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井下阀系统以及一种用于控制流体向地层的入流和注入或流体从地层的入流和注入的方法。
背景技术:
阀可通过多种方法控制。包括用于控制井中阀的机构的套管往往被称为智能完井系统。传统的智能完井系统利用控制线,最长用的是几千米的液压和/或电子控制线。这些控制线昂贵且经常由于错误连接或控制线损坏而导致故障。损坏的控制线由于被它们布置在生产套管的外部而实际上不可能修复或更换。此外,构成智能完井系统所必需的部件占用空间,导致套管直径小于没有这类控制线的非智能完井系统的套管直径。套管直径的减小缩小了孔即例如流体流动的区域的横截面积。因此,智能完井系统的套管一般具有比传统完井系统小得多的流动区域的横截面积。往往,该流动区域,即该孔,被缩小65%或者更多。因此,与更为传统的井相比,流体的最大流量显著降低,并且因此可能影响井的整体利润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完全或部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和不足。更具体地,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用于控制流体流入和流出井的系统,其引起套管内流体流量更少地降低和/或不会像具有控制线的智能完井系统那样地失效那么多。
从下面的描述中将变得显而易见的上述目的以及众多的其它目的、优点和特征由根据本发明的方案来实现,即通过一种用于控制流体进入地层和离开地层的流动的井下阀系统来实现,该井下阀系统包括:
-具有内表面、外径和内径、和由所述内径限定的横截面的套管,该套管包括:
-彼此间隔布置的多个阀,所述多个阀用于控制流体经由所述套管进入或离开所述地层的流动,以及
-多个自动操作调节装置,每个所述自动操作调节装置控制所述多个阀中的一个阀并且每个所述自动操作调节装置包括具有本体外径且具有本体横截面的本体,所述多个自动操作调节装置被紧固在所述套管的内侧以允许所述流体在所述自动操作调节装置的本体的本体外径与所述套管之间流动。
通过这种方式,就改变从地层的入流的反应时间而言,所述井下阀系统可实现以受限程度最小的方式来控制流动。这是因为能够将用于控制阀的自动操作调节装置保留在所述套管中。自动操作调节装置无需在使用后被拽到地面。这种可行性是归因于每个自动操作调节装置对流体流动的限制不大于包括类似控制机构的套管的这一事实。因此,该自动操作调节装置在被再次使用之前简单留置在井中的套管的内侧即可。当定位用于控制为套管内侧的入流提供控制的阀的自动操作调节装置时,能够使用套管的最大直径。在这样的系统中,该套管无需减小尺寸以提供体积来容纳用于控制所述阀的任何部件,但该系统仍被认为是智能系统。用以提供所述控制而必需的物理部件需要容纳在一个体积内,即容纳在每个自动操作调节装置的本体内。但每个自动操作调节装置的本体的横截面对所述横截面的限制少于所述控制机构封装在套管壁中的情况。所述控制机构的传统构建(例如当容纳在套管内时)会导致所述横截面从套管的内径周边向该套管中心减小。但当这样的减少沿套管的整个周边延伸时,这导致总横截面积比同一部件就位于套管中心的情况减小的更多。此外,使用自动操作调节装置提高了服务能力并且消除了对控制线的需求。
当自动操作调节装置已就位于套管中时,获得了众多可能的调节可能性。通过调节从每个阀的流动来控制流体从/离开地层的流动。所述多个阀可布置在不同的生产区域,并且因此能够调节流体的混合物以获得例如与举升井相关的或与流体的后续处理相关的期望的特性。通过将套管或阀的智能控制机构定位在自动操作调节装置中,能够决定流体应该如何通过需要容纳智能控制机构的本体。
