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内部组件的辊和一种输送机系统。
背景技术:
输送机系统通常具有框架,用于运送货物的轮子附接在所述框架上。此处,货物可以在旋转的辊上运送。
为了影响货物在输送机系统上的运送,一些或所有辊可在辊内部中装备有制动器和/或驱动器。布置在辊内部中的这种内部组件用于将力传递到辊的辊套,以影响辊绕其自身的纵向轴线的旋转速度。
根据de102012003499a1,已知具有作为内部组件的涡流制动器的辊。布置在辊套内部中的涡流制动器在辊的纵向端部处与辊底部按压在一起,经由所述辊底部进行从涡流制动器到辊套的力传递。辊具有布置在涡流制动器与辊套之间的管状屏蔽件,所述管状屏蔽件将减少辊套中涡流的形成。因此,涡流制动器仅经由布置在辊的纵向端部处的辊底部来联接到辊套。
不同的力作用于辊上,这些力诸如:通过涡流制动器经由辊底部传递到辊套的制动力、尤其在长辊的情况下可导致中心杆和/或辊套下垂的重力、摩擦力、取决于滚动速度的离心力等。这可在具有内部组件的此类辊中引起磨损以及材料疲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潜在的目标是提供一种具有内部组件的改进型辊,具体地具有更大承载能力的辊。
本发明是通过独立权利要求的主题来解决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是附属权利要求的主题。
第一方面涉及一种辊,所述辊包括沿所述辊的纵向轴线布置的固定杆。辊还包括围绕杆布置的管状辊套和布置在杆上的至少一个轴承组件,辊套经由轴承组件绕辊的纵向轴线被可旋转地支承。此外,辊包括内部组件,所述内部组件在辊套内布置在杆上并经由轴承组件联接到辊套,使得在辊套绕纵向轴线旋转后,即刻在内部组件与辊套之间进行力交换(或力耦合或力传递)。本文中,内部组件联接到轴承组件并使一个端部面向轴承组件,使得内部组件可以相对于轴承组件倾斜。
固定杆可以被固定在框架中。固定杆可具有圆形或矩形横截面,具体地,六面体横截面,轴承组件和内部组件都可以安装到所述杆。固定是指杆自身被配置和设置成以刚性方式固定从而不可绕纵向轴线旋转,即,例如被拧紧到框架。为此,杆可具有对应的螺纹。辊的其他固定部件可转而刚性地连接到杆,例如,再次通过螺钉连接)。
辊形成为基本上圆柱形状,其中辊套如径向向外的圆柱套(cylinderjacket)那样来限制辊。此处,辊的纵向轴线与圆柱轴线(杆沿所述圆柱轴线布置)基本上重合。纵向轴线的延伸方向定义纵向方向。杆可基本上水平地布置在输送机系统的框架中,使得可以在辊套上垂直于纵向方向来运送辊套上的货物。
经由至少一个轴承组件来支承辊套,使得辊套可以绕纵向轴线旋转。为此,轴承组件可具有球轴承,所述球轴承允许克服极小的摩擦力来进行旋转运动。轴承组件可具体地形成为辊底部或具有辊底部,并且可布置在辊的纵向端部上,即,位于辊的在纵向轴线的延伸方向上的端部上。优选地,辊具有至少两个这种轴承组件,其中一个轴承组件配置和布置成用于各支承辊套的一个相应纵向端部。
内部组件配置和设置为影响辊套的旋转运动。此处,进行内部组件与辊套之间的力交换。内部组件形成为可围绕杆至少部分地旋转。内部组件的可旋转零件配置和设置为与辊套同步旋转。为了使得能够进行辊套与内部组件之间的力交换,即,具体地对辊套的旋转运动的制动和/或驱动,内部组件与辊套之间存在力耦合。此力耦合是经由轴承组件来进行的,并允许将力从辊套传递到两个组件(轴承组件和内部组件),且反之亦然。
轴承组件与内部组件两者均作为单独的组件而被支承在杆上。与具有作为在开头描述的内部组件的涡流制动器的辊形成对照,根据第一方面的辊的内部组件和轴承组件形成为并未牢固地结合的相应独立部件。然而,内部组件和轴承组件可通过强制接合而彼此联接,使得实现从内部组件到辊套的力转移和/或反之亦然。内部组件可相对于轴承组件倾斜,而不中断和/或弱化内部组件到轴承组件的力耦合。
