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生物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效的生物质颗粒用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生物质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粉碎、搅拌、烘干等处理,由于生物质与机器多次摩擦,使得成型后的生物质颗粒温度较高,影响生物质颗粒的包装作业,因此,在生物质燃料颗粒在包装之前需要对其进行冷却处理,现有冷却的方式主要是自然冷却,该种冷却方式不仅冷却效果不理想,并且冷却效率低,冷却较慢,影响生物质生产的效率。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高效的生物质颗粒用冷却系统。
为达到本发明之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效的生物质颗粒用冷却系统,所述高效的生物质颗粒用冷却系统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框体装置、设置于所述框体装置外侧的抽气装置、收容于所述框体装置内的导热装置、位于所述框体装置外侧的抽水装置、位于所述框体装置下方的电缸装置、位于所述电缸装置上方的升降装置,所述底板上设有位于其下方的若干万向轮、位于其上方的回收箱、位于所述回收箱左右两侧的定位块,所述框体装置包括框体、位于所述框体上方的进料框、设置于所述框体上的密封块、位于所述框体下方的排水管、设置于所述排水管上的第一阀门、位于所述框体下方的第一支撑杆,所述抽气装置包括抽气管、设置于所述抽气管上的风机、第二阀门、收容于所述框体内的第一过滤网,所述导热装置包括导热板、位于所述导热板上方的集中块,所述抽水装置包括抽水管、设置于所述抽水管上的水泵、第三阀门、位于所述水泵下方的第一支架,所述电缸装置包括电缸、位于所述带你刚下方的第二支撑杆、位于所述电缸右侧的第二支架,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升降杆、位于所述升降杆上方的支撑板、设置于所述支撑板上方的集中框、收容于所述集中框内左右两侧的固定块、位于所述固定块下方的弹簧。
所述回收箱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定位块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回收箱的左右两侧,所述定位块呈长方体,所述定位块的下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定位块顶靠在所述回收箱的侧面上。
所述框体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框体上设有位于其左表面的第一通孔、位于其右表面的第二通孔、位于其下表面的第三通孔、位于其下表面的第四通孔,所述进料框的下表面与所述框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密封块呈圆柱体,所述密封块收容于所述第三通孔内且与所述框体固定连接,所述排水管的上端对准所述第四通孔且与所述框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框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排水管位于所述回收箱的上方。
所述抽气管的右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且与所述框体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过滤网的左表面与所述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过滤网挡住所述第一通孔。
所述导热板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导热板的侧面与所述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导热板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下方且位于所述第二通孔的上方,所述第一过滤网的下表面与所述导热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集中块的纵截面呈直角三角形,所述集中块的下表面与所述导热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集中块的右表面与所述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抽水管的左端对准所述第二通孔且与所述框体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下端与所述框体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上端与所述水泵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电缸固定连接诶,所述第二支架的下端与所述电缸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的上端与所述框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升降杆呈圆柱体,所述升降杆的下端与所述电缸连接,所述升降杆贯穿所述密封块的上下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所述升降杆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支撑板收容于所述框体内,所述集中框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支撑板收容于所述集中框内且与所述集中框的内表面滑动接触,所述固定块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集中框内的左右两侧,所述固定块呈长方体,所述固定块的一端与所述集中框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弹簧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集中框内的左右两侧,所述弹簧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上端与所述固定块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高效的生物质颗粒用冷却系统能够对生物质进行彻底有效的冷却,冷却效率高,并且通过对导热板进行持续的降温,进而可以对生物质进行持续的冷却作业,冷却效果理想,提高生物质整体生产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高效的生物质颗粒用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高效的生物质颗粒用冷却系统做出清楚完整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高效的生物质颗粒用冷却系统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框体装置2、设置于所述框体装置2外侧的抽气装置3、收容于所述框体装置2内的导热装置4、位于所述框体装置2外侧的抽水装置5、位于所述框体装置2下方的电缸装置6、位于所述电缸装置6上方的升降装置7。
如图1所示,所述底板1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底板1上设有位于其下方的若干万向轮11、位于其上方的回收箱13、位于所述回收箱13左右两侧的定位块12。所述万向轮11设有四个,所述万向轮11设置于所述底板1的下表面上,所述万向轮11为现有技术,所述万向轮11可以带动所述底板1移动。所述回收箱13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回收箱13的上端设有开口使得所述回收箱13的纵截面呈凹字形,所述回收箱13放置在所述底板1上。所述定位块12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回收箱13的左右两侧,所述定位块12呈长方体,所述定位块12的下端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定位块12顶靠在所述回收箱13的侧面上。