因此,由于该系统的每个阀都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阀的机构,因而无需使用例如电缆工具来改变通过阀的流动。因此,对于流体流动的改变,该系统提供了更快的响应。因此,该井可始终被不断优化以获得期望的流体品质。该系统可以是遥测系统。
此外,在流体向地层的注入期间,例如在水力压裂期间,改善了对所述注入的控制,在控制流体从地层流出的情况下也是类似的。
此外,由于所述自动操作调节装置的本体具有小的横截面积,与已知智能完井系统相比,在套管的包括阀的部分中的横截面通道被增大。这得以实现是因为所述部分是布置在套管中心附近而不是封装在套管内。
该自动操作调节装置的本体的横截面可以不大于套管的由内径限定的横截面的50%,优选不大于40%,更优选地不大于30%。
通过这种方式,与传统智能阀和套管相比,能够实现更大的流体流量。用于控制智能完井系统中的阀的设备布置在生产套管的外侧并因此与同一井孔的非智能完井系统相比,该生产套管的直径被显著减小以为所述设备留出空间。在本发明中,由于用于控制所述阀的设备所占的体积被容纳在套管内侧的由例如筒体界定的空间中而不是容纳在环绕套管的体积中,因此获得了更大的面积和因此更大的流量。因此,与智能完井系统相比,由于套管的直径未减小,在本发明中用于操作所述阀的设备所占据的空间明显减小。流体流量增加是有利的,因为它为将井调整到理想产量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方案。
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个阀都可具有仿形部。
此外,每个阀都可具有带仿形部的滑动套筒。
此外,该仿形部可以是在该阀上的或在该阀的滑动套筒上的一个槽或多个槽。
并且,该仿形部可以是该阀的磁性材料。
此外,该自动操作调节装置可包括构造成与所述仿形部接合的操作机构,例如键。
此外,该操作机构可从所述本体突伸出以与所述阀的相匹配的仿形部接合。
此外,该操作机构可借助机械动力装置如弹簧从本体突伸出。
通过机械方式提供动力,该自动操作调节装置可被永久地安装在该套管中以操作该阀。
此外,该操作机构可借助液压装置或电力装置缩回。
此外,该操作机构可以是锚固机构。
此外,每个自动操作调节装置都可通过在沿该阀和/或该套管的周向的至少两个位置与该阀和/或该套管的内表面接合。
此外,该自动操作调节装置的本体可与该套管同心地布置。
此外,该自动操作调节装置的本体可相对于所述套管的内径的中心轴线偏心地布置。
进一步地,该自动操作调节装置的本体可抵接该套管的内表面。
上述系统可包括传感器,用于测量所述流体的状态如温度、压力、出水、密度或流量。
此外,可在每个自动操作调节装置内布置传感器。
此外,该传感器可布置在所述套管内。
此外,该传感器可包括用于与该自动操作调节装置通信的通信机构。
每个自动操作调节装置可包括处理器,用于计算所测得的传感器数据以用于控制所述阀。
此外,每个自动操作调节装置都可无线地操作。
进一步地,每个自动操作调节装置都可包括打捞颈。
此外,每个自动操作调节装置都可包括电池。
此外,每个自动操作调节装置都可包括通信机构。
在上述井下阀系统中,所述多个自动操作调节装置可彼此依次相继地就位于该套管中。
此外,每个自动操作调节装置都可包括派送机构,用于派送信息设备。
此外,每个自动操作调节装置都可包括压力脉冲通信机构,用于接收来自地面和/或另一自动操作调节装置的信号。
此外,每个阀都可包括用于调节流体的入流的可移位部件。
此外,该可移位部件可包括滑动套筒或旋转套管。
此外,每个自动操作调节装置都可包括就位探测单元,用于确定该可移动部件的位置。
该就位探测单元可包括磁体。
此外,每个自动操作调节装置都可包括用于将该自动操作调节装置固定在该套管中的锚固机构。
此外,每个自动操作调节装置可包括释放机构,用于在预定拉力值以上时释放该锚固机构。该释放机构可以是剪切销或剪切盘。
