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风流净化防尘水幕手动双向控制系统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2397553阅读:992来源:国知局
煤矿风流净化防尘水幕手动双向控制系统的利记博彩app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矿用防尘水幕控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AQ 1020-2006《煤矿井下粉尘综合防治技术规范》要求:煤矿巷道中必须安装巷道全断面防尘水幕进行净化风流,即防尘水幕必须连续喷雾,而当行人或有防潮要求的物料通过防尘水幕下方时,为了避免水雾淋湿行人或物料,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行人或物料通过时,防尘水幕需要暂时关闭,待人员或物料通过后防尘水幕仍继续喷雾降尘。目前,煤矿通常采用红外线自动控制开关来实现对防尘水幕的控制。由于矿井环境自然条件影响造成开关灵敏度降低,且成本高、寿命短,不易维护,实用、耐久效果差,特别是在煤炭效益严重滑坡形式下较难普及与推广,防尘要求得不到落实。

因此,如何克服红外线控制水幕的弊端,如何提供一种与红外线自动喷雾开关具有同样效果的手动双向控制开关,且成本低、制作方便,损坏率低、维护简单、维护费用低,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煤矿风流净化防尘水幕手动双向控制系统,其能够在水幕两侧对水幕进行控制,制作方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煤矿风流净化防尘水幕手动双向控制系统,包括进水管、出水管、左侧控制开关、右侧控制开关、上连接管路、下连接管路和喷洒管,所述左侧控制开关和右侧控制开关位于喷洒管的两侧下部,并分别位于上连接管路和下连接管路的两端,且通过上连接管路和下连接管路连接,所述左侧控制开关和右侧控制开关控制上连接管路和下连接管路不同时接通,所述进水管与左侧控制开关的进水端连接,右侧控制开关的出水端通过出水管与喷洒管连接,所述喷洒管上均匀布置有喷洒头,喷洒头下方设置挡尘帘,水喷出形成水幕。

作为优选,所述左侧控制开关的结构为,包括外壳体、上连接端、下连接端、控制开关活动盖、上钢制锥体、下钢制锥体、弧形滑块和双向弹簧,所述弧形滑块固定在外壳体端面中心处,所述控制开关活动盖的侧面中部通过双向弹簧与弧形滑块的弧形面滑动连接,在控制开关活动盖侧面的上下部分别固定有上钢制锥体和下钢制锥体,所述上钢制锥体和下钢制锥体分别与上连接端和下连接端的伸入外壳体内的一端端部对应,但不同时与上连接端和下连接端连接,上连接端和下连接端的另一端伸出外壳体分别与上连接管路和下连接管路连通;所述右侧控制开关与左侧控制开关结构相同,对称连接在上连接管路和下连接管路的两端。

作为优选,所述上钢制锥体和下钢制锥体与外壳体的接触部位设有橡胶密封圈。

作为优选,所述左侧控制开关和右侧控制开关为三通阀门,左侧三通阀门的入口与进水管连接,两个出口分别与上连接管路和下连接管路的左端入口连接,右侧三通阀门的两个入口分别与上连接管路和下连接管路的右端连接,出口与出水管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上还分别设有应急总阀门。

作为优选,所述上连接管路和下连接管路均采用高压橡胶管。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上述装置能够实现工作人员在通过防尘水幕时,通过控制左侧控制开关或右侧控制开关,实现对水幕的关闭,在工作人员通过水幕后在另一侧再通过右侧控制开关或左侧控制开关开启水幕,实现在两侧对水幕的控制,防止工人通过水幕时被淋湿,操作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左侧控制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各图号名称为:1—进水管,2—左侧控制开关,201—左侧控制开关进水端,202—弧形滑块,203—控制开关活动盖,204—双向弹簧,205—橡胶密封圈,206—上钢制锥体,207—下钢制锥体,208—上连接端,209—外壳体,210—下连接端, 3—下连接管路,4—上连接管路,5—右侧控制开关,6—应急总阀门,7—出水管,8—喷洒管,9—喷洒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一个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进水管1、出水管7、左侧控制开关2、右侧控制开关5、上连接管路4、下连接管路3和喷洒管8,所述左侧控制开关2和右侧控制开关5位于喷洒管8的两侧下部(所述喷洒管8位于左侧控制开关2和右侧控制开关5之间),并分别位于上连接管路4和下连接管路3的两端,且通过上连接管路4和下连接管路3连接,所述左侧控制开关2和右侧控制开关5控制上连接管路4和下连接管路3不同时接通,所述进水管1与左侧控制开关2的进水端连接,右侧控制开关5的出水端通过出水管7与喷洒管8连接,所述喷洒管8上均匀布置有喷洒头9,喷洒头9下方设置挡尘帘,水喷出形成水幕。