这样做的结果是:在杆弯曲后,固定到杆的内部组件便可以相对于轴承组件倾斜。具体地,在长辊的情况下,辊内部中的杆可以比辊套自身下垂得更多,辊套自身由于其在其中心处的直径更大而没有杆下垂得那么远。
由于轴承组件用于支承辊套,且优选地布置在辊套的纵向端部处并因此邻近于框架,所以轴承组件的定向几乎不随弯曲的杆而改变。通常布置在辊的更内部(即,具体地比轴承组件更接近棒的中心)的内部组件在杆弯曲后受到的影响更强烈。因此,在杆弯曲期间内部组件的定向比轴承组件的定向变化得更大。这导致轴承组件的定向与内部组件的定向之间的差异。此处,内部组件与轴承组件的相对定向可发生改变。
此外,辊上的更高载荷(诸如,重货物的运送)或取决于辊的年龄的材料疲劳会导致这种相对的相互定向发生改变。因此,与两个组件(即,轴承组件和内部组件)的刚性联接或两个组件的一体式配置相比,两个组件彼此的相对倾斜能力的性质极大地减小了材料应力。
根据第一方面的辊因此提供了比已知的辊更稳定并且在操作期间可适应于改变的载荷的辊。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相对倾斜包括内部组件的背向轴承组件的端部的径向向外运动。径向向外指定垂直地远离纵向轴线的任意方向。可以具体地在多个方向上(即,在垂直地且因此径向地远离纵向轴线指向的所有方向上)进行内部组件的背向轴承组件的端部的倾斜。可以进行相对倾斜,使得内部组件的面向轴承组件的端部相对于轴承组件几乎不移动,而内部组件的背向轴承组件的端部径向向外移动。此处,内部组件的背向轴承组件的端部的移动是内部组件的面向轴承组件的端部的移动的至少2倍、优选地至少3倍,面向轴承组件的所述端部相对于轴承组件基本上保持不动(在径向方向上)。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内部组件经由插塞式连接而联接到轴承组件。此处,内部组件和轴承组件构成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两个组件中的第一组件(即,内部组件或轴承组件)具有至少一个插塞延伸部,而两个组件中的第二组件(即,另一个,轴承组件或者内部组件)具有用于插塞延伸部的至少一个插口。可以通过在纵向轴线的延伸方向上将插塞延伸部插入到插口中来提供内部组件与轴承组件之间的插塞式连接。
例如,内部组件可在面向轴承组件的端部处具有至少一个插塞延伸部,而轴承组件在其面向内部组件的侧部上具有用于插塞延伸部的至少一个插口。可替代地,轴承组件可具有插塞延伸部,且内部组件可在面向轴承组件的端部中具有插口。
此外,两个组件中的每个可具有至少一个插塞延伸部和至少一个插口,使得两个组件可以通过插塞式连接而联接到彼此。
此处,第二组件可具有至少与第一组件所具有的插塞延伸部一样多的插口。
第一组件可具有至少4个插塞延伸部,优选地至少8个插塞延伸部。
由于在纵向方向上(即,在纵向轴线的延伸方向上)的插塞式连接,两个组件在绕纵向轴线旋转后便强制联接到彼此。这允许在两个组件中的一个绕纵向轴线旋转后便在两个组件之间进行力交换或力耦合或力传递。此力可以从轴承组件传递到支承在其上的辊套或被辊套接收,并且经由轴承组件传递到内部组件。
插塞式连接优选地以非固定的形式形成,即优选地不具有任何闩锁(latch),该闩锁阻碍插塞延伸部从插口滑落。这允许插塞延伸部根据杆的弯曲和内部组件与轴承组件的相对位置从插口部分地滑落,而不会在两个组件中的一个旋转后便中断强制力耦合。
在这个实施方式的进一步发展中,形成插口(即,确定其尺寸),使得插口中的插塞延伸部在径向方向上呈现余隙(play)。因此,插口形成为在径向方向上比插塞延伸部更大。所述余隙在径向方向上(即,在远离纵向轴线和/或朝向纵向轴线的方向上)为插塞延伸部创造了移动空间。如果内部组件相对于轴承组件倾斜,那么插口中的至少一个插塞延伸部同样倾斜。由于所述余隙,插塞延伸部不会因弹性或非弹性弯曲发生任何进一步的加载,而是其可以在不弯曲的情况下倾斜,就像所述两个组件一样。