此外,每个自动操作调节装置都可包括操作机构,用于操作该可移位部件。
此外,该操作机构可包括键。
每个操作机构可包括冲程装置,该冲程装置提供用于移动该可移位部件的轴向冲力。
在上述井下阀系统中,该阀可包括具有至少一个第一标记的基础部件。
此外,该可移位部件可包括第二标记。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通过控制在上述的井下阀系统中的多个阀来控制流体的流动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每个自动操作调节装置布置在与其中一个阀相对的位置上;
-将该自动操作调节装置紧固至所述套管的内表面;
-测量流体的状态;以及
-基于测得的流体的状态控制所述阀。
布置每个自动操作调节装置的步骤可通过配置机构如电缆或井下驱动单元执行,并且该方法还可包括将所述自动操作调节装置从所述配置机构释放的步骤。
所述方法还可包括确定所述可移位部件相对于所述阀的基础部件的位置的步骤。
最后,该方法还可包括调整所述阀的所述可移位部件的位置的步骤。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考后附的示意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及其许多优点,所述示意图出于示例目的仅示出了一些非限制性的实施例,其中:
图1示出了用于控制流体自地层中的多个生产区域的入流的井下阀系统的局部截面视图,
图2a示出了未在其内布置任何自动操作调节装置的套管部分,
图2b示出了布置在套管内的自动操作调节装置的截面视图,
图3示出了自动操作调节装置,
图4示出了另一自动操作调节装置,
图5示出了另一自动操作调节装置,
图6示出了具有带可移位部件的阀的套管和偏心布置在套管中的自动操作调节装置的局部截面视图,
图7示出了图6的井下阀系统沿套管所见的局部截面视图,
图8示出了同心地布置在该套管中的自动操作调节装置,
图9示出了另一自动操作调节装置,
图10示出了阀处于闭合位置时的截面视图,
图11示出了处于打开位置的图10中的阀,以及
图12示出了用于确定该阀的可移位部件的位置的就位探测单元的局部截面视图。
所有的附图是高度示意性的,未必按比例绘制,并且它们仅示出了阐明本发明所必需的那些部件,省略或仅暗示了其它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用于控制流体从地层100中的多个生产区域101的入流的井下阀系统1。系统1包括布置在井孔21内的套管2以及用于隔离生产区域101的环状屏障20。套管2包括彼此间隔开一定距离的多个阀4、4a、4b、4c,用于控制流体从生产区域101至该套管中的入流。系统1还包括多个自动操作调节装置5,每个自动操作调节装置5控制所述多个阀4中的一个阀。每个自动操作调节装置5包括具有本体外径ODb(在图2中示出)的本体6。所述多个自动操作调节装置5被固定至套管2的内表面3。自动操作调节装置5彼此依次地被布置在套管2中,以使得处于最下方的自动操作调节装置5首先对着阀4c布置,然后,下一个自动操作调节装置5对着阀4b布置,以此类推。自动操作调节装置5被永久布置在该套管中以用于控制一个阀并且不能越过另一自动操作调节装置5。每个自动操作调节装置5都为无线操作并且在配置后不连接至地面。
