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具有二次缓冲作用的新型电梯缓冲器底座。
背景技术:
电梯作为高层建筑中垂直运输的交通工具,经历上百年的发展,其安全保护已经日臻完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电梯坠落蹲底事故仍时有发生,蹲底事故一旦发生就会对乘客造成巨大的伤害,甚至会危及到生命安全。为了降低蹲底事故发生时对乘客造成的伤害程度,目前市场上运行的电梯都在电梯井道的底坑设有缓冲器,《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7588-2003中规定,电梯井道的底坑中必须安装有缓冲器。
目前市场上安装缓冲器的底座基本上都是刚性结构,仅仅是用来安装固定缓冲器,发生蹲底事故时只能依靠其上方安装的缓冲器来对电梯轿厢进行缓冲,降低对乘客的伤害,此种结构虽然能够降低施工伤害程度,但事故伤害降低程度有限,特别在高速电梯蹲底事故中,此种结构对事故伤亡情况的降低更是微不足道。现有的刚性电梯缓冲器底座不利于降低电梯蹲底事故的危害,不能满足电梯运行安全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电梯缓冲器底座,具有二次缓冲的作用,用于解决现有钢性电梯缓冲器底座存在的缺陷。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电梯缓冲器底座,包括缓冲器安装板和底座安装板,所述缓冲器安装板与所述底座安装板之间还设有中间板,所述缓冲器安装板和所述中间板通过支撑件焊接固定,所述底座安装板上焊接有弹簧限位柱,所述弹簧限位柱上套设有缓冲弹簧,所述中间板上开设有通孔,所述弹簧限位柱穿过所述通孔与螺母配合将所述底座安装板与所述中间板固定相连,所述缓冲弹簧的两端分别抵压在所述底座安装板和所述中间板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电梯缓冲器底座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弹簧为高强度压缩弹簧。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件为两根槽钢。
进一步地,所述弹簧限位柱和所述缓冲弹簧的数量均不少于两个。
进一步地,所述弹簧限位柱和所述缓冲弹簧的数量均为偶数且相同。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缓冲弹簧,当电梯发生蹲底事故时,电梯轿厢首先和缓冲器接触撞击吸收部分冲击力,然后由该电梯缓冲器底座中的缓冲弹簧进行二次缓冲,由此可大大减轻电梯蹲底事故对乘客的伤害,提高电梯的安全性能;该具有二次缓冲功能的电梯缓冲器底座结构简单、生产制造及安装方便、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型电梯缓冲器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新型电梯缓冲器底座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型电梯缓冲器底座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至图3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新型电梯缓冲器底座的一个实施例中,该新型电梯缓冲器底座包括缓冲器安装板10和底座安装板20,缓冲器安装板10与底座安装板20之间还设有中间板30,缓冲器安装板10和中间板30通过支撑件40焊接固定,底座安装板20上焊接有弹簧限位柱50,弹簧限位柱50上套设有缓冲弹簧60,中间板30上开设有通孔,弹簧限位柱60穿过所述通孔与螺母70配合将底座安装板20与中间板30固定相连,缓冲弹簧60的两端分别抵压在底座安装板20和中间板30上,当中间板30受到向下的作用力时可以向下移动压缩缓冲弹簧60,将所受的作用力转换为缓冲弹簧的弹性势能,起到二次缓冲的作用。该实施例中的新型电梯缓冲器底座,通过设置缓冲弹簧,当电梯发生蹲底事故时,电梯轿厢首先和缓冲器接触撞击吸收部分冲击力,然后由该电梯缓冲器底座中的缓冲弹簧进行二次缓冲,由此可大大减轻电梯蹲底事故对乘客的伤害,提高电梯的安全性能;该具有二次缓冲功能的电梯缓冲器底座结构简单、生产制造及安装方便、成本低。
在上述实施例中,新型电梯缓冲器底座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缓冲弹簧60为高强度压缩弹簧,由此即可保证该电梯缓冲器正常工作时的结构强度又可在发生事故时起到较好的缓冲效果。支撑件40为两根槽钢,采用槽钢材料容易获得且强度高,在保证该电梯缓冲器底座结构强度的同时降低了生产制造的成本,当然,支撑件30也可以采用H型钢、工字钢等。在该实施例中,弹簧限位柱50和缓冲弹簧60的数量均不少于两个,弹簧限位柱50和缓冲弹簧60的数量均为偶数且相同,由此使得弹簧限位柱50及缓冲弹簧60位置可以对称设置,使得该电梯缓冲器底座受到冲击力时变形均衡,不会出现偏斜;当然,弹簧限位柱50和缓冲弹簧60的数量也可以为奇数,例如3、5、7等,多个弹簧限位柱50及缓冲弹簧60的位置可以布置成等边三角形、等边五角形等以保证该缓冲器底座受到冲击力时变形均衡。
如图3所示,其中井道壁71、井道底坑72、下底座73、轿底74、缓冲器75,该新型电梯缓冲器底座的底座安装板20固定在下底座73上,缓冲器75固定在缓冲器安装板10上,缓冲器75的上端面与轿底74之间的距离H大于安全缓冲距离。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