径向方向上的这种余隙是可以如何实现使两个组件相对于彼此发生相对倾斜的一种特别有利的方式。与插塞延伸部的替代的或另外实现的弹性可变形性形成对照,所述余隙具有减小插塞延伸部的弹性负载(其在倾斜方向发生旋转后即刻改变)的优点。
此处,径向方向上的余隙至少为四分之一毫米,优选地为三分之一毫米,特别优选地为半毫米,特别优选地为四分之三毫米。该大小是指在插入到插口中的插塞延伸部的(正和/或负)径向方向上的余隙。如果第一组件具有可插入到第二组件的多个插口中的多个插塞延伸部,那么这些插塞式连接中的每个都具有至少和所描述的余隙一样大的余隙。插入到插口中的每个插塞延伸部在径向向外的方向和径向向内的方向上都以该余隙作为最小余隙。这确保了两个组件可以相对于彼此良好地倾斜。所描述的余隙特别适合于具有约50mm的辊套外径的辊。
换句话说,所述余隙可以是外径的至少0.5%,优选地是外径的至少2/3%,特别优选地是外径的至少1%,特别优选地是外径的至少1.5%。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在面向轴承组件的端部处,内部组件具有插塞延伸部,所述插塞延伸部接合在位于轴承组件的面向内部组件的端部处的插塞延伸部中。因此,内部组件与轴承组件两者各自具有与另一个插塞延伸部接合的插塞延伸部。此处,轴承组件可具有与内部组件一样多的插塞延伸部。两个组件的插塞延伸部可以布置在两个组件的面对的端部处,使得它们背向相应组件而面向另一组件。插塞延伸部可以围绕杆布置和/或被定向成使得它们在定向成基本上平行于杆的轴线的方向上背向相应组件。两个组件的插塞延伸部可以彼此互相链接和/或直接或间接地(例如,经由中间元件)互相链接到彼此中。换言之,轴承组件的插塞延伸部可以在围绕杆的方向上跟随内部组件的插塞延伸部,且反之亦然。
在该实施方式的进一步发展中,内部组件的插塞延伸部和轴承组件的插塞延伸部都布置在中间元件的接合部分中。在这种情况下,中间元件布置在内部组件与轴承组件之间,并将两个组件中的一个的旋转运动传递到两个模块中的另一个,且反之亦然。中间元件可大体上形成为齿轮,所述齿轮在其齿之间包括和设置有用于插塞延伸部的接合部分。两个组件的插塞延伸部可以交替地并从中间元件的两个相对侧部来接合所述接合部分。
此处,中间元件可由弹性体形成,所述弹性体围绕杆被可旋转地支承和/或相对于杆被可倾斜地支承。弹性体可以吸收和/或准许两个组件相对彼此的倾斜。中间元件的弹性可以允许中间元件扭曲,所述扭曲转而允许中间元件相对于杆倾斜。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内部组件形成为涡流制动器,该涡流制动器具有至少一个固定磁体和围绕杆可旋转地支承的涡流传感器,其中涡流传感器和磁体彼此径向地隔开。尤其是此类涡流制动器是涡流制动器与辊套之间经由轴承组件所必需的高质量和可靠的力耦合件,以使滚动运动的过强加速度有效地减速。涡流制动器到轴承组件的可倾斜的力耦合是特别有抵抗力的,且因此是耐久的。
在该实施方式的进一步发展中,铁磁屏蔽管布置在涡流传感器与辊套之间,并且布置成既与辊套径向地隔开又与涡流传感器径向地隔开。屏蔽管形成为固定的,并且用于屏蔽涡流,否则涡流可能在辊套中引起不良的制动动作。这提供了辊套从静止位置的特别简单而温和的滚动开始。
在该布置中,在磁体(其为固定的并且在杆上布置成最接近辊的圆柱轴线)与涡流传感器之间形成第一径向气隙,在涡流传感器与进一步径向向外的屏蔽管之间形成第二径向气隙,以及最后在屏蔽管与辊套之间形成第三径向气隙。
