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豆制品废水处理工艺,属于环保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中国栽培大豆己有五千年的历史。同时也是最早研发生产豆制品的国家。几千年来,汉族劳动人民利用各种豆类创制了许多影响深远,广为流传的豆制品,如豆腐,豆腐丝,腐乳,豆浆,豆豉,酱油,豆芽,豆肠,豆筋,豆鱼,羊肚丝,猫耳,素鸡翅,大豆耳等美食。
但是豆制品在加工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废水,这些废水若直接排出对环境有严重的破坏。
目前常用的豆制品废水处理方法为简单的物理处理+生化处理,但由于豆制品废水的排放量大、有机物浓度高、ss高、成分复杂,导致其处理效果不佳,废水表面易形成浮渣层,污泥膨胀,出水悬浮物不达标。再者,废水处理站占地面积大,工艺不够先进,处理效果稳定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的豆制品废水处理工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含格栅池、初沉池、调节池、一体化气浮池、缓冲池、uasb池、接触氧化池、兼氧池、mbr池、清水池;所述格栅池中设有数层格栅,且格栅按间隙从大到小排列;所述初沉池设置在格栅池的后侧;所述调节池设置在初沉池的后侧;且所述调节池的底部设有穿孔曝气管;所述调节池与一体化气浮池之间设有提升泵;所述一体化气浮池中设有ph调节池、混凝池和絮凝池;所述一体化气浮池的出水孔与缓冲池相互连接;所述缓冲池与uasb池之间设有提升泵;所述uasb池由污泥反应区、气液固三相分离器(包括沉淀区)和气室三部分组成;所述uasb池的底部分布有数个布水管;所述uasb池的后侧依次设有接触氧化池、兼氧池;所述接触氧化池的底部设有数个曝气盘;所述接触氧化池、兼氧池均为底部进水形式,接触氧化池、兼氧池相互配合;所述兼氧池的出口与mbr池连通;所述清水池的入口与mbr池的出口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一体化气浮池分为三格,第一格为ph调节池,主要是投加naoh,其投加量由ph计控制;第二格为混凝池,混凝池上设有投加pac的计量仪器;第三格为絮凝池,絮凝池上设有投加pam的计量仪器。
作为优选,所述一体化气浮池由池体、溶气泵和刮渣系统组成;所述刮渣系统包含刮渣机、排渣堰、排渣管道组成。
作为优选,所述uasb池与缓冲池之间设有回流泵。
作为优选,所述接触氧化池和兼氧池中均布满组合填料,为生物膜的载体。
本发明采用plc控制系统,操作管理方便。
本发明操作流程为:
1、废水首先经过格栅,去除较大的悬浮物,然后自流至初沉池;初沉池去除50%的可沉物、油脂、漂浮物以及20%的有机物;其出水自流至调节池,保证废水有足够的停留时间以实现废水的均量;调节池底部设穿孔曝气管,通过不定时曝气实现废水的均质;
2、经过均质均量后的废水由提升泵泵入一体化气浮池中的反应池,通过投加混凝絮凝剂使水中难以沉淀的颗粒能互相聚合而形成胶体,然后与水体中的杂质结合形成更大的絮凝体,提高气浮的去除效果;其出水自流至气浮池,气浮池由池体、溶气泵和刮渣系统组成;利用溶气泵释放出来的大量微小气泡与絮凝体结合,使絮凝体上浮到污水表面,分离浮渣与污泥;浮渣定时由安装在气浮池上部的刮渣机刮向排渣堰进入排渣管道,底部的污泥由池底排泥管排至污泥池,废水由出水孔自流至缓冲池;
3、缓冲池的废水在提升泵的作用下提升至uasb池;uasb池底部均匀分布一定量的布水管,经过布水管均匀布水的污水与污泥层中污泥进行混合接触,有机物被分解并转化为沼气;沼气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搅拌了泥水,使其上升至三相分离器;经三相分离器的作用沼气进入集气室,污泥沉降值沉淀区,清水溢流至出水堰;出水堰处设回流泵,将污水回流至缓冲池;
4、经过厌氧反应的废水进入o/a反应池;o池为接触氧化池,接触氧化池中布满组合填料,作为生物膜的载体,底部布满曝气盘,保证池中的溶解氧;接触氧化池为底部进水,通过组合填料流向接触氧化池另一端上部流至o池;o池为缺氧池,缺氧池中也布满组合填料,作为生物膜的载体,底部布满穿孔曝气管,间歇曝气以确保池中的溶解氧;缺氧池与接触氧化池一样,为底部进水,通过组合填料流向缺氧池另一端上部排至mbr池;
5、mbr池利用沉浸于好氧生物池内的膜分离设备截留池内的活性污泥与大分子有机物,以达到泥水分离和去除污染物的目的;mbr为膜分离技术与生物处理技术有机结合之新型态废水处理系统,在生物反应器中保持高活性污泥浓度,提高生物处理有机负荷,从而减少污水处理设施占地面积,节省了土建投资,并通过保持低污泥负荷减少剩余污泥量;其出水水质良好,可直接回用。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发明所述的豆制品废水处理工艺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悬浮物去除效率高,无酸化反应发生,系统运行平稳,出水稳定达标;
2、抗冲击能力强,处理效果好,实现污水资源化;
3、工艺先进,操作管理方便,劳动强度低,自动化程度高;
4、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土建施工方便,对周围环境无明显影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中缓冲池后面的设备俯视图;
