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侧漏增压带式脱水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2231393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侧漏增压带式脱水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泥脱水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侧漏增压带式脱水装置。



背景技术:

污泥处理的目的是要达到“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而污泥的资源化则是利用污泥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开发具有附加值的功能化产品。在各种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中,其中污泥脱水是共性技术,在污泥脱水过程中,脱水设备的选择是污泥脱水生产的关键。现有生产主要采用的污泥脱水设备有:利用压滤方式的板框脱水机、厢式脱水机、带式污泥脱水机和离心脱水机等。板框脱水机和厢式脱水机对污泥的适应性强,脱水干度较高,但产量低、间歇生产,想要连续化生产,提高产量,则需使用离心及带式脱水机。离心脱水机具有占地小,自动化程度高、单机产量大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脱水干度较低、动力消耗高等缺点。而带式脱水机是利用滤布的张力和压力,在滤布上对污泥施加压力,使污泥脱水,带式机动力消耗低,连续生产,但在实际生产中,带式压滤机由于没有专门对污泥施加压力的机构,因此对污泥的压力相当低,一般只能将污泥的干度提高到10%-30%。

为了在能连续化生产的前提下提高干度,本申请人在先也研制了高压平面带式脱水机,通过上压泥带和下压泥带倾斜设置形成在上压泥带和下压泥带之间距离逐渐减小的压滤区,从而使压滤压力能提高到6MPa,压滤干度提高20%以上,使其既有带式机的连续生产的优点,又实现了板框类设备高压的优点。但是,高压平面带式压滤机存在着跑泥、漏泥的现象,这使得该带式脱水机对泥的种类和性质有更高的要求,脱水机脱水效果下降,施加压力不能有效利用在污泥脱水上,造成能源浪费的现象,这大大制约了带式脱水机的使用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防侧漏增压带式脱水装置,该装置可有效克服现有压滤机的跑泥、漏泥等现象,提高脱水效果,并可适应多种类污泥的脱水处理。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防侧漏增压带式脱水装置,包括上滤网、下滤网、上履带、下履带和密封件,上滤网内侧设有上履带,下滤网内侧设有下履带,下滤网与下履带的接触面两侧边沿分别设有密封件,下滤网的中部呈凹槽结构,污泥物料位于凹槽内;下滤网水平设置,上滤网倾斜设于下滤网上方,沿污泥的输送方向,上滤网与下滤网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小。其中,上滤网与下滤网之间的空间为压滤区域,密封件的设置使下滤网中部形成凹槽,凹槽位于压滤区域内,污泥物料位于凹槽中,污泥物料进入一个间隙持续变小的压滤区域,由于两侧被密封而无法产生跑泥现象,而运动前方的污泥物料由于被压的更密实,污泥物料也无法往前跑,并且污泥物料随着下履带的运行源源不断地往前移动,在压滤区域内的污泥物料也无法往后跑,使污泥物料在一个封闭区域内被压滤,即所谓的封闭压缩。

所述密封件为弹性元件。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密封件为套于下履带上的O型密封圈。O型密封圈套于下履带上,O型密封圈的上表面与下滤网相接触,O型密封圈和下滤网均跟随下履带的运行而运行。

所述密封件为偶数个,对称分布于下滤网与下履带的接触面两侧边沿,接触面每侧边沿设有一个或多个的密封件;接触面每侧的密封件总宽度大于或等于上滤网和下滤网之间的最大偏离值。

所述下滤网与下履带的接触面两侧边沿上,接触面每侧边沿设有两个密封件或三个密封件;在同一侧上,相邻的两个密封件之间留有间隙,上滤网和下滤网对污泥物料进行压缩时,密封件伸展,且相邻两个密封件之间紧密相接。即密封件安装时,相邻两个密封件之间的距离,以密封件最大变形后密封件紧密相接为准,密封件高度控制在8-15mm。

所述上滤网与下滤网之间的区域为压滤区域,密封件的高度为压滤区域出口高度的1.5~2倍。

所述下滤网的上方设有布料器;上滤网的长度小于下滤网,布料器和上滤网分别位于下滤网的两端。通过布料器将污泥物料分布于下滤网上的凹槽内,再通过下履带带动其向前输送,进入压滤区域后,由带有安装夹角的上滤网和下滤网对污泥物料进行压滤,污泥物料中产生的水分由下滤网渗出,从而实现固液分离。其中,布料器可采用与现有压滤机相同结构的布料器。

所述上滤网与下滤网之间还设有角度调节机构。角度调节机构的具体结构与现有压滤机中所采用的角度调节机构结构相同。

通过上述装置实现一种防侧漏增压带式脱水方法,具体为:下履带带动密封件及下滤网进行运动,上履带带动上滤网进行运动,污泥物料分布于下滤网中部的凹槽内,并随着下滤网的运行进行输送,随着上滤网与下滤网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小,污泥物料中的水分被挤出并通过下滤网渗出,实现固液分离。

