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煤化工常压煤气净化工艺的干法脱硫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常压煤气新型干法脱硫塔。
背景技术:
煤气脱硫是煤气净化工艺中的重要操作单元之一。干馏煤气中一般含有一定浓度的H2S有害杂质,既危害人体健康、腐蚀设备和管道,又影响工艺生产并污染环境。为此,对燃料煤气及深加工煤气中的H2S含量有一定的要求。煤气脱硫有干法和湿法两大类。干法脱硫是一种传统的煤气脱硫工艺,其工艺简单,除脱除H2S外,还能不同程度脱除HCN、NOx及萘、焦油雾等杂质。当要求煤气脱除H2S程度高或煤气含H2S浓度小(<3g/m3)时常用此法。
现有技术中,传统的干法脱硫工艺常用的主要脱硫设备有:干箱、固定床层干法脱硫塔、七筐式干法脱硫塔。
这些类型的脱硫塔主要存在下列缺点:
1、干法脱硫箱设备笨重,其与固定床层干法脱硫塔一样,设备结构较复杂,装、卸干法脱硫剂的劳动条件差,劳动强度大;
2、现有的七筐式干法脱硫塔属于处理煤气量大的设备。其设备尺寸大,结构比较复杂,还需用玻璃钢等材料,对工程应用有较大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实用常压煤气新型干法脱硫塔。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常压煤气新型干法脱硫塔,包括安装在塔体内的料筐,所述料筐的轴心部位设有连接插管,所述连接插管的上部设有吊装抓手,所述料筐的底面及侧面周边包裹金属丝网,所述料筐的上部边缘设有压垫圈。
由上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常压煤气新型干法脱硫塔,结构简单,塔内件新颖、实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常压煤气新型干法脱硫塔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常压煤气新型干法脱硫塔,其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是:
包括安装在塔体内的料筐,所述料筐的轴心部位设有连接插管,所述连接插管的上部设有吊装抓手,所述料筐的底面及侧面周边包裹金属丝网,所述料筐的上部边缘设有压垫圈。
所述料筐有多层,多层料筐之间通过所述连接插管插接固定。
所述连接插管采用无缝钢管制作,底部为锥型体,所述吊装抓手有两个,分别位于所述连接插管的顶部两侧。
所述金属丝网材质为不锈钢,网孔密布、孔径均匀。
所述压垫圈宽15mm、厚5mm,材质为耐油橡胶。
所述塔体的顶部与顶盖法兰螺栓连接的螺栓孔设有豁口。
本实用新型目的常压煤气新型干法脱硫塔,改变了传统煤气干法脱硫主要设备的相关缺点或不足,具有如下优点:
简化了脱硫设备的结构;
干法脱硫剂采用汽车吊或桁吊装卸,可改善劳动环境与强度;
充装干法脱硫剂采用丝网筐,可使脱硫塔内的含硫煤气与干法脱硫剂均匀、充分接触而提高脱硫效果;
脱硫塔塔体尺寸和充装脱硫剂的丝网料筐数,可根据处理的煤气流量大小及要求的系统工况压力进行设计、灵活度大。
具体实施例:
如图1所示,包括由下至上安装在塔体内的料筐1、连接插管2、金属丝网3、吊装抓手4和压垫圈5。
所述料筐1位于塔体各层,采用无缝钢管为中心主轴固定。料筐上、下部及侧面周边用小型圆钢或扁钢作为骨架。煤气从脱硫塔的上部进入,下部排出,可避免料筐中小颗粒的脱硫剂被吹散,形成料层堆厚不均。
所述连接插管2是料筐1的固定主轴,底部为锥型体。方便各层料筐的活动连接。
所述金属丝网3包裹在料筐1内底面及侧面周边,形如圆柱状竹篮,材质均为不锈钢。因网孔密布、孔径均匀,故煤气通过料筐中的脱硫剂床层分布均匀,可充分与脱硫剂接触,有利于提高脱硫剂的使用效率和煤气脱硫效率。
所述吊装抓手4位于料筐1中心顶部两侧,方便各层料筐的活动吊装。
所述压垫圈5位于各层料筐的上部边缘,宽为15mm、厚5mm,防止各层料筐间边缘的煤气窜流。
充装脱硫剂的料筐1由一端为锥型体的连接插管2,另一端的连接吊装抓手4,方便各层料筐的活动连接和吊装;
各层料筐采用无缝钢管为中心主轴。料筐上、下部及侧面周边用小型圆钢或扁钢作为骨架,筐内底面及侧面周边包裹金属丝网3,状如圆柱状竹篮。材质均为不锈钢;
为防各层料筐的上部边缘窜流煤气,铺设宽为15mm、厚5mm的耐油橡胶活动压垫圈5;
干式脱硫塔塔顶与顶盖法兰螺栓连接的螺栓孔采用豁口形式,方便塔顶盖拆卸并吊装脱硫料筐;
由于各层料筐的底部、侧面周边均为金属丝网,网孔密布、孔径均匀,故煤气通过料筐中的脱硫剂床层分布均匀,可充分与脱硫剂接触,有利于提高脱硫剂的使用效率和煤气脱硫效率;
煤气从脱硫塔的上部进入,下部排出,可避免料筐中小颗粒的脱硫剂被吹散,形成料层堆厚不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