如可在图2a和2b中所示,自动操作调节装置5的本体外径ODb小于套管2的内径IDc,这允许流体在自动操作调节装置和套管之间流动。在图2a中,套管2具有由内径IDc限定的横截面Ac,在图2b中,本体6具有本体横截面Ab。该自动操作调节装置5的本体6的横截面不大于套管2的由所述内径限定的横截面的50%,并且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优选不大于40%,更为优选的是不大于30%。因此在自动操作调节装置5之间的流动面积占套管2的横截面的50%以上。在已知的智能井中,套管的横截面大约为图2a所示套管横截面Ac的35%,因为用于使井智能化的控制线和其它设备占用了井孔壁和套管外表面之间的环空的太多空间。因此,通过插入本发明的自动操作调节装置5,最终的流动面积比已知的智能井要大得多。未来,例如5~10年后,自动操作调节装置可被其它自动操作调节装置替换。如所见的那样,自动操作调节装置的本体与套管同心地布置。在图6中,该自动操作调节装置的本体相对于套管2的内径的中心轴线偏心地布置,并且该自动操作调节装置的本体抵接套管的内表面。
在图3中,自动操作调节装置5包括传感器7,用于测量流体状态,如温度、压力、出水、密度或流量。在图10中,传感器7可布置在套管2内。当配置自动操作调节装置(未示出)时,该自动操作调节装置可根据地层的状态如压力或温度而进行预编程,并且当套管内侧流体的状态相对于地层状态改变过大时,自动操作调节装置5调节阀以打开或节流流体的流入或者在出水量变得过高时甚至关闭阀。每个自动操作调节装置都包括用于计算所测得的传感器数据以用于控制该阀的处理器8。
如图3所示,每个自动操作调节装置都包括锚固机构23,用于将自动操作调节装置固定在套管2中。为了调节该阀,自动操作调节装置5包括操作机构15,如键22,该键可从本体6突伸出以接合该阀的相匹配的仿形部45(见图7)。该操作机构通过机械动力如弹簧从本体突伸出。通过机械方式提供动力,自动操作调节装置可永久安装在套管内以操作阀。该操作机构可通过液压或电力方式缩回,意味着当该自动操作调节装置可能不再具有用以脱接的动力时,常常需要动力来缩回该自动操作调节装置。
该阀包括可移位部件14(见图12),如轴向滑动套筒,用于调节流体的流入流。当自动操作调节装置5已被固定在套管2的内侧时,该滑动套筒通过操作机构15被接合,然后,冲程装置24提供轴向冲力以移动该可移位部件。在图3中,该冲程装置由泵25操作,该泵由电子装置26控制并由电池27提供电力。自动操作调节装置5还包括通信机构9,用于与地面、另一个自动操作调节装置5和/或阀(未示出)通信。因此,该阀的传感器可包括用于与该自动操作调节装置通信的通信机构。为了缩回自动操作调节装置5,在该装置的顶部布置打捞颈28。
在图4中,自动操作调节装置5包括用于派送信息设备11的派送机构10。信息设备11可在该阀已被调节时或一年一次地、带着本年内传感器测量数据和对阀进行调节的信息被派送。
自动操作调节装置5包括通信机构且彼此之间能够通信,例如,如果一个自动操作调节装置已关闭了其操作的阀,则相邻阀可能需要开得更大。此外,如果流体流量降低,则打开所述阀中的生产更多水的一个阀以举升更重的流体部分是有用的。
如图4所示,该自动操作调节装置5还包括压力脉冲通信机构12,用于从地面和/或另一自动操作调节装置接收信号或向地面和/或另一自动操作调节装置发送信号。
在图3中,锚固机构23通过弹簧或液压装置从本体6径向地突伸出。在图8和图9中,锚固机构是三个臂部30,每个臂部都具有围绕枢转连接件31枢转的两个臂部部件32。枢转连接件31具有能够与套管内表面接合的外表面。通过旋转经由螺纹连接与该臂部一端接合的轴或借助液压装置而使臂部部件32围绕枢转连接件枢转以用于与套管的内表面接合或脱接。每个自动操作调节装置都包括释放机构33(见图9),用于在预定拉力值以上时释放锚固机构。释放机构33可以是剪切销或剪切盘。当收回自动操作调节装置5时,工具锁到该打捞颈上并拉动自动操作调节装置5直至达到预定的拉力,从而剪切该剪切销或剪切盘,并且该锚固机构得以释放。
如图5所示,自动操作调节装置5包括在一端上的打捞颈28和在另一端上的锁定工具29,该锁定工具用于锁定到布置在井中更深处的自动操作调节装置5。
