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灶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防护功能的燃气灶火盖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家用燃气灶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由于经常有水滴从锅底往下滴,造成热电偶阻塞或损坏,导致热电偶的热电势很快下降到零,致使旋塞阀内部电磁阀线圈失电,使得电磁阀阀芯在弹簧作用下迅速复位,阀门关闭燃气通路,终止供气,使燃气灶停止燃烧,导致灶具无法正常工作;水滴也会造成点火针生锈腐蚀,导致燃气灶使用寿命缩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具有防护功能的燃气灶火盖结构,其结构简单合理,能消除锅底滴水的影响,有效防止热电偶阻塞和打火针生锈腐蚀,延长燃气灶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具有防护功能的燃气灶火盖结构,包括分火器、内火盖、外火盖、点火针及热电偶,内火盖设于分火器的中央,外火盖设于分火器的外周,内火盖与分火器之间形成有小火混合腔,外火盖与分火器之间形成有大火混合腔,所述内火盖的侧壁设有若干火孔A,点火针和热电偶分别与火孔A对应设置,外火盖的侧壁设有若干火孔B,内火盖的顶部周缘沿径向延伸有与热电偶配合的第一凸耳,所述第一凸耳罩设于热电偶的上方,所述内火盖的顶部周缘沿径向延伸有与点火针配合的第二凸耳,第二凸耳罩设于点火针的上方,所述内火盖的底部设有定位槽,所述分火器的中部设有与所述定位槽对应配合的定位凸起。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凸耳和第二凸耳的构造相同;所述第一凸耳包括圆部和矩形部,所述圆部通过矩形部与内火盖连接,所述圆部罩设于热电偶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凸耳和第二凸耳的构造相同;所述第一凸耳上表面设有淌水斜面。
进一步地, :所述火孔B包括设于外火盖内侧壁的内火孔和设于外火盖外侧壁的双排外火孔,所述双排外火孔包括位于第一排的若干第一外火孔、位于第二排的若干第二外火孔,所述第一外火孔与第二外火孔交错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外火盖的顶部沿径向设有引火槽,所述引火槽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外火盖的内侧壁,所述引火槽的另一端延伸至外火盖的外侧壁。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内火盖的顶部周缘沿径向延伸有第一凸耳和第二凸耳的设置,有效防止了热电偶阻塞和打火针生锈腐蚀,延长燃气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凸耳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凸耳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至图4中:
1、分火器;2、内火盖;21、第一凸耳;22、第二凸耳;23、定位槽;24、火孔A;3、外火盖;31、引火槽;32、内侧壁;33、外侧壁;4、点火针;5、热电偶;61、圆部;62、矩形部;71、淌水斜面;81、第一外火孔;82、第二外火孔;83、内火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具有防护功能的燃气灶火盖结构,包括分火器1、内火盖2、外火盖3、点火针4及热电偶5,内火盖2设于分火器1的中央,外火盖3设于分火器1的外周,内火盖2与分火器1之间形成有小火混合腔,外火盖3与分火器1之间形成有大火混合腔,所述内火盖2的侧壁设有若干火孔A24,点火针4和热电偶5分别与火孔A(24)对应设置,外火3的侧壁设有若干火孔B,内火盖2的顶部周缘沿径向延伸有与热电偶5配合的第一凸耳21,所述第一凸耳21罩设于热电偶5的上方,所述内火盖2的顶部周缘沿径向延伸有与点火针4配合的第二凸耳22,第二凸耳22罩设于点火针4的上方,设置第一凸耳于热电偶上方,能有效防止水滴阻塞热电偶;设置第二凸耳于打火针上方,能有效防止打火针的生锈腐蚀,延长燃气灶使用寿命。所述内火盖2的底部设有定位槽23,所述分火器1的中部设有与所述定位槽23对应配合的定位凸起11,定位槽和定位凸起上下相配合,保证在放置内火盖时,第一凸耳、第二凸耳能够分别与热电偶、点火针的位置一一对应,提高了安装精度和防水性能。
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凸耳21和第二凸耳22的构造相同;所述第一凸耳21包括圆部61和矩形部62,所述圆部61通过矩形部62与内火盖2连接,所述圆部61罩设于热电偶5的上方,矩形部的宽度减小能够减省材料,圆部有效提高了防护面积,防水效果更好。
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凸耳21和第二凸耳22的构造相同;所述第一凸耳21上表面设有淌水面71,通过淌水面的设置防止水滴积聚。
所述火孔B包括设于外火盖3内侧壁32的内火孔83和设于外火盖3外侧壁33的双排外火孔,所述双排外火孔包括位于第一排的若干第一外火孔81、位于第二排的若干第二外火孔82,所述第一外火孔81与第二外火孔82交错设置。所述外火盖3的顶部沿径向设有引火槽31,所述引火槽31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外火盖3的内侧壁32,所述引火槽31的另一端延伸至外火盖3的外侧壁33。通过双排火孔的设置,有效提高了燃气灶的燃烧热效率,而且使燃气燃烧更加充分,减少了环境污染。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