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型孔整圆形支撑板换热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具体地说是将管壳式换热器的弓形折流板改为Y型孔整圆形支撑板的换热器。
【背景技术】
[0002]传统管壳式换热器的弓形折流板一方面起到支撑换热管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使壳程流体流向发生改变,即使流体与管束呈横向流,从而促进壳程传热。
[0003]然而弓形折流板换热器存在明显缺陷:首先,壳程流体流向的频繁变化,导致流体对管子的冲击严重,从而引起换热管的诱导振动,造成焊缝振动裂纹和磨损破坏;其次,由于流体流向的频繁变化造成能量损耗增加;同时,流体在壳程的流路增加,壳程的压降也大大增加;再者,在挡板的背流面有较大的流动死区,这些流动死区会产生污垢层,降低换热器的传热效率。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巧妙、合理的Y型孔整圆形支撑板换热器,该换热器能有效提高壳程效果,降低能耗,防止产生流动死区。
[0005]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一种Y型孔整圆形支撑板换热器,包括筒体,所述筒体左端固定左管板,右端固定右管板,左管板端面固定连接左管箱,右管板端面连接右管箱,其特征在于:若干根拉杆平行设置于筒体内,定距管套设于拉杆上,并在定距管上设置至少一组圆形支撑件,每组所述圆形支撑件包括三块支撑板,换热管贯穿支撑板设置,且换热管一端固定于左管板上,另一端固定于右管板上,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降压孔、穿管孔,其中所述降压孔位于支撑板表面边缘处,穿管孔具有两个或三个孔翼,相邻两个孔翼之间成角为120°,且相邻两个孔翼之间为圆弧过渡。
[000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拉杆一端固定于左管板上。
[000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板与定距管之间通过螺母固定连接。
[000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换热管从穿管孔中穿出。
[0009]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的Y型孔整圆形支撑板换热器,一方面对管束有较好的支撑作用,流阻小,抗振强;另一方面在流体通过板孔和换热管之间的空隙时,产生射流,冲刷管壁,减薄边界层,强化传热。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0011]图2~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支撑板的结构视图;
[0012]图5为图1的A-A截面图;
[0013]图6~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支撑板的结构视图;
[0014]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支撑板的横截面图;
[0015]图10~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支撑板的结构视图;
[0016]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支撑板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8]如图1~13所示,包括左管板1、支撑板2、换热管3、拉杆4、定距管5、螺母6、筒体7、右管板8、右管箱9、左管箱10等。
[0019]本实用新型换热器除支撑板外,其余部件可参照GB151-2012《管壳式换热器》规范设计。该换热器保持传统换热器的结构,只用新设计的圆形支撑板取代传统换热器弓形支撑板。
[0020]如图1~1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Y型孔整圆形支撑板换热器,包括筒体7,所述筒体7左端固定左管板1,右端固定右管板8,左管板I端面固定连接左管箱10,右管板8端面连接右管箱9,若干根拉杆4平行设置于筒体7内,定距管5套设于拉杆4上,并在定距管5上设置至少一组圆形支撑件,每组所述圆形支撑件包括三块支撑板1,换热管3贯穿支撑板2设置,且换热管3 —端固定于左管板I上,另一端固定于右管板8上,所述支撑板2上开设有降压孔2-1、穿管孔2-2,其中所述降压孔2-1位于支撑板2表面边缘处,穿管孔2-2具有两个或三个孔翼2-3,相邻两个孔翼2-3之间成角为120°,且相邻两个孔翼2-3之间为圆弧过渡。
[0021]拉杆4 一端固定于左管板I上,支撑板2与定距管5之间通过螺母6固定连接,换热管3从穿管孔2-2中穿出。
[0022]本实用新型中支撑板2的制造过程如下:根据之前所述整圆形支撑板2相邻的三个为一个周期,因此将支撑板2分成三组进行加工,并将三组编辑序号:I组,II组,III组,每一组的形状结构完全相同,由于支撑板结构形状复杂,且支撑板较薄,易变形,建议使用线切割或激光切割。
[0023]换热器的整圆形支撑板2管束组装:如图2,将左管板1、右管板8位置固定;将拉杆4安装到左管板I上,再将定距管5和整圆形支撑板2穿进拉杆4,最后用螺母6旋紧固定,其中支撑板按照I,II,III组的次序进行周期性安装;换热管3从左管板1,穿过所有支撑板2,穿至右管板8,将其中的四根换热管3点焊到右管板8,其余换热管穿过最后一个支撑板2并距右管板8位置差l~2cm ;筒体7套入管束,调整定位无拉杆的右管板8,将筒体7点焊到左管板1、右管板8 ;将换热管3穿到右管板8,因为有上述四根换热管点焊定位,所以将换热管穿到右管板8内很容易,点焊管头;最后换热管3胀接,筒体7与管板焊接。
[0024]如图2~5所示,实施例1:单管程单壳程换热器,壳体内径Di=310mm,换热管直径d=25mm,长度L=2000mm,换热管数量N=57。设有9个支撑板2,共分为三组支撑板(三组支撑板分别安装于图1中a、b、c处),每组三个支撑板,第一组支撑板如图2所示,第二组支撑板如图3所示,第三组支撑板如图4所示,折流板间距l=200mm,其换热器A-A截面图如图5。实验数据处理结果显示:壳侧传热膜系数比相同条件下单弓形折流板换热器提高22.5%,壳程流动压降比单弓形折流板换热器降低32.7%。
[0025]如图6~9所示,实施例2:单管程单壳程换热器,壳体外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