如图1所示,所述框体装置2包括框体21、位于所述框体21上方的进料框22、设置于所述框体21上的密封块23、位于所述框体21下方的排水管24、设置于所述排水管24上的第一阀门25、位于所述框体21下方的第一支撑杆26。所述框体21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框体21的上端设有开口使得所述框体21的纵截面呈凹字形,所述框体21上设有位于其左表面的第一通孔211、位于其右表面的第二通孔212、位于其下表面的第三通孔213、位于其下表面的第四通孔,所述第一通孔211、第二通孔212、第三通孔213、第四通孔呈圆形且与所述框体21的内部相通。所述进料框22的纵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进料框22的上下表面相通,所述进料框22的下表面与所述框体2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进料框22的内部与所述框体21的内部相通。所述密封块23呈圆柱体,所述密封块23收容于所述第三通孔213内且与所述框体21固定连接。所述排水管24的上端对准所述第四通孔且与所述框体2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排水管24的内部与所述框体2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一阀门25用于控制所述排水管24内水的流量。所述第一支撑杆26设有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杆26的下端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26的上端与所述框体2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排水管24位于所述回收箱13的上方。
如图1所示,所述抽气装置3包括抽气管31、设置于所述抽气管31上的风机32、第二阀门33、收容于所述框体21内的第一过滤网34。所述抽气管31的右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211且与所述框体2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抽气管31的内部与所述框体21的内部相通。所述风机32与电源(未图示)电性连接,为所述风机32提供电能,所述风机32上设有开关(未图示),方便控制所述风机32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二阀门33用于控制所述抽气管31内气体的流量。所述第一过滤网34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过滤网34的左表面与所述框体2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过滤网34挡住所述第一通孔211。
如图1所示,所述导热装置4包括导热板41、位于所述导热板41上方的集中块42。所述所述导热板41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导热板41的侧面与所述框体2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导热板41位于所述第一通孔211的下方且位于所述第二通孔212的上方,所述第一过滤网34的下表面与所述导热板4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集中块42的纵截面呈直角三角形,所述集中块42的下表面与所述导热板4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集中块42的右表面与所述框体2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抽水装置5包括抽水管51、设置于所述抽水管51上的水泵52、第三阀门53、位于所述水泵52下方的第一支架54。所述抽水管51的左端对准所述第二通孔212且与所述框体2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抽水管51的内部与所述框体21的内部相通。所述水泵52与电源(未图示)电性连接,为所述水泵52提供电能,所述水泵52上设有开关(未图示),方便控制所述水泵52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三阀门53用于控制所述抽水管51内水的流量。所述第一支架54的下端与所述框体2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54的上端与所述水泵52固定连接,所述抽水管51的右端放置在水池内。
如图1所示,所述电缸装置6包括电缸61、位于所述带你刚61下方的第二支撑杆62、位于所述电缸61右侧的第二支架63。所述电缸61与电源(未图示)电性连接,为所述电缸61提供电能,所述电缸61上设有开关(未图示),方便控制所述电缸61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二支撑杆62的下端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62的上端与所述电缸61固定连接诶,从而对所述电缸61提供支撑。所述第二支架63的下端与所述电缸6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63的上端与所述框体2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升降装置7包括升降杆71、位于所述升降杆71上方的支撑板72、设置于所述支撑板72上方的集中框73、收容于所述集中框73内左右两侧的固定块74、位于所述固定块74下方的弹簧75。所述升降杆71呈圆柱体,所述升降杆71的下端与所述电缸61连接,使得所述电缸61可以带动所述升降杆71上下移动,所述升降杆71贯穿所述密封块23的上下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使得所述升降杆71只能竖直上下移动,所述升降杆71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板7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72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支撑板72收容于所述框体21内。所述集中框73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集中框73的上下表面相通,所述支撑板72收容于所述集中框73内且与所述集中框73的内表面滑动接触,使得所述支撑板72可以在所述集中框73内上下移动。所述固定块74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集中框73内的左右两侧,所述固定块74呈长方体,所述固定块74的一端与所述集中框73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弹簧75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集中框73内的左右两侧,所述弹簧75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板72固定连接,所述弹簧75的上端与所述固定块74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本发明高效的生物质颗粒用冷却系统使用时,首先将需要冷却的生物质倒入到所述进料框22内,然后集中到所述导热板41上方,且位于所述集中块42的左侧。然后将抽水管51的右端放置在水池内,然后打开第三阀门53,同时打开水泵52的开关,使得水池内的水进入到所述抽水管51内,然后经过所述第二通孔212进入到所述框体21内,使得水集中到所述框体21内,然后集中框73浸没在水中,且水进入到所述集中框73内。然后关闭水泵52的开关,且关闭第三阀门53。然后打开电缸61的开关,使得所述升降杆71不断的上下移动,进而使得所述支撑板72不断的上下移动,当所述支撑板72向上移动时,通过所述弹簧75使得所述固定块74及集中框73向上移动,直至所述集中框73顶靠在导热板41的下表面上,所述支撑板72继续向上移动,所述支撑板72上方的水与导热板41接触,进而可以对导热板41进行降温,由于生物质与导热板41接触,进而可以对生物质进行冷却降温,由于支撑板72、集中框73不断的上下移动,进而可以使得导热板41不断的与水接触,进而可以持续的对导热板41进行冷却降温,从而可以使得生物质进行降温。为了实现对生物质充分的冷却降温,此时可以打开第二阀门33,并且打开风机32,使得外界的空气进入到所述抽气管31内,然后经过第一过滤网34喷入到框体21内,从而可以将导热板41上方的生物质吹起,然后重新落在所述导热板41上,使得生物质与导热板41充分接触,进而可以保证冷却降温的效果,直至对生物质冷却完毕,然后打开第一阀门25,使得框体21内的水经过排水管24排入到回收箱13内。至此,本发明高效的生物质颗粒用冷却系统使用过程描述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