所述污泥物料中的水分被挤出的过程中,当水分渗出的速度小于上滤网与下滤网之间距离变小的速度时,污泥物料所受的压力会逐渐增大,污泥物料中的水分渗出的速度也会逐渐增大,此时污泥物料所受的压力呈现梯级变化;当水分渗出的速度大于上滤网与下滤网之间距离变小的速度时,则需要调高上滤网和下滤网的运行速度,同时也加快布料器布料速度,使水分渗出的速度小于上滤网与下滤网之间距离变小的速度。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防侧漏增压带式脱水装置是在现有高压平面带式压滤机的结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通过在下滤网底部设置密封件,使下滤网与上滤网之间形成封闭式的压滤区域,有效克服了现有压滤机容易产生跑泥、漏泥等现象的缺陷,提高脱水效果,同时还适应多种类污泥的脱水处理,有利于带式脱水机的推广和应用。

将本防侧漏增压带式脱水装置及方法应用于污泥处理生产线,与现有的带式压滤机相比较,污泥物料所承受压力增加1MPa-3MPa,而脱水后污泥物料的干度增加5%-10%,其脱水效果明显得到改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防侧漏增压带式脱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截面视图。

图3为图1的B-B截面视图。

上述各图中,1为布料器,2为上履带,3为角度调节机构,4为上滤网,5为下滤网,6为下履带,7为密封件,8为污泥物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一种防侧漏增压带式脱水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上滤网、下滤网、上履带、下履带和密封件,上滤网内侧设有上履带,下滤网内侧设有下履带,下滤网与下履带的接触面两侧边沿分别设有密封件,下滤网的中部呈凹槽结构,污泥物料位于凹槽内(如图2或图3所示);下滤网水平设置,上滤网倾斜设于下滤网上方,沿污泥的输送方向,上滤网与下滤网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小。其中,上滤网与下滤网之间的空间为压滤区域,密封件的设置使下滤网中部形成凹槽,凹槽位于压滤区域内,污泥物料位于凹槽中,污泥物料进入一个间隙持续变小的压滤区域,由于两侧被密封而无法产生跑泥现象,而运动前方的污泥物料由于被压的更密实,污泥物料也无法往前跑,并且污泥物料随着下履带的运行源源不断地往前移动,在压滤区域内的污泥物料也无法往后跑,使污泥物料在一个封闭区域内被压滤,即所谓的封闭压缩。

其中,密封件为弹性元件。本实施例中,密封件采用O型密封圈。O型密封圈套于下履带上,O型密封圈的上表面与下滤网相接触,O型密封圈和下滤网均跟随下履带的运行而运行。密封件有六个,对称分布于下滤网与下履带的接触面两侧边沿,即接触面每侧边沿设有三个密封件;接触面每侧的密封件总宽度大于或等于上滤网和下滤网之间的最大偏离值,从而保证下滤网上的凹槽始终位于上滤网下方。在同一侧上,相邻的两个密封件之间留有间隙(如图3所示),上滤网和下滤网对污泥物料进行压缩时,密封件伸展,且相邻两个密封件之间紧密相接(如图2所示)。即密封件安装时,相邻两个密封件之间的距离,以密封件最大变形后密封件紧密相接为准,密封件高度控制在8-15mm。上滤网与下滤网之间的区域为压滤区域,密封件的高度为压滤区域出口高度的1.5~2倍。本实施例中,各密封件的高度为10mm,压滤区域出口的高度为5mm。

如图1所示,下滤网的上方还设有布料器;上滤网的长度小于下滤网,布料器和上滤网分别位于下滤网的两端。通过布料器将污泥物料分布于下滤网上的凹槽内,再通过下履带带动其向前输送,进入压滤区域后,由带有安装夹角的上滤网和下滤网对污泥物料进行压滤,污泥物料中产生的水分由下滤网渗出,从而实现固液分离。其中,布料器可采用与现有压滤机相同结构的布料器。

上滤网与下滤网之间还设有角度调节机构。角度调节机构的具体结构与现有压滤机中所采用的角度调节机构结构相同。

实施例2

本实施例通过实施例1所述的装置实现一种防侧漏增压带式脱水方法,具体为:下履带带动密封件及下滤网进行运动,上履带带动上滤网进行运动,污泥物料分布于下滤网中部的凹槽内,并随着下滤网的运行进行输送,随着上滤网与下滤网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小,污泥物料中的水分被挤出并通过下滤网渗出,实现固液分离。

在污泥物料中的水分被挤出的过程中,当水分渗出的速度小于上滤网与下滤网之间距离变小的速度时,污泥物料所受的压力会逐渐增大,污泥物料中的水分渗出的速度也会逐渐增大,此时污泥物料所受的压力呈现梯级变化;当水分渗出的速度大于上滤网与下滤网之间距离变小的速度时,则需要调高上滤网和下滤网的运行速度,使水分渗出的速度小于上滤网与下滤网之间距离变小的速度,从而使污泥物料所受的压力始终保持呈现梯级变化,以保证污泥物料的脱水效果。

如上所述,便可较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内容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都为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范围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