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流式反渗透膜元件及净水设备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侧流式反渗透膜元件及净水设备。
【背景技术】
[0002]专利申请号为201210426167.5的申请中提出了一种侧流式反渗透膜元件。图1为该侧流式反渗透膜元件的外形示意图。图2和图3示意了该反渗透膜元件两种不同的水路形式。其中,图2示意的是反渗透膜元件的侧面为入水口,一端为出水口 ;图3示意的是反渗透膜元件的侧面为出水口,一端为入水口。
[0003]参见图1,导流网20的一端与中心管21固定,中心管21位于导流网20的卷制起始端,卷制方向如箭头24所示。与卷制方向平行的一组对边为边22和边23。边22全部涂有防水胶带,边23上一部分涂有防水胶带231,未涂防水胶带的一部分232的位置参见图1所示。
[0004]在图2中,入水口 32对应于图1中的边25,出水口 31对应于图1中的未涂防水胶带的一部分232。
[0005]在图3中,入水口 42对应于图2中的未涂防水胶带的一部分232,出水口 41对应于边25。
[0006]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下述问题:
[0007]如图2所示的侧流式反渗透膜元件存在下述缺点:由于进水方向与出水方向不一致,容易在出水口一端,尤其在与出水口 31相对的区域,即图1所示的区域26,造成膜片表面流动性降低,使得膜片的利用率降低,从而导致整体膜元件的水通量下降。虽然现有技术中在区域26处增加了防水胶带27,但效果有限,反渗透膜元件仍然存在上述问题。
[0008]如图3所示的侧流式反渗透膜元件存在下述缺点:由于进水方向与出水方向不一致,容易在入水口一端,尤其在与入水口 42相对的区域,即图1所示的区域26,造成膜片表面流动性降低,使得膜片的利用率降低,从而导致整体膜元件的水通量下降。虽然现有技术中在区域26处增加了防水胶带27,但效果有限,反渗透膜元件仍然存在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9]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侧流式反渗透膜元件及净水设备,用以改善侧流式反渗透膜元件的利用率。
[0010]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001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侧流式反渗透膜元件,包括反渗透膜片、中心管、进水导流网和纯水导流网;
[0012]所述反渗透膜片对折缠绕在所述中心管上,所述反渗透膜片的正面夹层之间形成进水流道,所述反渗透膜片的反面夹层之间形成产水流道;所述进水导流网位于所述进水流道中,所述纯水导流网位于所述产水流道中;
[0013]所述侧流式反渗透膜元件处于展开状态下,所述侧流式反渗透膜元件的入水口与所述进水流道的浓水出水口相对设置。
[0014]如上所述的侧流式反渗透膜元件,优选的是,所述入水口设置于所述侧流式反渗透膜元件的侧面,所述侧流式反渗透膜元件的一端为纯水出水口,所述中心管的进水通孔为与所述浓水出水口连通。
[0015]如上所述的侧流式反渗透膜元件,优选的是,所述中心管位于所述侧流式反渗透膜元件的进水流道所围成的区域内。
[0016]如上所述的侧流式反渗透膜元件,优选的是,在所述侧流式反渗透膜元件的反渗透膜片处于展开且所述反渗透膜片正面朝上的状态下,所述反渗透膜片具有与所述中心管固定连接的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一侧边相对的第二侧边、以及位于所述中心管两侧的第三侧边和第四侧边;所述反渗透膜片还包括与所述第三侧边相对应的第五侧边,所述第五侧边位于所述反渗透膜片的反面;
[0017]其中,所述第二侧边上部分涂胶,所述第二侧边上未涂胶的部分对应于所述入水P ;
[0018]所述第三侧边和所述第四侧边全部涂胶;
[0019]所述第五侧边靠近所述中心管的部分未涂胶,其余部分涂胶,所述第五侧边上未涂胶的部分对应于所述纯水出水口。
[0020]如上所述的侧流式反渗透膜元件,优选的是,所述第二侧边上间隔涂有至少两段防水胶带。
[0021]如上所述的侧流式反渗透膜元件,优选的是,所述第二侧边上的各段防水胶带间隔均匀。
[0022]如上所述的侧流式反渗透膜元件,优选的是,所述中心管上的进水通孔正对着所述第二侧边上未涂胶的区域。
[0023]如上所述的侧流式反渗透膜元件,优选的是,所述中心管的一端为封闭端,另一端为开口端,所述开口端作为所述中心管内浓水的流出口。
[0024]如上所述的侧流式反渗透膜元件,优选的是,所述第三侧边与所述中心管的封闭端相邻。
[0025]如上所述的侧流式反渗透膜元件,优选的是,所述第五侧边上未涂胶的那部分的长度为所述第五侧边总长度的1/10至1/5。
[0026]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净水设备,其包括本实用新型任一技术方案所提供的侧流式反渗透膜元件。
