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海底隧道的廊道吊具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1887374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海底隧道的廊道吊具的利记博彩app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吊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海底隧道的廊道吊具。



背景技术:

海底隧道是为了解决横跨海峡、海湾之间的交通,而又不妨碍船舶航运的条件下,建造在海底之下供人员及车辆通行的海底下的海洋建筑物。

海底隧道中廊道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针对现行海底隧道中廊道类型多、重量大,海底隧道施工工期紧、任务重的情况,如何满足快速、高质量的施工要求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预制廊道的顺利吊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海底隧道施工的效率与质量。

经检索,中国专利申请号:201320527208X,申请日:2013 年 8月 28日,发明创造名称为:一种预制廊道吊具,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预制廊道吊具,吊具包括横杆、竖板、及固定所述横杆与所述竖板的固定件,固定件包括固定板、及设在所述固定板一个面上的一对相互平行的固定条,竖板一端固定在二根固定条之间、并与固定条相平行,非固定端伸出固定板之外,横杆一端穿过固定条、竖板,并与固定条、竖板固定,另一端伸出固定板,其端头设有螺纹能旋入螺帽,该申请案的吊具设计合理、操作简单、能提高预制廊道吊运效率,但本申请案的横杆单侧承受重量,在吊运过程中极易产生失衡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1.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海底隧道廊道类型多、重量大、吊运不便等问题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用于海底隧道的廊道吊具,采用本技术方案的吊具使得廊道在吊运过程中整体稳定性高、效率高,且可以吊运不同厚度的廊道,结构简单,易于操作。

2.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的一种用于海底隧道的廊道吊具,包括横梁、纵梁和配重块,还包括抓具,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根纵梁的中部固连,所述横梁与纵梁相互垂直且两根纵梁相互平行,所述纵梁的一端设有抓具,另一端设有配重块,所述横梁上且沿其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对称设有吊环。

所述抓具包括前抓具和后抓具,所述前抓具与后抓具通过转轴连接且所述转轴平行于横梁,所述前抓具与上述纵梁之间设有连杆Ⅰ,所述连杆Ⅰ一端与前抓具相铰接,另一端与纵梁通过焊接固连,所述后抓具与上述纵梁之间设有连杆Ⅱ,所述连杆Ⅱ一端与后抓具相铰接,另一端与纵梁相铰接。

所述前抓具上靠近后抓具的一侧设有垂直于前抓具内侧面的钩头,所述后抓具上靠近前抓具的一侧设有平行于后抓具内侧面的夹紧板。

作为本发明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根纵梁相铰接。

作为本发明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后抓具与夹紧板相铰接。

作为本发明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后抓具上远离前抓具的一侧设有垂直于后抓具外侧面的挂钩,所述挂钩为长方体结构,所述纵梁上铰接有连杆Ⅲ,且连杆Ⅲ上开设有供挂钩穿过的矩形孔,所述矩形孔的长度大于挂钩的高度。

作为本发明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横梁上且沿其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对称设有悬挂梁,所述悬挂梁的数量为2个,所述悬挂梁垂直于横梁,且沿悬挂梁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对称设有吊环,每个悬挂梁上设有2个吊环。

作为本发明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纵梁上设有供配重块沿纵梁长度方向上移动的调节装置。

作为本发明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两根纵梁之间设有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与上述横梁相平行,且第二加强筋位于两个抓具之间,所述第二加强筋与两根纵梁之间均设有第一加强筋,且两根第一加强筋与两根纵梁之间的横梁部分围成等腰三角形。

3.有益效果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一种用于海底隧道的廊道吊具,其中,后抓具与夹紧板相铰接,通过后抓具与夹紧板相铰接,使得吊具在抓取不同厚度的廊道时,夹紧板均可实现与廊道的内侧端面的紧密贴合,提高廊道在吊运过程中的质量,同时实用性强。

(2)本发明的一种用于海底隧道的廊道吊具,其中,通过第二加强筋、第一加强筋的设置,提高了吊具的结构强度,保证了其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且第一加强筋与两根纵梁之间的横梁部分围成等腰三角形,根据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更进一步地保证了吊具在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

(3)本发明的一种用于海底隧道的廊道吊具,其中,后抓具上设有挂钩,吊具在吊运的过程中可以将挂钩插入连杆Ⅲ矩形孔内,在保证前抓具和后抓具抓紧廊道时,挂钩位于矩形孔的长度方向的最低处,通过挂钩及连杆Ⅲ的相互配合对前抓具、后抓具的相对位置起到良好的稳定作用,使得前抓具、后抓具以及廊道在吊运中始终保持稳定的状态,进而提高了廊道吊运的效率。

(4)本发明的一种用于海底隧道的廊道吊具,结构设计合理,原理简单,便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用于海底隧道的廊道吊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用于海底隧道的廊道吊具的使用状态图;

图3为本发明中连杆Ⅲ与挂钩的配合示意图。

示意图中的标号说明:

