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井内防护装置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梯井内防护装置和电梯防坠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迅猛发展,城市中高楼林立,电梯也广泛的被运用于商场和居民住宅楼中。据统计,我国电梯保有量、年产量、年增长量,都高居全球榜首。然而,电梯是复杂的机电设备,维保不及时,容易出现电梯事故,如轿厢骤停、厅门打开轿厢不在本层,从而人员坠落到电梯井的问题,此时如果没有专业人员救援并排除故障,就可能出现事故,危及到人员的生命安全。这些电梯事故的发生,与设备的检测、维修、更新等操作规程的不规范有关,也与电梯井内是否设置电梯井内防护装置或者设置的安防装置是否可靠有关。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梯井内防护装置和电梯防坠系统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井内防护装置和电梯防坠系统,一旦有人从电梯井内坠落,电梯井内防护装置打开,从而降低发生生命危险的概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梯井内防护装置,包括撑平机构、防护机构和锚座;
所述防护机构包括框架和弹性网,所述弹性网设置在所述框架内;所述框架包括相对设置的固定端和自由端,所述框架的固定端用于与电梯井的一侧内壁面转动连接,所述框架的自由端上设置有搭接组件;
与所述搭接组件匹配的所述锚座固定在电梯井的对侧内壁上,用于与所述搭接组件搭接,以承接所述防护机构。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梯井内防护装置,其中,所述防护机构上设置有沿框架延伸方向布置的线缆槽,用于电梯线缆通过;所述线缆槽将所述搭接组件分为第一搭接部和第二搭接部,且所述第一搭接部和所述第二搭接部上下错位设置。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梯井内防护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搭接部与所述第二搭接部均包括第一卷筒、控制杆、锁舌、压簧、搭接件和锁扣;
所述压簧和所述搭接件顺序设置在所述第一卷筒内,所述搭接件上设有锁扣;所述锁舌的一端设有控制杆,另一端用于与所述锁扣配合;所述锁舌与所述锁扣配合时,所述搭接件伸入所述第一卷筒内,并压缩所述压簧;两个所述搭接件相对设置,且分别与所述弹性网连接。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梯井内防护装置,其中,所述框架的固定端设有第二卷筒、卷轴和卷簧;
所述卷轴设置在所述第二卷筒内,并与所述第二卷筒的中心线平行;所述卷簧缠绕在所述卷轴上,并与弹性网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梯防坠系统,包括第一充气机构、第二充气机构,以及至少一个所述的电梯井内防护装置;
多个所述电梯井内防护装置沿电梯井的深度方向均布设置;
所述第一充气机构设置在轿厢的顶部,所述第二充气机构设置在电梯井的底部。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梯防坠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充气机构包括第一气囊、第一充气件;所述第一充气件用于为所述第一气囊充气;
所述第二充气机构包括第二气囊、第二充气件;所述第二充气件用于为所述第二气囊充气。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梯防坠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气囊设有线缆孔。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梯防坠系统,其中,还包括多个监测器,多个所述监测器沿电梯井的深度方向均布设置;
所述监测器用于采集坠落信号;
所述监测器和所述防护机构均与所述撑平机构连接;所述撑平机构接收到所述坠落信号时,驱动所述防护机构由悬垂状态旋转为水平状态。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梯防坠系统,其中,还包括缓冲柱放平机构;
所述缓冲柱放平机构包括缓冲柱,所述缓冲柱直立设置在电梯井的底部,用于在接收到由靠近电梯井底部的监测器发出的坠落信号时,驱动所述缓冲柱由直立状态旋转为水平状态。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梯防坠系统,其中,还包括控制器;
多个所述监测器、所述撑平装置、所述第一充气件和所述第二充气件均与所述控制器相连;
