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排风技术,具体为一种导流排风板及导流排风装置。
背景技术:
在医疗机构或医疗研究机构都知道,目前,对于病理实验室内的化学试剂所挥发的气体的控制,传统做法是安装通风柜,或是在病理实验室的墙壁上安装排气扇或排气百叶窗。
如中国专利CN2648133公开的一种组合式导流风扇,由第一导流风扇及第二导流风扇组设形成,其中第一导流风扇具有散热叶片及导流部,该导流部设于第一导流风扇的出风口侧;其中第二导流风扇具有散热叶片及导流部,该导流部设于第二导流风扇的入风口侧;将该第一导流风扇的出风口组设于第二导流风扇的入风口,并使第一导流风扇的导流部及与第二导流风扇的导流部相互对接密合形成导流风道,以增加风流的风压与气流量;采用导流风扇的结构其设计的思路已经固限在了如何提高通风量等问题上,但殊不知由于采用前者,工作人员在进行试剂操作须在通风柜内进行,时间一长,易引起压抑感,对工作人员的健康不利。而采用后者须在墙壁上开孔,安装起来比较麻烦。
目前针对这一问题对于实验室、厂房以及类似车辆这种狭小空间内导流排风已经开始逐渐使用导流通风风道设计,例如中国专利CN2233059公开了一种镶嵌框架式复合板风道,由管壳、风道接口组成,管壳由外护层、内护层、中间层组成,中间层为不燃性的保温消音板、内护层为用防火防水胶将不燃性纤维布热压粘结在中间层的内表面上,外护层为由纤维或纤维布增强的胶浆固化层,管壳内截面为矩形,外拐角处成向外开三角形缺口状;在管壳外拐角处的三角形缺口内有与管壳外护层连接的玻纤布连接带,缺口内浇注由纤维或纤维布增强的胶浆,使其固化成框架柱并与管壳外固化层为一体,连接带同时被固化在框架柱内,柱内设置竹制加强筋;在管壳的两端设置与框架柱及外护层固化为一体的纤维布增强的胶浆固化法兰风道接口。
以及中国专利CN2233059公开的一种镶嵌框架式复合板风道,由管壳、框架柱及风道接口组成,管壳是由具有外护层保温消声中间层及内护层的复合板制成,管壳的外拐角处设置有嵌入式增强胶浆固化框架柱或外包金属板框架柱,管壳端部设置有法兰或内套管风道接口,并与框架柱固化连接为一体。该风道具有强度高、材质轻、气密性好、加工简单、安装方便、无污染、寿命长的特点,是集保温、消声、隔声、防火、防潮、防腐于一身的多功能风道;以及中国专利CN203886901U公开的一种导流排风装置,其特点是包括排风段、竖直连接段、风管连接段和固定机构,所述排风段、竖直连接段、风管连接段依次按照自下而上顺序连接在一起,所述排风段、竖直连接段、风管连接段均为管道,所述排风段的至少一侧纵向均布有进风口,所述风管连接段的上端侧壁上有用于与带有排风动力的管道连接的出风口,所述固定机构连接在风管连接段的上端。采用这种导流排风装置,不仅安装比较方便,而且可降低能耗,有利于工作人员的健康。适用于对病理实验室的空气进行净化处理;同时中国专利CN205362185U也公开一种用于通风厨与回流装置之间的气体导流装置,包括中空的柱体和导气管;柱体一端开设有一排风口,柱体设有排风口的一端位于通风厨内;柱体上设置有朝外延伸的进风接头,且进风接头与柱体连通;进风接头远离柱体的一端形成为进风端;导气管一端密封套接于进风接头上,且该导气管另一端与回流装置的出气端连接。该设计能直接将回流装置的挥发气体导入通风厨内,而无需将回流装置置于通风厨内,而且,该设计结构紧凑、体积较小,能有效减少对通风厨的占用空间。
再中国专利CN105387478A公开了一种引风机汇流后母管内导流板结构,包括第一汽动引风机的出口处导流板、第二汽动引风机的出口处导流板、拐角处导流板以及内部挡板,所有导流板以及挡板均沿高度方向竖直布置在同第一汽动引风机的出口、电动引风机出口和第二汽动引风机的出口相连通的母管中,所述的母管的管道结构为墙体结构,第一汽动引风机的出口处导流板、第二汽动引风机的出口处导流板、拐角处导流板以及内部挡板各自均与母管上侧墙体的内壁和底部墙体的内壁相连。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汇流后母管内的流场比较复杂、且存在涡流等现象增大了沿程损失、烟道出口烟气流场可能存在漩涡对脱硫塔产生不好的影响甚至是卷吸浆液进入母管、严重时会影响引风机的安全运行的缺陷。
通过上述的引证文件,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实际场地的安装需求逐渐走向规范化和定制化,越来越多的导流通风管道开始逐渐向更加轻便,安装更加便捷,运输成本更加低廉的方向发展,在这个方向上,大量的企业也已经越来越关注预制装配式的排风引流结构的设计,因为其安装的便捷性和运输的成本进一步的降低,会很大程度成为新一代导流排风的产品。
例如中国专利CN200520027115.6公开了一种组装式复合板材风道,由各单壁的复合板材通过其各自的结构连接件插固连接为一整体,各单壁是由复合板材与其两端固连的结构连接件组成。其优点在于:使单壁复合板材结构实现了工业化生产,比风管结构形式的生产效率提高50%以上。只需运输成型板材,运输装卸方便快捷,成本只为成型风管的10%。结构连接件采用一次成型的型材材料,提高了风道的产品质量和精度要求,无论风道的大小其标定误差可控制在0.5~1毫米之内。增强了风道的结构整体性能和强度,同时增加了风管的防碰撞强度。
