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多功能滤头。
背景技术:
对于常压水源净水机,通常均设有原水箱,净水机设有连通到原水箱内的吸水管,为防止原水中可能存在对净水机内的阀门和水泵造成损坏的颗粒物经吸水管被吸入,吸水管端部设有吸水头,吸水头上设有过滤元件,例如丝网、石英砂、无纺布等,以便有效地将这些颗粒物阻挡在吸水头外,从而保护净水机内的阀门和水泵,这些均为公知技术。
如果还需要探测水箱是否有水或水位,则需要另外设置水位检测装置或水位探头,这样,会导致原水箱内部不够简洁,原水箱内部不便于清洗。
对于反渗透净水机,还有浓水箱,浓水箱当然可以另外设置,也有将浓水箱和原水箱合并设置成两用水箱的,对于两用水箱,其既是原水箱,也是浓水箱,故也可称为原水浓水箱。对于设置两用水箱的反渗透净水机,在相同净水能力或规格情况下,其尺寸比较紧凑,因而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同时占用空间小,便于安装,此外,还能够回用部分浓水,使原水的利用率显著上升,是节水的有效举措。但是,两用水箱需要解决的问题,除上述所述问题之外,还要解决从反渗透净水机中回流的浓水不能直接被吸水头吸走,即不能造成水流短路情况;还要解决浓水的浓度不能太高(浓水的浓度太高会导致反渗透膜快速堵塞)。
上述这些技术要求如果各自单独设置结构或装置予以解决,就会导致水箱结构太复杂,不便于大批量生产,所以如果能够将上述各种功能集中到一个部件上,则其意义不言而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功能丰富的多功能滤头。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多功能滤头,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原水进口、原水出口、浓水进口和浓水出口;所述原水进口与原水出口之间为原水通道,浓水进口与浓水出口之间为浓水通道;所述原水通道中设有能够阻挡原水中颗粒物的第一过滤材料;所述壳体的内部设有能够有效分隔原水通道和浓水通道的结构。
所述浓水通道中设有能够阻挡浓水中颗粒物的第二过滤材料。
多功能滤头,还包括能使壳体沉于水底的配重物料;所述配重物料设置在壳体的内部或者外部,配重物料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
多功能滤头,还包括固态缓释剂;所述固态缓释剂设置在壳体的内部。
所述第一过滤材料包括第一丝网;所述第一丝网设置在壳体的原水进口上。
所述壳体由上半壳体和下半壳体构成,或者由上盖和本体构成;所述原水出口和浓水进口均设置在上半壳体上或者上盖上;所述浓水出口设置在下半壳体或者本体的下部或底部。
所述能够有效分隔原水通道和浓水通道的结构包括隔板;所述隔板设置在壳体内,隔板上设有通孔,隔板的周边与壳体的内壁相抵;所述浓水进口的内侧设有浓水内伸管,该浓水内伸管与隔板上的通孔的周边相抵。
所述第二过滤材料包括设置在浓水出口上方的无纺布、设置在无纺布上方的颗粒状过滤材料以及设置在隔板上的通孔处的第二丝网。
多功能滤头,还包括电极组件;所述壳体的上部设有电极孔;所述电极组件与壳体上的电极孔密封固定连接。
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电极棒、密封圈、插头体、密封胶、螺母和导线;所述电极棒的中部密封固定在插头体内;所述电极棒的一端用于探测原水,并且外露的长度不小于5毫米;所述电极棒的另一外露端与导线联接,并通过密封胶密封;所述插头体的外周面上设有至少一条环形沟槽,环形沟槽内设置密封圈;所述插头体与壳体的电极孔内壁之间通过密封圈实现密封。
所述壳体的原水进口的内侧设有原水内伸管;所述电极棒的用于探测原水的一端端面的最低处与原水内伸管端面最高处之间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不小于5mm。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在原水通道中设置能够阻挡原水中颗粒物的第一过滤材料,能够有效滤除原水中可能存在的颗粒物,保护净水机中的阀门和水泵;壳体的内部设有能够有效分隔原水通道和浓水通道的结构,使浓水和原水不在壳体内部短路,能保证吸入净水机管路系统的水是原水浓水箱中浓度相对较低的水,而浓度相对较低的水不易堵塞膜,即能够延长膜的使用寿命。
(2)本发明的壳体的内部设置固态缓释剂,能够降低水的结垢倾向,即降低净水机中膜的表面结垢倾向,延长膜的使用寿命。
(3)当本发明的原水进口设置在壳体的上部,浓水出口设置在壳体的下部或底部,且在多功能滤头的内部设有能够有效分隔原水和浓水的结构时,能防止原水浓水箱中的残存的少量高浓度浓水被吸入净水机,从而延长膜的使用寿命。
(4)本发明设置了电极组件,够检测水的电导率,通过电导率换算成TDS,净水机的控制系统可以通过判断水的电导率或TDS来确定该水是否适合作为净水机的进水,即能够防止高电导率或高TDS的水对膜、水泵和阀门造成的损坏。