所述控制器,用于接收所述坠落信号,以驱动所述撑平装置、所述第一充气件或所述第二充气件动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梯井内防护装置和电梯防坠系统,其中,电梯井内防护装置包括撑平机构、防护机构和锚座;防护机构包括框架和弹性网,弹性网设置在框架内;框架包括相对设置的固定端和自由端,框架的固定端用于与电梯井的一侧内壁面铰接,框架的自由端上设置有搭接组件;与搭接组件匹配的锚座固定在电梯井的对侧内壁上,用于与搭接组件搭接,以承接防护机构。电梯防坠系统包括至少一个上述电梯井内防护装置,以及设置在轿厢顶部的第一充气机构和设置在电梯井下的第二充气机构。一旦有人从电梯井坠落,撑平机构、第一充气机构或第二充气机构就会工作,为坠落人员提供缓冲,以降低发生生命危险的概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提供的一种电梯井内防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提供的一种电梯井内防护装置中,框架的自由端的一种结构图;
图3为图2的左视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提供的一种电梯井内防护装置中搭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所提供的一种电梯防坠系统中第一充气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所提供的一种电梯防坠系统中第二充气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数字代表意义如下:
图标:100-撑平机构;200-防护机构;210-框架;201-第一搭接部;202-第二搭接部;211-第一卷筒;212-控制杆;213-锁舌;214-压簧;215-锁扣;216-搭接件;217-第二卷筒;218-卷簧;219-卷轴;220-弹性网;230-线缆槽;300-锚座;400-电梯线缆;500-第一充气机构;510-第一气囊;520-第一充气件;530-线缆孔;600-第二充气机构;610-第二气囊;620-第二充气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采用热插拔方式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近年来,电梯事故频发,其与设备的检测、维修、更新等操作规程的不规范有关,也与电梯防坠系统道内是否设置电梯井内防护装置或者设置的安防装置是否可靠有关。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电梯井内防护装置,包括撑平机构100、防护机构200和锚座300;
防护机构200包括框架210和弹性网220,弹性网220设置在框架210内;框架210包括相对设置的固定端和自由端,框架210的固定端用于与电梯井的一侧内壁面转动连接,框架210的自由端上设置有搭接组件;
与搭接组件匹配的锚座300固定在电梯井的对应侧内壁上,用于与搭接组件搭接,以承接防护机构200。
电梯井包括四个内壁面,其中一个内壁面设有电梯门,为防止防护机构200与电梯门的相关结构干涉,框架210的固定端优选与电梯门所在内壁面相对的内壁面优选为铰接方式。其中,框架210可为方形框架,其固定端为方向框架210的一条边,自由端与固定端对应,即为与固定端平行的另一条边。需要强调的是,框架210为方形框架为方形框架只是本实施例1的一个优选方案,框架还可根据需要做相应的结构设计。
锚座300优选为四个,设置在电梯井的其中一个内壁面上,优选为电梯门所在的内壁面上。当有人从电梯井内坠落时,在坠落点下方的防护机构200在撑平机构100的作用下,由初始的悬垂状态旋转到水平状态,搭接组件与锚座300搭接,固定处于水平状态的防护机构200。意外坠落的人将坠落在弹性网220中,弹性网220起到了缓冲作用,防止坠落人员受到剧烈撞击而危及生命。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梯井内防护装置,防护机构200上设置有沿框架210延伸方向布置的线缆槽230,用于电梯线缆400通过;线缆槽将搭接组件分为第一搭接部和第二搭接部,且第一搭接部和第二搭接部上下错位设置,如图2和图3所示,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3为图1的右视图。
一般轿厢的升降都需要电梯线缆400,因此,防护装置由悬垂状态旋转为水平状态就会发生干涉。本实施例1提供的电梯井内防护装置在防护机构200上设置了线缆槽230,用于电梯线缆400的通过。设置了线缆槽230后的框架210不是一个封闭的框架210,处于框架210自由端的搭接组件被分为第一搭接部和第二搭接部,第一搭接部和第二搭接部上下错位设置。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梯井内防护装置,第一搭接部和第二搭接部均包括第一卷筒211、控制杆212、锁舌213、压簧214、搭接件216和锁扣215;