再例如中国专利CN202532666U公开的一种金属壁板回风道,在两根工字龙骨上安装有弹片卡,宽壁板的挂边插在弹片卡上的一个卡片上,窄壁板呈U字型扣在工字龙骨上,两个宽壁板和两个窄壁板构成了一个矩型空间,利用这个空间可以作为房间空调气流的回风道。由于窄壁板遮盖了回风道里工字龙骨内侧面的孔洞和其他安装零件及其造成的缝隙,该设计的回风道内部平整,不易积尘,便于清洁,可以在工厂制造成整体的金属壁板回风道,清洁密封包装后再运往现场安装,确保回风道的清洁卫生。
再例如中国专利CN102016436A公开的一种热交换设备用风道构成板,其使用于热交换设备,该热交换设备设有从吸入室外空气的室外吸入口到室内吹出口的供气风道和从吸入室内空气的室内吸入口到室外吹出口的排气风道,其中,利用金属板构成供气风道和排气风道,金属板设置具有孔眼状的折痕线的折弯部。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现有的预制组装式的导流通风结构存在的一个较大的问题是适用性不强,即不同地点和使用场合下其采用的金属板材的宽度及其大小仍然需要定制,从而实现到达地点后再进行拼装,且拼装的形状截面至少为三角形或多边形,很难做成圆形或其他异形结构,如果需要采用筒状的导流结构,且还是需要提前制成筒状结构后再进行运输和安装,仍然极为不便。
通过上述描述可以看出,目前现有技术中对于导流通风结构的设计在适用性和安装便捷性以及降低运输成本上仍需进一步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预制式结构在运输时可以保持板材形状在装配式可以现场翻折并且适用性极强的导流排风板及导流排风装置。
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导流排风板,包括不锈钢板材本体,所述不锈钢板材本体上设有凹槽一多个和凹槽二多个,所述凹槽一与凹槽二彼此相邻,所述凹槽一包括凹陷部一和凹陷部二,所述凹陷部一为三角形,所述凹陷部二为圆柱形,凹陷部一位于凹陷部二下部且与凹陷部二连通,还包括柔性材料制成的卡扣件,所述卡扣件的一端与凹槽一卡接,另一端上设有卡扣。
作为优选,所述凹槽二包括凹陷部三和凹陷部四,所述凹陷部三和凹陷部四均呈圆柱形,所述凹陷部四位于凹陷部三底部且与凹陷部三连通,所述凹陷部三的横截面大小小于与凹陷部四的横截面大小。
作为优选,三角形凹陷部一的顶角A的角度为30-87度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卡扣件设有卡扣的一端边缘处设有坡面a,所述坡面a与竖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5-45度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凹陷部一的底部与不锈钢板材本体底面之间的距离至少为5毫米。
作为优选,所述不锈钢板材本体的端部设有连接部。
一种采用权利要求所述的排风板制成的导流排风装置,包括采用权利要求所述的导流排风板制成的排风段和连接段,所述排风段上设有进风口,所述连接段与排风段连接,所述连接段上设有出风口。
作为优选,所述排风段的方向可为横向。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段的方向可为纵向。
作为优选,所述排风段和连接段的横截面可以为多边形或矩形。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通过对不锈钢板材进行加工,对表面进行分段裁切形成凹槽一和凹槽二,同时凹槽一和凹槽二之间彼此相邻,所凹槽一包括凹陷部一和凹陷部二且凹陷部一为三角形,所述凹陷部二为圆柱形,这样的设计使得整个不锈钢板材可以进行弯折,同时三角形的顶角A的角度为30-87度之间从而使得通过凹槽一就可以达到弯折至近90度的夹角,同时凹槽二的结构上卡接有卡扣件,通过卡扣件上设有的卡扣可以进一步的将不锈钢板材弯折的同时还进行锁紧,并且在所述不锈钢板材本体的端部设有连接部,从而实现将不锈钢板在折叠至截面为多边形或矩形或者圆形后在边缘处通过连接部进行连接,进而将不锈钢板材制成筒状。
当不锈钢板材本体构成筒体一后,在筒体一的边缘处存在连接部,同时再将不锈钢板材本体构成筒体二后,在筒体二的边缘处也存在连接部,所述筒体一与筒体二可以通过连接部实现对接,且通过裁切筒体一和筒体二的开口形状可以实现筒体一和筒体二之间连接形状的改变,从而形成整个导风排风装置乃至导风排风系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导流排风板的不锈钢板材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导流排风板的不锈钢板材本体的截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导流排风板的不锈钢板材本体的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导流排风板的不锈钢板材本体的B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导流排风板的不锈钢板材本体与卡扣件的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导流排风板的构成的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导流排风板的构成的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导流排风板的构成的导流排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导流排风板的构成的导流排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说明:01、排风段,02、连接段,03、进风口,1、不锈钢板材本体,11、连接部,2、凹槽一,21、凹陷部一,22、凹陷部二,3、凹槽二,31、凹陷部三,31a、坡面,32、凹陷部四,4、卡扣件,41、卡扣。