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输送机技术领域,具体指代一种顶升移栽机。
背景技术:
在产品的组装线和仓储物流搬运中,物品在输送中利用输送线的比较多。例如,在配送场中纵横地配置多条的输送线,在输送线的交叉位置配置有移载机。于是,通过运行的移载机,改变物品的传输方向,将物品从交叉位置送入或移出主输送线。移载机使得物品能够方便地进出主辅输送线,不会因为传输过程中物品的堆叠而产生碰撞、挤压甚至外部结构的破坏,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和物流的传输领域。
移载机具有使物品沿原主线路输送的第一输送部、与主线路交叉的第二输送部及升降部。通常为了不妨碍输送线上的物品的输送,通过升降部来变更上述两个输送部的相对高度。
现有的移载机中,通过传感器、限位开关等检测输送部的高度,达到规定的高度后,控制驱动电机停止。上述的结构中需要传感器、限位开关,零件数量较多,且需要对各个电子零件进行位置调节和配线,装配和调节繁杂,一旦传感器、限位开关等出现故障后更换麻烦。另外,一些移载机中采用气缸作为升降部的动力源,不足之处在于气缸运动时需要的气压要求较高,气缸的行程较大,气源不恒定,易出故障。
以及,移载机中的基板与第二输送部中的顶板之间设有导柱,通过导柱实现对顶板的升降导向,但这种机构存在的问题在于:当移载机上的物品重量分布不均匀时,容易导致顶板倾斜,以及出现导柱卡死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顶升移栽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顶升移栽机采用气缸运动时需要的气压要求较高,气缸的行程较大,易出故障;以及基板与顶板之间的导柱在运动时容易出现倾斜、卡死等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顶升移栽机,其包括:第一输送部、第二输送部以及顶升部;该第一输送部与主输送线路方向一致,第二输送部与主输送线路方向交叉;其中,该顶升部包含:基板、四个关节组件、驱动机构及凸轮机构,关节组件、驱动机构及凸轮机构三者分别固定于基板上;驱动机构驱动凸轮机构运动来带动第二输送部升降,改变第一输送部与第二输送部配合的相对高度;关节组件的另一端固定于第二输送部上,该第二输送部的升降带动关节组件拉伸/收缩。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输送部包含:若干个输送滚筒及侧边机架,输送滚筒设于两个侧边机架之间。
优选地,上述的第二输送部包含:顶板、电机、驱动杆及传送带,该电机固定于上述基板或顶板上,其通过驱动链条带动驱动杆转动,进而驱动传送带转动;所述的传送带固定于顶板上,数量为至少两条,且每条分别置于上述输送滚筒之间。
优选地,上述的四个关节组件分别固定于基板与顶板的四角位置处,且四个关节组件对称分布。
优选地,上述的基板与顶板的四角位置处之间还分别固定设有反张力弹簧。
优选地,上述的反张力弹簧包括:T型轴、弹簧、轴套,弹簧套设于T型轴的轴外侧,T型轴的轴与弹簧一并置于轴套内,T型轴固定于顶板上,轴套固定于基板上,二者滑动配合。
优选地,所述的驱动机构包含电机及两个传动轴,传动轴上套设有齿轮,电机通过链条带动齿轮转动来驱动传动轴;所述的凸轮机构包含凸轮及顶升件,凸轮套设于上述传动轴的两端,顶升件固定于第二输送部上,二者相互配合,凸轮连同传动轴转动后改变顶升件的高度,完成对第二输送部的升降。
优选地,上述的关节组件包含:活动臂一、活动臂二、固定座一及固定座二,固定座一与活动臂一之间活动连接,活动臂一与活动臂二之间活动连接,活动臂二与固定座二之间活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顶升移栽机,通过驱动传动轴上的凸轮转动实现对第二输送部的升降,避免了采用气缸的使用缺陷,减小了整个顶升移栽机的设计体积;通过关节组件实现对顶板的支撑与限位,采用了滚动、活节设计,无卡死点,保证了顶板在升降过程中的水平一致性,避免了卡死现象的发生;电子元器件少,故障率低便于维修及安装。
附图说明
图1绘示实施例中顶升移栽机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绘示实施例中顶升移栽机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绘示实施例中顶升移栽机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4绘示实施例中顶升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绘示实施例中反张力弹簧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顶升移栽机,其包括:第一输送部1、第二输送部2以及顶升部3;该第一输送部1与主线路输送方向一致,第二输送部2与主线路输送方向交叉,在移载输送工作中,二者呈垂直方向;