压簧214和搭接件216顺序设置在第一卷筒211内,搭接件216上设有锁扣215;锁舌213的一端设有控制杆212,另一端用于与锁扣215配合;锁舌213与锁扣215配合时,搭接件216伸入第一卷筒211内,并压缩压簧214;两个搭接件216相对设置,且均与弹性网220连接。
具体如图4所示,第一卷筒211为一筒状腔体,压簧214与搭接件216顺序设置在腔体内。其中,压簧214通过一个压簧214座与第一卷筒211连接,搭接件216为一柱状体,其与弹簧连接的一端设置有锁扣215,另一端能够在压簧214的作用下,伸出第一卷筒211。锁舌213设置在压簧214远离搭接件216的一端,且锁舌213的其中一端与控制杆212相连,另一端与锁扣215配合。当防护机构200由悬垂状态旋转为水平状态,框架210端部的控制杆212与锚座300相接触并锁定,锁舌213在控制杆212的作用下发生动作,将搭接件216的约束状态解除,搭接件216在压簧214的作用下向第一卷筒211外部弹出,并且带着与其连接的弹性网220弹出。两个搭接件216朝着相对,且上下错开的方向弹出,带出了弹性网220,使弹性网成上下重叠状,以填充线缆槽230所在位置缺失的弹性网,防止坠落人员从线缆槽230处掉出弹性网220。增加了整个防护装置的安全可靠性。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梯井内防护装置,框架210的固定端设有第二卷筒217、卷轴219和卷簧218;
卷轴219设置在第二卷筒217内,并与第二卷筒217的中心线平行;卷簧218缠绕在卷轴219上,并与弹性网220连接。一旦有人坠入到网中,弹性网220受压,卷簧218受拉,并释放出事先缠绕其上的部分弹性网,以增大缓冲。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电梯防坠系统,包括第一充气机构500、第二充气机构600,以及至少一个电梯井内防护装置;
多个电梯井内防护装置沿电梯井的深度方向均布设置;
第一充气机构500设置在轿厢的顶部,第二充气机构600设置在电梯井的底部。
楼层越高,电梯井内设置的防护装置越多。
进一步的,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梯井内防护装置,第一充气机构500包括第一气囊510、第一充气件520;第一充气件520用于为第一气囊510充气;
第二充气机构600包括第二气囊610、第二充气件620;第二充气件620用于为第二气囊610充气。
人在电梯井内坠落的位置可能不同,轿厢在电梯井内的位置也不同。当坠落地点在轿厢的上方,且轿厢顶部距离电梯井顶部之间没有设置电梯井内防护装置,人体坠落后可依赖第一气囊510提供缓冲;当坠落地点在轿厢的下方,且轿厢下方距离电梯井底部之间没有设置电梯井内防护装置时,人体坠落后可依赖第二气囊610提供缓冲。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梯井内防护装置,第一气囊510设有线缆孔530。
为了避免与电梯线缆400孔干涉,第一气囊510上还设置了线缆孔530。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梯井内防护装置,还包括多个监测器,多个监测器沿电梯井的深度方向均布设置;
监测器用于采集坠落信号;
监测器和防护机构200均与撑平机构100连接;撑平机构100接收到坠落信号时,驱动防护机构200由悬垂状态旋转为水平状态。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梯井内防护装置,还包括缓冲柱放平机构;
缓冲柱放平机构包括缓冲柱,缓冲柱直立设置在电梯井的底部,用于在接收到由靠近电梯井底部的监测器发出的坠落信号时,驱动缓冲柱由直立状态旋转为水平状态。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梯井内防护装置,还包括控制器;
多个监测器、撑平装置、第一充气件520和第二充气件620均与控制器相连;
控制器,用于接收坠落信号,以驱动撑平装置、第一充气件520或第二充气件620动作。
具体的,控制器接收坠落信号,并根据坠落信号计算下落速度,进而计算出落入每个防护机构200所需的第一时间,将多个第一时间与电梯井内防护装置撑平所需的第二时间进行对比,当第一时间大于且最接近第二时间时,将坠落信号发送给与第一时间对应的撑平机构100;当坠落信号由设置在电梯井顶部的监测器发出时,坠落信号发送给述第一充气件520;当坠落信号由设置在电梯井底部的监测器发出时,坠落信号发送给述第二充气件620;
第一充气件520,用于在接收到坠入信号时为第一气囊510充气;
第二充气件620,用于在接收到坠入信号时为第二气囊610充气。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