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选机,具体是一种方便移动的茶叶风选机。
背景技术:
农业机械是指在作物种植业中和畜牧业生产过程中,以及农、畜产品初加工和处理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机械。茶叶风选机就是一种常见的农用机械。现有的茶叶风选机中茶叶在垂直下落的时候,因受风吹的距离过短,一些茶叶不能充分吹散,会在茶叶中混入小石子等杂物,一起落入茶叶风选机中的第一个落茶口,造成风选错误;同时现代的茶叶风选机大多较为笨重,移动起来非常不方便,实用性较差。所以针对上述问题,需要一种新型的茶叶风选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移动的茶叶风选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方便移动的茶叶风选机,包括风选筒、送料筒和底座,所述底座底端四角处分别竖向连接有支撑对,每个支撑对由相对设置的两个支撑组成,每个支撑对的两个相对支撑上均设置有通孔,每个支撑对的两个相对支撑之间设置有轮座,轮座通过转轴转动设置有滚轮,转轴设置在两个支撑上的通孔上;所述底座内设置有阻尼器,阻尼器的活塞杆向下穿出底座;所述底座上端左侧设置有送料筒,送料筒内竖直设置有送料螺杆,送料螺杆上设置有螺旋叶片,送料螺杆上端通过减速机与驱动电机连接,减速机和驱动电机均设置在送料筒外部,送料筒底端设置有进料管,送料筒顶端设置有倾斜的出料管;所述送料筒右侧设置有风选筒,风选筒通过支撑柱固定设置在底座上,风选筒上端设置有进料斗,进料斗的顶端与出料管的出料口连接,进料斗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封板,进料斗的下端设置有第二封板;所述风选筒左端设置有第一风机,第一风机右侧设置有第二风机,第二风机与进料斗正对设置,第二风机右侧设置有若干落茶口,落茶口右侧在风选筒右端罩设有集尘袋。
进一步的,所述阻尼器的活塞杆与轮座的位置一一对应。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风机上设置有网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送料筒,送料筒内设置送料螺杆,可以实现自动进料,无需人工操作,非常方便;风选的过程中,茶叶先由第二风机吹散,再由第一风机进行风选,风选的茶叶根据情况落入到不同位置的落茶口内,可以有效减少风选错误,同时集尘袋、第一封板和第二封板的设置,可以有效防止灰尘;当装置不移动的时候,阻尼器活塞杆受力压缩,当装置抬起的时候,滚轮在阻尼器活塞杆作用下下移,使得滚轮从支撑对内露出,方便装置进行移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方便移动的茶叶风选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一种方便移动的茶叶风选机,包括风选筒22、送料筒6和底座8,所述底座8底端四角处分别竖向连接有支撑对9,每个支撑对9由相对设置的两个支撑10组成,每个支撑对9的两个相对支撑10上均设置有通孔11,每个支撑对9的两个相对支撑10之间设置有轮座14,轮座14通过转轴13转动设置有滚轮12,转轴11设置在两个支撑10上的通孔11上;所述底座8内设置有阻尼器15,阻尼器15的活塞杆向下穿出底座8,阻尼器15的活塞杆与轮座14的位置一一对应;所述底座8上端左侧设置有送料筒6,送料筒6内竖直设置有送料螺杆5,送料螺杆5上设置有螺旋叶片4,送料螺杆5上端通过减速机2与驱动电机1连接,减速机2和驱动电机1均设置在送料筒6外部,送料筒6底端设置有进料管7,送料筒6顶端设置有倾斜的出料管3;所述送料筒6右侧设置有风选筒22,风选筒22通过支撑柱16固定设置在底座8上,风选筒22上端设置有进料斗23,进料斗23的顶端与出料管3的出料口连接,进料斗23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封板25,进料斗23的下端设置有第二封板24;所述风选筒22左端设置有第一风机21,第一风机21右侧设置有第二风机19,第二风机19与进料斗23正对设置,第二风机19上设置有网罩20,第二风机19右侧设置有若干落茶口17,落茶口17右侧在风选筒22右端罩设有集尘袋18,本方便移动的茶叶风选机在使用的时候,通过进料管7向送料筒6内加入待风选的茶叶,茶叶通过送料筒6内的送料螺杆5向上进行输送,接着茶叶通过出料管3进入到进料斗23内,这时第一封板25打开,第二封板24关闭,茶叶落入到第二封板24上端的空间中,然后打开第二封板24,关闭第一封板25,茶叶从进料斗23下落到风选筒22内,第二风机19向上吹风,将下落的茶叶吹散,第一风机19向右吹风,对吹散的茶叶进行风选,风选的茶叶根据情况落入到不同位置的落茶口17内,同时第二风选机19向上吹风的时候也会将灰尘吹入到进料斗23内,由于第一封板25关闭,可以有效防止灰尘吹到进料斗23外部,风选筒22右端的集尘袋18可以对风选筒22内的灰尘进行收集;当装置不移动的时候,阻尼器15活塞杆受力压缩,当装置抬起的时候,滚轮12在阻尼器15活塞杆作用下下移,使得滚轮12从支撑对9内露出,方便装置进行移动。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