图2是本发明中所有设备的运作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格栅池1、初沉池2、调节池3、一体化气浮池4、缓冲池5、uasb池6、
接触氧化池7、兼氧池8、mbr池9、清水池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参看如图1和图2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包含格栅池1、初沉池2、调节池3、一体化气浮池4、缓冲池5、uasb池6、接触氧化池7、兼氧池8、mbr池9、清水池10;所述格栅池1中设有数层格栅,且格栅按间隙从大到小排列;所述初沉池2设置在格栅池1的后侧;所述调节池设置在初沉池2的后侧;且所述调节池3的底部设有穿孔曝气管;所述调节池3与一体化气浮池4之间设有提升泵;所述一体化气浮池4中设有ph调节池、混凝池和絮凝池;所述一体化气浮池4的出水孔与缓冲池5相互连接;所述缓冲池5与uasb池6之间设有提升泵;所述uasb池6由污泥反应区、气液固三相分离器(包括沉淀区)和气室三部分组成;所述uasb池6的底部分布有数个布水管;所述uasb池6的后侧依次设有接触氧化池7、兼氧池8;所述接触氧化池7的底部设有数个曝气盘;所述接触氧化池7、兼氧池8均为底部进水形式,接触氧化池7、兼氧池8相互配合;所述兼氧池8的出口与mbr池9连通;所述清水池10的入口与mbr池9的出口连接。
其中,所述一体化气浮池4分为三格,第一格为ph调节池,主要是投加naoh,其投加量由ph计控制;第二格为混凝池,混凝池上设有投加pac的计量仪器;第三格为絮凝池,絮凝池上设有投加pam的计量仪器;所述一体化气浮池4由池体、溶气泵和刮渣系统组成;所述刮渣系统包含刮渣机、排渣堰、排渣管道组成;所述uasb池6与缓冲池5之间设有回流泵;所述接触氧化池7和兼氧池8中均布满组合填料,为生物膜的载体。
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plc控制系统,操作管理方便。
本具体实施方式操作时,废水首先经过格栅和初沉池,去除可沉物和漂浮物,以减轻后续水处理构筑物的处理负荷,并起到保护水泵、管道、仪表等作用;其出水进入调节池,对水量和水质进行调节,保证后续厌氧反应的稳定进行;经过均质均量后的废水由提升泵泵入一体化气浮池。一体化气浮池包括ph调节池、混凝池、絮凝池和气浮池。通过调节废水的ph值,避免uasb池出现酸化现象,提高厌氧效果。投加混凝絮凝剂使水中难以沉淀的颗粒能互相聚合而形成胶体,然后与水体中的杂质结合形成更大的絮凝体,提高气浮的去除效果。经过反应的废水自流至气浮池,利用大量微小气泡与絮凝体结合,使絮凝体上浮到污水表面,达到分离浮渣与污泥的目的,并去除一部分cod,降低后续构筑物的负荷;经过上述预处理的废水经缓冲池缓冲后在提升泵的作用下提升至uasb池。污水中的大部分有机污染物在此间经过厌氧发酵降解为甲烷和二氧化碳,达到去除大部分cod的目的,为后续生化反应的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uasb池前端的缓冲池设cod在线监测仪,uasb池出水处设回流泵,回流量与进水cod浓度成正比,降低uasb池进水cod浓度,减少对厌氧污泥的局部冲击,提高厌氧消化效率与耐冲击能力,自动化程度高;经过厌氧反应的废水进入o/a反应池。在好氧池中,通过好氧菌作用进一步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去除污染物。在有机物被去除的同时,污水中的有机氮也被氧化成氨氮,氨氮在溶解氧充足、泥龄较长的情况下,进一步转化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其出水自流至缺氧池进行反硝化脱氮。反硝化菌在溶解氧浓度极低或缺氧情况下可以利用硝酸盐中氮作为电子受体氧化有机物,将硝酸盐还原成氮气,从而实现污水的脱氮过程。将缺氧池置于好氧池后,无需进行混合液回流即达到很好的脱氮效果,降低了运行成本,简化了工艺。经过o/a工艺处理的废水进入mbr池,利用沉浸于好氧生物池内的膜分离设备截留池内的活性污泥与大分子有机物,以达到泥水分离和去除污染物的目的。mbr为膜分离技术与生物处理技术有机结合之新型态废水处理系统,在生物反应器中保持高活性污泥浓度,提高生物处理有机负荷,从而减少污水处理设施占地面积,节省了土建投资,并通过保持低污泥负荷减少剩余污泥量。其出水水质良好,可直接回用,实现了污水的资源化。
本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豆制品废水处理工艺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悬浮物去除效率高,无酸化反应发生,系统运行平稳,出水稳定达标;抗冲击能力强,处理效果好,实现污水资源化;工艺先进,操作管理方便,劳动强度低,自动化程度高;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土建施工方便,对周围环境无明显影响。
以上所述,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它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