在图6和图7中,自动操作调节装置5的操作机构15包括两个臂部40,每个臂部都具有围绕枢转连接件31枢转的两个臂部部件41。枢转连接件31具有能够与套管内表面接合的外表面44。通过旋转借助螺纹连接而与臂部的一端接合的轴使臂部部件围绕该枢转连接件枢转,以用于与阀4的可移位部件14的仿形部接合或脱接。每个自动操作调节装置都包括释放机构43,用于在预定拉力值以上时释放操作机构15。释放机构43可以是剪切销或剪切盘。当收回自动操作调节装置5时,工具锁定到该打捞颈(见图5)上并拉动自动操作调节装置5直到达到预定拉力值,从而剪切该剪切销或剪切盘,并且操作机构15得以释放。
图8示出了沿套管中心轴线看的自动操作调节装置5的操作机构15。该自动操作调节装置5包括三个臂部30,每个臂部都具有两个臂部部件32(每个臂部中仅一个臂部部件可见)。臂部部件32围绕枢转连接件31枢转。枢转连接件31具有能与套管2的内表面3接合的外表面36。
在图9中,自动操作调节装置5的冲程装置24是线性致动器,该线性致动器由电动马达34操作而不使用泵。该线性运动可通过连接至螺纹轴的齿轮马达实现。该线性致动器布置在自动操作调节装置5的本体6中。该操作机构包括3个具有臂部部件32的臂部30(仅2个可见)。枢转连接件31具有能与该套管的内表面或与可移位部件(未示出)接合的外表面36。
图10公开了阀4的另一个实施例,其中,可移位部件由三个部件限定:第一套筒86和第二套筒82,其中第一套筒分成第一套筒部件87和第二套筒部件88。阀4包括管状基础部件73,该管状基础部件具有轴向轴线74并适于安装为套管2的一部分。管状基础部件73具有对着井孔布置的第一开口85。第一套筒86布置在管状基础部件73的内侧并具有第一套筒部件87和具有第二开口89的第二套筒部件88。第一套筒86适于沿轴向轴线74滑动以使第一开口85的第二开口89至少部分对准,从而可在井孔与套管2的内侧之间提供流体连通。
此外,第二套筒82至少部分地布置在第二套筒部件88和管状基础部件73之间,并且布置有接合元件13,用于在第一位置接合第二套筒部件88的凹部94,该第一位置为在图10中所示的位置。在该第一位置上,该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未对准且该阀4处于其不允许井筒流体流入套管中的关闭位置。接合元件13还适于在第一和第二套筒86、82已沿轴线74相对于管状基础部件滑动时的第二位置上与第二套筒部件88的凹部94脱接。图11中示出了该第二打开位置。
当接合元件13接合在第二套筒部件88的凹部94中时,第二套筒82将随第一套筒86一起沿轴向轴线74滑动,直至接合元件13与凹部94脱接,从而使第一套筒86能在第二套筒82不沿该轴向轴线滑动的情况下沿轴向轴线74进一步滑动。
当阀4处于其关闭位置时,该第一和第二套筒彼此抵接,防止了水垢或杂物的沉淀,因为在第一和第二套筒之间不存在供水垢或杂物沉淀的开口。这消除了当这些开口对准时水垢和其它杂物沉积在开口中并因而最大限度地减小或甚者完全停止经由开口的流动可能性的缺陷。这是归因于这样的事实,即在第一套筒移动远离该第二套筒之前,不会在套筒中形成开口的事实。
此外,阀4还包括第一密封元件122和第二密封元件123,如图10所示。该第一密封元件122在第一开口85的第一侧布置在管状基础部件73的内表面上的第一周向槽124中。第二密封元件123在第一开口85的第二侧布置在管状基础部件73上的第二周向槽125中,其中,该第二侧与该第一侧相反。优选地,密封元件122、123是人字形密封件。