这些气隙经形成为具有小的尺寸,但并非小到隔开的部件在相应气隙上方发生接触的风险。例如,通过上述余隙,甚至在应力下(即,例如,在杆下垂的情况下、当在辊上输送重货物和/或处于具有强离心力的高旋转速度时)也可以避免此类接触。为了防止相应部件发生接触,可特别通过轴承组件与内部组件之间的倾斜运动的预定的运动自由度(即,例如,预定的余隙尺寸)来预定各个部件相对彼此的相对运动。
在该实施方式的进一步发展中,涡流传感器形成为管状,并且在纵向轴线的延伸方向上在彼此隔开的至少两个点上围绕杆被可旋转地支承。这两个点可以是涡流传感器的两个纵向端部。尤其在涡流传感器处,在操作期间,一方面由于磁体与涡流传感器之间的制动效应且另一方面由于涡流传感器经由轴承组件到辊套的力耦合,确实出现了高应力。因此,涡流传感器不仅仅只在一个点处围绕杆被可旋转地支承,而是在至少两个点处围绕杆被可旋转地支承,这确保了特别牢固且良好的支承。可以经由球轴承等来实现所述支承。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内部组件具有用于驱动辊套围绕杆作旋转运动的马达。在该实施方式中,辊因此可以形成为驱动辊套的驱动辊,且可选地也可以形成为经由辊套的现有输送机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轴承组件形成为辊底部或包括辊底部,其中辊套在其纵向端部中的一个端部处支承在轴承组件上。具体地,辊可在辊套的纵向端部处具有两个轴承组件,这两个轴承组件各自形成为辊底部或具有辊底部。经由固定在纵向端部处的辊底部来支承辊套具有以光学和/或机械方式对辊内部进行表面处理的优点。
第二方面涉及具有固定框架的输送机系统,在该输送机系统中,布置有根据第一方面的辊,其中辊的杆固定地固定到框架。此处,输送机系统可以具体地形成为具有斜率和至少一个受制动辊的非驱动型输送机系统,所述受制动辊防止输送机线上的货物过度加速。例如,当内部组件形成为制动器(具体地,形成为涡流制动器)时,辊的内部组件提供为此目的所需的制动效应。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中所示的实施方式来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附图中所示的各个特征可与其他实施方式的特征相组合。不同实施方式中的相同参考数字可指定相同或类似的特征。附图示出了:
图1是输送机系统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2是根据实施方式的辊自径向方向的侧视图;
图3a是图2的辊的内部中的一些部件的第一立体图;
图3b是图2的辊的内部中的一些部件的第二立体图;
图4是穿过图2的辊的轴承组件的横截面图;
图5是穿过图2的辊的第一纵向剖面图;
图6是穿过图2的辊的一个端部的第二、偏移和放大的纵向剖面图;
图7是替代性实施方式的部分横截面的立体图;
图8是图7中所示的实施方式的辊端部在没有辊套的情况下的立体图;以及
图9是穿过图7和图8的辊的中间元件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形成为辊输送机的输送机系统1的侧视图。输送机系统1包括框架2,框架2以固定方式布置,并且多个辊3、3'布置在框架上。多个辊3、3'的辊套形成用于在输送机系统1上输送物品4的输送机线。辊3、3'可经形成为自由的且不具有其自身的驱动器和/或其自身的制动器,并且以支承方式载运放置在其上的物品4,所述物品由于其重量从由辊3、3'形成的输送机线滚下来。辊3、3'中的一个或多个可以形成为具有内部组件的辊。
图2是从与辊3、3'径向隔开的视角观察的辊3、3'的侧视图。辊3、3'基本上为圆柱形,并在纵向方向上(即,沿辊3、3'的纵向轴线l)延伸。辊3、3'可以经由杆40固定到图1中所示的框架2。杆40沿辊3、3'的纵向轴线l形成,并与辊3、3'的圆柱轴线一致。
