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飞行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锁定装置、螺旋桨、电机、动力套装及无人飞行器。
背景技术:
飞行器上的螺旋桨通常需要与电机连接起来,螺旋桨在电机的作用下与电机轴一同旋转,由于电机在工作过程中震动一般较大,因此,电机与螺旋桨之间的连接可靠性显得尤为重要。
而目前现有技术中螺旋桨与电机的锁定方式通常都是直接通过螺纹旋紧的方式,且螺旋桨与电机之间的螺纹旋向和电机的旋转方向相反,如此,在电机工作一段时间后,螺旋桨与电机之间的螺纹配合则非常紧,这样则导致螺旋桨与电机之间的拆装比较困难,无法实现快速拆卸。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锁定装置、螺旋桨、电机、动力套装及无人飞行器,以保证螺旋桨与电机之间的可靠锁定,并方便螺旋桨与电机之间的拆卸。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锁定装置,用于将第一本体锁定在第二本体上,所述锁定装置包括:
卡持部,可活动地设于第一本体上;
配合部,设于第二本体上,所述配合部能够与所述卡持部卡合或分离;以及
驱动件,可滑动地设于第一本体上,且所述驱动件能够相对所述第一本体滑动,以进入锁定状态或解锁状态;在所述锁定状态下,所述驱动件抵持所述卡持部,以使卡持部与所述配合部卡合,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相对锁定;在所述解锁状态下,所述卡持部脱离所述配合部,使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可相对脱离;
其中,所述第一本体为电机,所述第二本体为螺旋桨;或者,所述第一本体为螺旋桨,所述第二本体为电机。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螺旋桨,用于与电机相配合,所述螺旋桨包括:
桨毂,用于连接桨叶;
卡持部,可活动地设于所述桨毂上;
驱动件,可滑动地设于所述桨毂上;
其中,所述电机上设有配合部,所述配合部能够与所述卡持部卡合或分离;所述驱动件能够相对所述桨毂滑动,以进入锁定状态或解锁状态;
在所述锁定状态下,所述驱动件抵持所述卡持部,以使卡持部与所述配合部卡合,所述桨毂与所述电机相对锁定;在所述解锁状态下,所述卡持部脱离所述配合部,使所述桨毂与所述电机可相对脱离。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机,用于驱动螺旋桨转动,所述电机包括:
电机轴;
配合部,设于所述电机轴上;
其中,所述螺旋桨上设有卡持部及驱动件,所述配合部能够与所述卡持部卡合或分离;所述驱动件能够相对所述螺旋桨滑动,以进入锁定状态或解锁状态;
在所述锁定状态下,所述驱动件抵持所述卡持部,以使卡持部与所述配合部卡合,所述螺旋桨与所述电机轴相对锁定;在所述解锁状态下,所述卡持部脱离所述配合部,使所述螺旋桨与所述电机轴可相对脱离。
本发明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螺旋桨,用于与电机相配合,所述螺旋桨包括:
桨毂,用于连接桨叶;
配合部,设置于所述桨毂上;
其中,所述电机设有卡持部及驱动件,所述配合部能够与所述卡持部卡合或分离;所述驱动件能够相对所述电机滑动,以进入锁定状态或解锁状态;
在所述锁定状态下,所述驱动件抵持所述卡持部,以使卡持部与所述配合部卡合,所述桨毂与所述电机相对锁定;在所述解锁状态下,所述卡持部脱离所述配合部,使所述桨毂与所述电机可相对脱离。
本发明第五方面提供一种电机,用于驱动螺旋桨转动,所述电机包括:
电机轴;
卡持部,可活动地设于所述电机轴上;
驱动件,可滑动地设于所述电机轴上;
其中,所述螺旋桨设有配合部,所述配合部能够与所述卡持部卡合或分离;所述驱动件能够相对所述电机轴滑动,以进入锁定状态或解锁状态;
在所述锁定状态下,所述驱动件抵持所述卡持部,以使卡持部与所述配合部卡合,所述螺旋桨与所述电机轴相对锁定;在所述解锁状态下,所述卡持部脱离所述配合部,使所述螺旋桨与所述电机轴可相对脱离。
本发明第六方面提供一种动力套装,包括:
螺旋桨,用于提供推力;
电机,用于驱动所述螺旋桨转动;
以及,锁定装置,用于使螺旋桨与电机相对锁定,所述锁定装置包括:
卡持部,可活动地设于螺旋桨及电机的一个上;
配合部,设于螺旋桨及电机的另外一个上,所述配合部能够与所述卡持部卡合或分离;以及
驱动件,可滑动地设于螺旋桨及电机的一个上,且所述驱动件能够相对所述电机或螺旋桨滑动,以进入锁定状态或解锁状态;
其中,在所述锁定状态下,所述驱动件抵持所述卡持部,以使卡持部与所述配合部卡合,所述电机与所述螺旋桨相对锁定;在所述解锁状态下,所述卡持部脱离所述配合部,使所述电机与所述螺旋桨可相对脱离。
本发明第七方面提供一种动力套装,包括:
机身;
和本发明提供的所述的动力套装,安装在所述机身上;
控制器,安装在所述机身上,所述控制器与电机电连接;
其中,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电机的工作状态,以获取相应的飞行动力。
基于上述,本发明提供的锁定装置、螺旋桨、电机、动力套装及无人飞行器,由于螺旋桨与电机之间采用卡接的方式可靠连接,并可通过操作驱动件,实现快速地将螺旋桨从电机上拆卸下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螺旋桨与电机的一种组装结构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螺旋桨与电机的一种组装结构爆炸图一;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螺旋桨与电机的一种组装结构爆炸图二;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螺旋桨与电机的另一种组装结构剖视图;
图5为图4中的螺旋桨与电机安装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的螺旋桨与电机安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螺旋桨与电机的又一种组装结构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螺旋桨与电机的又一种组装结构爆炸图一;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螺旋桨与电机的又一种组装结构爆炸图二;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螺旋桨与电机的又一种组装结构的轴测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人飞行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人飞行器的电控原理图一;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人飞行器的电控原理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方便描述不同的部件,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关系、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各实施例之间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螺旋桨与电机的一种组装结构剖视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螺旋桨与电机的一种组装结构爆炸图一;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螺旋桨与电机的一种组装结构爆炸图二;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螺旋桨与电机的另一种组装结构剖视图;图5为图4中的螺旋桨与电机安装前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4中的螺旋桨与电机安装后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螺旋桨与电机的又一种组装结构剖视图;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螺旋桨与电机的又一种组装结构爆炸图一;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螺旋桨与电机的又一种组装结构爆炸图二;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螺旋桨与电机的又一种组装结构的轴测图。
请参考附图1~10,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锁定装置,用于将第一本体10锁定在第二本体20上。锁定装置包括卡持部12、配合部21、以及驱动件30。
卡持部12,可活动地设于第一本体10上。配合部21,设于第二本体20上,配合部21能够与卡持部12卡合或分离。驱动件30,可滑动地设于第一本体10上。驱动件30能够相对第一本体10滑动,以进入锁定状态或解锁状态。
在锁定状态下,驱动件30抵持卡持部12,以使卡持部12与配合部21卡合,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体20相对锁定。在解锁状态下,卡持部12脱离配合部21,使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体20可相对脱离。
其中,上述的第一本体10可以为电机,对应的,第二本体20为螺旋桨;或者,第一本体10可以为螺旋桨,对应的,第二本体20为电机。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本体10上可以开设用于容纳卡持部12的容纳空间。该容纳空间可以供卡持部12在外力作用下在该容纳空间活动,并且至少具有可以供卡持部12的一部分伸出该容纳空间之外而与配合部21卡合的开口。例如,容纳空间可为开设于第一本体10上的通孔11。
具体的,卡持部12可以为刚性球。或者,卡持部12为刚性销,且在刚性销两端具有弧面状导面,以减小卡持部12与驱动件30之间的摩擦,以使得卡持部12能够较易被驱动件30驱动,使得操作更为顺畅,螺旋桨与电机之间的安装方便。当然,卡持部12的形状或者结构并不限于上述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采用其他结构。
配合部21被设置在第二本体20上,而用于与卡持部12卡合。配合部21可以为开设于第二本体20上的凹槽,该凹槽的凹陷方向应至少与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的相对脱出方向呈一定夹角。优选的,该凹槽的凹陷方向可以与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的相对脱出方向呈90度,由此,保证卡持部12与配合部21卡合后,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能够固定稳定,不易脱出,即,螺旋桨和电机之间的装配更加稳固,不易松脱。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本体10为电机,而第二本体20为螺旋桨时,卡持部12设置在电机上,配合部21设置在螺旋桨上;当第一本体10为螺旋桨时,而第二本体20为电机时,卡持部12设置在螺旋桨上,配合部21设在电机上。一般地,在安装时,螺旋桨是与电机的电机轴相对固定,以在电机的电机轴的驱动作用下,带动螺旋桨旋转,而提供飞行器的飞行动力。
本实施例提供的锁定装置,用于将第一本体锁定在第二本体上,第一本体可以为螺旋桨,第二本体为电机,或者,第一本体为电机,第二本体为螺旋桨。在第一本体上设置卡持部,在第二本体上设置与卡持部配合的配合部,驱动件相对于第一本体可以滑动,在滑动过程中可以抵持卡持部,从而将卡持部抵持到与配合部卡合的位置,而实现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的相对锁定,即螺旋桨与电机相对锁定,卡合的方式锁紧,不易松脱;驱动件与卡持部未抵持在一起时,卡持部脱离配合部,从而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可相对脱离,即,螺旋桨与电机可相对脱离,拆卸方便。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请参照附图1~图3,驱动件30可以包括驱动端31和避让部32。驱动端31用于抵持卡持部12,避让部32用于容纳卡持部12。
在解锁状态下,卡持部12与避让部32始终对齐,驱动端31缓解卡持部12。当驱动件30相对第一本体10滑动时,卡持部12能够由避让部32脱离、并在驱动端31的抵持下进入到配合部21中,以切换到锁定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描述的“解锁状态”可以指的是除了锁定状态之外的所有状态,具体包括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体20在相对安装前的状态,即在准备安装前的状态,如附图1中的第二本体20在装配到第一本体10之前的状态;以及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体20在锁定状态切换到未锁定状态后的瞬间解锁状态。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解锁状态”与“锁定状态”相对应,“解锁状态”与“锁定状态”之间还存在中间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卡持部12与避让部32始终对齐,“对齐”并不是指卡持部12与避让部32的形状相配合,而仅指位置上的对应。
在本实施例中,当在解锁状态下,特别的,在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体20的安装前的状态,避让部32与卡持部12对齐,由此,当第二本体20在装配到第一本体10的过程中,卡持部12能够被第二本体20抵持进入到避让部32中,第二本体20能够直接顺利安装到第一本体10中,而不需要操作者另外的操作,操作简单方便。当第二本体20插入到配合部21与卡持部12对齐时,驱动件30可以移动使得避让部32与卡持部12错开,而使驱动端31抵持卡持部12,而使卡持部12卡入到配合部21中,进而,使得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体20处于锁定状态。
优选的,避让部32可以为开设于或者形成于驱动件30上的避让槽,更优选的,避让部32可为环形槽,配合部21也可以为环形槽,由此,即使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体20的装配位置沿周向并不确定,卡持部12也能够与避让部32或配合部21对齐。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进一步的,第一本体10与驱动件30之间还可以设有轴向弹性件50,轴向弹性件50用于使驱动件在解锁状态下相对卡持部12轴向定位。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分别为螺旋桨和电机,本实施例中的轴向指的是,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体20的旋转中心轴的方向。轴向弹性件50可以为圆柱弹簧、橡胶块或者其他具有弹性的器件,本实施例不做特别限定。
具体的,第一本体10可以包括用于供第二本体20安装穿入的安装凸部111。安装凸部111具体可以呈筒状,在该筒状的安装凸部的筒壁上可以开设有通孔,该通孔形成供卡持部12容纳的容纳空间。
安装凸部111可以与第一本体10一体注塑成型,具体的,第一本体10内可以形成用于装设安装凸部111的安装孔。在安装凸部111的外侧壁与第一本体10的安装孔的内壁之间可以形成供驱动件30滑动的导向通道1111。驱动件30可以为柱状体,在柱状体下部可以形成横截面大于上部的凸台段33。凸台段33的外侧面与导向通道1111侧壁配合,且避让部32开设在凸台段33的内侧面上。避让部32到底端的凸台段33形成上述的驱动端31。
在第一本体10上,且在安装孔上背离安装凸部111的一端形成有定位凸缘1112。驱动件30的上部外侧与安装孔的孔壁之间还形成有间隙,轴向弹性件50可以设置在该间隙内、且在定位凸缘1112与驱动件30的凸台段33之间。
当然,上述的轴向弹性件50的设置方式、驱动件30的形状,第一本体10的形状仅是较佳的实施例,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设计其他类似的可以实现相应功能的结构,本发明不做限定。
本实施例利用轴向弹性件50将驱动件30压设在预设的位置,特别的,可以在解锁状态下,将驱动件30压设在避让部32与卡持部12对齐的位置,而保持驱动件30的位置不产生晃动,如此,当第二本体20装配到第一本体10的过程中,且在第二本体20的配合部21与第一本体10的卡持部12对齐之前,避让部32可以始终与卡持部12对齐,而使得在切换到锁定状态之前,卡持部12能够可靠地被第二本体20抵持到避让部32中。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基于以上任一实施例,更进一步的,锁定装置还可以包括复位弹性件40。复位弹性件40用于驱动驱动件30相对所述第一本体10滑动,以实现由解锁状态到锁定状态的切换。复位弹性件40具体可以为可以在外力作用下储存弹性势能的元器件,例如,可以为弹簧、橡胶等。驱动件30可以在复位弹性件40的作用下相对于第一本体10滑动。
在本实施例中,复位弹性件40可以设置在驱动件30与第二本体20之间。在解锁状态下,复位弹性件40能够被第二本体20逐渐压缩,直至第二本体20移动至配合部21与卡持部12对齐时,复位弹性件40触发驱动件30移动。具体的,在第二本体20安装到第一本体10之前,复位弹性件40可以处于自然伸长状态,或者,处于压缩状态,而当第二本体20安装到第一本体10的过程中,复位弹性件40可被第二本体20抵顶而不断被压缩或者进一步被压缩,当复位弹性件40因压缩而储存的弹性势能达到预设值时,复位弹性件40可以沿背离第二本体20的方向释放弹性势能,由此,而带动驱动件30移动而抵持卡持部12,使得卡持部12进入到配合部21中实现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体20之间的锁定。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复位弹性件40可以与驱动件30固定连接在一起,或者,复位弹性件40可以为仅压设在驱动件30与第二本体20之间。当然,当复位弹性件40与驱动件30固定连接时,复位弹性件40不易从驱动件30上脱落,结构更为稳定。
