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空调的集流管总成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1130426阅读:1469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空调的集流管总成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集流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空调的集流管总成。



背景技术:

冷凝器是汽车空调装置的重要部件,它的工作可靠与否,影响空调装置的工作质量。目前,汽车换热器的集流管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由板材通过复杂的冲压工艺成型后再组合成集流管,冲压模具复杂,初期投资成本高;另一种是采用圆管冲压成型,通常采用油压机冲压成型,圆管内需要插入芯棒,操作复杂,效率低,在装配时无法确定扁管的插入深度,或通过芯棒来确定扁管插入深度。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汽车空调的集流管总成。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汽车空调的集流管总成,包括集流管、进液管、出液管,集流管上设有多个沿其轴向间隔布置且相互平行的插槽,集流管两端敞开口处分别设有第一堵盖和第二堵盖,第二堵盖上设有外接管,外接管与集流管内部连通,集流管上间隔布置有相互平行并嵌入集流管内的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将集流管、第一堵盖和第二堵盖形成的封闭空间分成上段、中段和下段,集流管上开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且进液口与下段连通、出液口与上段连通,进液管一端与进液口螺纹连接,出液管一端与出液口螺纹连接,集流管上段外侧设有安装支架,集流管下段外侧设有定位支架。

优选的,进液管、出液管另一端分别与进出液安装架连接,进出液安装架安装在集流管上。

优选的,进出液安装架包括第三连接件和第二安装件,第三连接件与集流管连接,第二安装件与第三连接件连接且第二安装件与第三连接件一体成型。

优选的,第一堵盖、第二堵盖、安装支架均与集流管过盈配合。

本发明中,集流管上设有多个沿其轴向间隔布置且相互平行的插槽,集流管两端敞开口处分别设有第一堵盖和第二堵盖,第二堵盖上设有外接管,外接管与集流管内部连通,集流管上间隔布置有相互平行并嵌入集流管内的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将集流管、第一堵盖和第二堵盖形成的封闭空间分成上段、中段和下段,集流管上开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且进液口与下段连通、出液口与上段连通,进液管一端与进液口螺纹连接,出液管一端与出液口螺纹连接,集流管上段外侧设有安装支架,集流管下段外侧设有定位支架。通过上述优化设计的空调用集流管,设计合理,结构紧凑,第一堵盖、第二堵盖将集流管内部围成密闭空间,进液管用于向集流管内输入液体,出液管排出液体,安装支架用于安装集流管,定位支架用于定位,结构简单,制造方便,降低了加工成本,装配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汽车空调的集流管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本发明提出一种汽车空调的集流管总成,包括集流管1、进液管2、出液管3,集流管1上设有多个沿其轴向间隔布置且相互平行的插槽4,集流管1两端敞开口处分别设有第一堵盖5和第二堵盖6,第一堵盖5和第二堵盖6与集流管1过盈配合,第二堵盖6上设有外接管7,外接管7与集流管1内部连通。集流管1上间隔布置有相互平行并嵌入集流管1内的第一隔板8、第二隔板9,第一隔板8、第二隔板9与集流管1铆接,第一隔板8、第二隔板9将集流管1、第一堵盖5和第二堵盖6形成的封闭空间分成上段、中段和下段,集流管1上开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且进液口与下段连通、出液口与上段连通,集流管1横截面积沿进液口朝向出液口方向逐渐增大,进液管2一端与进液口螺纹连接,出液管3一端与出液口螺纹连接,进液管2、出液管3另一端分别与进出液安装架12连接,进出液安装架12安装在集流管1上。进出液安装架12包括第三连接件1201和第二安装件1202,第三连接件1201与集流管1铆接,第二安装件1202与第三连接件1201连接且第二安装件1202与第三连接件1201一体成型。集流管1上段外侧设有安装支架10,安装支架10包括第一连接件101和第一安装件102,第一连接件101与集流管1铆接,第一安装件102与第一连接件101连接且第一安装件102与第一连接件101一体成型,第一安装件102远离第一连接件101一侧设有弧形的安装卡槽103。集流管1下段外侧设有定位支架11,定位支架11包括第二连接件1101和定位件1102,第二连接件1101与集流管1过盈配合连接,定位件1102与第二连接件1101连接且定位件1102与第二连接件1101一体成型。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汽车空调的集流管总成,设计合理,结构紧凑,第一堵盖5、第二堵盖6将集流管1内部围成密闭空间,进液管2用于向集流管1内输入液体,出液管3排出液体,安装支架10用于安装集流管1,定位支架11用于定位,结构简单,制造方便,降低了加工成本,装配简单。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