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备防止碎瓶功能的瓶容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421685阅读:420来源:国知局
具备防止碎瓶功能的瓶容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防止碎瓶功能的瓶容器。
【背景技术】
[0002]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一种具备防止碎瓶功能的瓶容器。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366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7]但是,由于此种瓶容器的容器底部覆盖了缓冲部件,因此由落下等导致的对瓶容器主体部产生冲击时瓶子可能会破碎。
[0008]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具备防止碎瓶功能的瓶容器,防止因对瓶容器底部与主体部的冲击等而发生瓶子破碎。
[0009]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发明效果
[0010]本发明的具备防止碎瓶功能的瓶容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0011]上部设有盖部且呈筒状的、由易碎材料构成的内部容器;
[0012]沿着内部容器的底部及主体部来安装的外部容器;
[0013]内部容器在未被外部容器覆盖到的上部上形成了呈收缩形状或锥形形状的肩部;
[0014]外部容器的底的外周部比外部容器的主体部的厚度厚,且外部容器的底的中央部形成的不与内部容器的底部接触的空间部的厚度比外周部薄;
[0015]在安装在内部容器上的外部容器,以及至少内部容器的肩部上覆盖有热收缩膜,从而使内部容器与外部容器一体化。
[0016]根据本发明,沿着易碎材料的内部容器的底部和主体部安装外部容器,通过利用热收缩膜使此内部容器与外部容器一体化,使得对于内部容器的底部与主体部的冲击被外部容器吸收,能够防止内部容器的破碎。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瓶容器的一个例子的概念图。
[0018]图2A是表示构成图1的瓶容器的药瓶容器的平面示意图。
[0019]图2B是图2A的药瓶容器的侧面示意图。
[0020]图3是图2B的药瓶容器的II1-1II处的剖面示意图。
[0021]图4A是表示构成图1的瓶容器的缓冲容器的平面示意图。
[0022]图4B是图4A的侧面示意图。
[0023]图5A是图4A的缓冲容器的VA-VA处的剖面示意图。
[0024]图5B是图4A的缓冲容器的VB-VB处的剖面示意图。
[0025]图6是表示将图2B的药瓶容器安装至图5A的缓冲容器的流程概念图。
[0026]图7A是表示在将图2B的药瓶容器安装至图5A的缓冲容器后的状态概念图。
[0027]图7B是图7A的部分放大图。
[0028]图8A是表示通过热收缩膜将图7A的药瓶容器和缓冲容器包装成一体后的状态的剖面概念图。
[0029]图8B是图8A的部分放大图。
[0030]图9A是表示瓶容器落向地面的例子的概念图。
[0031]图9B是表示放置在地面的瓶容器倒下的例子的概念图。
[0032]图10是表示构成瓶容器的内部容器的变形例I的剖面示意图。
[0033]图11是表示构成瓶容器的外部容器的变形例I的剖面示意图。
[0034]图12是表示构成瓶容器的外部容器的变形例2的剖面示意图。
[0035]图13是表示构成瓶容器的热收缩膜的变形例I的示意图。
[0036]图14是表示构成瓶容器的热收缩膜的变形例2的示意图。
[0037]图15是表示构成瓶容器的热收缩膜的变形例3的示意图。
[0038]图16是表示构成瓶容器的热收缩膜的变形例4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9]如图1中所示,瓶容器I具有内部容器2、将内部容器2收容在内部的外部容器3、将内部容器2和外部容器3作为一体包装的热收缩膜4。并且,在图1中,只有内部容器2用侧面图表示,外部容器3以及热收缩膜4都用剖面图表示。如图2A以及图2B所示,内部容器2具备内部容器本体2a和盖部2b,盖部2b位于内部容器本体2a的上部。内部容器本体2a具有圆筒状的主体部5和构成主体部5的下端部的底部6,如图3所示,环状的开口部7位于主体部5的上侧,在从主体部5朝向开口部7的中途形成具有锥形形状的肩部8。内部容器本体2a为易碎材料(瓶)形成,具有透明或半透明的透光性。
[0040]如图3所示,覆盖内部容器本体2a的开口部7的盖部2b具有密封塞9、密封部10以及瓶盖部11,密封塞9由弹性体形成,以塞住内部容器本体2a的开口部7,用密封塞9密封后的开口部7的周围用金属制成的密封部10来固定,瓶盖部11被设计成覆盖在密封塞9以及密封部10的上面。
[0041]具有盖部2b以及其开口部7被盖部2b塞住的内部容器本体2a的内部容器2为医疗用药瓶容器12,在该医疗用药瓶容器12的内部容器本体2a内部中注入了药水,之后使用盖部2b将内部容器本体2a的开口部7密封。
