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
【背景技术】
[0002]湖滨带湿地起着过滤、净化水体中污染物(如氮磷、有机物、重金属元素等)的天然性能。因此保护湖滨带湿地和建设环湖人工湿地意义重大。但是,人们对湖滨带湿地脆弱性认识不足,对其进行大面积的围湖造田、破坏植被等,使得湖泊水质不断下降,周边湖滨带湿地生态系统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而在我国内陆干旱地区,降水量少,湖泊水位年季变化比较大,生态系统相对于湿润地区更加脆弱。由于气候干旱,湿地水体的蒸腾量高,一旦植被破坏就很难复原,因此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的生态修复不能套用湿润地区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法。
[0003]干旱地区湖滨带的生态修复首要就是要解决水体保持的问题。我国学者在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生态修复做了一些尝试。公开号为CN 1530004A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内灌式人造湿地植被抬沙技术,该技术主要通过对干旱地区沙土进行改造,在土壤底部和四周铺设塑料薄膜,在内部填充沙土,黄土和植被土,并在旁设置井道,用于灌溉湿地,起到保水补水的作用。该发明在技术上可以达到要求,理论上可以起到较好的水土保持作用,但是该方法运用到大面积的工程中则会因为工程量大而难以实现,并且大范围的进行土壤更换势必会破坏土壤中的生态系统,塑料薄膜不易降解会产生二次污染。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水体保持差的问题,而且可以有效地去除湖水中的污染物的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
[0005]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包括:生物绳修复区,所述生物绳修复区具有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 ;用于附着微生物的生物绳,所述生物绳设在所述生物绳修复区内;用于将湖水输送到所述生物绳修复区内的第一进水水栗;用于种植挺水植物和陆生植物的湖滨带湿地修复区,所述湖滨带湿地修复区具有第二进水口、第二出水口和回流口,其中所述第二进水口与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所述回流口处设有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回流口的回流闸门;滨湖隔离带,所述滨湖隔离带与所述生物绳修复区连通;回流水栗,所述回流水栗的进水口与所述回流口连通,所述回流水栗的出水口通过输水管道与所述滨湖隔离带连通;和用于将所述滨湖隔离带内的水输送到所述生物绳修复区内的第二进水水栗。
[0006]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水体保持差的问题,而且可以有效地去除湖水中的污染物,对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均大于50%。
[0007]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生物绳修复区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生物绳修复区的前端为所述第一进水口,所述生物绳修复区的后端为第一出水口,其中所述生物绳修复区的底壁具有预定坡度,所述预定坡度为8度-12度,所述生物绳修复区的深度由前向后增大。
[0008]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进水口处设有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一进水口的进水闸门,所述第一出水口处设有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一出水口的第一出水闸门,所述第二出水口处设有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二出水口的第二出水闸门。
[0009]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生物绳包括环形内芯和套设在所述环形内芯上的环形纤维层,所述环形内芯和所述环形纤维层由亲水性的化学合成纤维制成。
[0010]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生物绳修复区具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进一步包括:第一安装件和第二安装件,所述第一安装件设在所述第一侧壁上且沿所述生物绳修复区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安装件设在所述第二侧壁上且沿所述生物绳修复区的长度方向延伸;以及多个第三安装件,多个所述第三安装件沿所述生物绳修复区的长度方向间隔开地设置,每个所述第三安装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安装件相连且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安装件相连,其中每个所述第三安装件上设有多个沿所述生物绳修复区的宽度方向间隔开且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所述生物绳。
[0011]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湖滨带湿地修复区内设有沿前后方向间隔开的第一人工堤坝和第二人工堤坝以便将所述湖滨带湿地修复区分隔为第一子修复区、第二子修复区和第三子修复区,其中所述第一人工堤坝和所述第二人工堤坝中的每一个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第一人工堤坝上设有第一过水通道,所述第二人工堤坝上设有第二过水通道,所述第一子修复区、所述第二子修复区和所述第三子修复区中的每一个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方形区域。
[0012]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进水口设在所述第一子修复区的前壁面的右端部,所述第二出水口设在所述第三子修复区的后壁面的左端部,所述第一过水通道设在所述第一人工堤坝的左端部,所述第二过水通道设在所述第二人工堤坝的右端部。
[0013]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回流口设在所述第三子修复区的左侧壁面上,所述滨湖隔离带位于所述湖滨带湿地修复区的前方且位于所述生物绳修复区的左侧。
[0014]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进一步包括护堤,所述护堤设在所述滨湖隔离带与湖区之间。
[0015]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进一步包括:第一栗房,所述第一栗房设在所述生物绳修复区与湖区之间,所述第一进水水栗设在所述第一栗房内;和第二栗房,所述第二栗房邻近所述回流口,所述回流水栗设在所述第二栗房内,其中所述输水管道埋设在地下。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7]附图标记: 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10、
生物绳修复区101、进水闸门1013、第一出水闸门1014、
生物绳102、
第一进水水栗103、
湖滨带湿地修复区104、回流闸门1044、第二出水闸门1045、第一子修复区1046、第二子修复区1047、第三子修复区1048、
滨湖隔离带105、回流水栗106、输水管道107、
第一人工堤坝1081、第二人工堤坝1082、第一过水通道1083、第二过水通道1084、 护堤109。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19]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10。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10包括生物绳修复区101、用于附着微生物的生物绳102、用于将湖水输送到生物绳修复区101内的第一进水水栗103、用于种植挺水植物和陆生植物的湖滨带湿地修复区104、滨湖隔离带105、回流水栗106和用于将滨湖隔离带105内的水输送到生物绳修复区101内的第二进水水栗(图中未示出)。
[0020]生物绳修复区101具有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生物绳设在生物绳修复区101内。湖滨带湿地修复区104具有第二进水口、第二出水口和回流口,其中第二进水口与第一出水口连通,回流口处设有用于打开和关闭回流口的回流闸门1044。滨湖隔离带105与生物绳修复区101连通,回流水栗106的进水口与回流口连通,回流水栗106的出水口通过输水管道107与滨湖隔离带105连通。
[0021]下面参考图1简要地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10的工作过程。
[0022]湖水通过第一进水水栗103进入生物绳修复区101内,即第一进水水栗103将湖水栗入生物绳修复区101内。湖水在生物绳修复区101内初步混合沉淀,以便去除水体中的颗粒物。生物绳102上附着有微生物,且附着在生物绳102上的微生物形成生物膜,其中附着在生物绳102上的微生物通过硝化-反硝化作用和厌氧吸附作用对水体进行脱氮除磷,以便初步分解污染物质,降低污染物质的含量。
[0023]在湖滨带湿地修复区104内经过周期为半个月的排放水间隔,使得湖滨带湿地修复区104的湿地处于干湿交替的状态,以便该湿地上种植的挺水植物和陆生植物都有着适宜的生长环境,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和良好的植被覆盖度,能够对水体起到良好的净化作用。有利地,湖滨带湿地修复区104内的湿地上可以种植芦苇、梭梭、红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