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高温加热工业炉,尤其涉及一种感应加热炉的加热通道。
背景技术:
感应加热炉属于工业炉中的一种新型设备,由于涉及到电磁感应技术,故其内部结构要求比较高,既需要能有足够的强度对外侧的隔热密封设施起到支撑作用,又需要有足够的耐高温性以及较小的热膨胀系数,而且需要较弱的导磁性,以避免其消耗掉磁感而降低感应线圈对金属薄板带的加热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支撑效果好,不降低感应加热效率,达到生产条件,提高产品性能的感应加热炉的加热通道。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感应加热炉的加热通道,包括依次拼接形成一个矩形框体的上碳化硅梁、下碳化硅梁、第一轻质莫来石耐火砖和第二轻质莫来石耐火砖;
加热炉为长方体形,且水平放置,加热炉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上支撑结构和下支撑结构,上碳化硅梁设置在上支撑结构上,下碳化硅梁设置在下支撑结构上,上碳化硅梁和下碳化硅梁的两侧分别沿着加热炉长度方向的两侧延伸,第一轻质莫来石耐火砖和第二轻质莫来石耐火砖分别设置在加热炉宽度方向的两侧,且均放置在下碳化硅梁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感应加热炉的加热通道,利用了碳化硅梁高强度、耐高温性、低导磁性、低热膨胀系数的特性,构造一种好的感应加热炉的高温加热通道,既对炉腔的隔热密封设施起到支撑框架的作用,也不降低感应加热效率,能保证加热炉结构的稳定性,从而能达到金属薄板带的生产条件,提高产品的性能,以及突出电磁感应加热炉的优势。
进一步:上支撑结构和下支撑结构分别设有两个,两个上支撑结构和两个下支撑结构分别对称设置在加热炉长度方向的上下两端。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两个上支撑结构和下支撑结构,支撑牢固、稳定。
进一步:上碳化硅梁和下碳化硅梁覆盖设置在加热炉的上下两端,第一轻质莫来石耐火砖和第二轻质莫来石耐火砖覆盖设置在加热炉宽度方向的两侧。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保证了感应加热的加热效率。
进一步:上碳化硅梁和下碳化硅梁均包括多个依次间隔排列设置的空心矩形梁。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力学性能不受影响的情况下,重量轻,方便安装,降低了成本。
进一步:两个空心矩形梁的间距为1至5mm。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防止空心矩形梁产生热变形后,相邻两个空心矩形梁之间发生挤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上碳化硅梁,2、下碳化硅梁,3、第一轻质莫来石耐火砖,4、第二轻质莫来石耐火砖,5、上支撑结构,6、下支撑结构,7、隔热密封设置,8、加热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感应加热炉的加热通道,包括依次拼接形成一个矩形框体的上碳化硅梁1、下碳化硅梁2、第一轻质莫来石耐火砖3和第二轻质莫来石耐火砖4;
加热炉为长方体形,且水平放置,加热炉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上支撑结构5和下支撑结构6,上碳化硅梁1设置在上支撑结构5上,下碳化硅梁2设置在下支撑结构6上,上碳化硅梁1和下碳化硅梁2的两侧分别沿着加热炉长度方向的两侧延伸,第一轻质莫来石耐火砖3和第二轻质莫来石耐火砖4分别设置在加热炉宽度方向的两侧,且均放置在下碳化硅梁2上。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感应加热炉的加热通道,利用了碳化硅梁高强度、耐高温性、低导磁性、低热膨胀系数的特性,构造一种好的感应加热炉的高温加热通道,既对炉腔的隔热密封设施起到支撑框架的作用,也不降低感应加热效率,能保证加热炉结构的稳定性,从而能达到金属薄板带的生产条件,提高产品的性能,以及突出电磁感应加热炉的优势。
上支撑结构5和下支撑结构6分别设有两个,两个上支撑结构5和两个下支撑结构6分别对称设置在加热炉的上下两端,两个上支撑结构5和下支撑结构6,支撑牢固、稳定。
上碳化硅梁1和下碳化硅梁2覆盖设置在加热炉的上下两端,第一轻质莫来石耐火砖3和第二轻质莫来石耐火砖4覆盖设置在加热炉宽度方向的两侧,保证了感应加热的加热效率。
上碳化硅梁1、下碳化硅梁2、第一轻质莫来石耐火砖3和第二轻质莫来石耐火砖4围成一个矩形的加热通道8。
上碳化硅梁1和下碳化硅梁2均包括多个依次间隔排列设置的空心矩形梁;在力学性能不受影响的情况下,重量轻,方便安装,降低了成本。
两个空心矩形梁的间距为1至5mm;防止空心矩形梁产生热变形后,相邻两个空心矩形梁之间发生挤压。
上碳化硅梁1和下碳化硅梁2的外部包裹有隔热密封设施7。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感应加热炉的加热通道,充分利用碳化硅梁高强度、耐高温性、低导磁性、低热膨胀系数的特性,能构造出一种符合感应加热炉需求的加热通道,不仅能保证加热炉结构的稳定性,更能保证感应加热的加热效率,以降低能耗,突出优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