(5)本发明的电极棒的用于探测原水的一端端面的最低处与原水内伸管端面最高处之间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不小于5mm,能防止空气吸入净水机管路系统,使净水机运行稳定。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电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未示出螺母。
附图中的标号为:
壳体1、原水进口11、原水出口12、浓水进口13、浓水出口14、第一过滤材料2、第二过滤材料3、无纺布31、颗粒状过滤材料32、第二丝网33、隔板4、电极组件5、电极棒51、密封圈52、插头体53、密封胶54、螺母55、导线56、距离A、长度B。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见图1和图2,本实施例的多功能滤头,包括壳体1、第一过滤材料2、第二过滤材料3、隔板4、电极组件5、配重物料和固态缓释剂。
壳体1上设有原水进口11、原水出口12、浓水进口13和浓水出口14。原水进口11与原水出口12之间为原水通道,浓水进口13与浓水出口14之间为浓水通道。壳体1由上半壳体和下半壳体构成,或者由上盖和本体构成。原水出口12和浓水进口13均设置在上半壳体上或者上盖上。浓水出口14设置在下半壳体或者本体的下部或底部。
第一过滤材料2设置在原水通道中,用于阻挡原水中的颗粒物。第一过滤材料2包括第一丝网。第一丝网设置在壳体1的原水进口11上。优选地,丝网的目数不少于40目。第一丝网能够有效滤除水中的颗粒物,防止颗粒物吸入净水机的管路系统,保护净水机中的阀门和水泵。
隔板4设置在壳体1的内部,用于将原水通道和浓水通道隔离使二者相互不连通,这样,净水机在运行时能够有效防止即将离开多功能滤头的原水和刚流回的浓水发生短路。隔板4设置在壳体1内,隔板4上设有通孔,隔板4的周边与壳体1的内壁相抵。浓水进口13的内侧设有浓水内伸管,该浓水内伸管与隔板4上的通孔的周边相抵。
第二过滤材料3设置在浓水通道中,用于阻挡浓水中的颗粒物。第二过滤材料3包括设置在浓水出口上方的无纺布31、设置在无纺布31上方的颗粒状过滤材料32以及设置在隔板4上的通孔处的第二丝网33。
配重物料设置在壳体1的内部或者外部。配重物料用于使壳体1沉于水底,可以是数量众多且体积较小的颗粒物,也可以是数量很少且体积较大的物块。
固态缓释剂设置在壳体1的内部。固态缓释剂溶解在水中后能与水中钙镁离子形成络合物,其作用是降低水的结垢倾向,即降低净水机中膜的表面结垢倾向,延长膜的使用寿命。
配重物料和固态缓释剂优选与颗粒状过滤材料32一同设置在无纺布31上方。
壳体1的上部设有电极孔。电极组件5与壳体1上的电极孔密封固定连接。电极组件5包括电极棒51、密封圈52、插头体53、密封胶54、螺母55和导线56。电极棒51的中部密封固定在插头体53内。电极棒51的一端用于探测原水,并且外露的长度B不小于5毫米。电极棒51的另一外露端与导线56联接,并通过密封胶54密封。插头体53的外周面上设有至少一条环形沟槽,环形沟槽内设置密封圈52。插头体53与壳体1的电极孔内壁之间通过密封圈52实现密封。壳体1的原水进口11的内侧设有原水内伸管。
电极组件5用于检测水的电导率或TDS和判断电极棒51是否被水导通,也就是用于检测水中溶解的导电物质浓度和判断水箱的水位(判断水位是在电极棒51之上还是在电极棒51之下,如在电极棒51之下则认为水箱中所存的水量不足)。
电极棒51的用于探测原水的一端端面的最低处与原水内伸管端面最高处之间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A不小于5mm。其作用是:
①、净水机运行时,随着水位的持续下降,在水位刚降低至电极棒51下端之下时,原水出口12处的原水内伸管端部完全浸没在水中,这时空气不会进入原水内伸管。由于电极棒51下端离开了水,系统便能够判断原水浓水箱内的水位不足,于是,净水机的水泵将停止运行,水位不会继续下降,所以,就能防止空气进入原水出口12处的原水内伸管,即能够防止空气被吸入膜净水机的管路系统,确保净水机运行稳定。
②、在系统判断原水浓水箱内的水位不足时,实际上原水浓水箱中还存在一定的水量,只是此时的存水的浓度可能已经比较高,已经不适应作为膜处理器的进水了,这时净水机及时停机,将原水浓水箱中的存水(或称为更浓的浓水)更换为新鲜的市政自来水,这样可以延长膜的使用寿命,这些存水应作他用,例如浇花、打扫卫生等用途。
本实施例的多功能滤头运行时,水箱中的原水从多功能滤头上部的原水进口11穿过第一丝网流入壳体1内部,水中的颗粒物被阻挡在外部,然后再从壳体1上部的原水出口12流出;同时从净水机回流的浓水从壳体1上部的浓水进口13流向隔板4上的通孔,穿过第二丝网33,再穿过配重物料、粒状过滤材料32、固态缓释剂,然后穿过无纺布31再从壳体1底部的浓水出口14流出,即流向原水浓水箱的底部,进入水箱,和水箱中的水混合,使水箱中的水在净水机运行过程中始终保持底部浓度高,中上部浓度低,从而确保净水机从原水浓水箱中吸入的水的浓度较低,这样有利于净水机中的膜不易因结垢而堵塞,延长膜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