1、横梁;2、纵梁;21、连杆Ⅲ;211、矩形孔;3、配重块;4、抓具;41、前抓具;42、后抓具;421、挂钩;43、钩头;5、吊环;6、第一加强筋;7、第二加强筋;8、廊道;81、预留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内容,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用于海底隧道的廊道吊具,包括横梁1、纵梁2和配重块3,还包括抓具4,横梁1的两端分别与两根纵梁2的中部固连,具体地本实施例的横梁1的两端分别与两根纵梁2相铰接,横梁1与纵梁2相互垂直且两根纵梁2相互平行,纵梁2的一端设有抓具4,另一端设有配重块3,横梁1上且沿其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对称设有吊环5,具体地本实施例的横梁1上且沿其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对称设有悬挂梁,悬挂梁的数量为2个,悬挂梁垂直于横梁1,且沿悬挂梁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对称设有吊环5,每个悬挂梁上设有2个吊环5,本实施例通过每悬挂梁上设有2个吊环5,使得廊道8在吊运过程中通过4点承重吊运,保证了整个吊具在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进而保证了吊运的效率。

抓具4包括前抓具41和后抓具42,前抓具41与后抓具42通过转轴连接且转轴平行于横梁1,前抓具41与上述纵梁2之间设有连杆Ⅰ,连杆Ⅰ一端与前抓具41相铰接,另一端与纵梁2通过焊接固连,后抓具42与上述纵梁2之间设有连杆Ⅱ,连杆Ⅱ一端与后抓具42相铰接,另一端与纵梁2相铰接,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前抓具41、后抓具42、连杆Ⅰ、连杆Ⅱ实质上共同构成平面四连杆机构,即前抓具41、后抓具42、连杆Ⅰ、连杆Ⅱ在同一个平面内运动,实现廊道8的抓取,因为连杆Ⅰ与纵梁2通过焊接固连,连杆Ⅱ与纵梁2相铰接,所以连杆Ⅰ与连杆Ⅱ实质上也是相铰接的。

前抓具41上靠近后抓具42的一侧设有垂直于前抓具41内侧面的钩头43,后抓具42上靠近前抓具41的一侧设有平行于后抓具42内侧面的夹紧板,具体的本实施例的后抓具42与夹紧板相铰接,通过后抓具42与夹紧板相铰接,使得吊具在抓取不同厚度的廊道8时,夹紧板均可实现与廊道8的内侧端面的紧密贴合,提高廊道8在吊运过程中的质量,同时实用性强。

本实施例的纵梁2上设有供配重块3沿纵梁2长度方向上移动的调节装置,通过此种设置使得本实施例的吊具可以吊运不同重量的廊道8,节约了廊道8在吊运过程中制造吊具的成本。

本实施例的两根纵梁2之间设有第二加强筋7,第二加强筋7与横梁1相平行,且第二加强筋7位于两个抓具4之间,第二加强筋7与两根纵梁2之间均设有第一加强筋6,且两根第一加强筋6与两根纵梁2之间的横梁1部分围成等腰三角形,通过第二加强筋7、第一加强筋6的设置,提高了吊具的结构强度,保证了其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且第一加强筋6与两根纵梁2之间的横梁1部分围成等腰三角形,根据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更进一步地保证了吊具在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的吊具在使用时,首先调节配重块3的合适位置,吊机上的4根钢绳分别与2根悬挂梁上的4个吊环5固连,然后启动吊机去抓取廊道8,当前抓具41和后抓具42铰接处的阻挡板与廊道8接触时,继续下降吊具,使得前抓具41和后抓具42的开口变大,然后在抓取廊道8时,将前抓具41内侧面的钩头43插入到廊道8端面上设置的预留孔81内,且钩头43垂直于廊道8的端面(如图2所示),钩头43的形状与预留孔81的孔型相同,吊具上升的过程中,前抓具41和后抓具42的开口变小,最终使后抓具42内侧面的夹紧板紧抵在廊道8的内侧端面上,且廊道8的端面垂直于水平面时,廊道8处于稳定状态,然后吊具继续上升并以上述廊道8的稳定状态完成整个吊运。

在吊具吊运的过程中由于横梁1的两端分别与两根纵梁2相铰接,使得在保证廊道8的端面垂直于水平面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平衡整个吊具的状态,保证了吊具整体的稳定性,同时提高了吊运的灵活性。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一种用于海底隧道的廊道吊具,其结构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后抓具42上远离前抓具41的一侧设有垂直于后抓具42外侧面的挂钩421,挂钩421为长方体结构,纵梁2上铰接有连杆Ⅲ21,且连杆Ⅲ21上开设有供挂钩421穿过的矩形孔211,矩形孔211的长度大于挂钩421的高度(如图3所示),可满足挂钩421可在矩形孔211内上下移动,本实施例在后抓具42上设有挂钩421,吊具在吊运的过程中可以将挂钩421插入连杆Ⅲ21矩形孔211内,在保证前抓具41和后抓具42抓紧廊道8时,挂钩421位于矩形孔211的长度方向的最低处,挂钩421及连杆Ⅲ21的相互配合对前抓具41、后抓具42的相对位置起到良好的稳定作用,使得前抓具41、后抓具42以及廊道8在吊运中始终保持稳定、夹紧状态,进而提高了廊道8吊运的效率。

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发明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