[0027]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可以产生如下技术效果:
[0028]上述技术方案,原水从反渗透膜元件的圆周面一侧(侧面)流入,从垂直于中心管的方向流入侧流式反渗透膜元件内,浓缩水从中心管上的进水通孔进入中心管内收集并从中心管的流出口流出;这样使得原水进水方向与浓水流出方向(从中心管上的进水通孔进入中心管的方向)一致,这种进水方式使得原水与反渗透膜片充分接触,提高与RO膜面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膜片的过滤效率,增大膜元件的水通量。
【附图说明】
[0029]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30]图1为现有技术中涂布胶带的一种方式的示意图;
[0031]图2为现有技术中内部带有防水胶带的侧面进水反渗透膜元件示意图;
[0032]图3为现有技术中内部带有防水胶带的侧面出水反渗透膜元件示意图;
[0033]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侧流式反渗透膜元件上反渗透膜上涂布胶带的一种方式不意图;
[0034]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部带有防水胶带的侧面进水侧流式反渗透膜元件的示意图;
[0035]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侧面进水的侧流式反渗透膜元件的截面图。
[0036]附图标记:
[0037]1、中心管;2、入水口; 3、反渗透膜片正面;
[0038]4、防水胶带;5、纯水出水口; 6、进水导流网;
[0039]7、纯水导流网;8、进水流道;9、产水流道;
[0040]801、浓水出水口; 101、进水通孔;102、流出口;
[0041]301、第一侧边;302、第二侧边;303、第三侧边;
[0042]304、第四侧边;20、导流网;21、中心管;
[0043]22、边;23、边; 24、箭头;
[0044]25、边;26、区域; 27、防水胶带;
[0045]231、防水胶带;232、未涂防水胶带的一部分;
[0046]32、入水口;41、出水口; 42、入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47]下面结合图4?图6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更为详细的阐述,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任一技术手段进行替换或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任意两个或更多个技术手段或技术特征互相进行组合而得到的技术方案均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0048]下面介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侧流式反渗透膜元件。
[004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侧流式反渗透膜元件,该侧流式反渗透膜元件包括反渗透膜片、中心管1、进水导流网6和纯水导流网7。反渗透膜片对折缠绕在中心管I上,反渗透膜片的正面夹层之间形成进水流道8,反渗透膜片的反面夹层之间形成产水流道9 ;进水导流网6位于所述进水流道8中,纯水导流网7位于产水流道9中。其中,侧流式反渗透膜元件处于展开状态下,侧流式反渗透膜元件的入水口 2与进水流道8的浓水出水口 801相对设置。
[0050]此处所指的相对设置包括正对设置或者相互错开的对着设置,以侧流式反渗透膜元件的反渗透膜处于展开状态来说,只要是使得原水进入侧流式反渗透膜元件时的入水方向与浓水流出反渗透膜片的进水流道8的方向平行(相互错开)或共线(正对设置)均可。
[0051]本文所指的侧流式反渗透膜元件的侧面是指卷制完成后的侧流式反渗透膜元件的圆周方向。侧流式反渗透膜元件的一端是指卷制完成后的侧流式反渗透膜元件的中心管轴向方向上的一端。
[0052]承上述,中心管I具有进水通孔101和流出口 102,其中进水通孔101使得进水流道8中的浓水能流入到中心管I中,流出口 102使得中心管I中汇聚的浓水能够流出侧流式反渗透膜元件。
[0053]反渗透膜片对折缠绕在侧流式反渗透膜元件的中心管I上,此处所指的对折缠绕是指反渗透膜片先对折,然后再缠绕在中心管I上;或者中心管I先放在反渗透膜片中间处,然后再对折反渗透膜片,随后再缠绕。
[0054]参见图4和图6,具体而言,入水口 2设置于该侧流式反渗透膜元件的侧面,该侧流式反渗透膜元件的一端为纯水出水口 5,中心管I的进水通孔101与进水流道8的浓水出水P 801连通。
[0055]上述技术方案,原水从反渗透膜元件的圆周面一侧(侧面)流入,从垂直于中心管I的方向流入侧流式反渗透膜元件内,浓缩水从中心管I上的进水通孔101进入中心管I内收集并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