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陆两栖飞机收放起落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626184阅读:788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陆两栖飞机收放起落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飞机起落架,尤其是涉及一种水陆两栖飞机收放起落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水陆两栖飞机的研究越来越多,而船身式水上飞机由于体型小巧,操作便捷等诸多优点而受到较大欢迎。而一些船身式水上飞机的起落架功能单一且暴露于机身之夕卜,在水面滑行过程中由于起落架轮胎外露,容易被水草或绳索类障碍物勾住,严重影响飞行安全。同时由于起落架外露带来飞行阻力的增加。
[0003]中国专利CN 211924819 U介绍了一种个人三栖交通工具,包括机体、座舱和片体,在所述片体的前端底部设有前起落架和前起落架收放装置,在所述机体的后端设有后起落架和后起落架收放装置。但是该专利没有就如何进行起落架收放进行进一步阐述。
[0004]中国专利CN 215507247 U公布了一种自由收放起落架,包含舵机、右护板和左护板,舵机连接左护板,右护板和左护板上方均连接基座,下方通过圆柱销连接,所述左护板上还设有第一滑槽,U型管夹座,管夹座的U型顶端有对应设置的穿孔,穿孔下方设第二滑槽,支柱,其一端滑动于第二滑槽,另一端穿过另一个第二滑槽后置于且滑动于第一滑槽,管夹座上连接管夹箍,主轴和弹簧,弹簧置于两个穿孔之间,主轴穿过一侧穿孔且内穿于弹簧再从另一侧穿孔穿出,主轴两端连接隔套和轴承后连接左、右护板,连杆和金属舵盘,金属舵盘一端与舵机输出端相连,另一端连接连杆上端,连杆的下端设圆孔,所述支柱穿过圆孔使连杆固定,其结构可靠,承力能力强,收放时噪音及摩擦小。但是该收放装置结构较为复杂,并且零部件较大,占用空间较大。
[0005]中国专利CN 215297071 U公布了一种水陆两栖飞机起落架收放机构位置警告装置,但是对于水陆两栖飞机起落架收放机构的结构并没有公开。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结构设置简单、收放灵活、占用空间小、安全稳定性高的水陆两栖飞机收放起落装置。
[0007]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8]—种水陆两栖飞机收放起落装置,所述的水陆两栖飞机包括机身、位于机身左右两侧的左浮筒与右浮筒,位于机身前方的前起落架收放机构,以及位于机身与左浮筒、右浮筒连接处的后起落架收放机构,
[0009]所述的前起落架收放机构包括前机轮、前支撑组件、前收放动作筒及前机轮收纳舱,所述的前支撑组件设在前机轮收纳舱内,并同时与前机轮及前收放动作筒铰接,所述的前收放动作筒通过前支撑组件驱动前机轮伸出前机轮收纳舱或收缩回到前机轮收纳舱;
[0010]所述的后起落架收放机构包括左机轮、右机轮、后支撑组件及后收放动作筒,所述的后支撑组件设在机身内,并同时与左机轮、右机轮及后收放动作筒铰接;所述的后收放动作筒通过后支撑组件驱动左机轮伸出或收缩回左浮筒,驱动右机轮伸出或收缩回右浮筒。
[0011]所述的前支撑组件包括斜支撑、减震支撑及驱动摇臂,所述的斜支撑一端铰接在前机轮收纳舱内,另一端与前机轮连接,所述的减震支撑前端铰接在斜支撑的中部,后端与驱动摇臂前端铰接,所述的驱动摇臂后端铰接在前机轮收纳舱内,所述的前收放动作筒设在机身内,并与驱动摇臂的后端连接;
[0012]当前收放动作筒伸出时,推动驱动摇臂转动,驱动摇臂驱动减震支撑及斜支撑伸出,使前机轮伸出前机轮收纳舱外,当前收放动作筒收缩时,推动驱动摇臂反向转动,驱动摇臂驱动减震支撑及斜支撑收回,带动前机轮收回到前机轮收纳舱内。
[0013]所述的驱动摇臂为包括长摇臂与短摇臂的一体结构,且长摇臂与短摇臂之间形成一折角,所述的长摇臂的端部铰接在减振支撑的后端,所述的短摇臂的端部与前收放动作筒连接,长摇臂与短摇臂之间的部位转动连接在前机轮收纳舱内。
[0014]所述的前机轮伸出前机轮收纳舱时,所述的减震支撑与驱动摇臂的长摇臂在同一条直线上,使斜支撑处于一种固定锁死的状态,保证飞机着陆的安全性。
[0015]所述的前机轮收纳舱上设有舱盖,该舱盖与前收放动作筒联动,当前收放动作筒伸出时,舱盖开启,当前收放动作筒收缩,并使前机轮收回到前机轮收纳舱内后,舱盖闭合。
