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实施例1无人机示意图;
[0018]图2为实施例1伞舱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实施例1伞舱结构分解图;
[0020]图4为实施例1起落架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实施例1起落架支架局部放大图;
[0022]图6为实施例1托台剖视图;
[0023]其中,1、起落架支架;2、罩形结构部;21、端盖;22、罩体;24、承托层;25、托台;26、螺栓结构;3、橡胶圈;4、无人机主体;5、伞舱;51、舱体;52、舱盖;54、通孔;6、滑柱;7、电磁离合器;8、降落伞;9、支撑板;10、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0025]实施例1
[0026]如图1~3所示,一种具有坠落保护功能的无人机,包括无人机主体4、无人机起落架和控制无人机飞行的控制系统,所述无人机主体4上设置有转速传感器,所述转速传感器与控制系统电连接,还包括内置有降落伞8的伞舱5,所述伞舱5包括舱体51和舱盖52,所述舱盖52 —侧通过转轴(图中未标出)与舱体51活动连接,所述转轴上套设有扭转弹簧(图中未标出),使得舱盖52能在扭转弹簧的作用下弹出。所述舱盖52另一侧通过滑柱6固定,所述滑柱6穿过舱体51上设置的通孔54与电磁离合器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磁离合器7与控制系统电连接,控制系统控制电磁离合器7得电时,电磁离合器7吸合,使得滑柱6与舱盖52分离,舱盖52在扭转弹簧的作用下弹出。所述伞舱5设置在无人机主体4居中的位置,且伞舱5所在位置贯穿无人机主体4的上下表面,所述舱体51的底部设有通风孔(图中未标出),其通过通风孔与外界连通。如图2所示,所述伞舱5的舱体51内设置弹射装置,所述弹射装置包括支撑板9,所述支撑板9通过弹簧10与舱体51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9上设置降落伞8。
[0027]如图4~6所示,所述无人机起落架包括起落架支架I和固定在起落架支架I端部的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包括罩形结构部2和与罩形结构部2相适应的圆台状空心橡胶圈3,所述罩形结构部2包括端盖21和罩体22,所述罩体22内设有承托层24,所述承托层24上设有托台25,所述托台25内凹形成圆球形空腔,所述起落架支架I的端部设有与空腔相匹配的圆球状结构,所述端盖21与罩体22通过螺栓结构26固定,即在主体22内设有内设内螺纹的凸台,端盖21通过螺栓与凸台实现螺纹连接,所述罩形结构部2的底部与橡胶圈3胶黏连接,即罩体22与橡胶圈3连接。
[0028]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具体实现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显而易见的替换形式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具有坠落保护功能的无人机,包括无人机主体、无人机起落架和控制无人机飞行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内置降落伞的伞舱,所述伞舱包括舱体和舱盖,所述舱盖一侧通过转轴与舱体活动连接,所述转轴上设有能使舱盖弹出的扭转弹簧,所述舱盖另一侧通过滑柱固定,所述滑柱穿过舱体与电磁离合器一端连接,所述电磁离合器与控制系统电连接,所述伞舱设置在无人机主体居中的位置,且伞舱所在位置贯穿无人机主体的上下表面,所述舱体的底部设有通风孔,其通过通风孔与外界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坠落保护功能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舱体内设置弹射装置,所述弹射装置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通过弹簧与舱体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上设置降落伞。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坠落保护功能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无人机起落架包括起落架支架和固定在起落架支架端部的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包括罩形结构部和与罩形结构部相适应的圆台状空心橡胶圈,所述罩形结构部的顶部与起落架支架连接,其底部与橡胶圈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坠落保护功能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罩形结构部包括位于上部的端盖和下部的罩体,所述罩体内设有承托层,所述承托层上设有托台,所述托台内凹形成圆球形空腔,所述起落架支架的端部设有与空腔相匹配的圆球状结构,所述端盖与罩体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坠落保护功能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控制系统电连接的用于检测电机转速的转速传感器,控制系统根据转速传感器检测到的数据控制伞舱的打开。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坠落保护功能的无人机,包括无人机主体、无人机起落架和控制无人机飞行的控制系统,还包括有内置降落伞的伞舱,所述伞舱包括舱体和舱盖,所述舱盖一侧通过转轴与舱体活动连接,所述转轴上设有能使舱盖弹出的扭转弹簧,所述舱盖另一侧通过滑柱固定,所述滑柱穿过舱体与电磁离合器一端连接,所述电磁离合器与控制系统电连接,所述伞舱设置在无人机主体居中的位置,且伞舱所在位置贯穿无人机主体的上下表面,所述舱体的底部设有通风孔,其通过通风孔与外界连通。本实用新型有效的保护无人机在失控坠落时免受损伤。
【IPC分类】B64D17/80, B64D17/54
【公开号】CN204937514
【申请号】CN201520748718
【发明人】杜永红
【申请人】佛山世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1月6日
【申请日】2015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