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饮水用氢气发生器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1126777阅读:668来源:国知局
一种饮水用氢气发生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小家电,尤其涉及一种饮水用氢气发生器。



背景技术:

富氢水,又称水素水(Hydrogen Water)。现代医学认为物质的腐化是酸化(氧化)的过程,呼吸氧气、吸烟饮酒及环境内污染源等都会使人体内产生大量过氧自由基,它会肆意破坏细胞组织,造成基因疾病和机体衰老。活性氢可以有效去除体内自由基,富氢水具有超过维生素C、胡萝卜、卵磷脂等所有人类已知抗氧化物的抗氧化性,对过敏性皮炎、便秘、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由自由基引起的各类症状都有强大的防治作用。经常饮用富氢水,能够很好的促进新陈代谢,使每个细胞都能自动保持健康的状态,去除体锈,延缓衰老。

现有技术中,用于生产富氢水的饮水机体积庞大、结构复杂、使用不方便。因此,设计一款整体轻巧、使用方便的生产富氢水的装置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饮水用氢气发生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饮水用氢气发生器,包括:充电部和氢气发生部;其中:

所述充电部包括:

第一壳体,其上具有放置平台;

第一感应线圈,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

第一PCB控制板,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内,并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感应线圈;

所述氢气发生部包括:

第二壳体;

第二感应线圈,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内;

第二PCB控制板,其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并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感应线圈;

感应蓄电池;其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

安装座,其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的上端,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有与所述感应蓄电池的正负极电连接的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配合电离饮用水;其中:

当所述氢气发生部通过所述第二壳体设置在所述放置平台时,所述第一感应线圈与所述第二感应线圈电感耦合以为所述感应蓄电池充电。

优选地,所述第二壳体的上端封闭,所述第二壳体的下端设置有底盖,所述第二壳体的上端沿周向延伸形成有卡条,所述安装座的底部沿周向开设有卡槽,所述安装座通过旋拧使所述卡条伸入所述卡槽以将所述安装座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均为半圆状,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相对设置以形成一圆盘形。

优选地,所述安装座的上端设置有顶盖,所述顶盖形成有镂空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均开设有水流槽。

优选地,所述第一壳体的上端穿设有第一插柱和第二插柱,所述第一插柱和所述第二插柱的上端分别对应插入所述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的插孔中,所述第一插柱和所述第二插柱的下端分别与所述感应蓄电池的正负极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放置平台设置有插槽,所述插槽的底面开设有盲孔,所述插槽的槽壁上形成有第一凸起,所述底盖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第二凸起,当所述氢气发生部放置于所述放置平台时,所述底盖插入所述插槽以使所述第二凸起通过所述第一凸起而位于所述第一凸起的下方,以使所述底盖和所述插槽卡设连接,其中:

所述底盖的下方设置有膨胀柱,以当所述膨胀柱温度升高至预定温度时,所述膨胀柱在竖直方向膨胀以推抵底盖,以使所述第二凸起向上移动以通过第一凸起。

优选地,所述顶盖与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所形成的圆盘形之间还设置有胶圈以固定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简单、轻巧,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装配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充电部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氢气发生部的装配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氢气发生部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氢气发生部与充电部的连接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局部A的放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

如图1至6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饮水用氢气发生器,包括:充电部10和氢气发生部20;充电部10包括第一壳体11、第一感应线圈12以及第一PCB控制板13;第一壳体11的上端具有放置平台15,第一壳体11的下端设置有底座14,第一感应线圈12设置在第一壳体11内,第一PCB控制板13设置在第一壳体11内,并用于控制第一感应线圈12;氢气发生部20包括第二壳体21、第二感应线圈24、第二PCB控制板22、感应蓄电池23、安装座26以及第一极片27和第二极片28;第二感应线圈24设置于第二壳体21内,第二PCB控制板22设置在第二壳体21内,并用于控制第二感应线圈24,感应蓄电池23设置在第二壳体21内,安装座26设置在第二壳体21的上端,第一极片27和第二极片28均装设在安装座26内,该第一极片27和第二极片28与感应蓄电池23的正负极电连接。如此,当氢气发生部20的感应蓄电池23没电时,将氢气发生部20放置在放置平台15上,此时,第一感应线圈12与第二感应线圈24电感耦合,感应蓄电池23通过第一感应线圈12与第二感应线圈24电感耦合获得电能,即实现充电;当需要饮用富氢水时,将氢气发生部20放置在普通饮用水中,通过第一极片27和第二极片28的配合对水进行电离,从而产生氢气,该氢气部分溶于水而形成富氢水。

