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具体应用于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涂覆机的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制造业蓬勃发展,汽车需求越来越多,对汽车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蜂窝状催化剂载体(陶瓷质或金属质)需涂覆一层或两层活性层。活性层由Al2O3、CeO2、ZrO2、La2O3和贵金属Pt、Pd、Rh等组成。经过加水球磨成浆料,涂覆到蜂窝载体上。涂覆方法有手工涂覆和机器涂覆两种。
手工涂覆是将载体整个浸入浆料中,用压缩空气吹去余料,属于常压涂覆而不是负压涂覆。用抹布擦去周围浆料。经烘干、焙烧等步骤,制成成品。根据需要,可进行二次涂覆。手工涂覆的缺点是产品一致性差、涂层厚度不均匀,有时会出现堵孔。此外,浆料会把一部分气泡封闭在载体孔道内,在烘干、焙烧或使用过程中,气泡受热膨胀会使涂层松动或脱落。这些缺点影响催化剂的性能。
机械涂覆最常用的方法是载体在负压状态下进料,负压卸去多余料;载体翻转180度再一次负压进料,负压卸掉多余料,即浆料从载体两端分两次涂覆,为的是涂层均匀。因为载体吸水使得浆料变稠,涂层厚度沿轴向变厚。在目前的机械涂覆过程中,机器涂覆全部通过一个机械手在一个工位上完成,涂覆机工作效率低,生产节奏慢,无法满足大批量生产的需求,增加产量的办法是增加设备的数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专利的目的是克服现有设备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工作效率高、生产节奏快,生产效率高的催化剂快速涂覆机。
为达到这一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快速涂覆机,包括:
第一进料机械手,所述第一进料机械手安装在所述涂覆机的最前端;
第一卸料机械手,所述第一卸料机械手安装在所述第一进料机械手的后方
第一卸料机械手,所述第一卸料机械手安装在所述第一进料机械手的后方;
第二进料机械手,所述第二进料机械手安装在所述第一卸料机械手的后方,所述第二进料机械手还包括一翻转机构;
第二卸料机械手,所述第二卸料机械手安装在所述第二进料机械手的后方。
进一步,所述第一进料机械手、第一卸料机械手、第二进料机械手和第二卸料机械手均连通有压缩空气系统,所述压缩空气系统均通过气动阀控制。
进一步,所述第一进料机械手、第一卸料机械手、第二进料机械手和第二卸料机械手把载体放置在一复合有橡胶层斜面上。
本发明中涂覆机具有四个机械手,且该四个机械手依次排开,分别进行作业,可以将涂覆机的工作效率提高四倍。而且本发明结构简单、使用可靠,不会大幅提高生产和使用成本,具有很强的市场价值。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快速涂覆机的布局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快速涂覆机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案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所提供的存放传送装置和分析装置进行示例性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快速涂覆机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快速涂覆机包括第一进料机械手1、第一卸料机械手2、第二进料机械手3和第二卸料机械手4。
第一进料机械手1位于一号工位,由定量进料罐11定量给料后完成第一次负压进料,工件通过第一进料机械手1后到达第一卸料机械手2,第一卸料机械手2位于二号工位,完成第一次负压卸料,工件通过第一卸料机械手2后到达第二进料机械手3,第二进料机械手3位于三号工位,包括一翻转机构,该翻转机构将工件翻转180度,然后第二进料机械手3再对工件进行第二次负压进料,工件通过第二进料机械手3后到达的人卸料机械手4,第二卸料机械手4位于四号工位,对工件进行第二次负压卸料。上述过程,是工件的一个涂覆过程,其工作速率由用时最多的一个工序决定。其中,一号工位、三号工位的进料大约每次6-7秒;二号工位、四号工位的卸料大约每次4-5秒。整台机器的工作速率为3600秒/7秒,即每小时514次,每小时可生产514件。
第一进料机械手1、第一卸料机械手2、第二进料机械手3和第二卸料机械手4均连通有压缩空气系统,压缩空气系统均通过气动阀控制。定量进料罐11和负压卸料罐9都通过真空管路6连接真空罐5,以达到负压进料和负压卸料的功能。
第一进料机械手1、第一卸料机械手2、第二进料机械手3和第二卸料机械手4的载体设置在一斜面上,且复合有橡胶层。该结构实现密封十分简单可靠。该结构还可使得一副模具适用不同直径的载体,减少模具更换次数,从而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本发明中,第一进料机械手1、第一卸料机械手2、第二进料机械手3和第二卸料机械手4分别进行动作,各自动作单元,控制简单,故障率大大降低。
余料卸入容器中,可取出余料桶重新调整余料,并返回使用。因为余料中含贵金属,不能污染或溅到负压桶管路中,造成严重浪费。因此,第一卸料机械手2和第二卸料机械手4的卸余料管短而粗,以保证余料直接卸入余料桶,不浪费宝贵的涂层料。
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