第一输送部1包含:若干个输送滚筒11及侧边机架12;输送滚筒11等间距地固定在侧边机架12上,通常两个输送滚筒11轴心的间距为120mm,根据设计的需求轴心的间距也可相应的做出变动。
第二输送部2包含:电机(图中未作示意)、顶板21、驱动杆22及传送带23,该电机固定于上述顶板21上(于其他实施例中,该电机也可以固定于下述的基板上),其通过驱动链条带动驱动杆22转动,进而驱动传送带23转动;使得第二输送部2上传送的物品沿与主线路垂直的方向运动;所述的传送带23固定于顶板21上,数量为至少两条,且每条分别置于上述输送滚筒11之间;实施例中,传送带23的数量选择4条,从而保证了传送带23上物品输送的稳定性。
该顶升部3包含:基板31、四个关节组件32、驱动机构及凸轮机构,其中,关节组件32、驱动机构及凸轮机构三者分别固定于基板31上;驱动机构驱动凸轮机构运动来带动第二输送部2升降,改变第一输送部1与第二输送部2配合的相对高度;关节组件32的另一端固定于第二输送部2上,该第二输送部2的升降带动关节组件32拉伸/收缩;
其中,上述的四个关节组件32分别固定于基板31与顶板21的四角位置处,且四个关节组件对称分布,保证了顶板21与基板31的水平方向的一致性;其包含:活动臂一321、活动臂二322、固定座一323及固定座二324,固定座一323与活动臂一321之间活动连接,活动臂一321与活动臂二322之间活动连接,活动臂二322与固定座二324之间活动连接,其中,活动臂与固定座均具有一定的宽度。关节组件32各部分之间的活动连接不仅实现了对顶板21的支撑与限位;采用了滚动、活节设计,无卡死点,还保证了顶板21在升降过程中的水平一致性,避免了卡死现象的发生。
其中,所述的驱动机构包含:电机33及两个传动轴34,传动轴34上套设有齿轮341,电机33通过链条带动齿轮341转动来驱动传动轴34;所述的凸轮机构包含:凸轮35及顶升件36,凸轮35套设于上述传动轴34的两端,顶升件36固定于第二输送部2的顶板21上,二者相互配合,凸轮35连同传动轴34转动后改变顶升件36的高度,完成对第二输送部2的升降;齿轮341位于所对应的两个凸轮35之间;通过凸轮35与顶升件36的配合关系改变第一输送部1与第二输送部2的相对高度;
上述的固定座二324、电机33及传动轴34分别固定于基板31上;固定座一323、顶升件36分别固定于顶板21的下表面。
优选实施例中,上述的基板31与顶板21的四角位置处之间还分别固定设有反张力弹簧37。
参照图5所示,上述的反张力弹簧37包括:T型轴371、弹簧372、轴套373,弹簧套373设于T型轴371的轴外侧,T型轴371的轴与弹簧372一并置于轴套内,T型轴固定于顶板上,轴套373固定于基板31上,二者滑动配合。当上述的凸轮35的最高点推动顶板21升起时,弹簧372受力压缩,凸轮35的最高点远离顶板21时,顶板下降,弹簧372拉伸,顶板21在上升、下降的过程中通过反张力弹簧37的作用,保证了凸轮35与顶升件36的紧密接触,进而保证了顶板21的水平一致性,同时通过弹簧372的作用力进一步保证了顶板21的回至基准位。
其中,所述的顶升件36包括:圆柱型顶块及固定板(图中未作标识),二者一体设计,固定板的一端面固定于顶板上,圆柱型顶块与凸轮配合,此种结构有助于顶升件36与凸轮35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实施方式中,主线路上输送的物品需要移载至其他输送线路时,电机33转动,通过链条驱动齿轮341转动,从而带动传动轴34转动,四个凸轮35开始转动,初始时凸轮的最高点处于水平位置,凸轮35的最高点转至接触顶升件36时,逐渐顶起顶升件36,进而使整个第二输送部2升高,且高于第一输送部,输送的物品移载至其他输送线路;在顶板21的提升过程中,关节组件随着顶板21的升高而拉伸。顶板21提升至最高点后,凸轮35继续转动,最高点远离顶升件36,顶升件36开始下降,关节组件也随之收缩;上述的顶板21升降过程中,由于关节组件的各部分采用活动式连接,这样不会出现顶板21卡死的现象;另外,通过反张力弹簧37的作用,使得顶板21在升降过程中,保证了凸轮35与顶升件36的紧密接触,顶板21平面的四个角始终处于同一水平面,提高了设备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具体应用途径很多,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