辊3、3'具有管状辊套10,管状辊套形成为辊3、3'的圆柱罩并且在径向方向上限定辊3、3'。辊3、3'可以与杆40一起固定在图1中所示的框架2中,使得辊套10的外侧部形成用于待输送的物品4的输送机线的一部分。辊底部23(作为下文所描述的轴承组件的一部分)布置在辊套10的两个相对的纵向端部处,一个作为辊3、3'的圆柱基座且一个作为圆柱盖。辊底部23在辊套10的纵向端部处封闭辊套10的内部。
图3a和图3b示出了辊3的内部中的一些部件的第一和第二(不同于第一者)立体图。此处,具体地,示出了从一个纵向端部到相对的纵向端部完全穿透辊3的杆40。
在替代性实施方式中,杆40可形成有通孔,且因此形成为仅部分地沿着辊3的纵向轴线。
图3a和图3b中所示的辊3被示为不具有辊套10(参见图2)。此外,图3a和图3b中所示的辊被示为不具有屏蔽管且不具有涡流传感器(参见图5和图6)。轴承组件20布置在辊3的两个纵向端部处,该轴承组件具有封闭辊套(未示出)的辊底部23。除辊底部23之外,每个轴承组件20还具有经由轴承24(见图6)支承在杆40上的密封件22。
在邻近于轴承组件20中的一个处,内部组件30布置在杆40上,所述内部组件在图3a和图3b中并未完全示出,而是仅部分地示出。在附图中所示实施方式中,内部组件30形成为涡流制动器。
涡流制动器具有以固定方式支承在杆40上的多个磁体37。此处,北极磁体始终邻近于南极磁体,使得在磁体37之间形成磁场。涡流传感器36可以接合在这个磁场中(参见图5和图6)。涡流传感器36径向向外环绕磁体37。
内部组件30的面向轴承组件20的端部(端部31)布置成邻近于轴承组件20。内部组件30的该端部31具有接合在轴承组件20的插口中的多个插塞延伸部33。内部组件30的面向轴承组件20的端部31围绕杆40被可旋转地支承,使得当轴承组件20(更准确地,辊底部23)围绕杆40旋转时所述端部31正好围绕杆40旋转。这尤其发生在辊套10(参见图2)围绕杆40旋转(例如,受从输送机线滚下来的物品所驱动)时。
内部组件30在面向轴承组件20的端部31处经由插塞式连接而联接到轴承组件20。在相对端部(内部组件30的背向轴承组件20的端部32)处,内部组件30布置成邻近于块39。块39固定地连接到杆40,且用作图5和图6中所示的屏蔽管38的固定锚固部。
图4示出了穿过管3(即,穿过邻近于内部组件30布置的轴承组件20)的横截面图。在图4的中间,可以在横截面中看到杆40,所述杆被设计成带角度,在附图中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被设计成六面体。
轴承组件20具有多个插口21。每个插口21在径向方向上由两个弯曲腹板(web)限定且在旋转方向d上由相应的射线状腹板限定。两个弯曲边界形成为弯曲对接部21a,而直腹板形成为射线状对接部21b。插口21形成为轴承组件中的凹部和/或凹陷。
内部组件30的一个相关的插塞延伸部33接合在每个插口21中。
在附图中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内部组件30具有12个插塞延伸部33,所述插塞延伸部接合在轴承组件20的相关的12个插口21中。在辊套10在旋转方向d上旋转后,力即刻作用在轴承组件20上,因为辊套10和轴承组件20是被强制地、非强制地和/或牢固地结合在一起的。
这导致轴承组件20围绕杆40的旋转运动。在图4中所示的剖视图中,这种旋转运动是围绕杆40在旋转方向d上例如顺时针和/或逆时针进行的。插口21的射线状对接部21b邻接布置在插口21中的插塞延伸部33。因此,使得插口21在旋转运动后即刻接纳插塞延伸部33,并因此将辊套10的旋转运动的力传递到内部组件30。
轴承组件20与内部组件30之间的插塞式连接可基本上形成为在旋转方向d上无运动自由度(即,无间隙),例如通过插口21的射线状对接部21b与插塞延伸部33的宽度精确地配合(在旋转方向d上)。此处,间隙配合或过渡公差可以促进安装过程。
