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的制造方法、薄膜制造装置及控制器具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8515384阅读:408来源:国知局
薄膜的制造方法、薄膜制造装置及控制器具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制造例如多层聚酰亚胺膜等薄膜的制造方法、薄膜制造装置及控制器具。
【背景技术】
[0002]在制造多层聚酰亚胺膜等薄膜的制造装置中往往会使用挤压模,该挤压模将待被制成薄膜的例如聚酰胺酸等树脂液膜,以规定的宽度和厚度连续挤压出。使用该挤压模时,有时会在裂口部的与薄膜宽度方向相对应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以下,记作“裂缘”)与端板之间,插设封条部(包装部),以防止树脂液渗漏。
[0003]然而,封条部的大小、厚度、形状会有细微的差异(个体差),且插设时也会有安装误差。因此在裂缘与端板之间,有时会产生间隙或高低差(沟)。也就是说,裂缘、封条部、端板有时并不处于同一平面。当裂缘与端板间产生间隙或高低差时,该部分中就很容易积留树脂液,导致树脂液的流动不稳定,从而使树脂液膜的两端部的形状、厚度也变得不稳定。另外,积留的树脂液会硬化成为块状物,该块状物会作为异物而附着在从裂口部挤压出的树脂液膜上。
[0004]若在裂缘与端板间产生了间隙或高低差的状态下进行薄膜制造,则很难持续对薄膜进行稳定的连续生产,而这有可能导致薄膜品质下降。因此,需要一种能够使树脂液膜的两端部的形状和厚度稳定的方法。
[0005]对此,业界中已提出了在挤压模的裂缘上,以封堵该裂缘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外侧定边器等排出宽度变更单元,从而在连续生产时变更待被制成热塑性树脂膜的树脂液膜的排出宽度的各种技术(专利文献I?8)。
[0006][现有技术文献]
[0007](专利文献)
[0008]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申请公开公报“特开平10-119114号公报(1998年5月12日公开)”
[0009]专利文献2:日本国专利申请公开公报“特开平06-198707号公报(1994年7月19日公开)”
[0010]专利文献3:日本国专利申请公开公报“特开平03-284926号公报(1991年12月16日公开)”
[0011]专利文献4:日本国专利授权公告“特公昭52-033658号公报(1977年8月30日公开)”
[0012]专利文献5:日本国专利申请公开公报“特开平08-052783号公报(1996年2月27日公开)”
[0013]专利文献6:日本国专利申请公开公报“特开平11-077796号公报(1999年3月23日公开)”
[0014]专利文献7:日本国实用新型申请公开公报“实开昭62-114717号公报(1987年7月21日公开)”
[0015]专利文献8:美国专利第3,293,689号公报(1966年12月27日公开)

【发明内容】

[0016](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17]上述各专利文献中揭示的技术内容是,通过在挤压膜成形用模具的裂口部的一端或两端设置外侧定边器(挡板),从而变更树脂液膜宽度的技术。然而在该技术中,由于挤压膜成形用模具的裂口部的一部分被封堵,因而在该部分会滞留树脂液,这很有可能使薄膜两端部的形状及厚度不稳定。
[0018]因此针对制造薄膜的制造方法,需要一种使树脂液膜的两端部的形状和厚度稳定,从而在保持了品质的状态下能进行薄膜的稳定连续生产的方法。
[0019]本发明正是鉴于所述问题而完成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使树脂液膜的两端部的形状和厚度稳定,从而在保持了品质的状态下能进行薄膜的稳定连续生产的薄膜制造方法、薄膜制造装置及控制器具。
[0020](解决问题的方案)
[0021]本发明的薄膜的制造方法为利用薄膜制造装置的薄膜制造方法,其中该薄膜制造装置具备:(1)挤压模,其具有用于提供树脂的提供口部、以及将提供的树脂以膜状排出的裂口部;(2)端板,其作为所述裂口部的侧壁而配置在所述挤压模的处于所述裂口部的长边方向上的两端部;(3)封条部,其插设在所述挤压模和端板之间。本发明的薄膜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含挤压步骤,在该挤压步骤中,在所述端板上安装有控制器具的状态下,从所述裂口部挤压出树脂来形成薄膜,其中,所述控制器具不覆盖所述裂口部,而是在与所述裂口部的长边方向上的两端相邻接的位置,覆盖所述封条部。
[0022]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安装在端板上的控制器具不覆盖裂口部,而是在与所述裂口部的长边方向上的两端相邻接的位置覆盖所述封条部。因此,不会因封堵裂口部的一部分而导致树脂液滞留。另外,在与裂口部的长边方向上的两端相邻接的位置,控制器具覆盖封条部,因此通过控制器具能够填补例如在封条部产生的间隙及高低差。因此,能够使从挤压模中挤压出的树脂液膜的两端部的状况稳定。即,能够使树脂液膜的两端部的形状和厚度稳定。
[0023]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提供可以在保持了品质的状态下稳定地连续生产薄膜的薄膜制造方法。
