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物料造粒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物料混合切粒机。
背景技术:
传统对物料进行密炼、挤出及造粒是分别采用单独的设备进行,先将物料在混合室密炼,再将密炼后的物料存放在固定区域,再采用挤出装置对密炼后的物料进行挤出成型,最后使用切粒机对挤出成型后的物料切粒。上述实现过程需要多台设备对物料进行密炼、挤出及造粒工作,工艺复杂,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且产品合格率低。同时,传统密炼机的物料混合不均均,出料难,且传统切粒机效率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物料混合切粒机,包括机架、混合室、螺杆挤出装置及切粒装置,所述混合室及切粒装置置于机架上,所述螺杆挤出装置设于混合室下方,所述混合室外设加压装置,且混合室内设有搅拌浆;所述螺杆挤出装置出料口装有成型模具,所述成型模具外设有冷却装置;所述切粒装置将经所述成型模具成型的物料切成颗粒。
优选的,所述冷却装置为水循环冷却装置。
优选的,所述搅拌浆由第一电机驱动,所述第一电机外接减速机,所述减速机控制所述搅拌浆做差速及异向旋转运动。
优选的,所述螺杆挤出装置包括进料斗、第二电机及螺杆,所述螺杆受第二电机驱动。
优选的,所述切粒装置由第三电机驱动,所述切粒装置内设有旋转刀头,所述旋转刀头内设有弹簧。
优选的,所述机架上设有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分别与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及第三电机相连,且所述控制面板上设有开关按钮和急停按钮。
优选的,所述混合室设有密封装置,且其与螺杆挤出装置的螺杆接口处设有密封圈。
优选的,所述混合室内设压力传感器及温度传感器。
优选的,所述机架下方还设储料斗,所述储料斗承接切粒装置切好的颗粒。
本发明提供的物料混合切粒机,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设置包括机架、混合室、螺杆挤出装置及切粒装置,其中混合室及切粒装置置于机架上,螺杆挤出装置设于混合室下方,混合室外设加压装置,且混合室内设有搅拌浆;螺杆挤出装置出料口装有成型模具,成型模具外设有冷却装置;切粒装置将经成型模具成型的物料切成颗粒。将物料混合、模具成型及切粒整合为一体,同时在成型模具外设有冷却装置,提高了切粒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提供的物料混合切粒机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混合室,2螺杆挤出装置,3切粒装置,4加压装置,5搅拌浆,6成型模具,7减速机,11第二电机,21进料斗、22第二电机,23螺杆,31第三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见图1,本发明提供的物料混合切粒机包括机架、混合室1、螺杆挤出装置2及切粒装置3,混合室1及切粒装置3置于机架上,螺杆挤出装置2设于混合室1下方,混合室1外设加压装置4,且混合室1内设有搅拌浆5;螺杆挤出装置2出料口装有成型模具6,成型模具6外设有冷却装置;切粒装置3将经成型模具成型的物料切成颗粒。
具体而言,搅拌浆5由第一电机11驱动,第一电机11外接减速机7,减速机7控制搅拌浆5做差速及异向旋转运动。于此,所述搅拌浆5可设置为带有螺纹的转子,或者带有多个扇叶的旋转体,对此本发明不作限定。
本实施例中,为使经成型模具6成型的物料尽快冷却,方便切粒,在成型模具6出料口周围设有水循环冷却装置,以加快切粒速度。
请参见图1,螺杆挤出装置2还包括进料斗21、第二电机22及螺杆23,螺杆23受第二电机驱动,其中螺杆23设有螺纹,便于将混合好的物料带入料斗21,并输出至成型模具6。
切粒装置3由第三电机31驱动,切粒装置3内设有旋转刀头,旋转刀头内设有弹簧。如此,在刀头磨损时,弹簧自动向外缘补偿,保证了旋转刀头与成型模具6的接触效果,切粒成品美观且切粒效率高。
为保证物料混合的效果,混合室1设有密封装置,且其与螺杆挤出装置2的螺杆接口处设有密封圈。
此外,加压装置4为可拆卸式设置,当加压装置4拆下后,其对应的混合室1开口处可加入物料,将加压装置4安装完成后,对混合室1进行加压。同时,所述混合室1外还可加设加热装置,以加快物料混合过程。
于本实施例中,机架上设有控制面板,控制面板分别与第一电机、第二电机22及第三电机31相连,且控制面板上设有开关按钮和急停按钮。此外,混合室1内还设有压力传感器及温度传感器,混合的物料进行实时测量,并将测量结果传送至控制面板。
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物料为塑料物料,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机架下方还设储料斗,储料斗承接切粒装置3切好的颗粒。
根据本发明较佳实施例提供的物料混合切粒机,通过设置包括机架、混合室、螺杆挤出装置及切粒装置,其中混合室及切粒装置置于机架上,螺杆挤出装置设于混合室下方,混合室外设加压装置,且混合室内设有搅拌浆;螺杆挤出装置出料口装有成型模具,成型模具外设有冷却装置;切粒装置将经成型模具成型的物料切成颗粒。将物料混合、模具成型及切粒整合为一体,还保证了切粒成品美观,且切粒效率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