第一密封元件122布置在第一套筒部件87与管状基础部件73之间。第二密封元件123在第一位置上布置在第一套筒部件87与管状基础部件73之间(如在图10中所示),并且在第二位置上布置在第二套筒82与管状基础部件73之间(如在图11中所示)。由于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在通过第一和第二密封元件时彼此抵接的事实,最大程度地降低了损坏密封元件的风险,并且因此维持住它们的密封性能,因为在该第二套筒已通过第二密封元件之前,不会形成开口。
在图10的实施例中,第一套筒部件87和第二套筒部件88是两个单独的元件。第一套筒部件87具有第一厚度t1,1和第二厚度t1,2,并且该第二厚度大于该第一厚度。在该第一厚度与该第二厚度之间布置有第一壁部95。该第一厚度位于最靠近第二套筒82处。
以相同的方式,第二套筒部件88具有第一厚度t2,1和第二厚度t2,2,并且该第一厚度大于该第二厚度。第二开口89就位于第二套筒部件88的具有第一厚度t2,1的部分上。在第一厚度t2,1与第二厚度t2,2之间布置有第二壁部96。第一壁部95和第二壁部96彼此相对地就位,它们之间的距离限定出腔室97。在所示实施例中,第二套筒部件88能够在第二壁部96抵接第一壁部之前独立于第一套筒部件87地沿轴向轴线74滑动。
此外,第一套筒部件87具有第一端部98和第二端部99并且第二套筒82具有第一端部220和第二端部221,在图10中示出的第一位置上,第一套筒部件87的第一端部98抵接第二套筒82的第二端部21。借此,第二套筒82可在第二套筒部件88通过接合元件13连接至第二套筒82且第二套筒部件88沿轴向轴线74运动时帮助第一套筒部件87的滑动。
在图10中,第一套筒部件87抵接第二套筒部件88,第一套筒部件87和第二套筒部件88仍能相对彼此滑动。第一套筒部件87布置在第二套筒部件88与管状基础部件73之间。
图10的第二套筒82具有通孔126,接合元件13布置在该通孔中。接合元件13具有比第二套筒82的厚度长的长度。通孔126远大于接合元件13的宽度,这意味着弹簧127可与接合元件13相连地布置。弹簧127向接合元件13施加朝向管状基础部件73的力,借此当接合元件13与第二套筒部件88上的凹部94接合时该接合元件13是弹簧加载的并且一旦接合元件13能沿径向方向远离轴向轴线74地运动,该接合元件13便会与凹部94脱接。在图10中,弹簧127是叶片弹簧,然而,可使用其它弹簧例如围绕接合元件13布置的螺旋弹簧。
管状基础部件73具有对着第二套筒82布置的凹口128。凹口128适于在图11所示的第二位置处接纳接合元件13。因此,当套筒86、82沿轴向轴线74滑动时,接合元件13维持与凹部94接合,直至其达到凹口128,导致弹簧加载的接合元件13沿径向方向受力,因此通过与凹口128接合而与凹部94脱接。
此外,第二套筒部件88具有内表面129和在内表面129上的用于与操作机构如键(未示出)接合的至少一个凹槽130。在图10中,第二套筒部件88具有第一端部131和第二端部132,并且在每个端部上布置有凹槽130。在第二套筒部件88的第一端部131处,内侧凹槽133设置在第二套筒82与第一端部131之间,使第二套筒部件88能够在接合元件13已与第二套筒部件88的凹部94脱接时相对于第二套筒82运动。
在图11中,阀4的第一套筒86被示出处于阀4的打开位置,在该打开位置,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对准。
如图12所示,自动操作调节装置5包括就位探测单元35,用于确定可移位部件的位置。图12公开了井下阀系统的阀4,该井下阀系统包括套管2、阀4和布置在自动操作调节装置5内的、用以探测阀4的管状基础部件73的第一标记75与可移位部件14的第二标记76之间的标记距离的就位探测单元35。当可移位部件14相对于管状基础部件73移动时,该标记距离改变。就位探测单元35同时探测这两个标记的位置,并且从而所述探测不依赖于时间。在本实施例中就位探测单元35包括8个探测器。