特别的,当基于实施例三,在第二本体20安装到第一本体10上之前,驱动件30上的避让部32与第一本体10上的卡持部12对齐,复位弹性件40可以处于自然伸长状态或者压缩状态,当第二本体20安装到第一本体10的过程中,第二本体20抵顶复位弹性件40,复位弹性件40不断被第二本体20抵顶而压缩,当复位弹性件40所储存的弹性势能大于驱动件的重力势能和轴向弹性件的弹性势能之和,则此时,复位弹性件40沿背离第二本体20的方向伸长,从而带动驱动件30移动,使得驱动件30的驱动端31抵持卡持部12,使得卡持部12进入到配合部21中实现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体20之间的锁定,在该状态下,轴向弹性件50被进一步压缩。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当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二时,复位弹性件40可仅需克服驱动件30的重力势能而释放自身弹性势能,带动驱动件30移动。
另外,请继续参照附图1~图3,附图1中所示状态为锁定状态,在该状态下,驱动端31抵持卡持部12,而当需要将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体20拆卸开来时,可以沿背离第二本体20的安装方向按压驱动件30,驱动件30移动到避让部32与卡持部12对齐,而由于在之前的锁定状态下,轴向弹性件50一直处于压缩的状态,当操作者按压驱动件30,一旦避让部32与卡持部12对齐,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体20可相对脱离,在轴向弹性件50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轴向弹性件50可以自动带动第一本体10沿背离第二本体20的方向反向弹出,从而进一步降低操作者在将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体20拆卸开来时的操作难度,更加省时省力。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四,在实施例四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具体的,复位弹性件40可以包括压缩弹性件401和设置在压缩弹性件401下端的抵顶件402。抵顶件402用于在第二本体20的抵顶作用下使压缩弹性件401压缩。抵顶件402可以与第二本体20之间形成较大的接触面积,使得第二本体20能够更好地传递抵顶作用力给压缩弹性件401,从而使得整个复位弹性件40能够较为平稳地被压缩。
本实施例中,尤其当压缩弹性件401为弹簧时,抵顶件402与第二本体20接触相较于弹簧直接于第二本体20接触的方式,复位弹性件40的受力更为均衡,压缩更为平稳。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一,进一步的,请参照附图4~图6~,第一本体10可以包括安装凸部111,安装凸部111外围用于套设第二本体20;配合部21可以设在第二本体20朝向安装凸部111的内侧面上。具体的,可以在第二本体20的内侧面上开设环形槽,环形槽形成所述配合部21,并且在第二本体20安装到第一本体10上后,配合部21的位置与卡持部12的位置对齐,以使得卡持部12能够直接侧向卡入到配合部21中。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六,在实施例六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安装凸部111的形状可以呈筒状,而驱动件30可以滑设于安装凸部111的内部空腔中。安装凸部111上沿筒壁的厚度方向开设有通孔,而卡持部12设置在通孔内。优选的,筒状的安装凸部111内部空腔可以形成供驱动件30滑动的通道,驱动件30至少部分外侧壁可以与安装凸部111的内筒壁配合,以在内筒壁的引导下沿预定方向滑动,结构较为简单,性能可靠。
实施例八
在实施例七的基础上,驱动件30可以包括导向段301和形成于导向段301顶部的连接段302。导向段301的外侧面可以与安装凸部111的内部空腔配合。导向段301的外侧面上设置有避让部32,避让部32能够容纳卡持部12。具体的,导向段301的外侧面可以与安装凸部111的内部空腔的内侧壁配合,在安装凸部111的内侧壁的引导下限定驱动件30沿直线运动。
在第二本体20安装到第一本体10上之前,由于需要防止卡持部12的阻挡而使得第二本体20无法安装到第一本体10上,因此,在第二本体20安装前,卡持部12不能从第一本体10外侧面凸出,此时,操作者可以操作驱动件30,使得驱动件30的避让部32与卡持部12对齐,以提供卡持部12的避让空间,而使得第二本体20可以套装到第一本体10外侧,当第二本体20套装到第一本体10上后,再调整驱动件30的位置,使得驱动件30可以抵持卡持部12,卡持部12进入到第二本体20上的配合部21中,卡持部12与配合部21卡合,由此,保证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体20之间的可靠锁定。
连接段302可以凸出于安装凸部111,以提供操作者操作的操作位置,具体的,操作者可以通过操作连接段302,而驱动驱动件30的滑动。
进一步的,在导向段301的外侧面上还可以形成有与避让部32相连的驱动端31。驱动端31用于抵持卡持部12以进入锁定状态。驱动端31可以直接由导向段301的外侧壁形成,整个导向段301可以呈圆柱状,在圆柱状的侧壁开设避让部32。避让部32可以为环形槽。在导向段301上除避让部32之外的位置均可以形成驱动端31,例如,避让部32的上端导向段和避让部32的下端导向段均可以形成驱动端31,具体由驱动件30的运动方向而决定,例如,若从解锁状态切换到锁定状态的过程中,驱动件30需要上移,则避让部32的下端导向段则形成驱动端31。优选的,驱动端31与卡持部12可以点接触,以最大程度上减小卡持部12与驱动端31的摩擦力,使得操作更顺畅,当然,若不考虑卡持部12与驱动端31之间的摩擦力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驱动端31与卡持部12之间的接触也可以不为点接触,例如面接触、线接触均可,本实施例不作限定。
实施例九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八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在安装凸部111的顶部还可以设有顶盖112,顶盖112上形成有开口,连接段302穿设于开口,顶盖112用于限制驱动件30相对第一本体10滑动的最大极限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最大极限位置”是以安装凸部111的内部空腔的底部为初始位置,驱动件30背离该安装凸部111的内部空腔的底部运动所能到达的最远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顶盖112可以与安装凸部111的内部空腔的侧壁固定连接,具体的,例如可以螺纹连接,或者,卡接、粘结、过盈配合等方式连接。顶盖112的下端面与驱动件30的导向段301的顶端面配合,以防止驱动件30从安装凸部111内脱出,其结构较为简单,并且防脱效果较好。
实施例十
在实施例八或实施例九的基础上,在驱动件30与第一本体10之间可以设置有复位弹性件40。
在解锁状态下,复位弹性件40发生弹性形变以使卡持部12容纳到避让部32中且复位弹性件40恢复形变时,能够带动驱动件30移动以进入锁定状态。当复位弹性件40为压缩弹性件时,复位弹性件40的一端可以与驱动件30固定连接,另一端可以抵设在第一本体10上,或者,复位弹性件40的一端抵设在驱动件30上,另一端与第一本体10固定连接,又或者,复位弹性件40直接两端分别抵设在驱动件30和第一本体10上。当复位弹性件40为拉伸弹性件时,复位弹性件40可以两端分别于第一本体10和驱动件30连接。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复位弹性件40,通过复位弹性件40带动驱动件30运动,并能够在自身弹力的作用下,支撑驱动件30在预设位置。
请继续参照附图4,优选的,导向段301的底端端面上可以凹陷形成安装凹部331,复位弹性件40具体安装在所述安装凹部331内,且在驱动件30与第一本体10之间。
请参照附图4,本实施例提供的锁定装置在使用时,可以按压驱动件30,复位弹性件40压缩,直至驱动件30的避让部32与第一本体10上的卡持部12对齐,此时,可以将第二本体20直接套设到第一本体10外侧,当第二本体20完全套设到位后,操作者可以松开驱动件30,驱动件30在复位弹性件40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回弹,驱动件30推动卡持部12,使得卡持部12朝向第二本体20上的配合部21运动,直至卡持部12卡合到配合部21中,即完成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体20之间的锁定。在拆卸时,同样操作驱动件30,使得卡持部12运动到驱动件30的避让部32中,然后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即可脱离。本实施例的锁定装置,结构简单,锁定可靠,且拆装方便。
实施例十一
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一,进一步的,请参照附图7~图10,第一本体10包括安装凸部111,驱动件30可滑动地设在安装凸部111外侧。操作者可以直接在第一本体10的外侧操作驱动件30,使得驱动件30相对于第一本体10滑动,而使得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体20在锁定状态与解锁状态之间切换,操作起来较为方便。
实施例十二
在实施例十一的基础上,优选的,驱动件30可以呈中空的柱状套,柱状套可以同轴套设在安装凸部111的外围,驱动件30的外侧壁形成供操作者滑动驱动件30的操作部。该柱状套的驱动件30的两端开口,且在两端开口之间形成安装凸部111的安装通道,柱状套的驱动件30可以在安装凸部111的外侧滑动,操作者可以在驱动件30的外侧壁(即,操作部)上施加作用下,而驱动柱状套的驱动件30滑动。其结构简单,并且操作方便。
实施例十三
基于实施例十一或实施例十二,安装凸部111的顶面可以设有凹槽,第二本体20能够插入凹槽内;配合部21具体可以设在第二本体20朝向凹槽的槽壁的外侧面上。在该凹槽的槽壁上可以开设用于供卡持部12容纳的通孔,该槽壁的厚度可以小于卡持部12的运动方向上的尺寸,例如,当卡持部12为刚性球时,槽壁的厚度可以小于刚性球的直径,当卡持部12为刚性销时,槽壁的厚度可以小于该刚性销的长度,由此,可以保证卡持部12可以从槽壁的两侧凸出,并能够被驱动件30抵持以进入到配合部21。
实施例十四
基于实施例十一至实施例十三中的任一实施例,第二本体20还可以包括顶座25,顶座25用于限定驱动件30相对第一本体10移动的最大极限位置。通过顶座25来限定驱动件30的运动最大极限位置,使得驱动件30运动位置可控,并能够运动到预定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最大极限位置”可以以安装凸部111的凸出起始端面为初始位置,驱动件30背离该安装凸部111的起始端面运动所能到达的最远位置。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顶座25可以具有曲面状的顶面,顶座25底面形成与驱动件30外围配合的安装槽251,驱动件30卡入到安装槽251内,驱动件30能够在安装槽251的限位下,保持与卡持件12的抵持作用,并且,安装槽251对驱动件30的运动也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更进一步的,该安装槽251的内侧壁与驱动件30的外侧壁的配合为斜面配合,即,安装槽251的内侧面由底端到顶端从外向内倾斜,相应的,驱动件30上也开设有与安装槽251的斜面配合的导面。由此,驱动件30在斜面的导向作用下,而能够沿预定方向平稳地运动,操作者操作起来也较为顺畅。
实施例十五
基于实施例十一至实施例十四中的任一实施例,在驱动件30内侧面还可以设有避让部32,避让部32能够容纳卡持部12。操作者可以操作驱动件30而改变避让部32的位置,使得避让部32与卡持部12对齐或不对齐,当避让部32与卡持部12对齐时,卡持部12可以被第二本体20挤进避让部32中,第二本体20能够被顺利安装到第一本体10上,此时,当调整驱动件30,使得驱动件30的避让部32与卡持部12错开时,卡持部12能够在驱动件30的抵持下进入到第二本体20的配合部21内,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体20完成锁定。当需要将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拆开时,可以再次操作驱动件30,使得驱动件30的避让部32再次与卡持部12对齐时,由于卡持部12具有了避让空间,第二本体20此时可以顺利地从第一本体10上脱出。
实施例十六
基于实施例十五,驱动件30内侧壁与安装凸部111之间的间隙内设有复位弹性件40,在解锁状态下,复位弹性件40发生弹性形变以使卡持部12容纳到避让部32中,且复位弹性件40恢复形变时,能够带动驱动件30移动以进入锁定状态。本实施例中的复位弹性件40可以为弹簧、橡胶或者其他可以被压缩的弹性件。
请参照附图7~图10,本实施例提供的锁定装置在使用时,操作者可以操纵驱动件30的外侧壁,并在图示方向向下拉动驱动件30,复位弹性件40压缩,直至驱动件30的避让部32与第一本体10上的卡持部12对齐,此时,可以将第二本体20直接插入第一本体10的安装凸部111的凹槽内,当第二本体20完全安装到位后,操作者可以松开驱动件30,驱动件30在复位弹性件40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回弹,驱动件30推动卡持部12,使得卡持部12朝向第二本体20上的配合部21运动,直至卡持部12卡合到配合部21中,即完成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体20之间的锁定。在拆卸时,同样操作驱动件30,使得卡持部12运动到驱动件30的避让部32中,然后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即可脱离。本实施例的锁定装置,结构简单,锁定可靠,且拆装方便。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复位弹性件40也可以为拉伸弹性件,复位弹性件40可以拉伸后使驱动件30的避让部32与第一本体10上的卡持部12对齐,并可以在恢复形变后避让部32与第一本体10上的卡持部12错开,具体结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计,在此不做赘述。
实施例十七
基于实施例十六,进一步的,安装凸部111的外侧面可以形成有定位台阶1113。驱动件30的内侧面设有定位凸起,定位凸起形成用于驱动卡持部12进入到配合部21的驱动端31,复位弹性件40可以设置在驱动端31与定位台阶1113之间。当基于实施例十六时,避让部32可以由柱状套的驱动件30内侧壁与安装凸部111之间的间隙形成。
复位弹性件40可以直接压设在驱动端31与定位台阶1113之间,或者,两端均分别与驱动端31和定位台阶1113连接,又或者,仅其中一端与驱动端或定位台阶1113连接,另外一端自由抵接。操作者拉动驱动件30时,复位弹性件40给驱动件30提供一定的缓冲,使得由锁定状态切换到解锁状态时,操作手感较好。本实施例提供的锁定装置,结构简单,较易加工,并且操作使用时较为便捷。
实施例十八
本实施例基于上述任一实施例,进一步的,还包括分别设于第一本体10及第二本体20上的第一定位部13及第二定位部22,第二定位部22与第一定位部13在锁定状态下连接、以使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一同绕中心轴旋转。由此,能够进一步使得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体20能够一同旋转,在同一扭矩作用下,可靠旋转,以此运用到无人飞行器上保证无人飞行器的运行可靠性。并且,基于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实施例,螺旋桨与电机之间的锁定可靠,且拆装方便。
实施例十九
请具体参照附图1~图3,本实施例具体提供一种螺旋桨,用于与电机相配合,螺旋桨包括:桨毂,用于连接桨叶。卡持部12,可活动地设于桨毂上。驱动件30,可滑动地设于桨毂上。
其中,电机上设有配合部21,配合部21能够与卡持部12卡合或分离。驱动件30,可滑动地设于桨毂上。驱动件30能够相对桨毂滑动,以进入锁定状态或解锁状态。
在锁定状态下,驱动件30抵持卡持部12,以使卡持部12与配合部21卡合,桨毂与电机相对锁定;在解锁状态下,卡持部12脱离配合部21,使桨毂与电机可相对脱离。
在本实施例中,桨毂上可以开设用于容纳卡持部12的容纳空间。该容纳空间可以供卡持部12在外力作用下在该容纳空间活动,并且至少具有可以供卡持部12的一部分伸出该容纳空间之外而与配合部21卡合的开口。例如,容纳空间可为开设于桨毂上的通孔11。
具体的,卡持部12可以为刚性球。或者,卡持部12为刚性销,且在刚性销两端具有弧面状导面,以减小卡持部12与驱动件30之间的摩擦,以使得卡持部12能够较易被驱动件30驱动,使得操作更为顺畅,螺旋桨与电机之间的安装方便。当然,卡持部12的形状或者结构并不限于上述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采用其他结构。
配合部21被设置在电机上,而用于与卡持部12卡合。配合部21可以为开设于电机上的凹槽,该凹槽的凹陷方向应至少与桨毂和电机的相对脱出方向呈一定夹角。优选的,该凹槽的凹陷方向可以与桨毂和电机的相对脱出方向呈90度,由此,保证卡持部12与配合部21卡合后,桨毂和电机能够固定稳定,不易脱出,即,螺旋桨和电机之间的装配更加稳固,不易松脱。
一般地,在安装时,螺旋桨是与电机的电机轴相对固定,以在电机的电机轴的驱动作用下,带动螺旋桨旋转,而提供飞行器的飞行动力。
本实施例提供的螺旋桨,在螺旋桨的桨毂上上设置卡持部,在电机上设置与卡持部配合的配合部,驱动件相对于桨毂可以滑动,在滑动过程中可以抵持卡持部,从而将卡持部抵持到与配合部卡合的位置,而实现桨毂与电机的相对锁定,螺旋桨与电机以卡合的方式锁紧,不易松脱;驱动件与卡持部未抵持在一起时,卡持部脱离配合部,从而桨毂与电机可相对脱离,拆卸方便。
实施例二十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十九的基础上,请继续参照附图1~图3,驱动件30可以包括驱动端31和避让部32。驱动端31用于抵持卡持部12,避让部32用于容纳卡持部12。