[0016]所述的后支撑组件包括驱动摇盘、左连杆、右连杆、左减振支撑、右减振支撑、左连接座及右连接座,所述的驱动摇盘为T字形结构,所述的驱动摇盘的中部转动连接在机身内,所述的驱动摇盘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铰接左连杆与右连杆,所述的驱动摇盘高度方向的端部与后收放动作筒连接,所述的左连杆与左连接座铰接,所述的左连接座转动连接在机身内,所述的左减振支撑连接在左连接座上,所述的左机轮连接在左减振支撑上,所述的右连杆与右连接座铰接,所述的右连接座转动连接在机身内,所述的右减振支撑连接在右连接座上,所述的右机轮连接在右减振支撑上;
[0017]后收放动作筒伸出带动驱动摇盘,驱动摇盘旋转拉动左连杆与右连杆,左连杆与右连杆同时驱动左减振支撑与右减振支撑使左机轮与右机轮分别收起到左浮筒或右浮筒中,后收放动作筒收缩时,带动左机轮与右机轮从左浮筒或右浮筒中伸出。
[0018]所述的左减振支撑与右减振支撑均为弯柄结构。
[0019]所述的左减振支撑与右减振支撑伸出机身的部位分别设有左密封套与右密封套。
[0020]所述的左密封套与右密封套均为橡胶密封套。
[0021]所述的左浮筒与右浮筒内分别开设有容纳左机轮与右机轮的腔体或凹槽。
[0022]所述的前收放动作筒与后收放动作筒均为丝杆步进电机。
[0023]本发明按飞机设计要求设定前三点式起落架位置,左右两侧起落架向外收起进入左浮筒或右浮筒中,收起后利用横向浮筒下部空间隐藏机轮和起落架支撑结构。前起落架在机头底部独立设置前机轮收纳舱,并且设有舱盖,用于防水,收纳前轮起落架,同时增加前起落架舱盖联动机构。起落架驱动均为丝杆步进电机驱动,前轮起落架收起时由同步装置连接前机轮收纳舱的舱盖,带动舱盖关闭,同时防止滑行时水面阻力。后起落支架向左右两侧向上翻起,隐藏在机身侧面浮筒凹槽中,以防止水草和绳索类障碍物阻碍飞机滑行和带来危害。由于起落架轮胎在飞行中隐藏在机体和左右侧向浮筒中,大大减少了飞机气动阻力,提高了飞行效率。降落时丝杆步进电机通过丝杆逆向工作,使起落架下放,在起落架支撑结构中带有自动锁定机构,锁定机构承载大于飞机降落时起落架所承受的载荷,从而保证飞机在陆地的起降。同时在左右两侧起落架和机身连接开口处,带有防水橡胶和伸缩保护套,以防止起落架在水面收放过程中水渗透到机舱的可能。
[00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0025]1、本发明采用收放式起落架,在水上飞机水面起降时能够将机轮隐藏在机体内,从而避免了水中障碍物对飞机安全带来的严重隐患,同时减少飞行阻力,提高飞行效率。
[0026]2、本发明采用收放式起落架,能够使左机轮与右机轮收到左浮筒或右浮筒中,不仅节约机身内部的空间,还可以减少起落架在飞行过程中产生的阻力,提高了飞机的气动效率。
[0027]3、本发明对于起落架的设计是极易拆卸维护的,例如,对于后支撑组件而言,减震支撑与连杆之间有一个连接座,采用金属部件,连接座与机身铰接在一起,作为减震支撑的支撑点。如果减震支撑被检测出有损坏,则只需要更换减震支撑即可以完成整个起落架的维护。
【附图说明】
[0028]图1为前起落架收放机构结构示意图;
[0029]图2为后起落架收放机构结构示意图。
[0030]图中标号:1为前机轮,2为斜支撑,3为减震支撑,4为驱动摇臂,5为机身,6为前收放动作筒,7为前机轮收纳舱,8为左浮筒,9为右浮筒,10为左机轮,11为右机轮,12为后收放动作筒,13为驱动摇盘,14为左连杆,15为右连杆,16为左减振支撑,17为右减振支撑,18为左连接座,19为右连接座,20为左密封套,21为右密封套。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0032]实施例
[0033]参考图1、图2,一种水陆两栖飞机收放起落装置,水陆两栖飞机包括机身5、位于机身5左右两侧的左浮筒8与右浮筒9,位于机身5前方的前起落架收放机构,以及位于机身5与左浮筒8、右浮筒9连接处的后起落架收放机构。
[0034]如图1所示,在图1中虚线部分,是起落架的收起状态。此时起落架全部进入到机身内,并将与起落架联动的起落架舱门关闭密封。前起落架收放机构包括前机轮1、前支撑组件、前收放动作筒6及前机轮收纳舱7,前支撑组件设在前机轮收纳舱7内,并同时与前机轮1及前收放动作筒6铰接,前收放动作筒6通过前支撑组件驱动前机轮1伸出前机轮收纳舱7或收缩回到前机轮收纳舱7 ;
[0035]具体而言,前支撑组件包括斜支撑2、减震支撑3及驱动摇臂4,斜支撑2 —端铰接在前机轮收纳舱7内,另一端与前机轮1连接,减震支撑3前端铰接在斜支撑2的中部,驱动摇臂4为包括长摇臂与短摇臂的一体结构,且长摇臂与短摇臂之间形成一折角,长摇臂的端部铰接在减振支撑3的后端,短摇臂的端部与前收放动作筒6连接,长摇臂与短摇臂之间的部位转动连接在前机轮收纳舱7内。当前收放动作筒6伸出时,推动驱动摇臂4转动,驱动摇臂4驱动减震支撑3及斜支撑2伸出,使前机轮1伸出前机轮收纳舱7外,当前收放动作筒6收缩时,推动驱动摇臂4反向转动,驱动摇臂4驱动减震支撑3及斜支撑2收回,带动前机轮1收回到前机轮收纳舱7内。
[0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