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体I的入水通道,结构如图6所示。
[0038]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容体I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为一筒体。容体I的筒体外顶部设置有把手11,以便于手持操作。容体I的顶部外周面设置有减震胶12,以减少震动并避免因发生碰撞损坏容体I。容体I下部具有一凸台结构18,该凸台18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外螺纹或者与螺纹相类似的斜面结构,该凸台18外侧壁上的该螺纹(或类似螺纹)的结构与基体21的凹槽20内侧壁上的螺纹(或类似螺纹)的结构相配。借助该两种螺纹(或类似螺纹)的结构的配合,容体I可以旋入基体21以适配安装在座体2上,也可以旋出基体21以从座体2上方便快捷地取下。
[0039]容体I内部为一容置空间,即过滤空间10,在该过滤空间10内填充有滤材13。滤材13的选择与滤芯本身功能有关,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在本优选实施例中,设置的是活性炭,该活性炭13可以对水进行净化。另外,为避免活性炭13被水冲出,从而导致水变黑等问题,在活性炭13的上部还设置有填充棉14,水净化时先通过活性炭13再经过填充棉14,填充棉14可以阻挡活性炭13被水冲出。
[0040]本实施例中,过滤空间10的底部连通第一通道103,过滤空间10的顶部连通第二通道203。为避免空气在过滤过程中逸出并滞留在过滤空间10顶部,在第二通道203上连通设置一导引管16。该导引管16位于过滤空间10中部,沿轴向延伸,导引管16的上部开口靠近过滤空间10的顶部设置,下部开口连通第二通道203。当水或其他液体经过滤材过滤后,只能通过过滤空间10的顶部间隙进入导引管16,这就造成一定压力,使得空气无法从中逸出,而是同水或其他液体一起进入导引管16,并通过第二通道203排出容体I。
[0041]本优选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为方便滤材13的填充和封闭及方便导引管16的安装,在过滤空间10内还设置有托架17。托架17主体为一托板,外周缘与过滤空间内壁结构适配,托架17中部为空心轴结构,该空心轴内部设置有台阶通孔。导引管16的下部套设有衬套171,并和该衬套171 —起插设于台阶通孔内。导引管16下端压靠在台阶通孔的台阶面上,为保证密封,导引管16与台阶通孔之间设置有密封圈172。托架17下部安装于第二通道203的上部台肩175上,且托架17与第二通道203之间通过密封圈174进行密封。而且,托架17的托板上设置有衬垫173,以便将滤材13封闭在过滤空间10内。该结构通过整圆穿插定位,可以实现同轴防呆,180度防呆,使得滤芯的整体装配更加简单方便。
[0042]本优选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通道103和第二通道203内均设置有封水台肩151、密封圈19和封水块15。其中,密封圈19靠近基体21设置,封水块15采用弹性材料,位于密封圈19上方,封水台肩151位于封水块15上方。在滤芯使用状态时,如图7所示,第一通管102和第二通管202顶靠封水块15至封水台肩151,使第一通道103与第三通道101通过第一通管102连通,使第二通道203与第四通道201通过第二通管202连通。为方便第一通管102与第一通道103连通,第二通管202与第二通道203连通,第一通管102和第二通管202的上部开口可以为L型开口,也可以是楔形开口。在滤芯拆卸状态时,如图8所示,封水块15落下与密封圈19配合,封闭第一通道103和第二通道203的下部通口。该封水块15的落下可以是在自重作用下实现,也可以是在封水台肩151与封水块15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图中未示出),在该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封水块15实现落下。
[0043]本实施例最优的防滴水漏水结构可以参照图5、图6、图7和图8所示,初次安装滤芯的过程中,首先将转体22装入基体21中,并将整个座体2通过连接件安装在过滤装置上,此时转板220封闭第三通道101和第四通道102的上部通口。然后将容体I的下部凸台18对应基体21的凹槽20插入,在两螺纹(或类似螺纹)的结构配合下,容体I和转体22 一起相对基体21转动,转动到位后,转体22上第一通管102与第三通道101连通,第二通管202与第四通道201连通,而且第一通管201和第二通管202的上部在容体I落下过程中将封水块15向上顶,从而使得第一通管102上部开口与第一通道103连通,第二通管202上部开口与第二通道203连通。此时需要过滤处理的水或其他液体可以通过上述通道进出容体I内的过滤空间10,并通过滤材13进行处理。
[0044]拆卸容体I时,转动容体1,在两螺纹(或类似螺纹)的结构配合下,容体I和转体22 一起相对基体21转动,转动到位后,转体22上的转板220封闭第三通道101和第四通道201的通口,而且第一通管102和第二通管202的上部在容体I升起过程中放开封水块15,封水块15在自重或复位弹簧作用下落下,并与密封圈19配合,从而封闭第一通道103和第二通道203的对外通口,使得容体I中的水或其他液体不会滴出。
[0045]再次安装容体I时,只需将容体I旋入已固定好的座体2即可,其连通过程如上所述。
[0046]另外,本实施例最优的防滴水漏水结构同样可以应用于非倒置立式滤芯结构中,其他滤芯(如卧式结构)中仍然可以使用该结构。