上述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上述装置能够实现工作人员在通过防尘水幕时,通过控制左侧控制开关2或右侧控制开关5,实现对水幕的关闭,在工作人员通过水幕后在另一侧再通过右侧控制开关5或左侧控制开关2开启水幕,防止工人通过水幕时被淋湿,操作更加方便。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所述左侧控制开关2的结构为,包括外壳体209、上连接端208、下连接端210、控制开关活动盖203、上钢制锥体206、下钢制锥体207、弧形滑块202和双向弹簧204,所述弧形滑块202固定在外壳体209端面中心处,所述控制开关活动盖203的侧面中部通过双向弹簧204与弧形滑块202的弧形面滑动连接,在控制开关活动盖203侧面的上下部分别固定有上钢制锥体206和下钢制锥体207,所述上钢制锥体206和下钢制锥体207分别与上连接端208和下连接端210的伸入外壳体209内的一端端部对应,但不同时与上连接端208和下连接端210连接,即当上钢制锥体206的锥顶顶在上连接端208的伸入外壳体209内的一端端部时,同时下钢制锥体207的锥顶端离开下连接端210的伸入外壳体209内的一端端部;当上钢制锥体206的锥顶离开上连接端208的伸入外壳体209内的一端端部,同时下钢制锥体207的锥顶端顶在下连接端210的伸入外壳体209内的一端端部,上连接端208和下连接端210的另一端伸出外壳体209分别与上连接管路4和下连接管路3连通;所述右侧控制开关5与左侧控制开关2结构相同,对称连接在上连接管路4和下连接管路3的两端;控制开关活动盖203通过双向弹簧204控制,其滑动轨迹即是弧形滑块202的弧形轨迹,双向弹簧204有利于控制开关活动盖203带动上钢制锥体206或下钢制锥体207分别与上连接端208或下连接端210的开启与闭合。

上述装置的工作过程为:一般情况下水幕均处于开启的状态,即左侧控制开关2和右侧控制开关5控制上连接管路4连通或者下连接管路3连通,如图2 所示,此时下钢制锥体207移开下连接端210的左端部,对应的右侧控制开关5的下钢制锥体也应该移开其下连接端,同时右侧控制开关5的上钢制锥体顶在其上连接端,因此,下连接管路3导通,上连接管路4不通;当工作人员需要从左侧通过水幕时,移动左侧控制开关2的控制开关活动盖203,使得下钢制锥体207封堵住下连接端210的左端,此时下连接管路3不通,同时上钢制锥体206离开上连接端208的左端,这时,上连接管路4和下连接管路3均处于不通的状态,因此,水幕被关闭,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水幕;通过水幕后,工作人员移动右侧控制开关5的控制开关活动盖,同样的原理,将右侧控制开关5的上钢制锥体离开其上连接端的端部,同时其下钢制锥体顶在其下连接端的端部,这时,上连接管路4导通,下连接管路3关闭,水幕被开启。

进一步的,所述上钢制锥体206和下钢制锥体207与外壳体209的接触部位设有橡胶密封圈205。上述结构设计能够防止左侧控制开关2或右侧控制开关5在上钢制锥体206和下钢制锥体207与外壳体209的连接处发生漏水的现象,密封更加可靠。

进一步的,所述左侧控制开关2和右侧控制开关5为三通阀门,左侧三通阀门的入口与进水管1连接,两个出口分别与上连接管路4和下连接管路3的左端入口连接,右侧三通阀门的两个入口分别与上连接管路4和下连接管路3的右端连接,出口与出水管7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进水管1和出水管7上还分别设有应急总阀门6。应急总阀门6的设计能够保证在左侧控制开关2和右侧控制开关5出现故障或需要维修的情况下应急关停水幕。

进一步的,所述上连接管路4和下连接管路3均采用高压橡胶管,高压橡胶管直径为12mm至15mm之间。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