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2和3所示,一种导流排风板,包括不锈钢板材本体1,所述不锈钢板材本体1上设有凹槽一2多个和凹槽二3多个,所述凹槽一2与凹槽二3彼此相邻,所述凹槽一2包括凹陷部一21和凹陷部二22,所述凹陷部一21为三角形,所述凹陷部二22为圆柱形,凹陷部一21位于凹陷部二22下部且与凹陷部二22连通,还包括柔性材料制成的卡扣件4,所述卡扣件4的一端与凹槽一2卡接,另一端上设有卡扣41;所述凹槽二3包括凹陷部三31和凹陷部四32,所述凹陷部三31和凹陷部四32均呈圆柱形,所述凹陷部四32位于凹陷部三31底部且与凹陷部三31连通,所述凹陷部三31的横截面大小小于与凹陷部四32的横截面大小;三角形凹陷部一的顶角A的角度为30-87度之间;所述卡扣件4设有卡扣41的一端边缘处设有坡面31a,所述坡面31a与竖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5-45度之间;所述凹陷部一21的底部与不锈钢板材本体1底面之间的距离至少为5毫米;所述不锈钢板材本体1的端部设有连接部11。
在具体生产时,凹槽二3的底部与不锈钢板材本体1的底部之间的距离是大于凹槽一2的底部与不锈钢板材本体1的底部之间的距离,在对不锈钢板材本体1进行翻折时,若需要将拐角形成直角,则将柔性材料制成的卡扣件穿过凹槽二3进行固定后,经过大量实验后发现将凹槽二3设计成凹陷部三31和凹陷部四32,所述凹陷部三31和凹陷部四32均呈圆柱形,所述凹陷部四32位于凹陷部三31底部且与凹陷部三31连通,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得卡扣件上的卡扣彼此卡接后形成的拉扯力并不会造成卡扣的滑脱。
同时由于凹槽一2中的凹陷部二22为圆柱形可以使得凹槽一2在进行弯折时当三角形的凹陷部一21夹和时,可以进一步的方式因为过度的弯折导致凹槽一2出现变形。
同时在弯折时,还可以不需要卡扣件的加入,例如将导流排风板制成多边形的情况下,每个夹角在110-150度之间时,只需要将凹槽一2中的凹陷部一21的夹角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就可以通过凹槽一2的弯折达到将导流排风板制成截面为多边形的筒状,同时又由于凹槽二3的底部与不锈钢板材本体1的底部之间的距离是大于凹槽一2的底部与不锈钢板材本体1的底部之间的距离,所以并不会造成凹槽二3出现弯折,具体在实施时选用的不锈钢板材其最薄处的厚度仍然要保持到3-5毫米,否则出现过折断情况。
同时如附图5和6所示,通过制造时设定凹槽一2和凹槽二3之间的间距可以在装配时决定装配的夹角是钝角、直角或锐角。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经过大量的实验和分析以及国内外的金属材料的对比,例如中国专利CN205430849U公开的一种柔性均温板,其包括若干均温部,其特征在于,该柔性均温板还包括连接该若干均温部的柔性结构,该若干均温部间隔设置于该柔性结构上,该若干均温部之间的该柔性结构构成可挠部。
对于上述类似的设计和产品结构可以弯折的设计,实用新型人经过大量的实验和分析目前为止难以做到便于装配的目的,原因在于角度难以控制以及装配后稳定性和风量达到1000-2000立方米/小时,其整个管材震动情况会格外严重。
但从图5和图6来看,不管是制成方形的通风风道还是多边形的通风风道,实际上卡扣件的存在是非常的重要的,第一是卡扣件4上的卡扣可以保证导流排风管体的刚性,同时卡扣上坡面也可以作为彼此相邻的卡扣件之间相抵的操作,同时卡扣件的存在使得整个筒状导流风道内壁可以产生隔热的效果,这对于未来的热能回流,能耗降低的通风系统有极大的帮助。
通过上述的排风板可以用于制成多个通风管道,多个通风管道之间彼此连接从而形成整个导流排风装置,如图7和8所示。
一种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导流排风板制成的导流排风装置,包括采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流排风板制成的排风段01和连接段02,所述排风段01上设有进风口03,所述连接段02与排风段01连接,所述连接段02上设有出风口;所述排风段01的方向可为横向;所述连接段02的方向可为纵向;所述排风段01和连接段02的横截面可以为多边形或矩形。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