在解锁状态下,卡持部12与避让部32始终对齐,驱动端31缓解卡持部12。当驱动件30相对桨毂滑动时,卡持部12能够由避让部32脱离、并在驱动端31的抵持下进入到配合部21中,以切换到锁定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描述的“解锁状态”可以指的是除了锁定状态之外的所有状态,具体包括桨毂与电机在相对安装前的状态,即在准备安装前的状态,附图1中的电机在装配到桨毂之前的状态;以及桨毂与电机在锁定状态切换到未锁定状态后的瞬间解锁状态。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解锁状态”与“锁定状态”相对应,“解锁状态”与“锁定状态”之间还存在中间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卡持部12与避让部32始终对齐,“对齐”并不是指卡持部12与避让部32的形状相配合,而仅指位置上的对应。
在本实施例中,当在解锁状态下,特别的,在桨毂与电机的安装前的状态,避让部32与卡持部12对齐,由此,当电机在装配到桨毂的过程中,卡持部12能够被电机抵持进入到避让部32中,电机能够直接顺利安装到桨毂中,而不需要操作者另外的操作,操作简单方便。当电机插入到配合部21与卡持部12对齐时,驱动件30可以移动使得避让部32与卡持部12错开,而使驱动端31抵持卡持部12,而使卡持部12卡入到配合部21中,进而,实现使得桨毂与电机处于锁定状态。
优选的,避让部32可以为开设于或者形成于驱动件30上的避让槽,更优选的,避让部32可为环形槽,配合部21也可以为环形槽,由此,即使桨毂与电机的装配位置沿周向并不确定,卡持部12也能够与避让部32或配合部21对齐。
实施例二十一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二十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桨毂与驱动件30之间还可以设有轴向弹性件50,轴向弹性件50用于使驱动件在解锁状态下相对卡持部12轴向定位。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桨毂和电机分别为螺旋桨和电机,本实施例中的轴向指的是,桨毂与电机的旋转中心轴的方向。轴向弹性件50可以为圆柱弹簧、橡胶块或者其他具有弹性的器件,本实施例不做特别限定。
具体的,桨毂可以包括用于供电机安装穿入的安装凸部111。安装凸部111具体可以呈筒状,在该筒状的安装凸部的筒壁上可以开设有通孔,该通孔形成供卡持部12容纳的容纳空间。
安装凸部113可以与桨毂一体注塑成型,具体的,桨毂内可以形成用于装设安装凸部113的安装孔。在安装凸部113的外侧壁与桨毂的安装孔的内壁之间可以形成供驱动件30滑动的导向通道1111。驱动件30可以为柱状体,在柱状体下部可以形成横截面大于上部的凸台段33。凸台段33的外侧面与导向通道1111侧壁配合,且避让部32开设在凸台段33的内侧面上。避让部32到底端的凸台段33形成上述的驱动端31。
在桨毂上,且在安装孔上背离安装凸部111的一端形成有定位凸缘1112。驱动件30的上部外侧与安装孔的孔壁之间还形成有间隙,轴向弹性件50可以设置在该间隙内、且在定位凸缘1112与驱动件30的凸台段33之间。
当然,上述的轴向弹性件50的设置方式、驱动件30的形状,桨毂的形状仅是较佳的实施例,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设计其他类似的可以实现相应功能的结构,本发明不做限定。
本实施例利用轴向弹性件50将驱动件30压设在预设的位置,特别的,可以在解锁状态下,将驱动件30压设在避让部32与卡持部12对齐的位置,而保持驱动件30的位置不产生晃动,如此,当电机装配到桨毂的过程中,且在电机的配合部21与桨毂的卡持部12对齐之前,避让部32可以始终与卡持部12对齐,而使得在切换到锁定状态之前,卡持部12能够可靠地被电机抵持到避让部32中。
实施例二十二
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十九至实施例二十一中任一实施例,更进一步的,驱动件30上还可以设有复位弹性件40。复位弹性件40用于驱动驱动件30相对桨毂滑动,以实现由解锁状态到锁定状态的切换。复位弹性件40具体可以为可以在外力作用下储存弹性势能的元器件,例如,可以为弹簧、橡胶等。驱动件30可以在复位弹性件40的作用下相对于桨毂滑动。
在本实施例中,复位弹性件40可以设置在驱动件30与电机之间。在解锁状态下,复位弹性件40能够被电机逐渐压缩,直至电机移动至配合部21与卡持部12对齐时,复位弹性件40触发驱动件30移动。具体的,在电机安装到桨毂之前,复位弹性件40可以处于自然伸长状态,或者,处于压缩状态,而当电机安装到桨毂的过程中,复位弹性件40可被电机抵顶而不断被压缩或者进一步被压缩,当复位弹性件40因压缩而储存的弹性势能达到预设值时,复位弹性件40可以沿背离电机的方向释放弹性势能,由此,而带动驱动件30移动而抵持卡持部12,使得卡持部12进入到配合部21中实现桨毂与电机之间的锁定。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复位弹性件40可以与驱动件30固定连接在一起,或者,复位弹性件40可以为仅压设在驱动件30与电机之间。当然,当复位弹性件40与驱动件30固定连接时,复位弹性件40不易从驱动件30上脱落,结构更为稳定。
特别的,当基于实施例二十一,在电机安装到桨毂上之前,驱动件30上的避让部32与桨毂上的卡持部12对齐,复位弹性件40可以处于自然伸长状态或者压缩状态,当电机安装到桨毂的过程中,电机抵顶复位弹性件40,复位弹性件40不断被电机抵顶而压缩,当复位弹性件40所储存的弹性势能大于驱动件的重力势能和轴向弹性件的弹性势能之和,则此时,复位弹性件40沿背离电机的方向伸长,从而带动驱动件30移动,使得驱动件30的驱动端31抵持卡持部12,使得卡持部12进入到配合部21中实现桨毂与电机之间的锁定,在该状态下,轴向弹性件50被进一步压缩。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当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二十时,复位弹性件40可仅需克服驱动件30的重力势能而释放自身弹性势能,带动驱动件30移动。
另外,请继续参照附图1,附图1中所示状态为锁定状态,在该状态下,驱动端31抵持卡持部12,而当需要将桨毂与电机拆卸开来时,可以沿背离电机的安装方向按压驱动件30,驱动件30移动到避让部32与卡持部12对齐,而由于在之前的锁定状态下,轴向弹性件50一直处于压缩的状态,当操作者按压驱动件30,一旦避让部32与卡持部12对齐,桨毂与电机可相对脱离,在轴向弹性件50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轴向弹性件50可以自动带动桨毂沿背离电机的方向反向弹出,从而进一步降低操作者在将桨毂与电机拆卸开来时的操作难度,更加省时省力。
实施例二十三
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二十二,在实施例二十二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具体的,复位弹性件40可以包括压缩弹性件401和设置在压缩弹性件401下端的抵顶件402。抵顶件402用于在电机的抵顶作用下使压缩弹性件401压缩。抵顶件402可以与电机之间形成较大的接触面积,使得电机能够更好地传递抵顶作用力给压缩弹性件401,从而使得整个复位弹性件40能够较为平稳地被压缩。
本实施例中,尤其当压缩弹性件401为弹簧时,抵顶件402与电机接触相较于弹簧直接于电机接触的方式,复位弹性件40的受力更为均衡,压缩更为平稳。
实施例二十四
本实施例基于上述实施例十九至实施例实施例二十三任一实施例,请参照附图1,进一步的,螺旋桨还包括第一定位部13,电机上设有第二定位部22,第二定位部22与第一定位部13在锁定状态下连接、以使桨毂和电机一同绕中心轴旋转。由此,能够进一步使得螺旋桨与电机能够一同旋转,在同一扭矩作用下,可靠旋转,以此运用到无人飞行器上保证无人飞行器的运行可靠性。并且,基于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实施例,螺旋桨与电机之间的锁定可靠,且拆装方便。
实施例二十五
请具体参照附图1~图3,本实施例具体提供一种电机,用于驱动螺旋桨转动,电机包括:电机轴。配合部21,设置在电机轴上。
其中,螺旋桨设有卡持部12及驱动件30,配合部21能够与卡持部12卡合或分离。驱动件30能够相对螺旋桨滑动,以进入锁定状态或解锁状态。
在锁定状态下,驱动件30抵持卡持部12,以使卡持部12与配合部21卡合,螺旋桨与电机轴相对锁定;在解锁状态下,卡持部12脱离配合部21,使螺旋桨与电机轴可相对脱离。
在本实施例中,螺旋桨上可以开设用于容纳卡持部12的容纳空间。该容纳空间可以供卡持部12在外力作用下在该容纳空间活动,并且至少具有可以供卡持部12的一部分伸出该容纳空间之外而与配合部21卡合的开口。例如,容纳空间可为开设于螺旋桨上的通孔11。
具体的,卡持部12可以为刚性球。或者,卡持部12为刚性销,且在刚性销两端具有弧面状导面,以减小卡持部12与驱动件30之间的摩擦,以使得卡持部12能够较易被驱动件30驱动,使得操作更为顺畅,螺旋桨与电机之间的安装方便。当然,卡持部12的形状或者结构并不限于上述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采用其他结构。
配合部21被设置在电机轴上,而用于与卡持部12卡合。配合部21可以为开设于电机轴上的凹槽,该凹槽的凹陷方向应至少与螺旋桨和电机轴的相对脱出方向呈一定夹角。优选的,该凹槽的凹陷方向可以与螺旋桨和电机轴的相对脱出方向呈90度,由此,保证卡持部12与配合部21卡合后,螺旋桨和电机轴能够固定稳定,不易脱出,即,螺旋桨和电机之间的装配更加稳固,不易松脱。
一般地,在安装时,螺旋桨是与电机的电机轴相对固定,以在电机的电机轴的驱动作用下,带动螺旋桨旋转,而提供飞行器的飞行动力。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机,在电机的电机轴上设置与卡持部配合的配合部,在螺旋桨上设置卡持部,驱动件相对于螺旋桨可以滑动,在滑动过程中可以抵持卡持部,从而将卡持部抵持到与配合部卡合的位置,而实现螺旋桨与电机的相对锁定,螺旋桨与电机以卡合的方式锁紧,不易松脱;驱动件与卡持部未抵持在一起时,卡持部脱离配合部,从而螺旋桨与电机轴可相对脱离,拆卸方便。
实施例二十六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二十五的基础上,请继续参照附图1,驱动件30可以包括驱动端31和避让部32。驱动端31用于抵持卡持部12,避让部32用于容纳卡持部12。
在解锁状态下,卡持部12与避让部32始终对齐,驱动端31缓解卡持部12。当驱动件30相对螺旋桨滑动时,卡持部12能够由避让部32脱离、并在驱动端31的抵持下进入到配合部21中,以切换到锁定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描述的“解锁状态”可以指的是除了锁定状态之外的所有状态,具体包括螺旋桨与电机轴在相对安装前的状态,即在准备安装前的状态,附图1中的电机轴在装配到螺旋桨之前的状态;以及螺旋桨与电机轴在锁定状态切换到未锁定状态后的瞬间解锁状态。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解锁状态”与“锁定状态”相对应,“解锁状态”与“锁定状态”之间还存在中间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卡持部12与避让部32始终对齐,“对齐”并不是指卡持部12与避让部32的形状相配合,而仅指位置上的对应。
在本实施例中,当在解锁状态下,特别的,在螺旋桨与电机轴的安装前的状态,避让部32与卡持部12对齐,由此,当电机轴在装配到螺旋桨的过程中,卡持部12能够被电机轴抵持进入到避让部32中,电机轴能够直接顺利安装到螺旋桨中,而不需要操作者另外的操作,操作简单方便。当电机轴插入到配合部21与卡持部12对齐时,驱动件30可以移动使得避让部32与卡持部12错开,而使驱动端31抵持卡持部12,而使卡持部12卡入到配合部21中,进而,实现使得螺旋桨与电机轴处于锁定状态。
优选的,避让部32可以为开设于或者形成于驱动件30上的避让槽,更优选的,避让部32可为环形槽,配合部21也可以为环形槽,由此,即使螺旋桨与电机轴的装配位置沿周向并不确定,卡持部12也能够与避让部32或配合部21对齐。
实施例二十七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二十六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螺旋桨与驱动件30之间还可以设有轴向弹性件50,轴向弹性件50用于使驱动件在解锁状态下相对卡持部12轴向定位。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螺旋桨和电机轴分别为螺旋桨和电机,本实施例中的轴向指的是,螺旋桨与电机轴的旋转中心轴的方向。轴向弹性件50可以为圆柱弹簧、橡胶块或者其他具有弹性的器件,本实施例不做特别限定。
具体的,螺旋桨可以包括用于供电机轴安装穿入的安装凸部111。安装凸部111具体可以呈筒状,在该筒状的安装凸部的筒壁上可以开设有通孔,该通孔形成供卡持部12容纳的容纳空间。
安装凸部113可以与螺旋桨一体注塑成型,具体的,螺旋桨内可以形成用于装设安装凸部113的安装孔。在安装凸部113的外侧壁与螺旋桨的安装孔的内壁之间可以形成供驱动件30滑动的导向通道1111。驱动件30可以为柱状体,在柱状体下部可以形成横截面大于上部的凸台段33。凸台段33的外侧面与导向通道1111侧壁配合,且避让部32开设在凸台段33的内侧面上。避让部32到底端的凸台段33形成上述的驱动端31。
在螺旋桨上,且在安装孔上背离安装凸部111的一端形成有定位凸缘1112,驱动件30的上部外侧与安装孔的孔壁之间还形成有间隙,轴向弹性件50可以设置在该间隙内、且在定位凸缘1112与驱动件30的凸台段33之间。
当然,上述的轴向弹性件50的设置方式、驱动件30的形状,螺旋桨的形状仅是较佳的实施例,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设计其他类似的可以实现相应功能的结构,本发明不做限定。
本实施例利用轴向弹性件50将驱动件30压设在预设的位置,特别的,可以在解锁状态下,将驱动件30压设在避让部32与卡持部12对齐的位置,而保持驱动件30的位置不产生晃动,如此,当电机轴装配到螺旋桨的过程中,且在电机轴的配合部21与螺旋桨的卡持部12对齐之前,避让部32可以始终与卡持部12对齐,而使得在切换到锁定状态之前,卡持部12能够可靠地被电机轴抵持到避让部32中。
实施例二十八
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二十七,更进一步的,驱动件30上还可以设有复位弹性件40。复位弹性件40用于驱动驱动件30相对螺旋桨滑动,以实现由解锁状态到锁定状态的切换。复位弹性件40具体可以为可以在外力作用下储存弹性势能的元器件,例如,可以为弹簧、橡胶等。驱动件30可以在复位弹性件40的作用下相对于螺旋桨滑动。
在本实施例中,复位弹性件40可以设置在驱动件30与电机轴之间。在解锁状态下,复位弹性件40能够被电机轴逐渐压缩,直至电机轴移动至配合部21与卡持部12对齐时,复位弹性件40触发驱动件30移动。具体的,在电机轴安装到螺旋桨之前,复位弹性件40可以处于自然伸长状态,或者,处于压缩状态,而当电机轴安装到螺旋桨的过程中,复位弹性件40可被电机轴抵顶而不断被压缩或者进一步被压缩,当复位弹性件40因压缩而储存的弹性势能达到预设值时,复位弹性件40可以沿背离电机轴的方向释放弹性势能,由此,而带动驱动件30移动而抵持卡持部12,使得卡持部12进入到配合部21中实现螺旋桨与电机轴之间的锁定。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复位弹性件40可以与驱动件30固定连接在一起,或者,复位弹性件40可以为仅压设在驱动件30与电机轴之间。当然,当复位弹性件40与驱动件30固定连接时,复位弹性件40不易从驱动件30上脱落,结构更为稳定。
特别的,当基于实施例二十七,在电机轴安装到螺旋桨上之前,驱动件30上的避让部32与螺旋桨上的卡持部12对齐,复位弹性件40可以处于自然伸长状态或者压缩状态,当电机轴安装到螺旋桨的过程中,电机轴抵顶复位弹性件40,复位弹性件40不断被电机轴抵顶而压缩,当复位弹性件40所储存的弹性势能大于驱动件的重力势能和轴向弹性件的弹性势能之和,则此时,复位弹性件40沿背离电机轴的方向伸长,从而带动驱动件30移动,使得驱动件30的驱动端31抵持卡持部12,使得卡持部12进入到配合部21中实现螺旋桨与电机轴之间的锁定,在该状态下,轴向弹性件50被进一步压缩。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当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二十六时,复位弹性件40可仅需克服驱动件30的重力势能而释放自身弹性势能,带动驱动件30移动。
另外,请继续参照附图1,附图1中所示状态为锁定状态,在该状态下,驱动端31抵持卡持部12,而当需要将螺旋桨与电机轴拆卸开来时,可以沿背离电机轴的安装方向按压驱动件30,驱动件30移动到避让部32与卡持部12对齐,而由于在之前的锁定状态下,轴向弹性件50一直处于压缩的状态,当操作者按压驱动件30,一旦避让部32与卡持部12对齐,螺旋桨与电机轴可相对脱离,在轴向弹性件50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轴向弹性件50可以自动带动螺旋桨沿背离电机轴的方向反向弹出,从而进一步降低操作者在将螺旋桨与电机轴拆卸开来时的操作难度,更加省时省力。
实施例二十九
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二十八,在实施例二十八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具体的,复位弹性件40可以包括压缩弹性件401和设置在压缩弹性件401下端的抵顶件402。抵顶件402用于在电机轴的抵顶作用下使压缩弹性件401压缩。抵顶件402可以与电机轴之间形成较大的接触面积,使得电机轴能够更好地传递抵顶作用力给压缩弹性件401,从而使得整个复位弹性件40能够较为平稳地被压缩。
本实施例中,尤其当压缩弹性件401为弹簧时,抵顶件402与电机轴接触相较于弹簧直接于电机轴接触的方式,复位弹性件40的受力更为均衡,压缩更为平稳。
实施例三十
本实施例基于上述实施例二十五至实施例实施例二十九任一实施例,请参照附图1,进一步的,电机还包括第二定位部22,螺旋桨上设有第一定位部13,第二定位部22与第一定位部13在锁定状态下连接、以使螺旋桨和电机轴一同绕中心轴旋转。由此,能够进一步使得螺旋桨与电机能够一同旋转,在同一扭矩作用下,可靠旋转,以此运用到无人飞行器上保证无人飞行器的运行可靠性。并且,基于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实施例,螺旋桨与电机之间的锁定可靠,且拆装方便。
实施例三十一
请参照附图4或附图7,本实施例提供另外一种螺旋桨,该螺旋桨用于与电机相配合,螺旋桨包括:桨毂,用于连接桨叶;配合部21,设置于桨毂上。
