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车用加热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也称为热交换器或热交换设备,它是用来使热量从热流体传递到冷流体,以满足规定的工艺要求的装置,是对流传热及热传导的一种工业应用。换热器可以按不同的方式分类。按其操作过程可分为间壁式、混合式、蓄热式(或称回热式)三大类;按其表面的紧凑程度可分为紧凑式和非紧凑式两类。不锈钢热交换器是应用材质为不锈钢材料的热交换器,具有非常好的抗氧化性,安全卫生,应用范围也比较广泛,不锈钢热交换器相对于传统的碳钢热交换器具有更好的传热效果,且寿命更长。不锈钢热交换器在当前许多领域取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传统的热交换器在热交换效率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不锈钢制且热交换效率高的热交换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交换器,其结构简单紧凑,并且具有良好的热交换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热交换器,包括外壳体和内壳体并且所述外壳体和内壳体之间形成介质层,所述内壳体的右端侧壁中心向左侧凸出形成火焰反射板,所述内壳体的内壁上连接有沿内壳体长度方向上布置的热传导片;所述热传导片为多个并且绕所述内壳体的中心线均匀分布。
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内外层之间的形成的介质层进行水循环,进而将热交换器内部的热量传递给介质层的液体,以达到热交换的目的;为了使热交换效率更高,内壳体右侧端壁向左侧凸起形成火焰反射板,使得内部的燃烧热转换效率更高。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体的右端上部设有与介质层连通的输入口,在外壳体的左端上部设有与介质层连通的输出口。
进一步地,所述输出口的右侧设有一个贯穿所述内壳体和外壳体的第一安装孔,所述热交换器的左端下部设有贯穿内壳体和外壳体的第二安装孔。
进一步地,为了使热交换器内部受热均匀,具有更好的热交换效率,所述热交换器为桶形结构。
进一步地,为了使外观更加的美观,使用寿命更长,所述外壳体的材质为不锈钢。
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采用不锈钢作为壳体,更加的美观,使用寿命更长;2、采用桶形结构设计,受热更加均匀;3内壳体的内壁上均匀的布置有热传导片,热交换效率更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热交换器,包括外壳体1和内壳体2并且所述外壳体1和内壳体2之间形成介质层12,所述内壳体2的右端侧壁中心向左侧凸出形成火焰反射板3,所述内壳体2的内壁上连接有沿内壳体2长度方向上布置的热传导片4;所述热传导片4为多个并且绕所述内壳体2的中心线均匀分布。
如图1所示,所述外壳体1的右端上部设有与介质层12连通的输入口5,在外壳体1的左端上部设有与介质层4连通的输出口6。所述输出口6的右侧设有一个贯穿所述内壳体2和外壳体1的第一安装孔7,所述热交换器的左端下部设有贯穿内壳体2和外壳体1的第二安装孔8,介质层12对应第一安装孔7和第二安装孔8处为密封结构,使介质层12仅与输入口5和输出口6相通。所述热交换器为桶形结构。所述外壳体1的材质为不锈钢。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