本发明的氢气发生部20与充电部10能够实现充电,从而使充电方便,并通过将氢气发生部20进入水中而得到富氢水,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第二壳体21的上端封闭,第二壳体21的下端设置有底盖25,第二壳体21的上端沿周向延伸形成有卡条211,安装座26的底部沿周向开设有卡槽261,安装座26通过旋拧使卡条211伸入卡槽261以将安装座26与第二壳体21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第一极片27和第二极片28均为半圆状,第一极片27和第二极片28相对设置以形成一圆盘形。

为方便饮用水进入安装座26内以用于电离,安装座26的上端设置有顶盖29,顶盖29形成有镂空部291,饮用水通过镂空部291进入安装座26内参与电离。

增提高饮用水的电离效果和效率,第一极片27和第二极片28均开设有水流槽,饮用水流经水流槽被电离。

为实现安全稳定的电连接,第一壳体11的上端穿设有第一插柱和第二插柱,第一插柱和第二插柱的上端分别对应插入第一极片27和第二极片28的插孔中,第一插柱和第二插柱的下端分别与感应蓄电池23的正负极电连接。

通常,在氢气发生部20放置在放置平台15充电时,由于电感耦合效应以及感应蓄电池23的内部反应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种热量有时会氢气发生部20损坏甚至有可能发生火灾,为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放置平台15设置有插槽,插槽的底面开设有盲孔,插槽的槽壁上形成有第一凸起51,底盖25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第二凸起52,当氢气发生部20放置于放置平台15时,底盖25插入插槽以使第二凸起52通过第一凸起51而位于第一凸起51的下方,以使底盖25和插槽卡设连接,其中:底盖25的下方设置有膨胀柱40,以当膨胀柱40温度升高至预定温度时,膨胀柱40在竖直方向膨胀以推抵底盖25,以使第二凸起52向上移动以通过第一凸起51,氢气发生部20向上移动脱离插槽。

应该说明:第一感应线圈12和第二感应线圈24之间需要保持较近距离才会发生电感耦合效应,也就是说,当第一感应线圈12和第二感应线圈24分离到一定距离时,电感耦合效应很弱,充电的能力变的很小,当然电感耦合效应所产生的热量也就很小了。

上述的第一感应线圈12和第二感应线圈24的的距离关系需设置成:当底盖25插入插槽以使第二凸起52通过第一凸起51而位于第一凸起51的下方以实现卡合时,也就是说氢气发生部20插入插槽时,使此时的第一感应线圈12和第二感应线圈24之间的距离恰好产生电感耦合效应,从而为感应蓄电池23充电;而当第二凸起52向上移动以通过第一凸起51时,即氢气发生部20向上移动脱离插槽时,第一感应线圈12和第二感应线圈24之间的距离增大到几乎不产生电感耦合效应的程度,从而停止为感应蓄电池23充电。

根据上述结构可知,当氢气发生部20插入插槽时,电感耦合效应和感应蓄电池23充电的内部反应使得稳定升高可能损坏零部件时,膨胀柱40受热在竖直方向膨胀推抵氢气发生部20脱离插槽,从而使第一感应线圈12和第二感应线圈24停止了电感耦合效应,停止了为感应蓄电池23充电,从而阻止了稳定升高,保护了氢气发生部20及周围零部件,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应该说明:使得氢气发生部20及周围零部件发生损坏的温度需要与膨胀柱40膨胀系数建立关系,也就是说,当升高到损坏氢气发生部20及周围零部件温度时,该温度恰好使膨胀柱40能够推离氢气发生部20。这种关系可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结合的方式获得。

为使第一凸起51和第二凸起512在卡合和解除卡合时,所使用的压力和推力稳定,以使膨胀柱40每次推离氢气发生部20所用的推离相同,进而使每次推离氢气发生部20所处的温度相同,第一凸起51的上部形成第一凸出部512,自上部向下形成一个凸出减缓的第一过渡部511;第二凸起52的下部形成第二凸出部522,自下部向上形成一个凸出减缓的第二过渡部521,如此,当第二凸起52下移时,第二过渡部521与第一凸出部512接触配合,当第二凸起52上移时,第二凸出部522与第一过渡部511接触配合,从而使每次推离插槽和插入插槽时,所用力基本相同,从而保证了在预定温度下总能通过膨胀柱40将氢气发生部20推离插槽。

顶盖29与第一极片27和第二极片28所形成的圆盘形之间还设置有胶圈271以固定第一极片27和第二极片28。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发明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