其中,电机设有卡持部12及驱动件30,配合部21能够与卡持部12卡合或分离;驱动件30能够相对电机滑动,以进入锁定状态或解锁状态;在锁定状态下,驱动件30抵持卡持部12,以使卡持部12与配合部21卡合,桨毂与电机相对锁定;在解锁状态下,卡持部12脱离配合部21,使桨毂与电机可相对脱离。
在本实施例中,电机上可以开设用于容纳卡持部12的容纳空间,并且该容纳空间可以供卡持部12在外力作用下在该容纳空间活动,并且至少具有可以供卡持部12的一部分伸出该容纳空间之外而与配合部21卡合的开口。例如,容纳空间可为开设于电机上的通孔11。
具体的,卡持部12可以为刚性球,或者,卡持部12为刚性销,且在刚性销两端具有弧面状导面,以减小卡持部12与驱动件30之间的摩擦,以使得卡持部12能够较易被驱动件30驱动,使得操作更为顺畅,螺旋桨与电机之间的安装方便。当然,卡持部12的形状或者结构并不限于上述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采用其他结构。
配合部21被设置在桨毂上,而用于与卡持部12卡合,配合部21可以为开设于桨毂上的凹槽,该凹槽的凹陷方向应至少与电机和桨毂的相对脱出方向呈一定夹角,优选的,该凹槽的凹陷方向可以与电机和桨毂的相对脱出方向呈90度,由此,保证卡持部12与配合部21卡合后,电机和桨毂能够固定稳定,不易脱出,即,螺旋桨和电机之间的装配更加稳固,不易松脱。
一般地,在安装时,螺旋桨是与电机的电机轴相对固定,以在电机的电机轴的驱动作用下,带动螺旋桨旋转,而提供飞行器的飞行动力。
本实施例提供的螺旋桨,在螺旋桨的桨毂上上设置卡持部,在电机上设置与卡持部配合的配合部,驱动件相对于桨毂可以滑动,在滑动过程中可以抵持卡持部,从而将卡持部抵持到与配合部卡合的位置,而实现桨毂与电机的相对锁定,螺旋桨与电机以卡合的方式锁紧,不易松脱;驱动件与卡持部未抵持在一起时,卡持部脱离配合部,从而桨毂与电机可相对脱离,拆卸方便。
实施例三十二
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三十一,进一步的,请参照附图4、附图5和附图6,电机可以包括安装凸部111,安装凸部111外围用于套设桨毂;配合部21可以设在桨毂朝向安装凸部111的内侧面上。具体的,可以在桨毂的内侧面上开设环形槽,环形槽形成所述配合部21,并且在桨毂安装到电机上后,配合部21的位置与卡持部12的位置对齐,以使得卡持部12能够直接侧向卡入到配合部21中。
实施例三十三
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三十二,在实施例三十二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安装凸部111的形状可以呈筒状,而驱动件30可以滑设于安装凸部111的内部空腔中。安装凸部111上沿筒壁的厚度方向开设有通孔,而卡持部12设置在通孔内。优选的,筒状的安装凸部111内部空腔可以形成供驱动件30滑动的通道,驱动件30至少部分外侧壁可以与安装凸部111的内筒壁配合,以在内筒壁的引导下沿预定方向滑动,结构较为简单,性能可靠。
实施例三十四
在实施例三十三的基础上,驱动件30可以包括导向段301和形成于导向段301顶部的连接段302。导向段301的外侧面可以与安装凸部111的内部空腔配合。导向段301的外侧面上设置有避让部32,避让部32能够容纳卡持部12。具体的,导向段301的外侧面可以与安装凸部111的内部空腔的内侧壁配合,在安装凸部111的内侧壁的引导下限定驱动件30沿直线运动。
在桨毂安装到电机上之前,由于需要防止卡持部12的阻挡而使得桨毂无法安装到电机上,因此,在桨毂安装前,卡持部12不能从电机外侧面凸出,此时,操作者可以操作驱动件30,使得驱动件30的避让部32与卡持部12对齐,以提供卡持部12的避让空间,而使得桨毂可以套装到电机外侧,当桨毂套装到电机上后,再调整驱动件30的位置,使得驱动件30可以抵持卡持部12,卡持部12进入到桨毂上的配合部21中,卡持部12与配合部21卡合,由此,保证电机与桨毂之间的可靠锁定。
连接段302可以凸出于安装凸部111,以提供操作者操作的操作位置,具体的,操作者可以通过操作连接段302,而驱动驱动件30的滑动。
进一步的,在导向段301的外侧面上还可以形成有与避让部32相连的驱动端31。驱动端31用于抵持卡持部12以进入锁定状态。驱动端31可以直接由导向段301的外侧壁形成,整个导向段301可以呈圆柱状,在圆柱状的侧壁开设避让部32。避让部32可以为环形槽。在导向段301上除避让部32之外的位置均可以形成驱动端31,例如,避让部32的上端导向段和避让部32的下端导向段均可以形成驱动端31,具体由驱动件30的运动方向而决定,例如,若从解锁状态切换到锁定状态的过程中,驱动件30需要上移,则避让部32的下端导向段则形成驱动端31。优选的,驱动端31与卡持部12可以点接触,以最大程度上减小卡持部12与驱动端31的摩擦力,使得操作更顺畅,当然,若不考虑卡持部12与驱动端31之间的摩擦力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驱动端31与卡持部12之间的接触也可以不为点接触,例如面接触、线接触均可,本实施例不作限定。
实施例三十五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三十四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在安装凸部111的顶部还可以设有顶盖112,顶盖112上形成有开口,连接段302穿设于开口,顶盖112用于限制驱动件30相对电机滑动的最大极限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最大极限位置”是以安装凸部111的内部空腔的底部为初始位置,驱动件30背离该安装凸部111的内部空腔的底部运动所能到达的最远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顶盖112可以与安装凸部111的内部空腔的侧壁固定连接,具体的,例如可以螺纹连接,或者,卡接、粘结、过盈配合等方式连接。顶盖112的下端面与驱动件30的导向段301的顶端面配合,以防止驱动件30从安装凸部111内脱出,其结构较为简单,并且防脱效果较好。
实施例三十六
在实施例三十四或实施例三十五的基础上,在驱动件30与电机之间可以设置有复位弹性件40。
在解锁状态下,复位弹性件40能够发生弹性形变以使卡持部12容纳到避让部32中,且复位弹性件40在恢复形变时,能够带动驱动件30移动以进入锁定状态。当复位弹性件40为压缩弹性件时,复位弹性件40的一端可以与驱动件30固定连接,另一端可以抵设在电机上,或者,复位弹性件40的一端抵设在驱动件30上,另一端与电机固定连接,又或者,复位弹性件40直接两端分别抵设在驱动件30和电机上。当复位弹性件40为拉伸弹性件时,复位弹性件40可以两端分别于第一本体10和驱动件30连接。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复位弹性件40,通过复位弹性件40带动驱动件30运动,并能够在自身弹力的作用下,支撑驱动件30在预设位置。
请继续参照附图5,优选的,导向段301的底端端面上可以凹陷形成安装凹部331,复位弹性件40具体安装在所述安装凹部331内,且在驱动件30与电机之间。
请参照附图4~图6,本实施例提供的螺旋桨在使用时,可以按压驱动件30,复位弹性件40压缩,直至驱动件30的避让部32与电机上的卡持部12对齐,此时,可以将桨毂直接套设到电机外侧,当桨毂完全套设到位后,操作者可以松开驱动件30,驱动件30在复位弹性件40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回弹,驱动件30推动卡持部12,使得卡持部12朝向桨毂上的配合部21运动,直至卡持部12卡合到配合部21中,即完成电机与桨毂之间的锁定。在拆卸时,同样操作驱动件30,使得卡持部12运动到驱动件30的避让部32中,然后电机和桨毂即可脱离。本实施例的螺旋桨,结构简单,锁定可靠,且拆装方便。
实施例三十七
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三十一,进一步的,请参照附图7,电机包括安装凸部111,驱动件30可滑动地设在安装凸部111外侧。操作者可以直接在电机的外侧操作驱动件30,使得驱动件30相对于电机滑动,而使得电机与桨毂在锁定状态与解锁状态之间切换,操作起来较为方便。
实施例三十八
在实施例三十七的基础上,优选的,驱动件30可以呈中空的柱状套,柱状套可以同轴套设在安装凸部111的外围,驱动件30的外侧壁形成供操作者滑动驱动件30的操作部。该柱状套的驱动件30的两端开口,且在两端开口之间形成安装凸部111的安装通道,柱状套的驱动件30可以在安装凸部111的外侧滑动,操作者可以在驱动件30的外侧壁(即,操作部)上施加作用下,而驱动柱状套的驱动件30滑动。其结构简单,并且操作方便。
实施例三十九
基于实施例三十七或实施例三十八,安装凸部111的顶面可以设有凹槽,桨毂能够插入凹槽内;配合部21具体可以设在桨毂朝向凹槽的槽壁的外侧面上。在该凹槽的槽壁上可以开设用于供卡持部12容纳的通孔,该槽壁的厚度可以小于卡持部12的运动方向上的尺寸,例如,当卡持部12为刚性球时,槽壁的厚度可以小于刚性球的直径,当卡持部12为刚性销时,槽壁的厚度可以小于该刚性销的长度,由此,可以保证卡持部12可以从槽壁的两侧凸出,并能够被驱动件30抵持以进入到配合部21。
实施例四十
基于实施例三十七至实施例三十九中的任一实施例,桨毂还可以包括顶座25,顶座25用于限定驱动件30相对电机移动的最大极限位置。通过顶座25来限定驱动件30的运动最大极限位置,使得驱动件30运动位置可控,并能够运动到预定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最大极限位置”可以以安装凸部111的凸出起始端面为初始位置,驱动件30背离该安装凸部111的起始端面运动所能到达的最远位置。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顶座25可以具有曲面状的顶面,顶座25底面形成与驱动件30外围配合的安装槽251,驱动件30卡入到安装槽251内,驱动件30能够在安装槽251的限位下,保持与卡持件12的抵持作用,并且,安装槽251对驱动件30的运动也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更进一步的,该安装槽251的内侧壁与驱动件30的外侧壁的配合为斜面配合,即,安装槽251的内侧面由底端到顶端从外向内倾斜,相应的,驱动件30上也开设有与安装槽251的斜面配合的导面。由此,驱动件30在斜面的导向作用下,而能够沿预定方向平稳地运动,操作者操作起来也较为顺畅。
实施例四十一
基于实施例三十七至实施例四十中的任一实施例,在驱动件30内侧面还可以设有避让部32,避让部32能够容纳卡持部12。操作者可以操作驱动件30而改变避让部32的位置,使得避让部32与卡持部12对齐或不对齐,当避让部32与卡持部12对齐时,卡持部12可以被桨毂挤进避让部32中,桨毂能够被顺利安装到电机上,此时,当调整驱动件30,使得驱动件30的避让部32与卡持部12错开时,卡持部12能够在驱动件30的抵持下进入到桨毂的配合部21内,电机与桨毂完成锁定。当需要将电机和桨毂拆开时,可以再次操作驱动件30,使得驱动件30的避让部32再次与卡持部12对齐时,由于卡持部12具有了避让空间,桨毂此时可以顺利地从电机上脱出。
实施例四十二
基于实施例实施例四十一,驱动件30内侧壁与安装凸部111之间的间隙内设有复位弹性件40,在解锁状态下,复位弹性件40发生弹性形变以使卡持部12容纳到避让部32中,且复位弹性件40恢复形变时,能够带动驱动件30移动以进入锁定状态。本实施例中的复位弹性件40可以为弹簧、橡胶或者其他可以被压缩的弹性件。
请参照附图7,本实施例提供的螺旋桨在使用时,操作者可以操纵驱动件30的外侧壁,并在图示方向向下拉动驱动件30,复位弹性件40压缩,直至驱动件30的避让部32与电机上的卡持部12对齐,此时,可以将桨毂直接插入电机的安装凸部111的凹槽内,当桨毂完全安装到位后,操作者可以松开驱动件30,驱动件30在复位弹性件40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回弹,驱动件30推动卡持部12,使得卡持部12朝向桨毂上的配合部21运动,直至卡持部12卡合到配合部21中,即完成电机与桨毂之间的锁定。在拆卸时,同样操作驱动件30,使得卡持部12运动到驱动件30的避让部32中,然后电机和桨毂即可脱离。本实施例的螺旋桨,结构简单,能够与电机可靠锁定,且两者之间拆装方便。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复位弹性件40也可以为拉伸弹性件,复位弹性件40可以拉伸后使驱动件30的避让部32与第一本体10上的卡持部12对齐,并可以在恢复形变后避让部32与第一本体10上的卡持部12错开,具体结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计,在此不做赘述。
实施例四十三
基于实施例四十二,进一步的,安装凸部111的外侧面可以形成有定位台阶1113;驱动件30的内侧面设有定位凸起,定位凸起形成用于驱动卡持部12进入到配合部21的驱动端31,复位弹性件40可以设置在驱动端31与定位台阶1113之间。当基于实施例四十二时,避让部32可以由柱状套的驱动件30内侧壁与安装凸部111之间的间隙形成。
复位弹性件40可以直接压设在驱动端31与定位台阶1113之间,或者,两端均分别与驱动端31和定位台阶1113连接,又或者,仅其中一端与驱动端或定位台阶1113连接,另外一端自由抵接。操作者拉动驱动件30时,复位弹性件40给驱动件30提供一定的缓冲,使得由锁定状态切换到解锁状态时,操作手感较好。本实施例提供的螺旋桨,结构简单,较易加工,并且操作使用时较为便捷。
实施例四十四
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三十一至实施例四十三中的任一实施例,进一步的,螺旋桨还包括第一定位部13,电机上设有第二定位部22,第二定位部22与第一定位部13在锁定状态下连接、以使电机和桨毂一同绕中心轴旋转。由此,能够进一步使得电机与螺旋桨能够一同旋转,在同一扭矩作用下,可靠旋转,以此运用到无人飞行器上保证无人飞行器的运行可靠性。并且,基于上述各实施例,螺旋桨与电机之间的锁定可靠,且拆装方便。
实施例四十五
请参照附图4或附图7,本实施例提供另外一种电机,该电机用于驱动螺旋桨转动,该电机包括:电机轴。卡持部12,可活动地设于电机轴上。驱动件30,可滑动地设于电机轴上。
其中,螺旋桨设有配合部21,配合部21能够与卡持部12卡合或分离;驱动件30能够相对电机轴滑动,以进入锁定状态或解锁状态。在锁定状态下,驱动件30抵持卡持部12,以使卡持部12与配合部21卡合,螺旋桨与电机轴相对锁定;在解锁状态下,卡持部12脱离配合部21,使螺旋桨与电机轴可相对脱离。
在本实施例中,电机轴上可以开设用于容纳卡持部12的容纳空间,并且该容纳空间可以供卡持部12在外力作用下在该容纳空间活动,并且至少具有可以供卡持部12的一部分伸出该容纳空间之外而与配合部21卡合的开口。例如,容纳空间可为开设于电机轴上的通孔11。
具体的,卡持部12可以为刚性球,或者,卡持部12为刚性销,且在刚性销两端具有弧面状导面,以减小卡持部12与驱动件30之间的摩擦,以使得卡持部12能够较易被驱动件30驱动,使得操作更为顺畅,螺旋桨与电机之间的安装方便。当然,卡持部12的形状或者结构并不限于上述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采用其他结构。
配合部21被设置在螺旋桨上,而用于与卡持部12卡合,配合部21可以为开设于螺旋桨上的凹槽,该凹槽的凹陷方向应至少与电机轴和螺旋桨的相对脱出方向呈一定夹角,优选的,该凹槽的凹陷方向可以与电机轴和螺旋桨的相对脱出方向呈90度,由此,保证卡持部12与配合部21卡合后,电机轴和螺旋桨能够固定稳定,不易脱出,即,螺旋桨和电机之间的装配更加稳固,不易松脱。
一般地,在安装时,螺旋桨是与电机的电机轴相对固定,以在电机的电机轴的驱动作用下,带动螺旋桨旋转,而提供飞行器的飞行动力。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机,在螺旋桨上设置卡持部,在电机上设置与卡持部配合的配合部,驱动件相对于螺旋桨可以滑动,在滑动过程中可以抵持卡持部,从而将卡持部抵持到与配合部卡合的位置,而实现螺旋桨与电机轴的相对锁定,螺旋桨与电机以卡合的方式锁紧,不易松脱;驱动件与卡持部未抵持在一起时,卡持部脱离配合部,从而螺旋桨与电机可相对脱离,拆卸方便。
实施例四十六
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四十五,进一步的,请参照附图4、附图5和附图6,电机轴可以包括安装凸部111,安装凸部111外围用于套设螺旋桨;配合部21可以设在螺旋桨朝向安装凸部111的内侧面上。具体的,可以在螺旋桨的内侧面上开设环形槽,环形槽形成所述配合部21,并且在螺旋桨安装到电机轴上后,配合部21的位置与卡持部12的位置对齐,以使得卡持部12能够直接侧向卡入到配合部21中。
实施例四十七
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四十六,在实施例四十六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安装凸部111的形状可以呈筒状,而驱动件30可以滑设于安装凸部111的内部空腔中;安装凸部111上沿筒壁的厚度方向开设有通孔,而卡持部12设置在通孔内。优选的,筒状的安装凸部111内部空腔可以形成供驱动件30滑动的通道,驱动件30至少部分外侧壁可以与安装凸部111的内筒壁配合,以在内筒壁的引导下沿预定方向滑动,结构较为简单,性能可靠。
实施例四十八
在实施例四十七的基础上,驱动件30可以包括导向段301和形成于导向段301顶部的连接段302,导向段301的外侧面可以与安装凸部111的内部空腔配合,且导向段301的外侧面上设置有避让部32,避让部32能够容纳卡持部12。具体的,导向段301的外侧面可以与安装凸部111的内部空腔的内侧壁配合,在安装凸部111的内侧壁的引导下限定驱动件30沿直线运动。
在螺旋桨安装到电机轴上之前,由于需要防止卡持部12的阻挡而使得螺旋桨无法安装到电机轴上,因此,在螺旋桨安装前,卡持部12不能从电机轴外侧面凸出,此时,操作者可以操作驱动件30,使得驱动件30的避让部32与卡持部12对齐,以提供卡持部12的避让空间,而使得螺旋桨可以套装到电机轴外侧,当螺旋桨套装到电机轴上后,再调整驱动件30的位置,使得驱动件30可以抵持卡持部12,卡持部12进入到螺旋桨上的配合部21中,卡持部12与配合部21卡合,由此,保证电机轴与螺旋桨之间的可靠锁定。
连接段302可以凸出于安装凸部111,以提供操作者操作的操作位置,具体的,操作者可以通过操作连接段302,而驱动驱动件30的滑动。
进一步的,在导向段301的外侧面上还可以形成有与避让部32相连的驱动端31,驱动端31用于抵持卡持部12以进入锁定状态。驱动端31可以直接由导向段301的外侧壁形成,整个导向段301可以呈圆柱状,在圆柱状的侧壁开设避让部32,避让部32可以为环形槽,在导向段301上除避让部32之外的位置均可以形成驱动端31,例如,避让部32的上端导向段和避让部32的下端导向段均可以形成驱动端31,具体由驱动件30的运动方向而决定,例如,若从解锁状态切换到锁定状态的过程中,驱动件30需要上移,则避让部32的下端导向段则形成驱动端31。优选的,驱动端31与卡持部12可以点接触,以最大程度上减小卡持部12与驱动端31的摩擦力,使得操作更顺畅,当然,若不考虑卡持部12与驱动端31之间的摩擦力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驱动端31与卡持部12之间的接触也可以不为点接触,例如面接触、线接触均可,本实施例不作限定。
