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领域,尤其是涉及侧胶口模具。
背景技术:
塑料产品在进行模具注塑生产时,通常采用侧胶口的方式进行注塑。但在目前侧胶口模具中,进胶口与产品连在一起,从而需要人工剪除。尤其在进胶口较大的模具中,人工剪除极易造成产品的二次不良,从而提高产品的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降低生产成本的模具侧胶口切断设备。
实现上述的主要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模具侧胶口切断设备包括切刀、固定件、顶杆、驱动件与复位件,切刀包括基部与刀部,基部与刀部相互固定连接,基部固定于所述固定件内,所述复位件位于所述固定件内,所述驱动件与所述固定件之间设置有所述顶杆。
由上述方案可见,驱动件驱动顶杆移动,从而驱动固定件移动,切刀随着固定件的移动而移动,进而切断侧胶口。切断侧胶口后,驱动件停止驱动,复位件驱动切刀、固定件与顶杆回复至初始位置。因此,取消人工剪除侧胶口的工序,降低生产成本。
进一步的方案是,固定件包括面压板与底压板,面压板与底压板相互固定连接。
由此可见,固定件设置有相互固定连接的面压板与底压板,便于进行设备装配。
进一步的方案是,切刀的一部分固定于所述面压板内。
由此可见,切刀可随着面压板的移动而移动,且切刀外露于面压板的部分可以切断侧胶口。
进一步的方案是,复位件位于所述面压板内。
由此可见,驱动件停止驱动后,复位件可通过驱动面压板从而带动底压板、切刀与顶杆等部件回复至初始位置。
进一步的方案是,顶杆位于底压板与驱动件之间。
由此可见,驱动件通过驱动顶杆而带动固定件与切刀运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面压板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压板板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切刀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处于工作状态时的结构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模具侧胶口切断设备8包括切刀3、固定件7、顶杆5、作为驱动件的油缸6与作为复位件的弹簧4,切刀3的一部分固定装配于固定件7内,顶杆5位于固定件7与驱动件6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油缸6的数量选用2个,弹簧4的数量选用2个,切刀的数量选用2个。
参见图2,面压板1包括主体13、刀安装部11、连接孔14、弹簧孔12。弹簧孔12自主体13的端面往主体13的内部凹陷且弹簧孔12未贯穿主体13,连接孔14贯穿主体13。在本实施例中,弹簧孔12与连接孔14的形状均选为圆孔,弹簧孔12与刀安装部11的数量选为两个,连接孔14的数量选为四个。刀安装部11贯穿主体13,切刀3的基部31固定装配于刀安装部11。在本实施例中,刀安装部11的形状选为矩形。
参见图3,底压板包括主体23、孔21与孔22。孔21与孔22均为圆孔,孔21与孔22均贯穿主体23。在本实施例中,孔21与孔22的形状均选为圆孔。孔21的轴线与孔14的轴线为同一轴线,螺钉穿入孔21与孔14从而把面压板1与底压板2相互固定连接,进而使得面压板1与底压板2组成固定件7。螺钉穿过孔22后,旋入切刀3的安装孔33,孔22的位置与刀安装部11的位置相对应。在本实施例中,孔21的数量选为四个,孔22选为两个。
参见图3,切刀3包括基部31、弧部34与刀部32,基部31与刀部32之间通过弧部34相互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基部31、弧部34与刀部32为一体成形,基部31与刀部32通过一体成形的制造方法而相互固定连接,切刀3的数量选为两个。基部31的底面设置有孔33。在本实施例中,孔33形状选为圆孔。
参见图1与图5,螺钉(附图未示出)穿过底压板2的孔21并旋入面压板1的孔14,从而把面压板1与底压板2固定装配为固定件7。切刀3的基部31装配至刀安装部11,螺钉(附图未示出)穿过孔22并旋入孔33,从而把切刀3固定装配于面压板1内。弹簧4位于弹簧孔12内,弹簧4的数量为两个。
在模具(附图未示出)生产时,完成产品9的注塑与保压后,外部控制设备(附图未示出)控制油缸6充油,从而驱动顶杆5向上运动。顶杆5接触固定件7,固定件7的顶杆5的驱动下向上运动,从而带动切刀3进行同向运动。在固定件7向上运动的同时,弹簧4受到模仁(附图未示出)的挤压从而处于压缩状态。流道11与产品9之间形成的侧胶口10被切刀3切断,从而使产品9与流道11分离。此时,外部控制设备控制油缸6排油,顶杆5向下运动以回复至初始位置。固定件7失去了顶杆5的作用力,处于挤压状态的弹簧4向下推动固定件7,从而令固定件7回复至初始位置。产品9在型腔(附图未示出)内完成冷却后,开模顶出产品。因此,通过外部控制设备控制模具侧胶口切断设备8对侧胶口10进行自动切断,避免产品出现二次不良,亦可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