[0047]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已由优选实施例揭示如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意识到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所揭示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所作的更动与润饰,均属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防滴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容体,所述容体内连通设置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内均设置有自动导通复位结构,在对所述自动导通复位结构施以外部顶压力时,所述自动导通复位结构动作,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处于导通状态,在所述外部顶压力消失时,所述自动导通复位结构自动复位,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封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滴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内均设置有封水台肩、密封圈和封水块,所述封水台肩、密封圈和封水块配合形成所述自动导通复位结构,所述封水块位于所述密封圈上方,所述封水台肩位于所述封水块上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滴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封水台肩与所述封水块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
4.一种滤芯,应用于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防滴水结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还包括座体,所述座体安装于所述过滤装置上,所述座体上设置有第三通道和第四通道以及第一通管和第二通管,所述容体能够拆装地连接设置在所述座体上部,在所述滤芯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三通道在所述自动导通复位结构和所述第一通管配合下连通,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四通道在所述自动导通复位结构和所述第二通管配合下连通,在所述滤芯拆卸状态时,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在所述自动导通复位结构作用下封闭。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包括: 基体,所述基体安装于所述过滤装置上,所述第三通道和所述第四通道设置于所述基体上; 转体,所述转体能够转动地连接设置于所述基体上部,所述转体包括转板,所述转板上设置所述第一通管和所述第二通管; 其中,在所述滤芯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一通管下部开口与所述第三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通管上部插入所述第一通道内,且上部开口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通管下部开口与所述第四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通管上部插入所述第二通道内,且上部开口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在所述滤芯拆卸状态时,所述转板封闭所述第三通道和所述第四通道的上部开口。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与所述转体之间设置有密封结构。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上部为凹槽结构,所述转板设置于所述凹槽底部,所述凹槽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一螺纹结构,所述容体下部为凸台结构,所述凸台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二螺纹结构,所述第一螺纹结构与所述第二螺纹结构相配。
9.一种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4-8任一所述的滤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滴水结构以及一种过滤装置和滤芯,过滤装置中设置有滤芯,滤芯中包含有防滴水结构。防滴水结构包括容体,所述容体内连通设置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内均设置有自动导通复位结构,在对所述自动导通复位结构施以外部顶压力时,所述自动导通复位结构动作,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处于导通状态,在所述外部顶压力消失时,所述自动导通复位结构自动复位,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封闭。本实用新型中的容体既能够通过外部顶压力导通注入液体,也可在外部顶压力去除时自动复位封闭容体,以防止容体内的液体流出,因此可以实现防滴水功能。
【IPC分类】B01D35-00, B01D24-10, B01D35-30
【公开号】CN204485453
【申请号】CN201420754623
【发明人】陈小平, 刘新宇
【申请人】佛山市云米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陈小平
【公开日】2015年7月22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