实施例四十九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四十八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在安装凸部111的顶部还可以设有顶盖112,顶盖112上形成有开口,连接段302穿设于开口,顶盖112用于限制驱动件30相对电机轴滑动的最大极限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最大极限位置”是以安装凸部111的内部空腔的底部为初始位置,驱动件30背离该安装凸部111的内部空腔的底部运动所能到达的最远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顶盖112可以与安装凸部111的内部空腔的侧壁固定连接,具体的,例如可以螺纹连接,或者,卡接、粘结、过盈配合等方式连接。顶盖112的下端面与驱动件30的导向段301的顶端面配合,以防止驱动件30从安装凸部111内脱出,其结构较为简单,并且防脱效果较好。
实施例五十
在实施例四十八或实施例四十九的基础上,在驱动件30与电机轴之间可以设置有复位弹性件40。
在解锁状态下,复位弹性件40能够发生弹性形变以使卡持部12容纳到避让部32中,且复位弹性件40恢复形变时,能够带动驱动件30移动以进入锁定状态。当复位弹性件40为压缩弹性件时,复位弹性件40的一端可以与驱动件30固定连接,另一端可以抵设在电机轴上,或者,复位弹性件40的一端抵设在驱动件30上,另一端与电机轴固定连接,又或者,复位弹性件40直接两端分别抵设在驱动件30和电机轴上。当复位弹性件40为拉伸弹性件时,复位弹性件40可以两端分别于第一本体10和驱动件30连接。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复位弹性件40,通过复位弹性件40带动驱动件30运动,并能够在自身弹力的作用下,支撑驱动件30在预设位置。
请继续参照附图4,优选的,导向段301的底端端面上可以凹陷形成安装凹部331,复位弹性件40具体安装在所述安装凹部331内,且在驱动件30与电机轴之间。
请参照附图4,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机在使用时,可以按压驱动件30,复位弹性件40压缩,直至驱动件30的避让部32与电机轴上的卡持部12对齐,此时,可以将螺旋桨直接套设到电机轴外侧,当螺旋桨完全套设到位后,操作者可以松开驱动件30,驱动件30在复位弹性件40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回弹,驱动件30推动卡持部12,使得卡持部12朝向螺旋桨上的配合部21运动,直至卡持部12卡合到配合部21中,即完成电机轴与螺旋桨之间的锁定。在拆卸时,同样操作驱动件30,使得卡持部12运动到驱动件30的避让部32中,然后电机轴和螺旋桨即可脱离。本实施例的锁定装置,结构简单,锁定可靠,且拆装方便。
实施例五十一
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四十五,进一步的,请参照附图7,电机轴包括安装凸部111,驱动件30可滑动地设在安装凸部111外侧。操作者可以直接在电机的外侧操作驱动件30,使得驱动件30相对于电机滑动,而使得电机与桨毂在锁定状态与解锁状态之间切换,操作起来较为方便。
实施例五十二
在实施例五十一的基础上,优选的,驱动件30可以呈中空的柱状套,柱状套可以同轴套设在安装凸部111的外围,驱动件30的外侧壁形成供操作者滑动驱动件30的操作部。该柱状套的驱动件30的两端开口,且在两端开口之间形成安装凸部111的安装通道,柱状套的驱动件30可以在安装凸部111的外侧滑动,操作者可以在驱动件30的外侧壁(即,操作部)上施加作用下,而驱动柱状套的驱动件30滑动。其结构简单,并且操作方便。
实施例五十三
基于实施例五十一或实施例五十二,安装凸部111的顶面可以设有凹槽,螺旋桨能够插入凹槽内;配合部21具体可以设在螺旋桨朝向凹槽的槽壁的外侧面上。在该凹槽的槽壁上可以开设用于供卡持部12容纳的通孔,该槽壁的厚度可以小于卡持部12的运动方向上的尺寸,例如,当卡持部12为刚性球时,槽壁的厚度可以小于刚性球的直径,当卡持部12为刚性销时,槽壁的厚度可以小于该刚性销的长度,由此,可以保证卡持部12可以从槽壁的两侧凸出,并能够被驱动件30抵持以进入到配合部21。
实施例五十四
基于实施例五十一至实施例五十三中的任一实施例,螺旋桨还可以包括顶座25,顶座25用于限定驱动件30相对电机移动的最大极限位置。通过顶座25来限定驱动件30的运动最大极限位置,使得驱动件30运动位置可控,并能够运动到预定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最大极限位置”可以以安装凸部111的凸出起始端面为初始位置,驱动件30背离该安装凸部111的起始端面运动所能到达的最远位置。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顶座25可以具有曲面状的顶面,顶座25底面形成与驱动件30外围配合的安装槽251,驱动件30卡入到安装槽251内,驱动件30能够在安装槽251的限位下,保持与卡持件12的抵持作用,并且,安装槽251对驱动件30的运动也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更进一步的,该安装槽251的内侧壁与驱动件30的外侧壁的配合为斜面配合,即,安装槽251的内侧面由底端到顶端从外向内倾斜,相应的,驱动件30上也开设有与安装槽251的斜面配合的导面。由此,驱动件30在斜面的导向作用下,而能够沿预定方向平稳地运动,操作者操作起来也较为顺畅。
实施例五十五
基于实施例五十一至实施例五十四中的任一实施例,在驱动件30内侧面还可以设有避让部32,避让部32能够容纳卡持部12。操作者可以操作驱动件30而改变避让部32的位置,使得避让部32与卡持部12对齐或不对齐,当避让部32与卡持部12对齐时,卡持部12可以被螺旋桨挤进避让部32中,螺旋桨能够被顺利安装到电机轴上,此时,当调整驱动件30,使得驱动件30的避让部32与卡持部12错开时,卡持部12能够在驱动件30的抵持下进入到螺旋桨的配合部21内,电机与螺旋桨完成锁定。当需要将电机轴和螺旋桨拆开时,可以再次操作驱动件30,使得驱动件30的避让部32再次与卡持部12对齐时,由于卡持部12具有了避让空间,螺旋桨此时可以顺利地从电机上脱出。
实施例五十六
基于实施例五十五,驱动件30内侧壁与安装凸部111之间的间隙内设有复位弹性件40,在解锁状态下,复位弹性件40发生弹性形变以使卡持部12容纳到避让部32中,且复位弹性件40恢复形变时,能够带动驱动件30移动以进入锁定状态。本实施例中的复位弹性件40可以为弹簧、橡胶或者其他可以被压缩的弹性件。
请参照附图7,本实施例提供的螺旋桨在使用时,操作者可以操纵驱动件30的外侧壁,并在图示方向向下拉动驱动件30,复位弹性件40压缩,直至驱动件30的避让部32与电机轴上的卡持部12对齐,此时,可以将螺旋桨直接插入电机轴的安装凸部111的凹槽内,当螺旋桨完全安装到位后,操作者可以松开驱动件30,驱动件30在复位弹性件40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回弹,驱动件30推动卡持部12,使得卡持部12朝向螺旋桨上的配合部21运动,直至卡持部12卡合到配合部21中,即完成电机与螺旋桨之间的锁定。在拆卸时,同样操作驱动件30,使得卡持部12运动到驱动件30的避让部32中,然后电机和螺旋桨即可脱离。本实施例的电机,结构简单,能够可靠锁定到螺旋桨上,且两者之间拆装方便。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复位弹性件40也可以为拉伸弹性件,复位弹性件40可以拉伸后使驱动件30的避让部32与第一本体10上的卡持部12对齐,并可以在恢复形变后避让部32与第一本体10上的卡持部12错开,具体结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计,在此不做赘述。
实施例五十七
基于实施例五十六,进一步的,安装凸部111的外侧面可以形成有定位台阶1113;驱动件30的内侧面设有定位凸起,定位凸起形成用于驱动卡持部12进入到配合部21的驱动端31,复位弹性件40可以设置在驱动端31与定位台阶1113之间。当基于实施例五十六时,避让部32可以由柱状套的驱动件30内侧壁与安装凸部111之间的间隙形成。
复位弹性件40可以直接压设在驱动端31与定位台阶1113之间,或者,两端均分别与驱动端31和定位台阶1113连接,又或者,仅其中一端与驱动端或定位台阶1113连接,另外一端自由抵接。操作者拉动驱动件30时,复位弹性件40给驱动件30提供一定的缓冲,使得由锁定状态切换到解锁状态时,操作手感较好。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机,结构简单,较易加工,并且操作使用时较为便捷。
实施例五十八
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四十五至实施例五十七中的任一实施例,进一步的,电机还包括第二定位部22,螺旋桨上设有第一定位部13,第二定位部22与第一定位部13在锁定状态下连接、以使螺旋桨和电机轴一同绕中心轴旋转。由此,能够进一步使得电机与螺旋桨能够一同旋转,在同一扭矩作用下,可靠旋转,以此运用到无人飞行器上保证无人飞行器的运行可靠性。并且,基于上述各实施例,螺旋桨与电机之间的锁定可靠,且拆装方便。
实施例五十九
请参照附图1~10,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动力套装,该动力套装包括螺旋桨,用于提供推力。电机,用于驱动螺旋桨转动,以及锁定装置,用于使螺旋桨与电机相对锁定。
锁定装置包括:卡持部12、配合部21、以及驱动件30。卡持部12,可活动地设于螺旋桨及电机的一个上;配合部21,设于螺旋桨及电机的另外一个上,配合部21能够与卡持部12卡合或分离。驱动件30,可滑动地设于螺旋桨及电机的一个上。驱动件30能够相对螺旋桨或电机滑动,以进入锁定状态或解锁状态。
在锁定状态下,驱动件30抵持卡持部12,以使卡持部12与配合部21卡合,电机与螺旋桨相对锁定。在解锁状态下,卡持部12脱离配合部21,使电机与螺旋桨可相对脱离。
在本实施例中,螺旋桨及电机的一个上可以开设用于容纳卡持部12的容纳空间。该容纳空间可以供卡持部12在外力作用下在该容纳空间活动,并且至少具有可以供卡持部12的一部分伸出该容纳空间之外而与配合部21卡合的开口。例如,容纳空间可为开设于螺旋桨及电机的一个上上的通孔11。
具体的,卡持部12可以为刚性球。或者,卡持部12为刚性销,且在刚性销两端具有弧面状导面,以减小卡持部12与驱动件30之间的摩擦,以使得卡持部12能够较易被驱动件30驱动,使得操作更为顺畅,螺旋桨与电机之间的安装方便。当然,卡持部12的形状或者结构并不限于上述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采用其他结构。
配合部21被设置在螺旋桨及电机的另外一个上,而用于与卡持部12卡合。配合部21可以为开设于螺旋桨及电机的另外一个上的凹槽,该凹槽的凹陷方向应至少与螺旋桨和电机的相对脱出方向呈一定夹角。优选的,该凹槽的凹陷方向可以与螺旋桨和电机的相对脱出方向呈90度,由此,保证卡持部12与配合部21卡合后,螺旋桨和电机能够固定稳定,不易脱出,即,螺旋桨和电机之间的装配更加稳固,不易松脱。
一般地,在安装时,螺旋桨是与电机的电机轴相对固定,以在电机的电机轴的驱动作用下,带动螺旋桨旋转,而提供飞行器的飞行动力。
本实施例提供的动力套装,用于将螺旋桨与电机相对锁定,在螺旋桨及电机的一个上设置卡持部,在螺旋桨及电机的另外一个上设置与卡持部配合的配合部,驱动件相对于螺旋桨及电机的一个可以滑动,在滑动过程中可以抵持卡持部,从而将卡持部抵持到与配合部卡合的位置,而实现螺旋桨与电机的相对锁定,卡合的方式锁紧,不易松脱;驱动件与卡持部未抵持在一起时,卡持部脱离配合部,从而螺旋桨与电机可相对脱离,拆卸方便。
实施例六十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五十九的基础上,请参照附图1~3,驱动件30可以包括驱动端31和避让部32。驱动端31用于抵持卡持部12,避让部32用于容纳卡持部12。
在解锁状态下,卡持部12与避让部32始终对齐,驱动端31缓解卡持部12。当驱动件30相对螺旋桨及电机的一个滑动时,卡持部12能够由避让部32脱离、并在驱动端31的抵持下进入到配合部21中,以切换到锁定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描述的“解锁状态”可以指的是除了锁定状态之外的所有状态,具体包括螺旋桨与电机在相对安装前的状态,即在准备安装前的状态,如附图1中的螺旋桨在装配到电机之前的状态;以及螺旋桨与电机在锁定状态切换到未锁定状态后的瞬间解锁状态。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解锁状态”与“锁定状态”相对应,“解锁状态”与“锁定状态”之间还存在中间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卡持部12与避让部32始终对齐,“对齐”并不是指卡持部12与避让部32的形状相配合,而仅指位置上的对应。
在本实施例中,当在解锁状态下,特别的,在螺旋桨与电机的安装前的状态,避让部32与卡持部12对齐,由此,在电机于螺旋桨在装配过程中,卡持部12能够被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外一个抵持进入到避让部32中,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外一个能够直接顺利安装到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中,而不需要操作者另外的操作,操作简单方便。当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外一个插入到配合部21与卡持部12对齐时,驱动件30可以移动使得避让部32与卡持部12错开,而使驱动端31抵持卡持部12,而使卡持部12卡入到配合部21中,进而,实现使得螺旋桨与电机中处于锁定状态。
优选的,避让部32可以为开设于或者形成于驱动件30上的避让槽,更优选的,避让部32可为环形槽,配合部21也可以为环形槽,由此,即使螺旋桨与电机的装配位置沿周向并不确定,卡持部12也能够与避让部32或配合部21对齐。
实施例六十一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六十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螺旋桨及电机的一个与驱动件30之间还可以设有轴向弹性件50,轴向弹性件50用于使驱动件在解锁状态下相对卡持部12轴向定位。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轴向指的是,螺旋桨与电机的旋转中心轴的方向。轴向弹性件50可以为圆柱弹簧、橡胶块或者其他具有弹性的器件,本实施例不做特别限定。
具体的,螺旋桨及电机的一个可以包括用于供螺旋桨及电机的另一个安装穿入的安装凸部111。安装凸部111具体可以呈筒状,在该筒状的安装凸部的筒壁上可以开设有通孔,该通孔形成供卡持部12容纳的容纳空间。
安装凸部111可以与螺旋桨及电机的一个一体注塑成型,具体的,螺旋桨及电机的一个内可以形成用于装设安装凸部111的安装孔。在安装凸部111的外侧壁与螺旋桨及电机的一个的安装孔的内壁之间可以形成供驱动件30滑动的导向通道1111。驱动件30可以为柱状体,在柱状体下部可以形成横截面大于上部的凸台段33。凸台段33的外侧面与导向通道1111侧壁配合,且避让部32开设在凸台段33的内侧面上。避让部32到底端的凸台段33形成上述的驱动端31。
在螺旋桨及电机的一个上,且在安装孔上背离安装凸部111的一端形成有定位凸缘1112。驱动件30的上部外侧与安装孔的孔壁之间还形成有间隙,轴向弹性件50可以设置在该间隙内、且在定位凸缘1112与驱动件30的凸台段33之间。
当然,上述的轴向弹性件50的设置方式、驱动件30的形状,螺旋桨及电机的一个的形状仅是较佳的实施例,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设计其他类似的可以实现相应功能的结构,本发明不做限定。
本实施例利用轴向弹性件50将驱动件30压设在预设的位置,特别的,可以在解锁状态下,将驱动件30压设在避让部32与卡持部12对齐的位置,而保持驱动件30的位置不产生晃动,如此,当螺旋桨及电机的另一个装配到螺旋桨及电机的一个上的过程中,且在螺旋桨及电机的另一个的配合部21与螺旋桨及电机的一个上的卡持部12对齐之前,避让部32可以始终与卡持部12对齐,而使得在切换到锁定状态之前,卡持部12能够可靠地被螺旋桨及电机的另一个抵持到避让部32中。
实施例六十二
本实施例基于五十九至实施例六十一中任一实施例,更进一步的,锁定装置还可以包括复位弹性件40。复位弹性件40用于驱动驱动件30相对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滑动,以实现由解锁状态到锁定状态的切换。复位弹性件40具体可以为可以在外力作用下储存弹性势能的元器件,例如,可以为弹簧、橡胶等。驱动件30可以在复位弹性件40的作用下相对于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滑动。
在本实施例中,复位弹性件40可以设置在驱动件30与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之间。在解锁状态下,复位弹性件40能够被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逐渐压缩,直至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移动至配合部21与卡持部12对齐时,复位弹性件40触发驱动件30移动。具体的,在螺旋桨与电机安装之前,复位弹性件40可以处于自然伸长状态,或者,处于压缩状态,而当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安装到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的过程中,复位弹性件40可被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抵顶而不断被压缩或者进一步被压缩,当复位弹性件40因压缩而储存的弹性势能达到预设值时,复位弹性件40可以沿背离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的方向释放弹性势能,由此,而带动驱动件30移动而抵持卡持部12,使得卡持部12进入到配合部21中实现螺旋桨与电机之间的锁定。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复位弹性件40可以与驱动件30固定连接在一起,或者,复位弹性件40可以为仅压设在驱动件30与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之间。当然,当复位弹性件40与驱动件30固定连接时,复位弹性件40不易从驱动件30上脱落,结构更为稳定。