[0042]如图4A、图4B、图5A以及图5B所示,外部容器3为具有底13、侧壁14以及开口
15的透明或半透明的圆筒状的缓冲容器16,其内部收容药瓶容器12。缓冲容器16具有透明或半透明的透光性,且由树脂形成。
[0043]如图5A所示,缓冲容器16的底13具有中央部13a和外周部13b,通过将中央部13a的厚度Tl形成的比外周部13b的厚度T2更薄(T1〈T2),从而形成空间部13c。
[0044]另外,如图5A以及图5B所示,侧壁14具有向内侧突出并从内壁14a的下部朝向开口 15,即向图示上下方向(侧壁14的高度方向)延伸出的突出部14b。侧壁14形成为圆筒状,如图5A所示,侧壁14的厚度T3形成的比底13的外周部13b的厚度T2更薄(T3〈T2)。
[0045]突出部14b从底13朝向开口 15未到达开口 15处,而延伸到开口 15的附近。更具体来说,突出部14b的横截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矩形形状,具有彼此相对的相对外侧面17(图4A)、连接两相对外侧面的平面状的连接面18以及在突出部14b的上端向缓冲容器16的内侧突出的段部19,相对外侧面17之间的间距沿着长度方向均等地形成。
[0046]另外,如图4A所示,突出部14b在从上方来看呈圆形形状的缓冲容器16的内壁14a的圆周方向上不连续地形成。具体的,从平面来看缓冲容器16,突出部14b在缓冲容器16的中心部的周围以等角度间隔形成在缓冲容器16的内壁14a上(图4A中举例示出以120度间隔形成了 3个突出部14b)。
[0047]接着,对关于将药瓶容器12安装至缓冲容器16中的方法进行说明。图6及图7A表示了将其内部注入了药水的药瓶容器12安装至缓冲容器16中的一个例子。首先,将药瓶容器12的底部6朝下,向把开口 15朝上放置的缓冲容器16的开口 15,移动药瓶容器12(图6)。然后,将药瓶容器12的底部6插入缓冲容器16的开口 15中,将底部6与缓冲容器16的底13对上,形成了在药瓶容器12外安装了缓冲容器16的状态(图7A)。
[0048]在这种状态下,如图7A所示,缓冲容器16从药瓶容器12的底部6开始包裹至主体部5,缓冲容器16的开口 15到达药瓶容器12的肩部8或肩部8附近。在此,在缓冲容器16的内部中设置的药瓶容器12的主体部5和、相对主体部5的缓冲容器16的内壁14a之间,形成如图7B的部分放大图所示的空隙20。具体的,空隙20被形成在覆盖药瓶容器12的主体部5周围,在缓冲容器16的突出部14b和药瓶容器12的主体部5之间也形成了空隙20。同样的,在如图7A所示缓冲容器16的底13中,底13的中央部13a不与药瓶容器12的底部6接触从而形成空间部13c。
[0049]图8A中,为了将图7A的药瓶容器12和缓冲容器16进行一体化,采用热收缩膜4覆盖药瓶容器12和缓冲容器16,并且缓冲容器16的侧壁14和至少药瓶容器12的肩部8的一部分用热收缩膜4覆盖上。具体的,热收缩膜4从药瓶容器12的密封部10开始经过肩部8到缓冲容器16的侧壁14,包装范围从药瓶容器12的密封部10开始到缓冲容器16的侧面。在此,热收缩膜4的厚度,为了便于说明,进行了夸张地描画,实际上其厚度要比瓶容器12及缓冲容器16的厚度薄很多。
[0050]图8B为图8A的部分放大图,如图8B所示,在缓冲容器16的内部设置的药瓶容器12的肩部8和、与肩部8相对的热收缩膜4之间形成肩部空间21。S卩,在保证上述间隙20的同时还形成了肩部空间21,该肩部空间21覆盖药瓶容器12的主体部5与肩部8的连接部周边的周围。
[0051]这样,通过用热收缩膜4来包装安装有缓冲容器16的药瓶容器12就完成了瓶容器I。在从瓶容器I中取出注入到药瓶容器12内部的药水时,通过取下药瓶容器12的瓶盖部11,使用注射器等的针头刺入贯穿密封塞9,从药瓶容器12的内部抽出药水就能够使用瓶容器I内部的药水。
[0052]如以上所述,瓶容器I,如图8A所示,通过沿着药瓶容器12的主体部5和底部6安装缓冲容器16,然后用热收缩膜4对药瓶容器12和缓冲容器16进行一体化,对药瓶容器12的主体部5和底部6的冲击等被缓冲容器16吸收,从而能够防止药瓶容器12的破碎。
[0053]具体的,缓冲容器16,如图7A所示,从药瓶容器12的底部6包裹至主体部5,缓冲容器16的开口 15达到药瓶容器12的肩部8或者肩部8附近,因此例如如图9A所示那样即使瓶容器I的缓冲容器16的底13摔向地面22,也能够通过缓冲容器16的底13来吸收其冲击。同样的,如图9B所示那样即使放置于地面22的瓶容器I倒下,也能够通过缓冲容器16的侧壁14来吸收其冲击(不仅是倒下,即使因瓶容器I掉落导致缓冲容器16的侧壁14受到摔碰也能同样地吸收其冲击)。
[0054]S卩,如图8A所示,缓冲容器16的底13的中央部13a不与药瓶容器12的底部6接触而形成空间部13c,因此即使缓冲容器16的底13摔向地面22,也能够防止缓冲容器16的中央部13a直接地向药瓶容器12的底部6传递冲击,从而减缓对药瓶容器12的冲击。
[0055]同样的,如图8B所示,在药瓶容器12的主体部5和相对主体部5的缓冲容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