出口,此时,可以分别计算对应深度的出口空气理论值和实测值,从而确定出每个出口对应的油层是否被点燃,具体的执行步骤可以参照上述描述,本申请在此并不作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所述误差分析曲线中没有出现驼峰段时,则确定油藏没有点燃。

本申请所述的判断油层点燃的方法,通过在忽略地层氧化放热的前提下,建立注气井的温度场模型,基于所述温度场模型和注气井出口深度,计算获取注气井出口空气理论温度数据;获取所述注气井出口空气温度变化的实测温度数据;基于所述注气井出口空气理论温度数据和实测温度数据形成误差分析曲线;;基于所述误差分析曲线,判断该曲线是否出现驼峰段;当所述误差分析曲线中出现驼峰段时,则确定油层点燃,即能够利用误差分析曲线中出现的驼峰段信息准确地确定油层是否点燃,以及被点燃油层的个数等,从而为火驱开发提供可靠的依据,可以避免因油层是否点燃出现判断错误而导致的重复点火作业等,大大提高了火驱开发作业的经济性。

请参阅图4,本申请实施方式中,针对所述一种判断油层点燃的方法还相应地提出一种判断油层点燃的装置,该装置可以包括:

注气井出口空气理论温度数据获取模块20,用于在忽略地层氧化放热的前提下,建立注气井的温度场模型,基于所述温度场模型和注气井出口深度,计算获取注气井出口空气理论温度数据;

注气井出口空气温度实测模块22,用于获取所述注气井出口空气温度变化的实测温度数据;

误差分析曲线形成模块24,用于基于所述注气井出口空气理论温度数据和实测温度数据形成误差分析曲线;

判断模块26,用于基于所述误差分析曲线,判断该曲线是否出现驼峰段;当所述误差分析曲线中出现驼峰段时,则判断油层点燃。

所述判断油层点燃的装置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判断模块在当所述误差分析曲线中没有出现驼峰段时,则确定油藏没有点燃。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注气井出口空气温度实测模块22可以包括:

热平衡方程建立单元,用于根据注入空气吸收的热量等于电加热的热量与空气向储层传递的热量之差建立热平衡方程,

温度剖面获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热平衡方程获得温度剖面。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热平衡方程为:

MgCgp(T02-Th)=ND/LD-Kλkl(T0-Th)

根据所述热平衡方程获得温度剖面T02计算公式为:

所述计算公式中:

ND表示电加热功率,单位为W;

LD表示电加热长度,单位为m;

T0表示井筒内空气任一点的温度,单位为℃;

Kλh表示井筒内到水泥环外壁的总传热系数;

l表示井筒传热长度,单位为m;

Th表示水泥环外壁温度,单位为℃;

Mg表示注入空气的质量流量,单位为kg/s;

Cgp表示空气比热,单位为J/kg·℃。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注气井出口空气温度实测模块22可以包括:热式质量流量计。

上述实施方式公开的判断油层点燃的装置与本申请判断油层点燃的方法实施方式相对应,可以实现本申请的判断油层点燃的方法实施方式并达到方法实施方式的技术效果,具体的本申请在此不再赘述。

本文引用的任何数字值都包括从下限值到上限值之间以一个单位递增的下值和上值的所有值,在任何下值和任何更高值之间存在至少两个单位的间隔即可。举例来说,如果阐述了一个部件的数量或过程变量(例如温度、压力、时间等)的值是从1到90,优选从20到80,更优选从30到70,则目的是为了说明该说明书中也明确地列举了诸如15到85、22到68、43到51、30到32等值。对于小于1的值,适当地认为一个单位是0.0001、0.001、0.01、0.1。这些仅仅是想要明确表达的示例,可以认为在最低值和最高值之间列举的数值的所有可能组合都是以类似方式在该说明书明确地阐述了的。

除非另有说明,所有范围都包括端点以及端点之间的所有数字。与范围一起使用的“大约”或“近似”适合于该范围的两个端点。因而,“大约20到30”旨在覆盖“大约20到大约30”,至少包括指明的端点。

披露的所有文章和参考资料,包括专利申请和出版物,出于各种目的通过援引结合于此。描述组合的术语“基本由…构成”应该包括所确定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以及实质上没有影响该组合的基本新颖特征的其他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使用术语“包含”或“包括”来描述这里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的组合也想到了基本由这些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构成的实施方式。这里通过使用术语“可以”,旨在说明“可以”包括的所描述的任何属性都是可选的。

本说明书中的上述各个实施方式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方式之间相同相似部分相互参照即可,每个实施方式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方式不同之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虽然本发明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内容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任何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方式的形式上及细节上作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