特别的,当基于实施例六十一,在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外一个安装到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上之前,驱动件30上的避让部32与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上的卡持部12对齐,复位弹性件40可以处于自然伸长状态或者压缩状态,当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安装到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的过程中,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抵顶复位弹性件40,复位弹性件40不断被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抵顶而压缩,当复位弹性件40所储存的弹性势能大于驱动件的重力势能和轴向弹性件的弹性势能之和,则此时,复位弹性件40沿背离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的方向伸长,从而带动驱动件30移动,使得驱动件30的驱动端31抵持卡持部12,使得卡持部12进入到配合部21中实现螺旋桨与电机之间的锁定,在该状态下,轴向弹性件50被进一步压缩。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当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六十时,复位弹性件40可仅需克服驱动件30的重力势能而释放自身弹性势能,带动驱动件30移动。
另外,请继续参照附图1,附图1中所示状态为锁定状态,在该状态下,驱动端31抵持卡持部12,而当需要将螺旋桨与电机拆卸开来时,可以沿背离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的安装方向按压驱动件30,驱动件30移动到避让部32与卡持部12对齐,而由于在之前的锁定状态下,轴向弹性件50一直处于压缩的状态,当操作者按压驱动件30,一旦避让部32与卡持部12对齐,螺旋桨与电机可相对脱离,在轴向弹性件50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轴向弹性件50可以自动带动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沿背离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的方向反向弹出,从而进一步降低操作者在将螺旋桨与电机拆卸开来时的操作难度,更加省时省力。
实施例六十三
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六十二,在实施例六十二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具体的,复位弹性件40可以包括压缩弹性件401和设置在压缩弹性件401下端的抵顶件402。抵顶件402用于在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的抵顶作用下使压缩弹性件401压缩。抵顶件402可以与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之间形成较大的接触面积,使得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能够更好地传递抵顶作用力给压缩弹性件401,从而使得整个复位弹性件40能够较为平稳地被压缩。
本实施例中,尤其当压缩弹性件401为弹簧时,抵顶件402与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接触相较于弹簧直接于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接触的方式,复位弹性件40的受力更为均衡,压缩更为平稳。
实施例六十四
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五十九,进一步的,请参照附图4、附图5和附图6,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可以包括安装凸部111,安装凸部111外围用于套设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配合部21可以设在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朝向安装凸部111的内侧面上。具体的,可以在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的内侧面上开设环形槽,环形槽形成所述配合部21,并且在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安装到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上后,配合部21的位置与卡持部12的位置对齐,以使得卡持部12能够直接侧向卡入到配合部21中。
实施例六十五
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六十四,在实施例六十四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安装凸部111的形状可以呈筒状,而驱动件30可以滑设于安装凸部111的内部空腔中;安装凸部111上沿筒壁的厚度方向开设有通孔,而卡持部12设置在通孔内。优选的,筒状的安装凸部111内部空腔可以形成供驱动件30滑动的通道,驱动件30至少部分外侧壁可以与安装凸部111的内筒壁配合,以在内筒壁的引导下沿预定方向滑动,结构较为简单,性能可靠。
实施例六十六
在实施例六十五的基础上,驱动件30可以包括导向段301和形成于导向段301顶部的连接段302。导向段301的外侧面可以与安装凸部111的内部空腔配合。且导向段301的外侧面上设置有避让部32,避让部32能够容纳卡持部12。具体的,导向段301的外侧面可以与安装凸部111的内部空腔的内侧壁配合,在安装凸部111的内侧壁的引导下限定驱动件30沿直线运动。
在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安装到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上之前,由于需要防止卡持部12的阻挡而使得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无法安装到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上,因此,在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安装前,卡持部12不能从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上的外侧面凸出,此时,操作者可以操作驱动件30,使得驱动件30的避让部32与卡持部12对齐,以提供卡持部12的避让空间,而使得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可以套装到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外侧,当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套装到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上后,再调整驱动件30的位置,使得驱动件30可以抵持卡持部12,卡持部12进入到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上的配合部21中,卡持部12与配合部21卡合,由此,保证螺旋桨与电机之间的可靠锁定。
连接段302可以凸出于安装凸部111,以提供操作者操作的操作位置,具体的,操作者可以通过操作连接段302,而驱动驱动件30的滑动。
进一步的,在导向段301的外侧面上还可以形成有与避让部32相连的驱动端31。驱动端31用于抵持卡持部12以进入锁定状态。驱动端31可以直接由导向段301的外侧壁形成,整个导向段301可以呈圆柱状,在圆柱状的侧壁开设避让部32。避让部32可以为环形槽。在导向段301上除避让部32之外的位置均可以形成驱动端31,例如,避让部32的上端导向段和避让部32的下端导向段均可以形成驱动端31,具体由驱动件30的运动方向而决定,例如,若从解锁状态切换到锁定状态的过程中,驱动件30需要上移,则避让部32的下端导向段则形成驱动端31。优选的,驱动端31与卡持部12可以点接触,以最大程度上减小卡持部12与驱动端31的摩擦力,使得操作更顺畅,当然,若不考虑卡持部12与驱动端31之间的摩擦力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驱动端31与卡持部12之间的接触也可以不为点接触,例如面接触、线接触均可,本实施例不作限定。
实施例六十七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六十六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在安装凸部111的顶部还可以设有顶盖112,顶盖112上形成有开口,连接段302穿设于开口,顶盖112用于限制驱动件30相对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滑动的最大极限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最大极限位置”是以安装凸部111的内部空腔的底部为初始位置,驱动件30背离该安装凸部111的内部空腔的底部运动所能到达的最远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顶盖112可以与安装凸部111的内部空腔的侧壁固定连接,具体的,例如可以螺纹连接,或者,卡接、粘结、过盈配合等方式连接。顶盖112的下端面与驱动件30的导向段301的顶端面配合,以防止驱动件30从安装凸部111内脱出,其结构较为简单,并且防脱效果较好。
实施例六十八
在实施例六十五或实施例六十七的基础上,在驱动件30与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之间可以设置有复位弹性件40。
在解锁状态下,复位弹性件40能够发生弹性形变以使卡持部12容纳到避让部32中,且复位弹性件40恢复形变时,能够带动驱动件30移动以进入锁定状态。当复位弹性件40为压缩弹性件时,复位弹性件40的一端可以与驱动件30固定连接,另一端可以抵设在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上,或者,复位弹性件40的一端抵设在驱动件30上,另一端与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固定连接,又或者,复位弹性件40直接两端分别抵设在驱动件30和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上。当复位弹性件40为拉伸弹性件时,复位弹性件40可以两端分别于第一本体10和驱动件30连接。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复位弹性件40,通过复位弹性件40带动驱动件30运动,并能够在自身弹力的作用下,支撑驱动件30在预设位置。
请继续参照附图4,优选的,导向段301的底端端面上可以凹陷形成安装凹部331,复位弹性件40具体安装在所述安装凹部331内,且在驱动件30与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之间。
请参照附图4,本实施例提供的锁定装置在使用时,可以按压驱动件30,复位弹性件40压缩,直至驱动件30的避让部32与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上的卡持部12对齐,此时,可以将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直接套设到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外侧,当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完全套设到位后,操作者可以松开驱动件30,驱动件30在复位弹性件40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回弹,驱动件30推动卡持部12,使得卡持部12朝向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上的配合部21运动,直至卡持部12卡合到配合部21中,即完成螺旋桨与电机之间的锁定。在拆卸时,同样操作驱动件30,使得卡持部12运动到驱动件30的避让部32中,然后螺旋桨和电机即可脱离。本实施例的动力套装,结构简单,螺旋桨与电机之间的锁定可靠,且拆装方便。
实施例六十九
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五十九,进一步的,请参照附图7,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包括安装凸部111,驱动件30可滑动地设在安装凸部111外侧。操作者可以直接在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的外侧操作驱动件30,使得驱动件30相对于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滑动,而使得螺旋桨与电机在锁定状态与解锁状态之间切换,操作起来较为方便。
实施例七十
在实施例六十九的基础上,优选的,驱动件30可以呈中空的柱状套,柱状套可以同轴套设在安装凸部111的外围,驱动件30的外侧壁形成供操作者滑动驱动件30的操作部。该柱状套的驱动件30的两端开口,且在两端开口之间形成安装凸部111的安装通道,柱状套的驱动件30可以在安装凸部111的外侧滑动,操作者可以在驱动件30的外侧壁(即,操作部)上施加作用下,而驱动柱状套的驱动件30滑动。其结构简单,并且操作方便。
实施例七十一
基于实施例六十九或实施例七十,安装凸部111的顶面可以设有凹槽,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能够插入凹槽内;配合部21具体可以设在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朝向凹槽的槽壁的外侧面上。在该凹槽的槽壁上可以开设用于供卡持部12容纳的通孔,该槽壁的厚度可以小于卡持部12的运动方向上的尺寸,例如,当卡持部12为刚性球时,槽壁的厚度可以小于刚性球的直径,当卡持部12为刚性销时,槽壁的厚度可以小于该刚性销的长度,由此,可以保证卡持部12可以从槽壁的两侧凸出,并能够被驱动件30抵持以进入到配合部21。
实施例七十二
基于实施例六十九至实施例七十一中的任一实施例,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还可以包括顶座25,顶座25用于限定驱动件30相对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移动的最大极限位置。通过顶座25来限定驱动件30的运动最大极限位置,使得驱动件30运动位置可控,并能够运动到预定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最大极限位置”可以以安装凸部111的凸出起始端面为初始位置,驱动件30背离该安装凸部111的起始端面运动所能到达的最远位置。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顶座25可以具有曲面状的顶面,顶座25底面形成与驱动件30外围配合的安装槽251,驱动件30卡入到安装槽251内,驱动件30能够在安装槽251的限位下,保持与卡持件12的抵持作用,并且,安装槽251对驱动件30的运动也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更进一步的,该安装槽251的内侧壁与驱动件30的外侧壁的配合为斜面配合,即,安装槽251的内侧面由底端到顶端从外向内倾斜,相应的,驱动件30上也开设有与安装槽251的斜面配合的导面。由此,驱动件30在斜面的导向作用下,而能够沿预定方向平稳地运动,操作者操作起来也较为顺畅。
实施例七十三
基于实施例六十九至实施例七十二中的任一实施例,在驱动件30内侧面还可以设有避让部32,避让部32能够容纳卡持部12。操作者可以操作驱动件30而改变避让部32的位置,使得避让部32与卡持部12对齐或不对齐,当避让部32与卡持部12对齐时,卡持部12可以被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挤进避让部32中,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能够被顺利安装到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上,此时,当调整驱动件30,使得驱动件30的避让部32与卡持部12错开时,卡持部12能够在驱动件30的抵持下进入到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的配合部21内,螺旋桨与电机完成锁定。当需要将螺旋桨和电机拆开时,可以再次操作驱动件30,使得驱动件30的避让部32再次与卡持部12对齐时,由于卡持部12具有了避让空间,螺旋桨与电机此时可以顺利地脱离。
实施例七十四
基于实施例七十三,驱动件30内侧壁与安装凸部111之间的间隙内设有复位弹性件40,在解锁状态下,复位弹性件40发生弹性形变以使卡持部12容纳到避让部32中,且复位弹性件40恢复形变时,能够带动驱动件30移动以进入锁定状态。本实施例中的复位弹性件40可以为弹簧、橡胶或者其他可以被压缩的弹性件。