如可从图12中看见的那样,就位探测单元35包括布置在第一探测器52和第二探测器53之间的多个中间探测器。共有探测器范围是针对所有8个探测器的共有探测范围。所述探测器是磁力计,并且就位探测单元35还包括多个磁体56。如图12的放大视图所示,每个磁体具有北极和南极,并且两个相邻的磁体以如此方式布置,以使得相斥磁极布置在相反方向上。所述探测器沿线l布置于两个相邻磁体之间,以使得磁场线基本上线性地穿过所述磁力计。所述探测器布置成以预定距离Z间隔开,以使得当两个探测器探测标记时,可移动部件的位置被确定。沿该线l,该磁场线基本上与自动操作调节装置5的轴向延伸方向平行,并且当磁体通过所述标记时,标记被磁化并使磁场改变。探测器检测到这一改变并且基于所探测到的改变便可确定标记的位置,因为探测器之间的距离是已知的。因此,通过两个独立探测器同时探测第一标记和第二标记,确定了所述标记距离,并且由于已经探测了第一标记和第二标记的两个探测器之间的距离是已知的,因此所述标记距离可被确定。当得知标记距离时,便得知了可移位部件14相对于管状基础部件73的位置。通过得知可移位部件14相对于管状基础部件73的位置,也便得知了开口120、121重叠多少的信息。在另一实施例中,磁力计测量磁场的方向或磁场强度的改变。
在图12中,所述标记由可磁化材料制成,并且可移位部件14和管状基础部件73由不可磁化材料制成。所述标记也可以由铁磁材料制成,所述探测器可以是磁力计。所述探测器范围比该完井构件在完全开放位置下的标记距离X2大。该共有探测范围比第二标记距离X2大,并且因此,所述标记可以同时被就位探测单元35探测到。
标记也可以是通过分别改变基础部件和可移动部件的厚度而提供的几何图案。探测器可以是读取器如用于读取为标记的RFID标签的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用于读取为标记的X-射线源的盖革计数器、或磁力计。第一标记可以与第二标记不同,并且第一探测器也可以与第二探测器不同。
阀4可以是滑动套筒,如图12所示,该图中可移位部件14是可滑动的套筒。筛网环绕该套筒。
在图12中,自动操作调节装置5包括锚固机构23和操作机构15。就位探测单元35包括通信单元60。
将理解的是,流体的流动可以是流体从地层的入流,但同样地,根据本发明的系统可以是用于控制流体向地层的注入的系统。这样的向地层的注入可在水力压裂期间实施。
冲程装置是提供轴向力的装置。该冲程装置通过用于驱动泵的电动马达操作。该泵将流体泵送进入活塞壳体中以移动在其内作用的活塞。该活塞布置在冲程杆上。该泵可在活塞的一侧上将流体泵送进入活塞壳体中,并且同时可在活塞的另一侧上抽吸出流体。
流体或井筒流体是指存在于油井或气井井下的任何类型的流体,如天然气、石油、油基泥浆、原油、水等。气体是指存在于井、完井、或裸井中的任何类型的气体组分,并且油是指任何类型的油组分,例如原油,含油流体等。气体、油和水流体可因此均分别包括除气体、油和/或水之外的其它元素或物质。
套管或生产套管是指井下使用的与石油或天然气生产有关的任何类型的管、管道、管结构、衬管、管柱等。
在该自动操作调节装置不是完全浸没入套管中的情况下,井下牵引器可用来推动所述工具完全进入井中的位置。井下牵引器可具有带轮子的可突伸的臂部,其中,轮子接触套管的内表面,用于在套管内推进该牵引器和该工具前进。井下牵引器是能够在井下推动或拉动工具的任何类型的驱动工具,例如Well
尽管上面已经结合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背离如下面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情况下可想到的若干变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