[0024]进而,作为优选,在所述制造方法中,所述控制器具的靠向裂口部侧的顶端部处在所述裂口部的端部。并且,作为优选,所述控制器具的靠向裂口部侧的顶端部的宽度为所述裂口部的短边方向上的长度以上、1mm以下。由此,能够用控制器具切实地覆盖封条部。
[0025]进而,作为优选,在所述制造方法中,所述控制器具的靠向所述端板侧的第I外表面的相反侧的第2外表面具有向所述裂口部接近的圆弧面,该圆弧面的曲率半径R超过O且在1mm以下。由此,从挤压模中排出的树脂液膜随着距离裂口部的排出距离的增大,逐渐远离控制器具的外侧表面。结果是能够使树脂液膜的两端部的状况更稳定。
[0026]进而,作为优选,在所述制造方法中,所述树脂为选自由聚酰亚胺溶液、聚酰胺酰亚胺溶液、作为聚酰亚胺前躯物的聚酰胺酸溶液所组成的群中的I种以上。并且,作为优选,所述树脂是作为聚酰亚胺前驱物的聚酰胺酸溶液,且所述聚酰胺酸溶液包含化学酰亚胺化剂。
[0027]进而,作为优选,在所述制造方法中,所述挤压模具有多个从所述提供口部到所述裂口部的树脂流通路径,在所述挤压步骤中,分别向所述多个树脂流通路径中的每一路径提供树脂,并使提供的树脂汇流且从所述裂口部排出,由此形成多层树脂膜。
[0028]或者,作为优选,在所述制造方法中,所述挤压模具有3个从所述提供口部到所述裂口部的树脂流通路径,在所述挤压步骤中,向内侧的树脂流通路径提供作为非热塑性聚酰亚胺前驱物的聚酰胺酸溶液,向外侧的2个树脂流通路径提供作为热塑性聚酰亚胺前驱物的聚酰胺酸溶液,由此形成三层构造的树脂膜。
[0029]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薄膜制造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挤压模,其具有用于提供树脂的提供口部、以及将提供的树脂以膜状排出的裂口部;端板,其作为所述裂口部的侧壁而配置在所述挤压模的、处于所述裂口部的长边方向上的两端部;封条部,其插设在所述挤压模与端板之间;控制器具,其以不覆盖所述裂口部而是在与所述裂口部的长边方向上的两端相邻接的位置覆盖所述封条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端板上。
[0030]进而,作为优选,在所述薄膜制造装置中,所述控制器具以能够沿着所述裂口部的长边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端板上。或者,作为优选,在所述薄膜制造装置中,所述控制器具的靠向裂口部侧的顶端部处在所述裂口部的端部。另外,作为优选,所述控制器具的靠向所述端板侧的第I外表面的相反侧的第2外表面具有向所述裂口部接近的圆弧面,该圆弧面的曲率半径R超过O且在1mm以下。并且,作为优选,所述控制器具的靠向裂口部侧的顶端部的宽度为所述裂口部的短边方向上的长度以上、1mm以下。
[0031]本发明的控制器具为被安装给薄膜制造装置的控制器具,所述薄膜制造装置具有:((1)挤压模,其具有用于提供树脂的提供口部、以及将提供的树脂以薄膜状排出的裂口部;(2)端板,其作为所述裂口部的侧壁而配置在所述挤压模之所述裂口部的长边方向上的两端部;(3)封条部,其插设在所述挤压模和端板之间。本发明的控制器具的特征在于具有第I外表面和位于所述第I外表面的相反侧的第2外表面,所述第I外表面拥有作为其外周的一部分的线段,该线段的长度为所述裂口部的短边方向上的长度以上、1mm以下,所述第I外表面的与所述线段相垂直的方向上的长度为所述封条部的厚度以上;所述第2外表面具有向所述线段接近的圆弧面,该圆弧面的曲率半径R超过O且在1mm以下。
[0032]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提供能稳定地连续生产且品质良好的薄膜。
[0033](发明效果)
[0034]根据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等的效果在于能提供一种在保持了品质的状态下能够稳定连续生产薄膜的薄膜制造方法、薄膜制造装置及控制器具。
【附图说明】
[0035]图1为本发明的薄膜制造装置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0036]图2为,在所述薄膜制造装置所具有的多层挤压模的裂口部的、与薄膜宽度方向相对应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和端板之间,产生了高低差(沟)时的简略正面图。
[0037]图3为,所述薄膜制造装置所具有的整流控制器具的立体图,是下表面的圆弧曲率半径各不相同的4例整流控制器具的示意图。
[0038]图4为,在所述薄膜制造装置所具有的端板上安装整流控制器具的方法的分解立体图。
[0039]图5为,将整流控制器具安装到多层挤压模的裂口部的、与薄膜宽度方向相对应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时(进行位置调节前的)的简略正面图。
[0040]图6为,将整流控制器具安装到多层挤压模的裂口部的、与薄膜宽度方向相对应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并进行了位置调节后的简略正面图。
[0041]图7为本发明的薄膜制造装置的其他例子的立体图。
[0042](附图标记说明)
[0043]I 多层挤压模
[0044]2 提供口部
[0045]3 裂口部
[0046]3a
当前第1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