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858354阅读:1630来源:国知局
防震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震装置,用于装设自行车座垫,主要应用于自行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自行车为现今社会中相当常见的交通工具,其可将骑乘者的出力转换为自行车前进的动力;当自行车行驶时,若遇地面不平整则难免会有震动产生,而为免该震动造成骑乘者的不舒服,因此自行车上多处会装设避震装置,而避震座管即为自行车车体与座垫间的避震器。
[0003]现有技术的避震座管包含有一内管、一外管及一弹簧;内管顶端抵座垫;外管套设穿杆,且外管底端连接车体;弹簧穿设内管,且两端分别抵靠内管及外管,从而提供内管缓冲力;其中外管及内管之间具有微小间隙,借此既可使外管限制内管轴向移动,又可降低两者间的摩擦。
[0004]然而自行车行驶时所产生的震动,并不会都形成为轴向力,难免会产生一些前后方向的分力,而该分力便可能使内管抵靠到外管,并因内管与外管的摩擦阻力而造成缓冲避震效果不佳,且在缓冲避震时,该坐垫会因不同分力而产生移动(例如往前或往后移动),让使用者于骑乘时感到不适;此外,使用久了后更会造成管壁磨耗,而内管及外管的间隙加大,便导致外管无法有效限制内管轴向移动,而使内管可能在外管中前后晃动,进而在未缓冲避震时,便可能导致座垫的晃动。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震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组件相互磨擦造成阻力导致缓冲效果不佳,以及管壁磨耗造成座垫晃动等问题。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震装置,适用于一座垫,其主要包含:一座体、一第一连杆、一第二连杆以及一弹性吸震组件;该座体,设置于该座垫的下方以承接该座垫;该第一连杆,其一端枢接该座体;该第二连杆,其一端枢接该座体,且该第二连杆位于该第一连杆的下方;该弹性吸震组件,设置于该第二连杆的下方,且该弹性吸震组件的一端设有一第一轴接点及一第二轴接点,以分别透过该第一轴接点及该第二轴接点,连接该第一连杆及该第二连杆相对连接该座体的另一端,其中,该第一轴接点与该第二轴接点位于该弹性吸震组件的同一侧。
[0007]所述弹性吸震组件包含有:一外管、一固定组件、一弹性组件、一穿杆及一滚轮,该外管设置有该第一轴接点及该第二轴接点,该固定组件穿设固定于该外管的内壁面,该弹性组件穿设于该外管中,且该弹性组件的一端抵靠于该固定组件的一端,该穿杆穿设于该外管中,且该穿杆的一连接端穿越该第二连杆,并位于该第一连杆与该第二连杆之间,该穿杆相对该连接端的另一端抵靠该固定组件相对抵接该弹性组件的另一端,该滚轮设置于该穿杆的该连接端,且该滚轮抵接该第一连杆。
[0008]所述第一连杆及该第二连杆的二端分别设有一穿孔,且该座体具有一第一枢接点及一第二枢接点,该第一连杆及该第二连杆之一端的该穿孔分别透过锁固件对应锁接于该第一枢接点及该第二枢接点,另一端的该穿孔则分别透过锁固件对应锁接于该外管的该第一轴接点及该第二轴接点。
[0009]所述座体更包含有第三枢接点,该座体透过该第三枢接点与锁固件的结合来枢接该座垫。
[00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透过在座体及穿杆之间设置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通过第二连杆来带动穿杆朝同一轴向(上或下)移动,因此座垫在震动时所产生前后向的分力在各个连杆的转换下,皆可转换成单一的轴向力,而该轴向力使穿杆的移动与外管几乎平行,从而避免外管与穿杆磨擦而产生阻力,进而可使缓冲避震更为顺畅,更可让坐垫在单一轴向运动,而不会产生左右偏摆,让坐垫于轴向运动时永远保持水平,可符合人体骑乘动作。再者,由于穿杆被限制在所述轴向上移动,而穿杆在轴向上又抵靠于弹性组件,因此在未缓冲避震时,可有效避免穿杆产生任何动作,让各连杆、座体及座垫亦不会轻易晃动。
[001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实用新型防震装置实施例的第一示意图。
[0013]图2是本实用新型防震装置实施例的第二示意图。
[0014]图3是本实用新型防震装置实施例的第三示意图。
[0015]图4是本实用新型防震装置实施例的第四示意图。
[0016]图5是本实用新型防震装置实施例的第五示意图。
[0017]图6是本实用新型防震装置的动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本创作防震装置,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实施例中,此防震装置可用以承接任一款的自行车的座垫100,例如公路车、折迭车、小径车等等,作为该座垫100的防震座管,防震装置主要包含有座体1、第一连杆2、第二连杆3及弹性吸震组件4,座体I设置于座垫100的下方,用以承接所述座垫100,第一连杆2及第二连杆3的一端皆枢接于座体I,且第二连杆3位于第一连杆2的下方,弹性吸震组件4设置于第二连杆3的下方,且弹性吸震组件4的一端分别连接第一连杆2及第二连杆3相对底座体I的另一端,其中,本创作的其中一项技术特征在于,第一连杆2及第二连杆3的形状接近于矩形,且第二连杆3的一面侧至相对另一面侧相贯通以形成一穿设空间,弹性吸震组件4包含有外管41及穿杆44,所述穿杆44设置于外管41的内部,作为该外管41所包覆的内管,且此穿杆44的一连接端穿越于第二连杆3的所述穿设空间,并位于第一连杆2与第二连杆3之间,且抵至于第一连杆2的壁面。由此,当使用者骑乘自行车遇到路面不平或因其他因素产生震动时,所产生的震动力便会从座体I传递至弹性吸震组件4的外管41,而由于座体I与外管41间透过第一连杆2及第二连杆3衔接,且第一连杆2及第二连杆3仅能向上或向下转动,因此无论震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