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净化过滤棉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2488124阅读:1137来源:国知局
空气净化过滤棉的利记博彩app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气净化过滤棉。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空气中含有大量粉尘(如灰尘、尘埃、烟尘、矿尘、砂尘、粉末等)颗粒,因为这些粉尘颗粒的重量很轻,所以当流动的空气作用于这些粉尘颗粒时,会将灰尘颗粒本身的重量抵消,使这些粉尘处于一种漂浮状态,只有在相对封闭的空间,空气相对静止的的情况下,粉尘才会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落到地上,这就是为什么门窗紧闭的房间在没有人居住地情况下,一段时间后家具和地上会看到一层厚厚的尘埃。空气中粉尘含量的多少跟很多客观因素有关,如天气情况、季节变化、工业生产、矿产开采、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粉尘对人体、对生产、对产品质量、对环境、对自然景物的美观、对生态平衡都有影响。

一个成年人每天大约需要19m空气以便从中取得所需的氧气。如果工人工作地点的空气含有大量粉尘,在这种环境下工作的人吸进肺部的粉尘量就多,很多有害气体、液体或某些金属元素都能吸附在其上,随着人的呼吸而被带入肺部深处或粘附在支气管的管壁上,引起或加重呼吸器官的各种疾病,当达到一定数量时,就能引起肺部组织发生纤维化病变,使肺部组织逐渐硬化,失去正常的呼吸功能,引发相关疾病,所以为什么在空气指数不好的环境带上口罩可有效防止疾病的发生,因为口罩就是过滤棉的一种,它可以有效地过滤掉空气中的粉尘颗粒,从而保证了吸入空气的洁净度。

综上所述,过滤棉就有了它不可或缺的地位,因为很多工业生产必须要在相对洁净的空间进行,如表面处理,油漆涂装、喷涂,精密电子,光学电子,生物制药,食品生产,空气冷却等,这些环境需要流动的空气,但不能有粉尘,所以就需要用过滤棉将粉尘过滤掉,只让洁净的空气在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循环起来,从而达到生产运行的需要。

但是,现有的过滤棉都是单一材质,其过滤效果有限,且这种过滤棉都是通过静电吸附方式进行吸附,对于需要安装过滤棉的设备而言,由于过滤棉安装面都是位于气体流通部位,因此,一旦气体流速过大,就容易使这种过滤棉脱离,影响使用,且现有的过滤棉质地较软,不方便定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过滤效果好且方便定型和定位的空气净化过滤棉。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空气净化过滤棉,具有滤棉层和设置在滤棉层底部的双面胶层,所述滤棉层由极棉纤维层、铝丝网和活性炭纤维层组成,所述极棉纤维层、铝丝网和活性炭纤维层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结合面四周通过粘合胶胶粘在一起;所述双面胶层粘附在活性炭纤维层底部四周。

作为优选,所述双面胶层的底部设置有硅胶防滑垫。

作为优选,所述硅胶防滑垫具有四块,分别粘附在活性炭纤维层底部四周的双面胶层上。

作为优选,所述硅胶防滑垫的顶部固定设置有隔离纸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是:这种空气净化过滤棉为双层过滤设计,过滤效果好,其内部设置的铝丝网可以实现滤棉层的定型,而双面胶层和硅胶防滑垫的设计可以方便滤棉层的安装定位,可以有效防止其脱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空气净化过滤棉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空气净化过滤棉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滤棉层;11、极棉纤维层;12、铝丝网;13、活性炭纤维层;2、双面胶层;3、隔离纸层;4、硅胶防滑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图1和图2所示一种空气净化过滤棉,具有滤棉层1和设置在滤棉层1底部的双面胶层2,所述滤棉层1由极棉纤维层11、铝丝网12和活性炭纤维层13组成,所述极棉纤维层11、铝丝网12和活性炭纤维层13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结合面四周通过粘合胶胶粘在一起;所述双面胶层2粘附在活性炭纤维层13底部四周;为了方便滤棉层1取下,所述双面胶层2的底部设置有硅胶防滑垫4,所述硅胶防滑垫4具有四块,分别粘附在活性炭纤维层13底部四周的双面胶层2上,所述硅胶防滑垫4的顶部固定设置有隔离纸层3。

使用时,将顶部设置有隔离纸层3的硅胶防滑垫4与滤棉层1底部的双面胶层2粘附在一起,再将滤棉层1通过硅胶防滑垫4粘附在空气净化器或出风口的部位,隔离纸层3的设计可以防止双面胶层2与硅胶防滑垫4粘牢在一起,方便滤棉层1从硅胶防滑垫4上取下,而换上新的滤棉层1,而硅胶防滑垫4可以保留,以降低使用成本,且铝丝网12可以实现滤棉层1的定型,且定型后不易变形。

这种空气净化过滤棉为双层过滤设计,过滤效果好,其内部设置的铝丝网12可以实现滤棉层1的定型,而双面胶层2和硅胶防滑垫4的设计可以方便滤棉层1的安装定位,可以有效防止其脱落。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