在辊套10在旋转方向d上进行旋转运动后,即刻驱动轴承组件20的旋转运动,如所描述的,这转而导致内部组件30的可旋转部件经由插塞式连接而进行旋转运动。
换言之,内部组件30经由插塞式连接(具体地,经由插塞延伸部33和径向对接部21b)强制联接到轴承组件20,借此使得经由轴承组件20在内部组件30到辊套10(且反之亦然)之间进行力交换或力传递成为可能。
此外,图4示出了径向方向r:该径向方向径向地背离杆40而朝向外部,首先是在辊套的方向上、然后越过辊套到外部。因此,径向方向包括垂直于纵向轴线l的多个方向。
图5示出了穿过辊3的纵向剖面图。清楚地示出了穿过布置在纵向轴线l上的杆40的剖面。此外,块39和内部组件30的磁体37被固定地固定到杆40。此处,磁体37布置在轴承组件30的磁体盒37a中。
轴承组件20布置在辊3的两个纵向端部处,轴承组件具有密封件22、辊底部23和轴承24。辊底部23在旋转方向d上借助于轴承24围绕杆40和密封件22布置。对于其两个纵向端部中的每一个,辊套10搁置在两个轴承组件2中的一个上且因此也围绕纵向轴线l被可旋转地支承。
管状涡流传感器36围绕轴承组件30的磁体37布置,所述涡流传感器由导电性良好的材料(诸如,铜或铝)形成。涡流传感器36在其两个纵向端部处围绕杆40被可旋转地支承(即,经由两个轴承36a和36b)。这两个轴承36a和36b布置在内部组件30的两个纵向端部(此处为端部31和32)处,并准许涡流传感器36围绕杆40旋转。
由于辊套10的纵向端部固定地连接到轴承组件20的辊底部23,所以在辊套10旋转后即刻导致轴承组件20作旋转运动。轴承组件20经由图4中所示的插塞式连接将此旋转运动传到内部组件30,更准确地,传到内部组件30的与轴承组件20相关联的端部31和固定地连接到端部31的涡流传感器36。涡流传感器围绕杆40且具体地围绕磁体37旋转。涡流传感器36布置在磁体37的磁场中(即,在磁体37之间的场力线中)。因此,在辊套10旋转后,即刻在导电性良好的涡流传感器36中形成呈旋涡(涡流)形式的电子运动,所述旋涡抵制旋转运动并对其进行制动。由此,禁止了内部组件30的可旋转零件的运动,因此,具体地禁止了涡流传感器36和插塞延伸部33的运动,这因此禁止了轴承组件20和辊套10的旋转运动。由此,得以通过涡流制动器来对辊套10的旋转运动进行制动。
管状、固定屏蔽件38布置在固定块39处,所述屏蔽件在一个侧部(即,在纵向端部处)例如通过按压固定到块39。屏蔽件38可由铁磁材料形成,并且一方面在辊3旋转后即刻用于防止由于辊套10的连续再磁化引起的制动转矩,且另一方面仅将从永久磁体发出的磁场用于涡流制动器。从内部到外部,因此,涡流传感器36与磁体37径向地隔开,屏蔽件38与涡流传感器36径向地隔开,且最终辊套10与屏蔽件38径向地隔开。在这些部件之间形成了气隙,所述部件自身不接触(具体地,在杆40弯曲后)。具体地,所述部件之间不存在电接触。
通过将涡流传感器36支承在两个轴承36a和36b上,提供了特别坚固且稳定支承的内部组件30,其同样可以承受应力。
在先前模型中,涡流传感器仅在一个侧部上受到支承,这可引起磨损,诸如引起涡流传感器与磁体或屏蔽件发生机械和电接触,具体地,在杆或管弯曲后和/或通过在辊操作期间的制动载荷。通过经由两个轴承36a和36b来改进对涡流传感器36的安装,减少和/或避免了这种磨损。
图6示出了穿过辊3的细节(即,在辊3的纵向端部处)的纵向剖面图。纵向剖面具体地穿过邻近于内部组件30的轴承组件20。在其辊底部23中,插口21形成为在朝向内部组件30的方向上打开。也就是说,插口21利用其面向纵向方向的开口对准且因此平行于纵向轴线l,并且利用其各自朝向内部组件30的开口来面对。
这为内部组件30的插塞延伸部33提供了良好的接合可能性,所述插塞延伸部也形成为面对纵向方向且朝向轴承组件20并接合在插口21中。
