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起吊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海上用载人吊篮。
背景技术:
在生产实际中的许多场合,都要运用到吊篮,尤其是需载人吊运时,轻便的吊篮往往是不可或缺的。如在海上工作平台、抗洪救灾的场所、高层建筑救援场所等地方,使用吊篮可迅速达到转移人员的目的。现有的载人吊篮存在以下缺陷:第一,当载人吊篮用于海上转移或者救助人员时,在吊装过程中如遇到海上大的风浪及各种意外状况导致吊篮摇摆,站在载重底盘上的人员极易出现脚部向外滑移踏空,危及人身和物资安全;第二,现有的载人吊篮门洞大多为1~2个,不便于人员存放或取出物资;第三,现有的载人吊篮的编织绳缆组大多连接方式采用穿插打扣,穿插打扣绳头极易外露,且其容易与人体皮肤造成摩擦,导致皮肤擦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能够保证人身安全、便于存放和救出物资的海上用载人吊篮。
其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海上用载人吊篮,它包括载重底盘和上盘,所述载重底盘的周边间隔设有至少一个编织绳缆组,所述编织绳缆组向上与所述上盘的周边间隔穿连且于所述上盘上端汇合形成环扣;所述环扣设于第一吊环内,所述第一吊环通过吊缆连接于第二吊环;所述载重底盘和所述上盘沿其周边表面均设有浮性材料层;所述载重底盘上方一周设有防滑落安全绳网;所述编织绳缆组上设有软性护套;至少一个所述编织绳缆组之间设有门洞,所述门洞为至少三个。
较佳的,所述防滑落安全绳网的高度为1-150cm。
较佳的,所述载重底盘、所述上盘的表面的浮性材料层上和所述软性护套外表面均涂有反光材料层。
较佳的,所述载重底盘和所述上盘为圆环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采用海上用载人吊篮,能够保证人身和物资安全;编织绳缆组上设有软性护套,即便与人体皮肤造成摩擦,也不会擦伤皮肤,同时可以避免编织绳缆组长时间的裸露于空气中而老化变脆,起到了保护作用,延长了编织绳缆组的使用寿命;载重底盘上方一周设有防滑落安全绳网,可以避免人员脚部向外滑移踏空的危险,保证了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也可避免物资的掉落;门洞为至少三个,可以便于人员存放或救出物资;载重底盘和上盘沿其周边表面均设有浮性材料层,载重底盘、上盘的表面的浮性材料层上和软性护套外表面均涂有反光材料层,可以解决载人吊篮在发生意外及在夜间使用时的安全问题,更加有力地保障了海上载人运输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载重底盘,2.上盘,3. 编织绳缆组,4.环扣,5.第一吊环,6.吊缆,7.第二吊环,8.浮性材料层,9.防滑落安全绳网,10.软性护套,11.门洞,12. 反光材料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一种海上用载人吊篮,它包括载重底盘1和上盘2,所述载重底盘1的周边间隔设有至少一个编织绳缆组3,所述编织绳缆组3向上与所述上盘2的周边间隔穿连且于所述上盘2上端汇合形成环扣4;所述环扣4设于第一吊环5内,所述第一吊环5通过吊缆6连接于第二吊环7;所述载重底盘1和所述上盘2沿其周边表面均设有浮性材料层8;所述载重底盘1上方一周设有防滑落安全绳网9;所述编织绳缆组3上套设有软性护套10;至少一个所述编织绳缆组3之间设有门洞11,所述门洞11为至少三个。
所述防滑落安全绳网9的高度为1-150cm。所述载重底盘1、所述上盘2的表面的浮性材料层8上和所述软性护套10外表面均涂有反光材料层12。所述载重底盘1和所述上盘2为圆环形。所述载重底盘1底部设有橡胶缓冲保护装置,当载人吊篮运送人员着落时,载重底盘1底部的橡胶缓冲保护装置起到了缓冲作用,使整个吊篮及乘载人员平稳安全着陆。
使用本海上用载人吊篮进行海上运送人员时,先将起重机或其他起吊器的吊钩钩入第二吊环7内,进行预吊将海上用载人吊篮吊至自然展开后,这时需转运的人员先将物资通过编织绳缆组3预留的至少三个门洞11存放在吊篮内,随后乘载人员均匀站在载重底盘1周边的防滑落安全绳网9内侧,手抓紧编织绳缆组3,然后吊机起吊运转,即可顺利完成载人作业的运输任务。而此时的海上用载人吊篮在浮性材料层8的浮力作用下浮于水中,这样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对落水吊篮里的人员进行施救。另外如果是在夜间使用载人吊篮时而落水,则由于吊篮上大面积反光材料层12可在灯光照射下产生反光,从而有利于对吊篮和吊篮上人员进行快速搜索救援。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故不能依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装饰,皆应属于本实用新型覆盖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