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塑胶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木塑栈道板生产的塑胶模具。
背景技术:
木塑复合材料是新兴的一种制造业材料,主要用于在建筑装饰行业代替传统建筑材料。传统的建筑用栈道板防火、防水和防白蚁能力很弱,而且无法循环利用,不仅浪费,而且对于环境的污染程度较大,因此现在出现了木塑材质栈道板,但是传统用于生产木塑栈道板的塑胶模具多为一体结构,导致塑胶模具在使用过程中内部积料清理麻烦,而且长期使用一旦变型便需要整体更换,十分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改进的用于木塑栈道板生产的塑胶模具,解决传统用于生产木塑栈道板的塑胶模具多为一体结构,导致塑胶模具在使用过程中内部积料清理麻烦,而且长期使用一旦变型便需要整体更换,十分浪费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木塑栈道板生产的塑胶模具,包括塑胶模具本体,所述的塑胶模具本体包括上模板和下模板,所述的上模板下表面具有向下凸起的左上侧支架、左上内支架、右上内支架和右上侧支架,所述的下模板上表面具有向上凸起的左下侧支架、左下内支架、右下内支架和右下侧支架,所述的左上侧支架下表面、右上内支架下表面、左下内支架上表面和右下侧支架上表面均开设有拼接卡槽,所述的左下侧支架上表面、右下内支架上表面、左上内支架下表面和右上侧支架下表面均对应拼接卡槽位置均开设有内置弹性卡钩的装配槽,所述的左上侧支架、右上内支架、左下内支架和右下侧支架两侧壁上均开设有与拼接卡槽内壁相连通的挤压孔,所述的挤压孔内部设置有分离块,所述的挤压孔内侧壁上开设有连接槽,所述的分离块外侧壁上开设有内置连接弹片的固定槽,所述的分离块通过连接弹片卡入连接槽内部与挤压孔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弹性卡钩为弧形结构弹性卡钩,所述的弹性卡钩两端分别弯曲形成有固定钩,所述的弹性卡钩通过顶部的连接轴与装配槽内顶面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拼接卡槽开口面积与装配槽开口面积大小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的分离块横截面大小与挤压孔横截面大小相同。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一种用于木塑栈道板生产的塑胶模具通过采用分体式设计,通过在上、下模板接触面上错位排列的弹性卡钩插入错位排列的拼接卡槽来拼接成一个整体,不仅生产难度降低,而且后期清理方便,维护成本也更加低廉。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位置的剖视图。
图中:1.上模板,2.下模板,3.左上侧支架,4.左上内支架,5.右上内支架,6.右上侧支架,7.左下侧支架,8.左下内支架,9.右下内支架,10.右下侧支架,11.拼接卡槽,12.弹性卡钩,13.装配槽,14.挤压孔,15.分离块,16.连接槽,17.连接弹片,18.固定槽,19.固定钩,20.连接轴,21.限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构成。
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用于木塑栈道板生产的塑胶模具,包括塑胶模具本体,所述的塑胶模具本体包括上模板1和下模板2,上模板1下表面具有向下凸起的左上侧支架3、左上内支架4、右上内支架5和右上侧支架6,下模板2上表面具有向上凸起的左下侧支架7、左下内支架8、右下内支架9和右下侧支架10,左上侧支架3下表面、右上内支架5下表面、左下内支架8上表面和右下侧支架10上表面均开设有拼接卡槽11,左下侧支架7上表面、右下内支架9上表面、左上内支架4下表面和右上侧支架6下表面均对应拼接卡槽11位置均开设有内置弹性卡钩12的装配槽13,左上侧支架3、右上内支架5、左下内支架8和右下侧支架10两侧壁上均开设有与拼接卡槽11内壁相连通的挤压孔14,挤压孔14内部设置有分离块15,挤压孔14内侧壁上开设有连接槽16,分离块15外侧壁上开设有内置连接弹片17的固定槽18,分离块15通过连接弹片17卡入连接槽16内部与挤压孔14相连接。
进一步的,弹性卡钩12为弧形结构弹性卡钩12,弹性卡钩12两端分别弯曲形成有固定钩19,弹性卡钩12通过顶部的连接轴20与装配槽13内顶面相连接,进一步的,拼接卡槽11开口面积与装配槽13开口面积大小相同,进一步的,分离块15横截面大小与挤压孔14横截面大小相同,本发明的一种用于木塑栈道板生产的塑胶模具通过采用分体式设计,通过在上、下模板接触面上错位排列的弹性卡钩12插入错位排列的拼接卡槽11来拼接成一个整体,不仅生产难度降低,而且后期清理方便,维护成本也更加低廉。
拼接卡槽11、装配槽13、挤压孔14和固定槽18均在生产上模板1和下模板2的过程中生成,其中挤压孔14采用线切割,拼接卡槽11、装配槽13和固定槽18采用铣床铣槽制成。人们可以通过向内挤压分离块15来将固定钩19与拼接卡槽11开口位置的限位板21分离,从而很方便的拆分。
以上述依据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