请参照附图7,本实施例提供的锁定装置在使用时,操作者可以操纵驱动件30的外侧壁,并在图示方向向下拉动驱动件30,复位弹性件40压缩,直至驱动件30的避让部32与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上的卡持部12对齐,此时,可以将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直接插入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的安装凸部111的凹槽内,当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完全安装到位后,操作者可以松开驱动件30,驱动件30在复位弹性件40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回弹,驱动件30推动卡持部12,使得卡持部12朝向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上的配合部21运动,直至卡持部12卡合到配合部21中,即完成螺旋桨与电机之间的锁定。在拆卸时,同样操作驱动件30,使得卡持部12运动到驱动件30的避让部32中,然后螺旋桨和电机即可脱离。本实施例的动力套装,结构简单,锁定可靠,且拆装方便。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复位弹性件40也可以为拉伸弹性件,复位弹性件40可以拉伸后使驱动件30的避让部32与第一本体10上的卡持部12对齐,并可以在恢复形变后避让部32与第一本体10上的卡持部12错开,具体结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计,在此不做赘述。
实施例七十五
基于实施例七十四,进一步的,安装凸部111的外侧面可以形成有定位台阶1113。驱动件30的内侧面设有定位凸起,定位凸起形成用于驱动卡持部12进入到配合部21的驱动端31,复位弹性件40可以设置在驱动端31与定位台阶1113之间。当基于实施例十六时,避让部32可以由柱状套的驱动件30内侧壁与安装凸部111之间的间隙形成。
复位弹性件40可以直接压设在驱动端31与定位台阶1113之间,或者,两端均分别与驱动端31和定位台阶1113连接,又或者,仅其中一端与驱动端或定位台阶1113连接,另外一端自由抵接。操作者拉动驱动件30时,复位弹性件40给驱动件30提供一定的缓冲,使得由锁定状态切换到解锁状态时,操作手感较好。本实施例提供的锁定装置,结构简单,较易加工,并且操作使用时较为便捷。
实施例七十六
本实施例基于上述实施例五十九至实施例七十五中的任意实施例,螺旋桨与电机同中心轴设置,螺旋桨或电机可绕所述中心轴旋转。螺旋桨及电机的一个上设置有第一定位部13,螺旋桨及电机的另外一个上设置有与第一定位部13配合的第二定位部22,第二定位部22与第一定位部13在锁定状态下连接、以使螺旋桨和电机一同绕所述中心轴旋转。由此,能够进一步使得螺旋桨与电机能够一同旋转,在同一扭矩作用下,可靠旋转,以此运用到无人飞行器上保证无人飞行器的运行可靠性。并且,基于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实施例,螺旋桨与电机之间的锁定可靠,且拆装方便。
实施例七十七
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七十六,具体的,请参考附图1或附图4,螺旋桨及电机的一个上包括朝向螺旋桨及电机的另外一个的第一定位面14,螺旋桨及电机的另外一个包括朝向螺旋桨及电机的一个上的第二定位面23;第一定位部13为开设在第一定位面14上的凸柱,第二定位部22为开设在第二定位面23上的凹槽,凸柱卡合连接在凹槽中;或者,第一定位部为开设在第一定位面上的凹槽,第二定位部为开设在第二定位面上的凸柱,凸柱卡合连接在凹槽中。
螺旋桨与电机同中心轴设置,第一定位部13和第二定位部22为凸柱与凹槽配合的形式,并且,凸柱和凹槽的配合结构可以远离螺旋桨与电机的旋转中心处,由此来保证螺旋桨与电机能够相对周向定位,能够稳定地传递扭矩。
另外,可以理解的,在附图7中,同样的,可以在螺旋桨及电机的一个上设置凸柱或凹槽(图中未示出),在螺旋桨及电机的另一个上设置凹槽或凸柱(图中未示出),其具体设置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具体设计,在此不作赘述。
实施例七十八
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七十六,且与实施例七十七不同的是,第一定位部可以为形成于螺旋桨及电机的一个上的多边形件,第二定位部可以为形成于螺旋桨及电机的另外一个上的、用于与多边形件配合的多边形槽。多边形件和多边形槽的中心位于中心轴上。本实施例使得螺旋桨和电机之间的接触部的横截面为多边形,从而,使得螺旋桨与电机在旋转中不易产生周向移动,两者之间可以相对周向定位,并且结构较为简单,便于加工。
实施例七十九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人飞行器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人飞行器的电控原理图一。如图1至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无人飞行器,包括机身100,还包括实施例五十九所提供的动力套装,动力套装安装在机身100上;控制器101,安装在机身100上,控制器101与电机102电连接;其中,控制器101控制电机102的工作状态,以获取相应的飞行动力。
本实施例中的锁定装置包括:卡持部12、配合部21、以及驱动件30。卡持部12,可活动地设于螺旋桨及电机的一个上。配合部21,设于螺旋桨及电机的另外一个上,配合部21能够与卡持部12卡合或分离。驱动件30,可滑动地设于螺旋桨及电机的一个上。驱动件30能够相对螺旋桨或电机滑动,以进入锁定状态或解锁状态。
在锁定状态下,驱动件30抵持卡持部12,以使卡持部12与配合部21卡合,电机与螺旋桨相对锁定。在解锁状态下,卡持部12脱离配合部21,使电机与螺旋桨可相对脱离。
在本实施例中,螺旋桨及电机的一个上可以开设用于容纳卡持部12的容纳空间。该容纳空间可以供卡持部12在外力作用下在该容纳空间活动,并且至少具有可以供卡持部12的一部分伸出该容纳空间之外而与配合部21卡合的开口。例如,容纳空间可为开设于螺旋桨及电机的一个上上的通孔11。
具体的,卡持部12可以为刚性球。或者,卡持部12为刚性销,且在刚性销两端具有弧面状导面,以减小卡持部12与驱动件30之间的摩擦,以使得卡持部12能够较易被驱动件30驱动,使得操作更为顺畅,螺旋桨与电机之间的安装方便。当然,卡持部12的形状或者结构并不限于上述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采用其他结构。
配合部21被设置在螺旋桨及电机的另外一个上,而用于与卡持部12卡合。配合部21可以为开设于螺旋桨及电机的另外一个上的凹槽,该凹槽的凹陷方向应至少与螺旋桨和电机的相对脱出方向呈一定夹角。优选的,该凹槽的凹陷方向可以与螺旋桨和电机的相对脱出方向呈90度,由此,保证卡持部12与配合部21卡合后,螺旋桨和电机能够固定稳定,不易脱出,即,螺旋桨和电机之间的装配更加稳固,不易松脱。
一般地,在安装时,螺旋桨是与电机的电机轴相对固定,以在电机的电机轴的驱动作用下,带动螺旋桨旋转,而提供飞行器的飞行动力。
本实施例提供的无人飞行器,包括设置在机身上的动力套装,动力套装包括螺旋桨、电机和锁定装置,在螺旋桨及电机的一个上设置卡持部,在螺旋桨及电机的另外一个上设置与卡持部配合的配合部,驱动件相对于螺旋桨及电机的一个可以滑动,在滑动过程中可以抵持卡持部,从而将卡持部抵持到与配合部卡合的位置,而实现螺旋桨与电机的相对锁定,卡合的方式锁紧,不易松脱;驱动件与卡持部未抵持在一起时,卡持部脱离配合部,从而螺旋桨与电机可相对脱离,拆卸方便。
实施例八十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人飞行器的电控原理图二。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七十九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控制器101包括具体包括飞行控制器以1011及电子调速器1012,飞行控制器1011与电子调速器1012电连接,电子调速器1012与电机102电连接,飞行控制器1011发送控制指令给电子调速器1012,电子调速器1012用于驱动电机102转动,并根据控制指令调节电机102的转速。
实施例八十一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八十的基础上,请参照附图1,驱动件30可以包括驱动端31和避让部32。驱动端31用于抵持卡持部12,避让部32用于容纳卡持部12。
在解锁状态下,卡持部12与避让部32始终对齐,驱动端31缓解卡持部12。当驱动件30相对螺旋桨及电机的一个滑动时,卡持部12能够由避让部32脱离、并在驱动端31的抵持下进入到配合部21中,以切换到锁定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描述的“解锁状态”可以指的是除了锁定状态之外的所有状态,具体包括螺旋桨与电机在相对安装前的状态,即在准备安装前的状态,如附图1中的螺旋桨在装配到电机之前的状态;以及螺旋桨与电机在锁定状态切换到未锁定状态后的瞬间解锁状态。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解锁状态”与“锁定状态”相对应,“解锁状态”与“锁定状态”之间还存在中间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卡持部12与避让部32始终对齐,“对齐”并不是指卡持部12与避让部32的形状相配合,而仅指位置上的对应。
在本实施例中,当在解锁状态下,特别的,在螺旋桨与电机的安装前的状态,避让部32与卡持部12对齐,由此,在电机于螺旋桨在装配过程中,卡持部12能够被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外一个抵持进入到避让部32中,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外一个能够直接顺利安装到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中,而不需要操作者另外的操作,操作简单方便。当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外一个插入到配合部21与卡持部12对齐时,驱动件30可以移动使得避让部32与卡持部12错开,而使驱动端31抵持卡持部12,而使卡持部12卡入到配合部21中,进而,实现使得螺旋桨与电机中处于锁定状态。
优选的,避让部32可以为开设于或者形成于驱动件30上的避让槽,更优选的,避让部32可为环形槽,配合部21也可以为环形槽,由此,即使螺旋桨与电机的装配位置沿周向并不确定,卡持部12也能够与避让部32或配合部21对齐。
实施例八十二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八十一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螺旋桨及电机的一个与驱动件30之间还可以设有轴向弹性件50,轴向弹性件50用于使驱动件在解锁状态下相对卡持部12轴向定位。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轴向指的是,螺旋桨与电机的旋转中心轴的方向。轴向弹性件50可以为圆柱弹簧、橡胶块或者其他具有弹性的器件,本实施例不做特别限定。
具体的,螺旋桨及电机的一个可以包括用于供螺旋桨及电机的另一个安装穿入的安装凸部111。安装凸部111具体可以呈筒状,在该筒状的安装凸部的筒壁上可以开设有通孔,该通孔形成供卡持部12容纳的容纳空间。
安装凸部111可以与螺旋桨及电机的一个一体注塑成型,具体的,螺旋桨及电机的一个内可以形成用于装设安装凸部111的安装孔。在安装凸部111的外侧壁与螺旋桨及电机的一个的安装孔的内壁之间可以形成供驱动件30滑动的导向通道1111。驱动件30可以为柱状体,在柱状体下部可以形成横截面大于上部的凸台段33。凸台段33的外侧面与导向通道1111侧壁配合,且避让部32开设在凸台段33的内侧面上。避让部32到底端的凸台段33形成上述的驱动端31。
在螺旋桨及电机的一个上,且在安装孔上背离安装凸部111的一端形成有定位凸缘1112。驱动件30的上部外侧与安装孔的孔壁之间还形成有间隙,轴向弹性件50可以设置在该间隙内、且在定位凸缘1112与驱动件30的凸台段33之间。
当然,上述的轴向弹性件50的设置方式、驱动件30的形状,螺旋桨及电机的一个的形状仅是较佳的实施例,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设计其他类似的可以实现相应功能的结构,本发明不做限定。
本实施例利用轴向弹性件50将驱动件30压设在预设的位置,特别的,可以在解锁状态下,将驱动件30压设在避让部32与卡持部12对齐的位置,而保持驱动件30的位置不产生晃动,如此,当螺旋桨及电机的另一个装配到螺旋桨及电机的一个上的过程中,且在螺旋桨及电机的另一个的配合部21与螺旋桨及电机的一个上的卡持部12对齐之前,避让部32可以始终与卡持部12对齐,而使得在切换到锁定状态之前,卡持部12能够可靠地被螺旋桨及电机的另一个抵持到避让部32中。
实施例八十三
本实施例基于八十至实施例八十二中任一实施例,更进一步的,锁定装置还可以包括复位弹性件40。复位弹性件40用于驱动驱动件30相对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滑动,以实现由解锁状态到锁定状态的切换。复位弹性件40具体可以为可以在外力作用下储存弹性势能的元器件,例如,可以为弹簧、橡胶等。驱动件30可以在复位弹性件40的作用下相对于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滑动。
在本实施例中,复位弹性件40可以设置在驱动件30与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之间。在解锁状态下,复位弹性件40能够被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逐渐压缩,直至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移动至配合部21与卡持部12对齐时,复位弹性件40触发驱动件30移动。具体的,在螺旋桨与电机安装之前,复位弹性件40可以处于自然伸长状态,或者,处于压缩状态,而当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安装到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的过程中,复位弹性件40可被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抵顶而不断被压缩或者进一步被压缩,当复位弹性件40因压缩而储存的弹性势能达到预设值时,复位弹性件40可以沿背离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的方向释放弹性势能,由此,而带动驱动件30移动而抵持卡持部12,使得卡持部12进入到配合部21中实现螺旋桨与电机之间的锁定。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复位弹性件40可以与驱动件30固定连接在一起,或者,复位弹性件40可以为仅压设在驱动件30与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之间。当然,当复位弹性件40与驱动件30固定连接时,复位弹性件40不易从驱动件30上脱落,结构更为稳定。
特别的,当基于实施例八十二,在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外一个安装到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上之前,驱动件30上的避让部32与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上的卡持部12对齐,复位弹性件40可以处于自然伸长状态或者压缩状态,当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安装到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的过程中,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抵顶复位弹性件40,复位弹性件40不断被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抵顶而压缩,当复位弹性件40所储存的弹性势能大于驱动件的重力势能和轴向弹性件的弹性势能之和,则此时,复位弹性件40沿背离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的方向伸长,从而带动驱动件30移动,使得驱动件30的驱动端31抵持卡持部12,使得卡持部12进入到配合部21中实现螺旋桨与电机之间的锁定,在该状态下,轴向弹性件50被进一步压缩。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当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八十一时,复位弹性件40可仅需克服驱动件30的重力势能而释放自身弹性势能,带动驱动件30移动。
另外,请继续参照附图1,附图1中所示状态为锁定状态,在该状态下,驱动端31抵持卡持部12,而当需要将螺旋桨与电机拆卸开来时,可以沿背离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的安装方向按压驱动件30,驱动件30移动到避让部32与卡持部12对齐,而由于在之前的锁定状态下,轴向弹性件50一直处于压缩的状态,当操作者按压驱动件30,一旦避让部32与卡持部12对齐,螺旋桨与电机可相对脱离,在轴向弹性件50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轴向弹性件50可以自动带动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沿背离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的方向反向弹出,从而进一步降低操作者在将螺旋桨与电机拆卸开来时的操作难度,更加省时省力。
实施例八十四
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八十三,在实施例八十三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具体的,复位弹性件40可以包括压缩弹性件401和设置在压缩弹性件401下端的抵顶件402。抵顶件402用于在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的抵顶作用下使压缩弹性件401压缩。抵顶件402可以与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之间形成较大的接触面积,使得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能够更好地传递抵顶作用力给压缩弹性件401,从而使得整个复位弹性件40能够较为平稳地被压缩。
本实施例中,尤其当压缩弹性件401为弹簧时,抵顶件402与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接触相较于弹簧直接于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接触的方式,复位弹性件40的受力更为均衡,压缩更为平稳。