在辊3的装配状态下(如附图中所示),在轴承组件20与内部组件30之间具有插塞式连接。这种插塞式连接在这两个组件20与30之间提供了强制力耦合,由此将两个组件中的一个围绕杆40所作的旋转运动传递到另一个组件(参见图4)。
在径向方向r(即,背对着杆40)上,每个插塞延伸部33在插口21中具有余隙(即,在径向方向上的运动自由度)。这种余隙是通过每个插塞延伸部33与插口21的每个径向边界(因此具体地,与两个弯曲对接部21a)的间距来提供的。余隙被配置成既径向向外又径向向内。
图6的左边部分例示性地示出了以毫米为单位的尺寸,以给出附图中所示的实施方式的余隙的规模感。例如,在径向向内的径向方向上的余隙形成为0.83mm,而径向向外的余隙为1.78mm。
这允许插塞延伸部33在插口21内部作径向运动,具体地使内部组件30相对于轴承组件20倾斜,而不使辊3的部件变形且不中断辊套10与内部组件30之间在旋转方向d上的强制力耦合或力传递或力交换。
两个组件20和30相对于彼此的这种相对倾斜可由杆40在辊3内部中弯曲和/或下垂造成。由于内部组件30经由两个轴承36a和36b固定地支承在杆40的一部分上并与其平行(在纵向方向上),所以当杆40弯曲时内部组件30的背向轴承组件20的端部32比内部组件30的面向轴承组件20的端部31向下移动地更远。此处,轴承组件20仅向下移动(如果发生的话)到与内部组件30的面向轴承组件20的端部31向下移动的程度一样的程度。然而,由于轴承组件20布置成在框架2中邻近于杆40的固定的固定部(参见图1),所以轴承组件20在杆40弯曲期间几乎不移动。如果发生的话,轴承组件20也只是作为连接到杆的辊底部23和密封件22的可能的加强件的一部分来移动。另外,轴承组件20固定地连接到辊套10,所述辊套(由于其较大的直径)弯曲的程度也显著小于更纤细的杆40。因此,两个组件20和30相对于彼此倾斜。
插塞延伸部33起初在纵向方向21上平行于插口21的壁对准,并且也在纵向方向上插入到插口中。在杆40发生弯曲且内部组件30与轴承组件20发生相对倾斜后,插塞延伸部33即刻进入相对于插口21的壁倾斜的位置中。由于上述径向余隙,使得每个插塞延伸部33关于该倾斜(即,相对于插口21的边界壁的这种倾斜)的位置具有足够的运动自由度。由此,减小和/或避免了材料上的不仅对于插塞延伸部33而且对于辊3的邻接部件的应力。
图7示出了穿过辊3'的部分横截面的立体图,所述辊稍微不同于上述辊3。辊3'类似于上述辊3,这就是为什么使用与辊3的参考数字相同的参考数字来指定辊3'的相同或类似部件的原因。例如,辊3'也具有辊套10,所述辊套绕杆40被可旋转地支承。
辊3'具有布置在辊套10的内部中的内部组件30',且围绕杆40被至少部分地可旋转地支承。内部组件30'可包括马达,可以借助于该马达来驱动辊套10围绕杆40作旋转运动。可替代地,内部组件30'可包括制动器。
可以将内部组件30'的转矩转移到轴承组件20',该轴承组件形成于辊3'的辊端部上并具有辊底部23。轴承组件20'联接到辊套10,使得轴承组件20'围绕杆40的旋转引起辊套10旋转,且反之亦然。
辊3'具有布置在轴承组件20'与内部组件30'之间的中间元件60。
中间元件60基本上形成为围绕杆40被可旋转地支承的齿轮。中间元件60可形成为两个组件20'与30'之间的缓冲件。中间元件60具有多个齿62(更具体地,偶数个齿62),所述齿在背向杆40的径向方向上形成。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中间元件60具有至少8个齿62。在两个相应的齿62之间,中间元件60具有每个接合部分61。中间元件60具有数目与齿62相同的接合部分61,例如偶数个齿62和接合部分61。
