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节能环保炉。
背景技术:
目前广大农村家庭的取暖主要采用采暖炉,采暖炉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但其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主要是火焰为直排式,热效率低,煤炭消耗量大,需频繁向炉内加煤,操作麻烦且温度不稳定,持续保温时间短,而且现有采暖炉内部的水层加热效率低,水层的水循环效果差,造成热量的大量损失,另外现有采暖炉使用时必须有人看护,当燃煤燃烧后需要人工及时添加燃煤,否则采暖炉温度降低很快,而且不带电加热功能。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煤电两用节能环保炉(专利号为:201420400714.7),炉体内部设置了多个圆形烟管,提高了整体的热效率,另外添加了加热装置,可以长时间无人看护,但是在具体使用时,由于圆形烟管较细且数量较多,排烟过程中会产生烟灰并附着在烟管内壁,而且无法清除烟灰,久而久之造成烟管堵塞,产生排烟不畅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节能环保炉。
本实用新型的节能环保炉,包括炉体、设置在炉体的内部靠近前侧的燃煤仓、设置在燃煤仓顶部的集烟室及设置在燃煤仓底部的煤渣仓,燃煤仓外壁与炉体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一储水仓,集烟室的外壁与炉体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二储水仓,第二储水仓的外壁上设有进水口,煤渣仓的外壁与炉体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三储水仓,第三储水仓的外壁上设有出水口,煤渣仓的内部靠近顶端处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中空炉条,中空炉条的两端均与第三储水仓连通,所述第一储水仓的内部设有若干纵向布置的多边形烟管,所述集烟室的顶端面靠近前侧设有烟囱,烟囱的后侧设有清灰口,清灰口上方通过合页连接盖板,盖板的顶端面中部通过转轴连接锁板,盖板的后侧设有与锁板对应的挡板。
本实用新型的节能环保炉,所述第三储水仓前侧的炉体外壁上靠近右端处设有若干伸入在第三储水仓内部的加热管,加热管通过线路均连接温控开关,温控开关通过线路分别连接测温器和电源插头。
本实用新型的节能环保炉,所述煤渣仓的左侧壁的炉体外壁上设有横向通烟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节能环保炉结构新颖,在第一储水仓的内部设有若干纵向布置的多边形烟管,同时在集烟室顶板上设置清灰口,清灰口设置能够打开的盖板,通过清灰口能够方便清除烟管内壁上的烟灰,而且多边形烟管与水层接触面积更大,烟气中热量吸收更多,加热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节能环保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节能环保炉的俯视图。
图中:
1、炉体;2、燃煤仓;3、集烟室;4、煤渣仓;5、第一储水仓;6、第二储水仓;7、进水口;8、第三储水仓;9、出水口;10、中空炉条;11、多边形烟管;12、烟囱;13、合页;14、盖板;15、锁板;16、挡板;17、加热管;18、温控开关;19、测温器;20、电源插头;21、横向通烟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2所示,一种节能环保炉,包括炉体1、设置在炉体1的内部靠近前侧的燃煤仓2、设置在燃煤仓2顶部的集烟室3及设置在燃煤仓2底部的煤渣仓4,燃煤仓2外壁与炉体1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一储水仓5,集烟室3的外壁与炉体1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二储水仓6,第二储水仓6的外壁上设有进水口7,煤渣仓4的外壁与炉体1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三储水仓8,第三储水仓8的外壁上设有出水口9,煤渣仓4的内部靠近顶端处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中空炉条10,中空炉条10的两端均与第三储水仓8连通,所述第一储水仓5的内部设有若干纵向布置的多边形烟管11,所述集烟室3的顶端面靠近前侧设有烟囱12,烟囱12的后侧设有清灰口,清灰口上方通过合页13连接盖板14,盖板14的顶端面中部通过转轴连接锁板15,盖板14的后侧设有与锁板15对应的挡板16。
本实用新型的节能环保炉,所述第三储水仓8前侧的炉体1外壁上靠近右端处设有若干伸入在第三储水仓8内部的加热管17,加热管17通过线路均连接温控开关18,温控开关18通过线路分别连接测温器19和电源插头20。
本实用新型的节能环保炉,所述煤渣仓4的左侧壁的炉体1外壁上设有横向通烟管21,横向通烟管21能够与平常使用的炊事炉的烟囱连接,利用炊事炉的烟气通过多边形烟管11为第一储水仓5内部的水加热,充分利用炊事炉的烟气余热。
本实用新型的节能环保炉结构新颖,炉体前侧壁上设有两个炉门,煤渣仓的前侧壁上设有清灰门,在第一储水仓的内部设有若干纵向布置的多边形烟管,同时在集烟室顶板上设置清灰口,清灰口设置能够打开的盖板,通过清灰口能够方便清除烟管内壁上的烟灰,而且多边形烟管与水层接触面积更大,烟气中热量吸收更多,加热效果更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