实施例八十五
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八十,进一步的,请参照附图4、附图5和附图6,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可以包括安装凸部111,安装凸部111外围用于套设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配合部21可以设在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朝向安装凸部111的内侧面上。具体的,可以在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的内侧面上开设环形槽,环形槽形成所述配合部21,并且在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安装到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上后,配合部21的位置与卡持部12的位置对齐,以使得卡持部12能够直接侧向卡入到配合部21中。
实施例八十六
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八十五,在实施例八十五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安装凸部111的形状可以呈筒状,而驱动件30可以滑设于安装凸部111的内部空腔中。安装凸部111上沿筒壁的厚度方向开设有通孔,而卡持部12设置在通孔内。优选的,筒状的安装凸部111内部空腔可以形成供驱动件30滑动的通道,驱动件30至少部分外侧壁可以与安装凸部111的内筒壁配合,以在内筒壁的引导下沿预定方向滑动,结构较为简单,性能可靠。
实施例八十七
在实施例八十六的基础上,驱动件30可以包括导向段301和形成于导向段301顶部的连接段302。导向段301的外侧面可以与安装凸部111的内部空腔配合。导向段301的外侧面上设置有避让部32,避让部32能够容纳卡持部12。具体的,导向段301的外侧面可以与安装凸部111的内部空腔的内侧壁配合,在安装凸部111的内侧壁的引导下限定驱动件30沿直线运动。
在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安装到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上之前,由于需要防止卡持部12的阻挡而使得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无法安装到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上,因此,在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安装前,卡持部12不能从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上的外侧面凸出,此时,操作者可以操作驱动件30,使得驱动件30的避让部32与卡持部12对齐,以提供卡持部12的避让空间,而使得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可以套装到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外侧,当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套装到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上后,再调整驱动件30的位置,使得驱动件30可以抵持卡持部12,卡持部12进入到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上的配合部21中,卡持部12与配合部21卡合,由此,保证螺旋桨与电机之间的可靠锁定。
连接段302可以凸出于安装凸部111,以提供操作者操作的操作位置,具体的,操作者可以通过操作连接段302,而驱动驱动件30的滑动。
进一步的,在导向段301的外侧面上还可以形成有与避让部32相连的驱动端31。驱动端31用于抵持卡持部12以进入锁定状态。驱动端31可以直接由导向段301的外侧壁形成,整个导向段301可以呈圆柱状,在圆柱状的侧壁开设避让部32。避让部32可以为环形槽。在导向段301上除避让部32之外的位置均可以形成驱动端31,例如,避让部32的上端导向段和避让部32的下端导向段均可以形成驱动端31,具体由驱动件30的运动方向而决定,例如,若从解锁状态切换到锁定状态的过程中,驱动件30需要上移,则避让部32的下端导向段则形成驱动端31。优选的,驱动端31与卡持部12可以点接触,以最大程度上减小卡持部12与驱动端31的摩擦力,使得操作更顺畅,当然,若不考虑卡持部12与驱动端31之间的摩擦力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驱动端31与卡持部12之间的接触也可以不为点接触,例如面接触、线接触均可,本实施例不作限定。
实施例八十八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八十七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在安装凸部111的顶部还可以设有顶盖112,顶盖112上形成有开口,连接段302穿设于开口,顶盖112用于限制驱动件30相对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滑动的最大极限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最大极限位置”是以安装凸部111的内部空腔的底部为初始位置,驱动件30背离该安装凸部111的内部空腔的底部运动所能到达的最远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顶盖112可以与安装凸部111的内部空腔的侧壁固定连接,具体的,例如可以螺纹连接,或者,卡接、粘结、过盈配合等方式连接。顶盖112的下端面与驱动件30的导向段301的顶端面配合,以防止驱动件30从安装凸部111内脱出,其结构较为简单,并且防脱效果较好。
实施例八十九
在实施例八十七或实施例八十八的基础上,在驱动件30与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之间可以设置有复位弹性件40。
在解锁状态下,复位弹性件40发生弹性形变以使卡持部12容纳到避让部32中,且复位弹性件40恢复形变时,能够带动驱动件30移动以进入锁定状态。当复位弹性件40为压缩弹性件时,复位弹性件40的一端可以与驱动件30固定连接,另一端可以抵设在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上,或者,复位弹性件40的一端抵设在驱动件30上,另一端与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固定连接,又或者,复位弹性件40直接两端分别抵设在驱动件30和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上。当复位弹性件40为拉伸弹性件时,复位弹性件40可以两端分别于第一本体10和驱动件30连接。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复位弹性件40,通过复位弹性件40带动驱动件30运动,并能够在自身弹力的作用下,支撑驱动件30在预设位置。
请继续参照附图4,优选的,导向段301的底端端面上可以凹陷形成安装凹部331,复位弹性件40具体安装在所述安装凹部331内,且在驱动件30与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之间。
请参照附图4,本实施例提供的锁定装置在使用时,可以按压驱动件30,复位弹性件40压缩,直至驱动件30的避让部32与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上的卡持部12对齐,此时,可以将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直接套设到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外侧,当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完全套设到位后,操作者可以松开驱动件30,驱动件30在复位弹性件40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回弹,驱动件30推动卡持部12,使得卡持部12朝向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上的配合部21运动,直至卡持部12卡合到配合部21中,即完成螺旋桨与电机之间的锁定。在拆卸时,同样操作驱动件30,使得卡持部12运动到驱动件30的避让部32中,然后螺旋桨和电机即可脱离。本实施例的无人飞行器,动力套装的结构简单,螺旋桨与电机之间的锁定可靠,且拆装方便。
实施例九十
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七十九,进一步的,请参照附图7,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包括安装凸部111,驱动件30可滑动地设在安装凸部111外侧。操作者可以直接在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的外侧操作驱动件30,使得驱动件30相对于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滑动,而使得螺旋桨与电机在锁定状态与解锁状态之间切换,操作起来较为方便。
实施例九十一
在实施例九十的基础上,优选的,驱动件30可以呈中空的柱状套,柱状套可以同轴套设在安装凸部111的外围,驱动件30的外侧壁形成供操作者滑动驱动件30的操作部。该柱状套的驱动件30的两端开口,且在两端开口之间形成安装凸部111的安装通道,柱状套的驱动件30可以在安装凸部111的外侧滑动,操作者可以在驱动件30的外侧壁(即,操作部)上施加作用下,而驱动柱状套的驱动件30滑动。其结构简单,并且操作方便。
实施例九十二
基于实施例九十或实施例九十一,安装凸部111的顶面可以设有凹槽,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能够插入凹槽内;配合部21具体可以设在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朝向凹槽的槽壁的外侧面上。在该凹槽的槽壁上可以开设用于供卡持部12容纳的通孔,该槽壁的厚度可以小于卡持部12的运动方向上的尺寸,例如,当卡持部12为刚性球时,槽壁的厚度可以小于刚性球的直径,当卡持部12为刚性销时,槽壁的厚度可以小于该刚性销的长度,由此,可以保证卡持部12可以从槽壁的两侧凸出,并能够被驱动件30抵持以进入到配合部21。
实施例九十三
基于实施例九十至实施例九十二中的任一实施例,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还可以包括顶座25,顶座25用于限定驱动件30相对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移动的最大极限位置。通过顶座25来限定驱动件30的运动最大极限位置,使得驱动件30运动位置可控,并能够运动到预定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最大极限位置”可以以安装凸部111的凸出起始端面为初始位置,驱动件30背离该安装凸部111的起始端面运动所能到达的最远位置。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顶座25可以具有曲面状的顶面,顶座25底面形成与驱动件30外围配合的安装槽251,驱动件30卡入到安装槽251内,驱动件30能够在安装槽251的限位下,保持与卡持件12的抵持作用,并且,安装槽251对驱动件30的运动也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更进一步的,该安装槽251的内侧壁与驱动件30的外侧壁的配合为斜面配合,即,安装槽251的内侧面由底端到顶端从外向内倾斜,相应的,驱动件30上也开设有与安装槽251的斜面配合的导面。由此,驱动件30在斜面的导向作用下,而能够沿预定方向平稳地运动,操作者操作起来也较为顺畅。
实施例九十四
基于实施例九十至实施例九十三中的任一实施例,在驱动件30内侧面还可以设有避让部32,避让部32能够容纳卡持部12。操作者可以操作驱动件30而改变避让部32的位置,使得避让部32与卡持部12对齐或不对齐,当避让部32与卡持部12对齐时,卡持部12可以被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挤进避让部32中,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能够被顺利安装到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上,此时,当调整驱动件30,使得驱动件30的避让部32与卡持部12错开时,卡持部12能够在驱动件30的抵持下进入到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的配合部21内,螺旋桨与电机完成锁定。当需要将螺旋桨和电机拆开时,可以再次操作驱动件30,使得驱动件30的避让部32再次与卡持部12对齐时,由于卡持部12具有了避让空间,螺旋桨与电机此时可以顺利地脱离。
实施例九十五
基于实施例九十四,驱动件30内侧壁与安装凸部111之间的间隙内设有复位弹性件40,在解锁状态下,复位弹性件40发生弹性形变以使卡持部12容纳到避让部32中,且复位弹性件40恢复形变时,能够带动驱动件30移动以进入锁定状态。本实施例中的复位弹性件40可以为弹簧、橡胶或者其他可以被压缩的弹性件。
请参照附图7,本实施例提供的锁定装置在使用时,操作者可以操纵驱动件30的外侧壁,并在图示方向向下拉动驱动件30,复位弹性件40压缩,直至驱动件30的避让部32与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上的卡持部12对齐,此时,可以将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直接插入螺旋桨及电机中的一个的安装凸部111的凹槽内,当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完全安装到位后,操作者可以松开驱动件30,驱动件30在复位弹性件40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回弹,驱动件30推动卡持部12,使得卡持部12朝向螺旋桨及电机中的另一个上的配合部21运动,直至卡持部12卡合到配合部21中,即完成螺旋桨与电机之间的锁定。在拆卸时,同样操作驱动件30,使得卡持部12运动到驱动件30的避让部32中,然后螺旋桨和电机即可脱离。本实施例的锁定装置,结构简单,锁定可靠,且拆装方便。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复位弹性件40也可以为拉伸弹性件,复位弹性件40可以拉伸后使驱动件30的避让部32与第一本体10上的卡持部12对齐,并可以在恢复形变后避让部32与第一本体10上的卡持部12错开,具体结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计,在此不做赘述。
实施例九十六
基于实施例九十五,进一步的,安装凸部111的外侧面可以形成有定位台阶1113;驱动件30的内侧面设有定位凸起,定位凸起形成用于驱动卡持部12进入到配合部21的驱动端31,复位弹性件40可以设置在驱动端31与定位台阶1113之间。当基于实施例十六时,避让部32可以由柱状套的驱动件30内侧壁与安装凸部111之间的间隙形成。
复位弹性件40可以直接压设在驱动端31与定位台阶1113之间,或者,两端均分别与驱动端31和定位台阶1113连接,又或者,仅其中一端与驱动端或定位台阶1113连接,另外一端自由抵接。操作者拉动驱动件30时,复位弹性件40给驱动件30提供一定的缓冲,使得由锁定状态切换到解锁状态时,操作手感较好。本实施例提供的锁定装置,结构简单,较易加工,并且操作使用时较为便捷。
实施例九十七
本实施例基于上述实施例七十九至实施例九十六中的任意实施例,请参照附图1或附图4或附图7,进一步的,螺旋桨与电机同中心轴设置,螺旋桨或电机可绕所述中心轴旋转。螺旋桨及电机的一个上设置有第一定位部13,螺旋桨及电机的另外一个上设置有与第一定位部13配合的第二定位部22,第二定位部22与第一定位部13在锁定状态下连接、以使螺旋桨和电机一同绕所述中心轴旋转。由此,能够进一步使得螺旋桨与电机能够一同旋转,在同一扭矩作用下,可靠旋转,以此运用到无人飞行器上保证无人飞行器的运行可靠性。并且,基于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实施例,螺旋桨与电机之间的锁定可靠,且拆装方便。
实施例九十八
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九十七,具体的,请参考附图1或附图4,螺旋桨及电机的一个上包括朝向螺旋桨及电机的另外一个的第一定位面14,螺旋桨及电机的另外一个包括朝向螺旋桨及电机的一个上的第二定位面23;第一定位部13为开设在第一定位面14上的凸柱,第二定位部22为开设在第二定位面23上的凹槽,凸柱卡合连接在凹槽中;或者,第一定位部为开设在第一定位面上的凹槽,第二定位部为开设在第二定位面上的凸柱,凸柱卡合连接在凹槽中。
螺旋桨与电机同中心轴设置,第一定位部13和第二定位部22为凸柱与凹槽配合的形式,并且,凸柱和凹槽的配合结构可以远离螺旋桨与电机的旋转中心处,由此来保证螺旋桨与电机能够相对周向定位,能够稳定地传递扭矩。
另外,可以理解的,在附图7中,同样的,可以在螺旋桨及电机的一个上设置凸柱或凹槽(图中未示出),在螺旋桨及电机的另一个上设置凹槽或凸柱(图中未示出),其具体设置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具体设计,在此不作赘述。
实施例九十九
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九十七,且与实施例九十八不同的是,第一定位部可以为形成于螺旋桨及电机的一个上的多边形件,第二定位部可以为形成于螺旋桨及电机的另外一个上的、用于与多边形件配合的多边形槽。多边形件和多边形槽的中心位于中心轴上。本实施例使得螺旋桨和电机之间的接触部的横截面为多边形,从而,使得螺旋桨与电机在旋转中不易产生周向移动,两者之间可以相对周向定位,并且结构较为简单,便于加工。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