图8示出了辊3'的辊端部的立体图,轴承组件20'布置在所述辊端部上(即,没有辊套10)。内部组件30'具有插塞延伸部33',所述插塞延伸部平行于杆40对准、在内部组件30'的一个端部处从内部组件30'突出且背对着内部组件30'而面向轴承组件20'。类似地,轴承组件20'具有插塞延伸部21',所述插塞延伸部21'平行于杆40对准、在轴承组件20'的一个端部处从轴承组件20'突出且背对着轴承组件20'而面向内部组件30'。
因此,内部组件30'的插塞延伸部33'自辊3'的中心面向辊3'的辊端部,轴承组件20'布置在所述辊端部处。在每个第二接合部分61中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内部组件30'的插塞延伸部33'接合在中间元件60的一些接合部分61中。
轴承组件20'的插塞延伸部21'自辊3'的辊端部面向辊3'的中心,轴承组件20'布置在所述辊端部处。在每个第二接合部分61中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轴承组件20'的插塞延伸部21'接合在中间元件60的接合部分61中的一些中。
此处,轴承组件20'的插塞延伸部21'准确地接合在中间部分60中的未接合内部组件30'的插塞延伸部33'的那些接合部分61中。
图9示出了穿过辊3'的中间元件60的横截面图。此处,轴承组件20'的插塞延伸部21'或者内部组件30'的插塞延伸部33'交替地接合在中间元件60的接合部分中。在这种情况下,两个组件20'和30'的插塞延伸部21'和33'各自通过相应的齿62而彼此分离。
图9中的横截面示出了插塞延伸部21'和33'的横截面形状适合齿62的横截面形状,使得插塞延伸部21'和33'基本上完全填充接合部分61直到齿62的齿尖。
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内部组件30'具有至少4个插塞延伸部33',且轴承组件20'也具有至少4个插塞延伸部21'。这使得两个组件20'和30'能够特别可靠且机械稳定地互锁以用于力耦合,并且还确保组件20'和30'相对彼此的充分可倾斜性。
中间元件60可经由轴承65围绕杆40被可旋转地支承,使得其加入到内部组件30'和轴承组件20'的旋转运动中来。
中间构件60可由弹性体形成,所述弹性体形成为可变形而不断裂。为此,中间元件60可由软塑料60形成。
如图7中所示,中间元件60可成形为使得在面向内部组件30'的端部上,其在其位于杆40上的安装部(即,例如轴承65)与中间元件60之间留下了充满空气的自由空间64。自由空间64基本上为环状并围绕杆40布置。与中间元件60的弹性形成一起,这个自由空间允许中间元件60相对于杆40倾斜和/或使得中间元件60能够相对于杆40倾斜。由此,如上文例如结合辊3和图3a至图6已经描述的,互锁的组件20'和30'可以相对于彼此倾斜。
中间元件60也在其面向轴承组件20'的端部处具有这种自由空间64,所述自由空间允许在相反方向上倾斜和/或使得能够在相反方向上倾斜。即,中间元件60可仅形成为在其中心(图9中所示的横截面穿过该中心)处到达轴承65并分别在其面向两个相对组件20'和30'的端部处形成自由空间64。
参考数字列表
d旋转方向
l纵向轴线
r径向方向
1输送机系统
2框架
3辊
3'辊
4物品
10辊套
11辊套的纵向端部
20轴承组件
20'轴承组件
21插口
21'插塞延伸部
21a弯曲对接部
21b射线状对接部
22密封件
23辊底部
24轴承
30内部组件
30'内部组件
31内部组件的面向轴承组件的端部
32内部组件的背向轴承组件的端部
33插塞延伸部
33'插塞延伸部
35涡流制动器
36涡流传感器
36a第一涡流传感器轴承
36b第二涡流传感器轴承
37磁体
37a磁体盒
38屏蔽管
39块
40杆
50半环
60中间元件
61接合部分
62齿
64自由空间
65轴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